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8.14KB ,
资源ID:3385382      下载积分: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3853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近十年来新四军历史研究综述.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近十年来新四军历史研究综述.docx

1、 近十年来新四军历史研究综述 刘丽梅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十年来,学术界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四军历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近十年来新四军历史研究的进展作一简要的介绍。一、纪念活动和专著发表首先,召开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2007年是新四军成立70周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福建新四军研究会、安徽新四軍研究会以及江苏新四军研究会等隆重召开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各种纪念活动也纷纷举行,比如2008年浙江开化隆重纪念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在开化集结组编70周年,2001年湖北新四军研究会

2、以及江苏新四军研究会举行新四军重建军部60周年纪念大会,同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安徽泾县召开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60周年纪念大会。此外,各地也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2007年福建泉州召开泉州华侨与新四军研讨会、2004年安徽无为召开曾希圣与七师暨皖江抗日根据地研讨会、1999年北京召开新四军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新四军统战工作学术讨论会等等,收到了大量的论文,学术研究十分活跃。其次,出版相关著作。史料方面的著作有:新四军战史编辑室主编的新四军战史、新四军征战日记,南京军区政治编研室主编的征战在江淮河汉之间:新四军将士抗战回忆录选编,王苏红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备忘录新四军抗战秘档全公开,童志

3、强主编的关于新四军,郑云华主编的新四军抗战纪实,郑洪泉、王明湘主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四军,顾保孜主编的铁血N4A:重新崛起的新四军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等。专题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曹天生主编的新四军战时经济工作研究,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的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邬正洪、傅绍昌编著的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等。人物方面的著作有:张雄文主编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计高成主编的陈毅在盐城,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的毛泽东与新四军,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编的江西新四军人物传等等。二、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一)关于新四军的发展以皖南事变为时间点,介绍

4、新四军的发展状况。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其抗日战绩得到国民党当局数十次嘉奖,并获得中共中央的肯定和多次表彰,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创建了9块抗日根据地。从部队来说,新四军领导者十分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但是,由于新四军的建设过分强调正规化和精兵主义,影响了部队的战略展开和发展壮大。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发展重心主要有三个:全力保卫以盐城为中心区域的部署;军部重心西移皖东并争取大别山战略根据地的计划;遣苏中主力大举渡江,重建皖南或浙西大营。同时也实现了政治地位、思想和组织领导上的重要转变。1944年夏,中共中央决定重点发

5、展东南江浙地区,并准备新四军重心渐移江南,组建江浙军区,发展南方诸省。(二)关于皖南事变的研究皖南事变一直以来是抗日战争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曾分别举行过50周年和60周年纪念,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著述。近十年来对皖南事变的研究又获得了新的进展。1.皖南事变解决的历史地位。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对蒋介石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皖南事变是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水岭。2.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其一,杨奎松认为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它与国民党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要求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

6、关,且与中共必欲独立自主,坚持大力发展经营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但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因为它与中共方面处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线,和国民党恰好在皖南新四军逾期南下之日,完成了围堵部署,封住了新四军南进东去之路的巧合有关。其二,蒋金晖和蔡国胜认为指挥失误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失败的重要原因。首先,在北移时选择了错误的转移路线;其次,转移中不仅行动迟缓,而且三路并进,导致兵力分散;战斗打响后,项英优柔寡断在前,武断决策于后,贻误了最关键的战机;被包围后,叶挺判断失误,分散突围太晚。其三,也有些学者认为项英和叶挺二人未能很好地协调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7、,再加上领导体制内的领导错位造成项、叶矛盾始终难以消弥,直接导致了皖南新四军的惨败。其四,樊卡娅和朱超南认为虽然苏联的对华援助,被蒋介石视为反共的有利国际环境,对皖南事变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作用,对蒋介石的反共也起了一定的牵制和阻止作用。其五,也有学者以一种历史的研究视角来展开分析,如汤宇兵认为,1939年秋至1940年夏国民党的南调命令对国共双方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两党都因为南调命令而发生了策略变化,围绕南调与反南调,皖南国共之间不可避免地开始积累矛盾和危机,直至事变爆发。李国芳从微观层次上,具体剖析中共力争华中战略与皖南新四军北移乃至事

8、变爆发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此揭示皖南事变背后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因缘11。3、项英的南进、南调、向北发展。项英到底有没有“三山计划”,史学界的争议比较大。汤胜利通过一些文献史料发现,项英确实有一个“三山计划”,或叫“南进政策”、“南进战略”的向南发展的意图。皖南事变前项英不愿把更多的部队与干部派往敌后,导致军部及直属三支队迟迟不能东进北上,长期滞留皖南一隅,与他的这南进意图不无关系12。关于向北发展,多数人还是认为项英基本上执行了“向北发展”的方针。4、皖南事变后中共的斗争策略。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策略方面,主要采取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

9、斗争策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的斗争策略;实行以政治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13。有的学者认为,中共中央的“军事守势”方针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其间也曾作出过反攻的准备,由于当时具体的原因,未付诸行动14。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共巧妙地运用国际舆论处理皖南事变,揭露事情真相,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5、皖南事变的责任问题。现在学界对项英的评价基本上是功大于过。多数学者认为当时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有很多过头和不实之处,应该重新予以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对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应分两方面考察,一方面,项英犹豫迟疑,率部滞留皖南,擅离指挥岗位

10、,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时局判断存在某些失误,又未能及时解决叶、项矛盾,因而也负有一定责任16。另一种观点认为,皖南事变前中央对形势中的光明面、缓和面、有利面估计过头,这种轻敌乐观思想使新四军在军事上陷入被动局面17。6、皖南事变的影响。皖南事变对国共合作抗日局面造成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为“将抗战胜利变成人民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党蒋介石不得不“前倨后恭”,公开宣布“在对日抗战结束之前,实在没有办法解决共党问题”。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力量在这场国共冲突中一步步向中国共产党靠拢18,完成了一个由孤立分散到政治结合的联盟过程,表现在由统一建国同志会

11、的建立发展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19。7、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有学者对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总结为三方面:一是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二是在统一战线中要实行正确的统战政策,并采用坚定灵活的策略打退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三是独立自主地处理中国革命问题20。也有学者通过分析叶挺和项英的矛盾来总结经验启示,即选人用人要注重革命化,更要注重知识化和专业化;解决领导人之间的矛盾,不能仅限于说服教育,而应从体制上加以解决;主要领导人的配备,不能反差太大21。(三)关于新四军的统战工作学者对新四军在抗战中的统战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除了对中间党派和海外人士展开研究外,还出现了一些

12、新的成果。有学者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考察,认为新四军在抗战时期,对内,从物质上关心将士的生活,从精神上鼓舞其抗日斗志,优待抗属;对外,密切联系群众,广交朋友,开展国际公关等22。由于新四军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战士们的抗战激情以及积极的对外宣传,吸引了大量南方爱国知识分子及归国华侨青年就近参加皖南新四军,进一步扩大了新四军在海内外的影响23。也有学者考察了新四军对帮会的统战工作,在中共领导下,华中新四军提出和制定了正确的争取、利用和改造帮会的政策和策略,使帮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员24。新四军还积极推动刀会、帮会抗战,帮助解决其困难和克服封建迷信的思想,改变落后斗争方式

13、,用新型的民众团体取代落后的封建帮会。新四军对刀会、帮会的争取和改造,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力量的增加、新型的抗日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条件25。(四)关于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及文化建设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战时期的彰显和发扬,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热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有学者从思想文化渊源、客观社会环境和人脉渊源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引起人们对其所蕴含的恒久精神价值的探索和重视26。其二,关于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容,有学者概括为七个方面:同仇敌忾、相忍为国

14、的爱国精神;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全局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拼搏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27。有学者从新四军军歌歌词蕴含的内容结合新四军的历史,归纳了四个方面: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英勇不屈、顽强斗争的精神28。也有学者从新的角度,以日伪言论为切入点从反面考察新四军战绩及铁军精神,这对于全方位地系统地考辨铁军精神,并进一步拓展新四军史、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29。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胜利的历史是紧密结合在一

15、起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近十年来关于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比较多,现将其整理为如下几点。其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1.新闻出版;2.文学艺术;3.教育事业。其二,新四军文化建设产生的作用及经验:有学者分析华中抗日文艺不仅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揭露和打击敌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30。此外,新四军的文化建设还促进了军队的正规化发展31。也有学者把新四军文化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支有文化的军队;强有力的宣传力量;不可抗拒的精神武器32。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

16、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文化建设必须善待、善用知识分子;其次,文化建设必须把民族形势与时代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文化建设内容必须注重多样化33。其三,有学者对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和戏剧进行研究,认为报刊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在宣传舆论战线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4。而戏剧作为一种统战方式,在新四军统战工作中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35。(五)关于新四军人物研究人物研究也是新四军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近些年来对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刘少奇、叶剑英、叶挺以及高敬亭都有研究,而且大都从对新四军发展的伟大贡献着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大力讴歌了党的领导人为新四军的发展和开

17、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关于领导人的战略思想方面,有学者具体分析了毛泽东与新四军兵出天目山战略,因为新四军坚决执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共军委及华中局关于发展东南的迭电指示精神,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仅用半年时间,即成功地在苏南站稳脚跟,新开辟了苏浙皖边敌后大片区域,为中共确立日后国内政治地位创造了极有利条件36。也有学者分析了湖湘文化与刘少奇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韬略思想,认为他建立巩固华中根据地和发展壮大新四军的韬略思想与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王船山的战争战略指导艺术有明显的血脉相承之处37。(六)关于新四军的财政经济工作研究财政工作是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争取抗日战争胜

18、利的前提条件之一。新四军把财政工作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从创新财政工作方法入手,强化财政管理与纪律,多渠道开辟财源,合理用财、节约用财38。对国民党实行的军需控制和经济压制,也进行了各种斗争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39。也有学者分析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盐业经济,它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40。新四军的财政经济工作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深刻的历史启示,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经济工作必须适应党的奋斗目标,致力于为实现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服务;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经济;最后,必须符合群众利益,着眼于群众生活,解决群众

19、的实际问题41。纵观对新四军历史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新四军历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但是,相比党史其它方面的研究,对新四军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尚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1、扩大新四军历史研究的队伍,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该领域进行深化研究;2、创新是一门学科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前提。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内容上看,尽管已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发表,但不少研究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且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我们要从历史、学术和建设等新内容进行研究,还需要挖掘新的史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再梳理和研究;從新四军研究的角度上看,虽然有一些新颖的角度,但整体来说还是难有突破

20、,要把新四军的历史活动放到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抗战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发展历程这样大的背景下去研究,注意与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等研究相结合;从新四军历史研究的方法上看,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可以运用跨学科综合分析方法、系统论方法、历史计量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等。注释:房列曙:略论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张步超:皖南事变前新四军正规化建设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唐洪森: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军事历史,2003 年第5期。唐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历史发展的三个转变,军事历史,2001年第3期。唐洪森:论新四军重建江南大

21、营,党的文献,2005年第1期。李传兵、姜术俊:皖南事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水岭,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杨奎松: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蒋金晖、蔡国胜:指挥失误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兵败的重要原因,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汤宇兵:1939年秋1940年夏国民党的南调命令及其影响,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11李国芳:中共发展华中战略与皖南事变,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2汤胜利:关于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1

22、3彭生:略论中共对“皖南事变”采取的斗争策略,南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4严志才: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事守势”方针述论,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15孙健:中国共产党运用国际舆论处理皖南事变的策略及影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4期。16刘喜发、李亮: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与中共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历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17李良志: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18王哲:试论皖南事变对国共合作产生的冲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9张勤、郝影利、樊卡娅:皖南事变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江淮论坛,2001年第

23、1期。20施昌旺:中国共产党对皖南事变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吸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1期。21吴业勤:新四军历史上的叶、项分歧和矛盾及启示,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柴文杰:新四军的公共关系及其历史作用,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23彭田宝:皖南新四军人才荟萃原因探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4周建超:新四军争取帮会抗日的方针与实践,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25吴云峰:新四军对刀会、帮会的争取和改造工作以安徽地区为个案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6霍小令: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27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

24、精神,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28李秋华、庄永菁:从看铁军精神,党史文苑,2007年第6期。29方艳华:论日伪言说下的新四军对铁军精神的反证式解读,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30曹晋杰: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31彭田宝:皖南新四军文化建设初探,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2朱强娣:新四军文化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33钱和辉: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特色与主要经验,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34许厚今: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述论,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35吴云峰:试论戏剧艺术在新四军统战工作中的运用,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36唐洪森:论毛泽东与新四军兵出天目山战略,学海,2004年第2期。37刘伯兰、刘华明:湖湘文化与刘少奇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韬略思想,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38钱和辉:新四军战时财政工作刍议,财贸研究,2005年第4期。39黃爱军:新四军反对国民党军需控制的经济斗争,财贸研究,2005年第4期。40于海根:新四军开发江苏盐区对华中根据地的作用,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41钱和辉:新四军财政经济工作的历史启示,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全文完-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