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李昱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部分,提出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提出建议如下:注重方法创新,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注重制度创新,以党建带动管理规范化;注重活动创新,以党建弘扬优良传统;注重服务创新,以党建促进教学能力提升;注重载体创新,以党建担当更多责任;注重平台创新,以党建打造教学科研强军。关键词: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平台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D267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8)09-01
2、50-02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更要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坚持将党建工作融入教学、融入基层、融入人心,积极适应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探索创新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工具,不断提高谋党建、抓党建、强党建的能力水平。一、注重方法创新,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应时刻以创新发展来推动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
3、力的全面提升。而在高校能够凝聚人心、稳定军心的正是各级党组织。为此,在抓党建工作时,应始终结合当前工作重点,采用“四结合”党建工作法,指导各级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所谓“四结合”工作法,是针对当前教师中年轻党员多、学历高、知识高度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通过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提升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工会服务相结合,使党建工作深入人心、不断焕发活力。一是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提升相结合。鼓励党员骨干教师牵头组成科研团队,探索创新项目开发模式,并带领科研骨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入一线了解学生需求,广泛听取教学意见,开展科技转型的尝试;通过创先争优主题活动提升党员的教学
4、能力、优化教学流程、强化教学支持力度,建立“事前有效预防、事中妥善处理、事后总结改进”的教学科研管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提升科研水平,保障教学科研工作平稳运行。二是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最重要的职能是为社会输出高水平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多,可以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入手,培养“懂科研、通技术、会教学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老教师一对一的帮助新人成长,在学院内部形成新老互助、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人员交流,加快人员培养速度,带动整体教师队伍质量改进和均衡发展。制定“教学专家首先应成为技术专家”的学习策略,组织教师人员走出去,到外部去参加交流培训,找差距
5、,找不足,将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三是将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用党建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建立多元文化阵地,通过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员亮牌等多种方式强化思想建设。通过书记座谈会、成长经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与基层教职工深入交流。开展“让党徽闪光”活动,党员统一佩戴党徽,亮明身份,用党徽激励每一位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四是将党建工作与工会服务相结合。党团工会齐抓共管,为基层教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了解广大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并着力解决,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爱心救助活动等,树立形象,做出贡献,营造“学院的事大家做,大家的事学院做”的和谐氛围。二、注重制度创新,以党
6、建带动管理规范化建立和完善党建制度体系,是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党内监督工作的根本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采用“五化”工作法,即“组织生活常态化、支委分工明确化、挺身而出表率化、党员队伍优质化、党团工会多元化”,严格组织生活,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形成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事的良好氛围。一是组织生活常态化。各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使用支部工作手册等基本制度,定期梳理、统计学习教育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党内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切实推进党
7、支部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设。二是支委分工明确化。党支部以换届、培训等措施不断提升支部委员的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支部委员工作能力,切实打造一支优质专业的支部委员队伍。加大中层管理人员担任支部委员的比重,加大领导干部在支部工作的投入,明确支部委员的工作分工,进一步提升支部工作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三是挺身而出表率化。进一步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在教职工中树立表率,在教学任务中,党员带头承担繁重的任务、应对棘手的问题,真正做到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努力营造干部带头、党员争先、攻坚克难的工作态势,使得先锋模范形象深入人心。四是党员队伍优质化。坚持“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对党员的培养教育。一方
8、面努力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并适时将这些优秀人才吸纳到党员队伍中;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尤其是在重点科研教学任务中,对党员干部压担子、提要求,关键时刻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优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五是党团工会多元化。党总支指导团总支、工会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为教职工搭建成长平台,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多元的文化氛围。三、注重活动创新,以党建弘扬优良传统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9、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致力搭建组织与家庭共同培养并监督党员的沟通桥梁,打通党风、学风、家风的交融渠道,推进党建工作融入基层、融入人心。在发展新党员方面,创新活动形式,让新党员在党员干部的见证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构建更有质感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入党宣誓仪式的创新,就是让仪式本身焕发出强烈的荣誉功能,成为党员价值观的一次重塑,成为党员教育管理的课堂,成为党员人生的深刻记忆。在开展党建活动中,力求有特色、有吸引力、有震撼力,让党建活动更有温度、更深入人心。四、注重服务创新,以党建促进教学能力提升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教学需求爆发式增长,在此形势下将教学能力化被动为主动,向主动服务
10、轉型,通过“三步推进”工作法,深入教学一线,将党总支、各党支部、党员先锋队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教学能力提升。“一推进”指的是党员个人,直接在教学一线,面向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要学会聆听学生的诉求和需求,帮助学生梳理学习中的难题;要直接参与学生课后的学习生活,用专业化、标准化的指导提升学生竞争力。“二推进”指的是由多名党员组成的党小组,如果说个人党员更多发挥传感器功能的话,党小组就是处理器,由各党支部对口支持承接传导的工作,进行高效联动,提供强有力的专家队伍支撑,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三推进”指的是高校党总支,顶层设计、内外协调,形成服务支持体系,提供前行的稳定支撑和澎湃动力,举整体
11、之力为教学、科研、学生提供服务和支持。五、注重载体创新,以党建担当更多责任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方法的基础上,高校基层党组织更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注重发挥高校的技术、资源等优势,注重通过“互联网+”开展学习教育,特别是利用青年党员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网络微视频、APP等方式,打造“指尖上的学习教育课堂”,构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简捷高效的平台。这一系列抓党建、强党建、评党建的工具,将党建工作由定性变为定量,既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
12、也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能。六、注重平台创新,以党建打造教学科研强军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基层党建将以核心骨干为突破点,打造教学科研强军,助力人才成长。一是创新培养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打造一支能力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科研人才队伍。围绕打造“精兵强将”,通过抓青年,育全员;抓党建,育干部,开展“两抓两育”工作。二是创新展示平台。为全体教职工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舞台”,建立“快速通道”“绿色通道”,让优秀青年教职工可以脱颖而出。将优质教学科目、重点科
13、研项目、紧急工作任务作为展示舞台,发掘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三是创新激励平台。建立关键领域、重大教学项目、基层团队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争先创优。对表现优秀的团队、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对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要树标杆、给平台,重点培养和使用。七、结束语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有理论支撑,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建设出让教职工信赖、受教职工欢迎的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建设好高校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参考文献:1庞搏.高校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现实路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32(6):112-114.2胡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59-62.3姜子亮,莫长庆,王迎波.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运行机制探究J.教师,2016(20):83-84. -全文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