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孔宇圣+毛军权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与产出基地之一,其培养模式与体系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在教学模式、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业类专业建设四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对应的完善措施与建设性意见,以期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关键词:创新 创业人才 培养体系一、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洪流上,高校大学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创新创业浪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同时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与产出基地之一,其培养模式与体系也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
2、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而全力助推大学生勇立创新创业潮头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问题(一)双创人才教学培养以理论教学、应试考核为主要模式,缺乏实践历练当前,高校的课程的教学模式总体上仍然采用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培养要求规定的课时数的理论课程教育,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闭卷考试为主。不可否认,在学科专业类课程中,此类传统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在灌输理念、巩固知识具有较好的效用,但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机制来说,单纯的理论教学以及带有应试性质的考核方式对于造就应用型的双创人才来说就略显不足,毕竟创新创业注重的是一
3、个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创造实践过程,相对于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获得同样不可或缺。(二)双创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力度与广度尚待有效提升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但在于理论知识的传道解惑与专业技术的刻苦钻研,更在于凭借搭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历练平台将所学所研之学进行充分的知识技术转化,应用于实际当中。然而目前高校对于双创平台建设虽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东风下,已经开始初步提供了诸如创新创业类竞赛,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地等竞争性培养平台,但其涉及的广度与力度对于目标中多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创业培养平台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三)创新创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要完善加强师资人才队伍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4、培养体系来说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队伍建设的优与劣将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与质量,当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所匹配的教师多为各院系的专业教师,该类老师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突出,但不足的是在企业创建管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投产应用等方面仍然存在自身职业的局限性;同时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与以课题论文与教学情况的质量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挫伤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拓展创新创业导师遴选范围以及调整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缺乏集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创业类专业创新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俨然已经成为新常态,然而目前高校所采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
5、通识性课程教育辅以个体分散化的导师匹配指导,对于日益以创新创业作为自身职业规划的学生需求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逐渐显现捉襟见肘。相应地,集聚双创师资与资源,聚焦专业化双创理论与实践教育,凸显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类別的专业必然会应运而生。三、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深化改革双创人才教学模式,夯实基础,贴合实践,创新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丰富扩充双创人才学习教学课程内容首当其冲,针对以往课程内容只注重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偏颇之处,高校在于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当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作为顶层设计目标,将内容覆盖贯穿于初始技术创新研究直至最终创业培训指导的全流程
6、,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模式过程有清晰直观的了解。在教学方式上,积极倡导从单一的听讲式模式拓展到研讨参与式模式,从往常的校内课堂教学延伸至互联网线上教学以及校外实践类教学,鼓励引导学生从倾听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者,使学生能够在熟悉创新创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思辨化的思维方式、切身化的实践体验,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技能达到融会贯通的高水平程度。在教学考核上,一改唯试卷分数的导向模式,接轨实验化、项目化、成果化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结合与课学生个人兴趣,允许学生通过创新型科技实验,创业实践类项目、创新创业成果类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实践方式,通过考核制度的创新构建,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科学化、系统化、精确化地反映其在
7、创新创业各维度的技能水准与潜力水平,另一方面有效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二)以兴趣性、竞争性、系统实践性作为引领,有力构建双创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助力提高创新创业的可能性与成功性,而教育的内容不但应该根基于理论的教学,更应该着重于实践的感悟。而如何有效落实创新创业的实践,有力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则是重中之重。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不是单一的机械化形式,而是兼具兴趣性、竞争性、系统实践性的多元化产物。兴趣性是指以兴趣作为引领,扶持培养一批兼具学科特色与创新创业结合性高的学生社团群体组织,此举旨在依托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为学生提供能够分享专业知识,交流创新
8、技能的集聚性兴趣平台,并通过配备创新创业带教导师进行专业辅导,使学生能够以社团组织作为双创素养修炼的载体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厚实双创人才培养土壤,积累一批可塑性高的创新创业储备人才。竞争性是指为在校学生提供一系列科技学术创新,以及创业计划竞赛作为竞争平台,以比赛的形式带动学生相关技能的提升,促进良性竞争效应,在带动校园创新创业新思潮的同时,有效筛选出一批具有可孵化性高的创新创业团队。系统实践性是指通过科学性、专业性的亲身实践将所学知识高几率、高效能地成功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有别于以往单一的仅凭学生群体“自开炉灶”,学校通过校内的双创实训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资源给予最广大学生以最全面透彻的创新创业
9、体验性教育,通过校外校友企业及社会化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社会接轨的创新创业预演,从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通过校内体验与校外预演的相互联动机制,着实增加平台实践的系统性能。endprint(三)专兼协同,内外结合,以创新考评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针对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现状的局限之处,首先应该通过完善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创新,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课时、教学能力、教学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以制度改革激励教师更好地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之中;同时为了达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水平,作为专业教师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知识水平同样迫在眉睫,高校应该整合学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思政类、心理类教师资源,为整
10、个教师群体展开针对创新创业各环节因素的专题培训,较好填补大部门专业教师的双创知识真空,使专业教师更好地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创新创业的客观环境载体是社会大环境,因此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眼光不能只滞留在校内,拓展校外资源同样不可或缺,聘请学术大家、政府官员、成功创业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创新创业顾问、双创指导教师,为学生就当前相关领域最新科技前沿技术、相关行业最新政策实施动态、创业成功经验分享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讲解,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与技能更好地对接社会现状实情,大大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与创新创业教师人才队伍建設。(四)以创业类专业模式,走创业
11、精英化培养道路为了更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呼应更多以创新创业作为自身就业目标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设置创业类专业是大势所趋。作为创业类专业,不但需要夯实基础理论的第一课堂,更需要注重培养创业涵养,拓展创新思维的与创业实践训练有关的第二课堂,达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创业思想,同时学校更要以集聚化的师资与资源为保障,以创业能力综合化发展、学科特色化积淀为培养理念,以创业项目、创业竞赛为历练平台,走出一条创业精英化培养模式道路,充实整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厚实度。参考文献1 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5,21(6):16-182 刘海鹰.大学生创业意
12、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8):154-1583 张玉利.创业教育的定位与教学方法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1):48-494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http:/ jyzck/201005/t20100514_359988_1.html.5 胡春阳,刘朝臣,鲍步云,等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一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97.6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http:/7 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等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2).8 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endprint -全文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