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 杨峰 李丽丽本文为石河子大学 2017 年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立项项目网络新媒体视域下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SZZX2017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第三批招标课题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编号:19XJKD0229)阶段性研究成果【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特点、发展方向,对于深入掌握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要的
2、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关乎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学者持续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通过这一问题的梳理和研究,以便掌握现今的研究态势,为后期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一、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2012年提出“三个倡导”以后,学界出现持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给予大学生群体了更多地关注,从研究意义、现状及困境、对策和路径等给予逻辑上完整意义的回应和总结。为后续研究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学者对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认为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社会主义核
3、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需求、意识形态安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系视角中论证了重大意义。徐园媛等基于这样的关系总结了“三个需要”:认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保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色的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需要。1李建华则从更加广泛的关系中总结了“五个需要”: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业事业的内在要求;二是为中国梦凝聚正能量;三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提升的迫切需要;四是有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总结古今中外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无论从多少个方面总结,归根结底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二)大学生社会
4、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原因学者们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普遍认为从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向上。但是也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模糊化、形式化的问题,造成信仰缺失、道德下降、价值扭曲、行为失范的情况。罗敏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深。2陶韶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党员、研究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全知晓情况有待提高。3用典型群体的方式说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堪忧,急需针对性地查找问题根源。学者们聚焦课堂教育、社会价值多元、网络新媒体介入、各种文化冲击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5、价值观教育受到挑战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印亚军认为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认知障碍都构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性因素。4赵果归因于经济社会变革不确定因素和网络新媒体负面报道的冲击。5朱健认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挑战。(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路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路径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学者围绕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新媒体、教育机制等多个路径展开研究。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厘清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改进思政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能力、
6、改变教学思维等方面展开。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不够健全。6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社会实践面过窄、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7等原因是造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困境的主要因素。赵欣提出要在“扩面、提质、接地”三方面下功夫。8王晓丽等认为要从“专”、“精”、“特”、“新”等方面努力。9朱志明、魏宝珠等提倡校园文化的融入作用,在价值导向、丰富载体、情感认同、行动转换等方面深入研究,二、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特点(一)研究内容丰富,研究基础深厚马克思认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
7、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完整地叙述出来。”10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搜索,共计有140本该研究的专业书籍。期刊以知网为例,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搜索,共计有7224篇文献,涉及多学科、多内容、多问题。从学科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90.49%)、新闻与传媒(2.22%)、马克思主义(1.25%),表明了该问题研究聚焦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向。总之,从数量层面形成了庞大的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这一问题研究的丰富性,同时也深化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积淀,也在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中提供了研究的动向和需完善之处。(二)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方法较新学者
8、借助于多元化的视角、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主要从政治认同、社会伦理、教育心理学、文化传承创新、网络传播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得到多样的研究结论,促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科学性、系统性和深入性。政治认同的视角主要在于立足于现实,促进政治认同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的。如崔美娜、刘世华等。社会伦理视角主要从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和规范作用的角度,探讨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性,如韩同友、马玲等。教育学的视角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关于主客体以及教育手段方面聚焦,注重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目的性等方面展开,魏荣、付安玲、刘文佳等运用了这样的视角。文化传承
9、创新视角以立足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养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觉,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陈俊、吴欣遥、焦连志采用了这样的视角。网络传播视角注重网络传媒手段在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校课堂的运用的关注,郑萌萌、郭静、崔海英等分别从新媒体、慕課、易班等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予以了论证。总之,多元视角丰富了认知,变革了方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三)聚焦时代问题,实践色彩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总结还是重要的实践践行。学者基于这样逻辑起点,与时代发展紧密贴合,与学生需求的具体实践问题紧密相关,有针对性进行的实践调研和问题总结,彰
10、显了研究的深入性和问题聚焦的能力。学者注重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路径和方法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黄颖娜、于战明、方彦婷等通过对不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聚焦了时代背景,具有明確的问题研究和实践导向。一些学者在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和效果性上聚焦,对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落实、落细上下功夫:房正主张“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吴翼泽倡导运用感恩教育“内化”、周文翠主张体验教学进行外感内化、李诗夏提倡榜样教育引领,都体现了浓厚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思维。(四)研究主体分层,研究不断细化研究者在时代聚焦和实践需求的基础上,细化研究主体,聚焦不
11、同主体层面的问题。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的问题。如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职学生等,总结了不同类型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和特色。如李胜光关注高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约性因素并提出对策。韦兆均研究了中医院校大学生专业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陈颜聚焦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认同教育模式。肖婷讨论了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块等。学者们关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仅体现精细化要求,也充分体现出区域因素、主体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带来的个性表征,为客观地、科学地研究提供了不同样本和详实的基础。三、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发
12、展趋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取得丰硕的成果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为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在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前期虽然在理论层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为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变形、不走样,能入耳能入心,必须深入聚焦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转变理论研究范式、创新理论视角和方法、深化话语体系等方面把握深刻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实践需求的外延,为实践指明方向和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客观、全面掌握教育现状。前期
13、学者已经在通过调查问卷和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样本进行了分析,掌握了一些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但是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抽取的样本较少、缺少实践检验等问题也比较尖锐。因此,要采用多元研究方法的融合,既注重定性的研究也注重定量的研究,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在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上不断彰显,全面掌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其次,深入融合研究视角,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然前期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但是各个视角因为学科界限而彼此交融性不够,未形成整体性研究的视域。因此,
14、要立足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基础上,从国内和国外学者的不同研究视角中借鉴融合,形成整体化、多元性的研究视角。充分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视角,从大学生群体多样性的特征出发,针对性的变换和融合研究视角,从大学生接受的视角进行研究,确保客观性和科学性。再次,持续研究对象的精细化,提升研究针对性和效果性。前期的研究已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类别进行研究,但是对宏观框架研究较多,微观生活化的研究较少;对策建议研究较多,之后的对策的效果回溯性研究较少;群体性的研究较多,代表性的单个个体研究较少;对于教育方式方法显性研究较多,对于个体自我心
15、理遵循个人体验隐性研究较少;宏观方向性的研究较多,实证多样性的研究较少。因此,学者需改变从共性到个性的研究思维模式,从不同主体需求、不同群体特征、不同地域特点、不同分类属性划分等方面持续深入的精细化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效果性。【参考文献】1 徐园媛,谭自慧,罗二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1-27.2 罗敏.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J.2015(4):29-33.3 陶韶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6(8):57-60.4 印亚军.高校培养和践行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10):107-108.5 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8-69.6 徐柏才,崔龙.社会实践之于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26.7 周彩娇,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8 赵欣.社会主义核也价值体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巧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22):113-114.9 王晓丽,李静霞.杜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3(9):50-52.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47.【作者简介】杨 峰(1981)男,河南杞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丽丽(1990)女,河南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