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75.27KB ,
资源ID:3386785      下载积分:7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3867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docx

1、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彭红利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实行,跨文化交往的机会日益增多。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中“第三文化”的视角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理论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而从教师、教材、课程设置及测试等方面探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第三文化;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表达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实行“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在更多的领域加强了合作,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

2、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不和谐现象,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印象的片面化、表面化。更严重的是,文化领域的误解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辐射至各个领域”(金元涌,2012)。这一现象倒逼中国文化走出去,以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外语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传播、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宏观特征使其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被国际社会视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途径。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避免中国文化失语,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实现平等、和谐、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是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这既是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保持我们文化操守的需要。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第三文化

3、”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交际行为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人们在认知和行为处事方面不尽相同,所以要理解跨文化交际,我们首先要清楚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交际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有,错综复杂。同时文化与交际不可分割。文化决定交际,它不仅决定交际的对象、内容、行为和意义,同时也制约交际的语境。而交际让我们在分享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体现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Hall,1959:169)。贾玉新(2002:16)则援引W.B.Pearce的论述“文化是冻结的

4、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的文化”。这个描述更形象地揭示出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各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有别,因此会对同一交际行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因为交际的意义是由人来解读的,而不是交际行为本身。因此跨文化交际需要双方进行一个相互顺应、双向调节的协调,才能使交际活动顺利完成。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因此尽管都有协调的愿望,但在协调的方面、方向及程度上可能会难以把握,因此会比较困难。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产生碰撞、冲突。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就需要交际双方将各自的文化搁

5、置一边,构建一个适应性的共享文化,也就是冲突衍生出的两种文化共存的部分,即“第三文化”。这样交际双方即保持各自的文化特性,又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Dodd,2006:6-10)。第三文化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而是某种综合调整,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去创造一个有共同点的文化。用这种方式,交际双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但交际行为却在第三文化中进行(Dodd,2006:6-10)。创立第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双方的共同点,而不是差异。而且交际双方都在其中体验到了积极的氛围,共同性和信任所产生的适应,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和谐地进行。例如:在一个美国人与一个中国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中国人将

6、自己迂回内敛的做事风格修正为更倾向于美国人开门见山的风格,而美国人也同时向中国人的标准转换,由此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共享性的第三文化。第三文化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要构建第三文化要求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从中发现和找到双方的共享之处。才能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之所以常常会有比同一文化内交际多得多的困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交际的双方在文化方面缺乏共享(许立生,2006:207)。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不应仅仅输入外国文化,与此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样才能保证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顺利进行

7、,才能实现平等、和谐的交际目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与重担。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前言中指出:“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这就要求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用英语介绍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与素养。因此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对于大学英语教學现实意义重大。二、问卷调查及结果2.1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省属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如何? 2)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和随后的访谈,解析测试结果,以及怎样应对?2.2 研究对象

8、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属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2017级本科生。其中理科学院A4班45人(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通过分级考试分成A、B、C三个等级,A级最好)和汉语言文学专业1、2班生源105人,总共150人。2.3研究工具和方法为了设计一份合格的问卷,课题组参照了中国文化要略、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程 、中国文化通览以及张为民、朱红梅(2009)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测试的问卷。同时结合地域特点,自行设计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问卷。主要对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方面进行测试。测试采用主观题形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

9、水平。测试内容广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的考察范围涉及文学、历史、宗教、教育、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和地理等多个层面。测试内容包括三大部分:(1)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10种常见的小吃、食物和菜肴以及翻译10个涉及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多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常识的特色词汇;(2)民俗的考察主要是用英语介绍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龙舟节、重阳节以及与其相关的庆祝活动;(3)用英语介绍一处中国的历史名胜古迹。测试内容力求多元、全面,难度适中。在填写该问卷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书和参考书,以闭卷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30分钟)完成。全部问卷在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发出150份,回收

10、有效问卷149份。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19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试图客观分析问卷结果。2.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饮食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因此掌握饮食文化的英语表达也利于促进跨文化交往。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不论文、理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都不尽人意。例如,没有1个人能把“糖醋排骨”翻译正确。除了“豆腐”、“饺子”这两个在中学学过的词汇外,其余的7种食物翻译正确率也都很低,基本都是低于10%以下。中国文化常识的翻译,除了“京剧”稍好,“孔子”、“国画”和“中国园林”次之,大约20%左右。其余都在10

11、%以下,“亚热带气候”仅有1人翻译正确,而“战国时期”也只有寥寥2人。“孔子”高中课文中出现过,所以有的学生记住了,也有学生用拼音kongfuzi表达。而“国画”和“中国园林”则是学生利用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对于词汇的理解,进行的一种常识性的翻译,如果正确,纯属偶然。我们学校地处“四川盆地”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乐山大佛”的故乡,然而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翻译“四川盆地”和“佛教”。问卷的第二个部分是对于中国节日民俗的介绍。149份问卷中,空白卷1份。其中既有介绍传统文化,同时文字通顺,可理解的只有21份。在这21份介绍中,其中10人介绍春节,10人介绍中秋节,1人关于清明。然而对于春节的介

12、绍,没有人使用“除夕”the eve 这个单词,也没人写出“对联”couplets。对于“红包”的翻译, 绝大多数用的是red bags 或者red pockets 甚至干脆用拼音hongbao。而且对于春节的时间理解上也不正确, 例如on Dec. 30 night, the first day of January,或者at 30th January of a new year。其次对于春节持续的时间,有说7天,10天,20多天。 对于“中秋节”能够翻译正确的也很少,如 the Middle Festival。至于中秋节的时间,很多同学回避了。给出明确时间的翻译都是on the 15th

13、of August。无论春节、中秋节还是清明节,能够用lunar 一词表述时间的同学,凤毛麟角,区区4人,仅占2.6%。学生的介绍暴露出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令人堪忧。通过后期的访谈得知,绝大多数学生在介绍传统节日时,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所以才有学生认为春节持续7天,因为他们家长休的就是7天的法令假期。有的学生了解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却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例如农历、对联、红包、赏月、扫墓等等。说明学生对于中国特色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比较薄弱。第三部分是用英语介绍一处中国的历史名胜古迹。这部分的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忧。其中既有对于历史名胜古迹的介绍,知识正确,而且英语表达流畅的仅有19人。

14、149份问卷中,其中空白卷10份,占6.7%。在剩余的139份问卷中,有的仅仅写出景点名称。其中77份描述长城,比例高达55%。通过后期访谈得知,很多学生阅读面窄,又没有实际的旅行经历,恰好高中学过有关长城的课文,所以才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长城。个别学生是用拼音写的长城Chang Cheng。有的信息量明显不足,例如The Great Wall is the symbol of China. 就一句话。有的看似写了很多,但却没有实质性的介绍。有的则根本没有文化内容的介绍。更有甚者,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如:The Great Wall is situated in Beijing. The Gr

15、eat Wall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有的语言错误太多,不可读。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于19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许多过了四级考试的学生,在第一部分中国文化常识测试中只有1、2个正确,例如一位学生四级考试520分,只有饺子dumpling完全正确。还有位学生四级考试454分,这个部分甚至是空白。也有还未参加四級考试的同学,答对11个。总之,研究发现凡是高中阶段老师在教学中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学生表现很好,还有的是学生在准备四级考试过程中通过背诵翻译的范文而了解的文化常识。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而且很有必要开设有关中国文化英译的专门课程,如此学

16、生才能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常识以及相关的英语表达,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担当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三、教学启示与建议调查数据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比较低下,而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要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首先,我们的决策层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教育部2017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就明确英语不仅仅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要传播中华文化。所以应该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作为一个部分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西方文化,更应该承担起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不负使命

17、。其次,在教材的编撰、课程设置和测试中都应该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是融入的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寥寥无几,只有新核心大学英语阶梯阅读中每个单元有一篇涉及中国文化的阅读文章,但是杯水车薪。我们可以参照对外汉语教学的做法,编写一些适合我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概况方面的相关英语教材,便于学生课外阅读。此外,也可以考虑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阅读、听力和写作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成分,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此的重视。此外,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还应该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把传授中华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对目的语文化了解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最后,提高大学英语教师

18、自身的文化素养也非常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也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個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一些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或者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输入中国文化,补充一些相关的英语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总而言之,根据本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欠缺,英语表达能力偏低。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国之栋梁的大学生义不容辞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

19、中国文化,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刻不容缓。参考文献1 Dodd,Carley H.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5th 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2 Hall,E.T. Beyond CultureM. Garden City,New Yonk: Anchor, 1977.3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20、 between Cultures(3rd ed)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7.4 Samovar, L.A. & Jack Mills. Oral Communication:Speaking Across CulturesM. Boston: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1998.5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6 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2002.8 蒋亚瑜.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及策略研究以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 集美大学学报,2014(1):125-128.9 蒋亚瑜、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65-68.10 李涤非. 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82-86.11 肖龙福、肖笛、李岗、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7.12 许立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 杨静。从中西翻译史研究现状看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方向J.外语教学,2016(3):109-112.14 袁小陆、赵娟、董梅.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培养现状与归因研究J.外语教学,2017(3):56-61.15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40.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项目编号:18SB0222)的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全文完-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