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王成峰+徐慎东+杨尚来+余长蓉+周红军摘要:分析了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近些年的体制改革转型,总结了生态文化建设经验,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设计;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推进精准扶贫,以期为提升生态内涵等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S759.91:A:1674-9944(2016)22-0015-021引言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1,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2,同时又是森林旅游区别于一般性旅游活动的主要
2、标志。森林公园作为我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大量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们的科普、夏(冬)令营、实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3。如何提升森林公园的吸引力,不断发挥其林业生态的宣传、科普作用也就成为今后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2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概况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地处三峡工程库首北岸,国土总面积72km2。森林公园于1992年设立,属副县级事业单位,与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峡库区湿地保护管理局、大老岭林场管理处合署办公。内设9个科室,下辖3个管理站、1个农业村、2个码头、4个居民点,辖区总人口966
3、人。近年来,大老岭根据国家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围绕“生态、活力、开放、和谐”的奋斗目标,多方争取、勇于实践、克难奋进、转型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十佳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两届被授予宜昌市、区两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森林公园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特点,森林覆盖率90.4%,森林蓄积量67.5万m3,森林的质量和蓄积名列湖北省同类前茅。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5万多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珙桐、铁杉、亮叶水青岗、高山杜鹃群落独具特色。森林
4、公园是三峡库区的天然水塔和生态屏障,为维护三峡库区岸坡稳定和大坝安全具有重要地位,被国务院三峡办确定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时地处我国西部高山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武陵山脉与大巴山脉生物区联系的桥梁,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的关键地区。大老岭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等旅游资源,有8大类22个亚类52种基本类型,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宜昌的庐山”和“宜昌城市后花园”。3大老岭生态文化特点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以保护自然山水为主,充分利用森林、溪流、瀑布风景资源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大型森林公园。公园以绝
5、色林海、三峡云海为载体,多样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丰富而多变的森林景观。大老岭的生态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清秀深邃的山水文化大老岭千峰竞秀、万壑皆幽、植被葱郁、古木参天,四季如画,静谧如诗。森林公园平均海拔1300m,最高峰天柱山2008m,登上主峰,一览众山小,绝色云海尽收眼底。春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夏日郁郁葱葱,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冬季林海雪原,冰清玉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2万个/m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三峡明珠”。3.2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森林公園地处大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
6、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的特点,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238科957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濒危珍稀30种,是华中地区“物种基因库”,5万多亩原始森林完好保存,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关键节点和库区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生态源,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中规划建设的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区。森林亦是珍禽异兽、彩蝶昆虫等栖息之所,公园内有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昆虫269科1499属2412种,分布有国家级保护动物豹、金雕、林麝等,是我国中部候鸟南北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大老岭旅游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巨大,被誉为“绿色宝库、动物乐园”。绿色森林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游憩环境,增添了野趣
7、。3.3寓教于乐的科普文化森林公园不断发挥资源、人才、区位优势,深入开展科研科普工作,丰富了保护工作内涵,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科普教育文化。先后出版了三峡大老岭科学考察报告、三峡库区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与保护、三峡库区濒危保护植物彩色图谱等专著3部;建立10个高校科研教学基地,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2个;加强生态监测,建成气象站和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6个,三峡云顶气象站列为国家级高山无人气象站;扩建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建立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亩;建成动植物标本馆和种质基因库,馆藏动物标本300多号、植物标本12000余号;建成科普展示厅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大老岭”;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生
8、态道德教育、爱鸟周活动和森林文艺创作。大老岭已成为众多科研院校、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科研、实习和生态文化学习参观的教育基地。3.4底蕴深厚的山乡文化由于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已经使人类警醒,因此更加珍惜那些世代相传的、传统的,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3。大老岭的森林植被是在大老岭人60余年坚持不懈地保护和促进下发展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艰苦求索、团结奋斗的大老岭人精神共同形成了大老岭特有的生态文化传统。由于大老岭特殊地理位置,还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诸如屈原故里的屈原文化、五指山的宗教文化、兴山南对河的昭君文化、邓村
9、的茶乡文化,这些特有山乡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绿色大老岭以及大老岭旅游业。 4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主要经验大老岭作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节点、宜昌后花园和未来三峡国家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长期以来,大老岭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厚重的生态文化底蕴、良好的区位优势,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把旅游资源的亮点变成热点,使热点变成卖点,不断提升经营能力。4.1强化规划引领,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近些年来,大老岭始终坚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2000年编制了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2012年又聘请省、市相关规划部门专家进行修订完善,充实了生
10、态文化建设的内容,用于指导具体工作,力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使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截至目前已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盘龙岭、三峡云顶、药王溪、猪槽沟原始森林、植物园等五大景区,初步建成“2008会议中心”、新宫科普中心、千斤园“农家乐园”等接待中心,有效地保护了项目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出融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科普宣教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使林木良种基地资源与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实现有机融合。“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产值2亿多元。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硬实力逐步增强“十二五”
11、期间,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以国家实施生态建设为主战略为机遇,坚持打“三峡牌”、“生态牌”,依托三峡后续规划、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工程和垃圾填埋場、水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工程,累计争取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办公、住房8处8550m2,硬化林区公路50km,科技楼1500m2,科研人员公寓楼2500m2,全境电子监测系统18路,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1个,气象站6个,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解说步道3条4.2km,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多亩,生态监测管护站2个、观鸟基地2处,垃圾填埋场1座。为人们了解森林、探索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平
12、台。4.3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窗口作用公园每年与邓村乡政府、旅游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以茶文化节、帐蓬节、观鸟周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活动,让旅客在参与式娱乐中受到科普文化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公园还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15所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中科院、中国林科院长期在此开展各种科研观测。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学考察。累计完成完成科技项目28个,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8项,发表论文138篇,出版专著2部。4.4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旅游品位不断提升根据大老岭资源特点,不断挖掘森林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科普文化
13、、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发展潜力,并将其建设发展为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大老岭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除注重“生态”,倾向自然的共性外,还突出各自的主题形象和内容。初步形成了以新宫、植物园为代表的林业科普文化中心;以2008接待中心、盘龙岭为代表的渡假休闲文化中心;以三峡云顶为代表的自然摄影文化中心;以猪槽沟原始森林为代表森林文化中心;以五指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中心;以千斤园农家乐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中心。4.5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大课堂越办越好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了高标准的生态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自然科
14、普和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公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观鸟基地、湖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受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4.6注重人才队伍培养,生态文化传承能力逐步提升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一直是大老岭人的共同目标。由于受多重管理体制的局限,公园管理人员既是公园生态建设参与者,也是生态保护的管理者,更是公园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说员。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态文化素养,多年来,大老岭始终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先
15、后有20多人通过培训和自学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5对策与思考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虽然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在公园建设中,始终以提升生态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内涵为目标,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4,与当前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
16、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必须将生态文化建设这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任,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5.1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为加强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推动森林公园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克服影响公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抓好“五个结合”。即把森林公园功能作用与经济社会对林业多元化要求相结合、把公园自身发展阶段特殊性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相结合、把对资源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把生态林业发展与民生林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把世界自然保护地发展珍贵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当前,影响
17、森林公园深入发展各种因素的根源在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变“国有资源,必须国家经营”错误观念,使森林公园三权分离,可有效地克服森林公园面临的各种困难5。因此,一是要建立规范的生态效益评估机制,通过对林木资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资源的评估,完成生态产品从定性评价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转换,为三权分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彻底打破国有企业围而不建,圈而不投,无偿使用的历史格局,充分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应有的作用;三是强化森林公园行业管理的行政地位,积极争取将各级森林公园行业管理机构纳入行政管理系列,落实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2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
18、设计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就是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生态文化体验的需求。旅游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6。为此,必须结合保护区总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是要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公园发展定位布局;另一方面是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本地实际,深挖本地生态潜力,创造性开发具有大老岭特色的生态文化项目;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申报国家公园,从更高层面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生态功能。5.3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发展之本和生存之基,离开森林谈生态文化,无异于无源
19、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强化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中,要建立生态影响评价机制,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的项目坚决叫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森林保护和恢复等建设力度,把大老岭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三是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5.4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当前正在实施的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公园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为森林公園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政策机遇,通过争取国家林业生态项目投入、招商引资等不同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提升公园硬实力。5.5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一是要在完善原
20、有科普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生态文化教育项目,使更多的民众在游玩中享受文化氛围。二是要加强人员素质养成,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生态文化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感染群众,努力形成“自觉文化”。5.6推进精准扶贫,提升生态内涵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依托森林公园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推进精准扶贫,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双赢目标,以此不断拓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外延,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容。参考文献:1国家林业局.林场发【2007】10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通知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7.2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谈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61163;3赵敏燕,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林业科技,2016,52(1):1231244唐芳林.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体制N.中国绿色时报,2015-08-11(A2).5闫金亮,李吉跃.中国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现状与对策C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2411.6于立新,孙根年.宁夏六盘山森林公园的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生态经济,2007(3):125128,142.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