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学科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徐丽婷【摘要】职校学生作为一个特别的受教群体,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而对学生加强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迫切工作。学校实施心理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适时、科学地进行引导。【关键词】语文教学 积极心理品质 人际交往原则一、文思结合,强化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孔子这样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孔子所说的三种益友,第一种指朋
2、友为人正直、坦荡,性格明朗;第二种是指朋友谦虚而诚挚;第三种指朋友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三种坏朋友,第一种是指趋炎附势、没有是非原则之人;第二种是表里不一、虚假伪善之人;第三种是花言巧语、胸无点墨之人。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也讲究“兄弟如手足”,孝敬长辈、友爱兄弟都是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悌之义的观念。青少年在识人、辨人方面经验尚浅,对于“朋友”的概念很多只停留在“能玩到一起”和“谈得来”,甚至“臭味相投”上,教师指导学生反观自己的朋友,是否是真正值得交往之人,也可将对友人的困惑和顾虑写下来,请老师帮助解答迷津。最重要的是学会以正确的标准衡量友人,同时也鞭策自己向正确的为
3、人处世方向发展。二、激发情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之定义为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等,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诚信原则人无信则不立,以诚待人,讲求信义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二)尊重原则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
4、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人际交往各方的平等地位。比如在我很重要一课,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人”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只有意识到这种重要与可贵,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自己和他人。(三)宽容原则宽容常表现在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滋润人际关系,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体差异或不可预见的阴差阳错,因误会、不理解而产生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着以友善、温厚的心来对待他人。三、释压解惑,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多时候也
5、会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就会造成学生不感兴趣,从而自我监控能力下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比如,讲解鸿门宴时,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情节当中,学生感兴趣,自我控制力自然会增强,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唯有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才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能创造性地学习。(一)了解学生,让学生懂得学习与社会,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如讲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就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所学专业于自身、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选择职业时应注意的问题,结合到学生的实际
6、情况,从书本中走出,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二)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功感,以增强自我调控的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其成功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对一位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上课可有意识地向他提问一些他能回答的问题,并借此机会表扬他;也可在他的作业里写上鼓励的语句等,点滴细节同样能触动人心,让人感动。(三)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改变其学习上的被动状态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我明白我想学习,我是一个学习者,因此如果我想学习什么东西的话,我就能做到,我喜欢学习和解决问题,因为我知道努力思考会充满乐趣。”有明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比如,在冯友兰的横
7、渠四句中,对于这四句话的理解,自身到庙堂,从点滴小事到国家大事,唯有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思考,有肩负责任的意识和态度,才能踏踏实实砥志研思,笃学力行。四、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这也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想。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是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
8、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生的求学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而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应时代的要求而诞生的,主要是解决就业与升学的矛盾,更好地引导就业,促进就业,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他的这一思想仍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解并合理把握不同个性的学生,使其和
9、谐发展,也是国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准。(二)以学定教和因材施教刘建宁在浅谈职业教育改革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到,我国职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文化水平,因此“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理论支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高效利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学、讨论、思考的机会,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学习,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来引导学生学习。叶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在第三章里提到,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是不一样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阶段方式,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属于“理性发展时期”,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但是,在这个发展时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对待的,一种感性认识可能引起错误的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发现学生的需求及误区,加以引导。课堂上可以通过语言、影音来触碰学生柔软的内心,帮助其实现内心渴望。虽然我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实践经验是粗浅的,但以语文教学为依托,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坚持的。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