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62.98KB ,
资源ID:3364420      下载积分: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3644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民族乡村生态脱贫与生态振兴的调查研究.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民族乡村生态脱贫与生态振兴的调查研究.docx

1、 民族乡村生态脱贫与生态振兴的调查研究 摘 要:课题以“西昌市民族乡村生态脱贫与振兴”为主题,遵循过去、现在、将来的逻辑顺序,首先挖掘过去西昌民族乡村生态脱贫的成效,总结西昌市民族乡村生态脱贫经验;其次梳理分析西昌民族乡村脱贫后的生态巩固与提升现状,查找民族乡村生态发展,生态宜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西昌市民族乡村生态脱贫巩固提升的过程中寻找对策路径,致力于实现民族乡村生态振兴。关键词:民族村;生态;脱贫;生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凉山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西昌市作为凉山州州府所在地,这里虽然基础设施

2、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但自然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富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西昌市不断探索,创新思想,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并能致富增收奔小康。西昌市民族乡村生态脱贫成效显著,这为民族乡村生态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昌市在2017年就已全面完成6485戶26636名贫困人口减贫、47个贫困村退出的目标任务。提前三年完成减贫任务,西昌在全州脱贫工作上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几年,西昌继续完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彝家乐、彝族手工等产业,为贫困少数民族带来更多收入。一、西昌市民族乡村生态脱贫与振兴接续发

3、展所取得的成效生态脱贫是为农村发展补短板,是为生态振兴打基础,在生态脱贫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系统性地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振兴,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平稳过渡。1.规划实施,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提升整体形象在生态脱贫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2018年开始,西昌市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作为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计划是在全市每年至少建设8个示范村,通过10年时间努力,全市90%的村在发展水平、生活环境方面得到整体提升,最终能达到新时代生态宜居乡村要求。2018年、2019年,全市共创建了16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相较于生态脱贫工作,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示范村深入

4、开展了“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工程建设,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经过两年的建设,我市目前初步形成南北两大生态文明示范村环线,16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展现出幸福美丽新村的景象,乡村整体形象得到明显提升。2.巩固提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2018年至今,西昌市持续着力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一是继续发展壮大生态产业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花椒等“1+X”经济作物,水稻、玉米、脱毒薯等粮食作物,牛、羊、猪、禽等畜牧业;二是大力推进“三建四改”,采购发放水泥4.25万吨,在全市32个乡镇164个村2万余户农户实施入户道路、院坝、围墙、改厨、改厕、改圈等项目,村民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三是大力提

5、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建设农村垃圾房(池)306个,垃圾垂直压缩中转站6个,水平移动卧式中转站15个,配备压缩式转运车辆6辆,配备乡村保洁转运人员1000余名;污水处理方面,配套行政村污水收集管道31.14公里,配套出户管道46.79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35%;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农村公厕32座,计划陆续建设82座,逐步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安全饮水方面,落实120名巡管员,强化各类水利设施维修维护管理,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达标率100%。3.树立典型,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安哈镇生态旅游发展。地处于国家级名胜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腹地的西昌市安哈镇,成立于2

6、002年,是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唯一的彝族建制镇,彝族占99.9%。绿色生产发展方面,建镇以来,安哈立足本地优势,以生态旅游为主,对接市场需要,打造民族风情彝家乐,策划网红“打卡地”。每年的“梨花节”、“火把节”、“彝族年美食节”吸引众多游客来消费打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创新推出以“攀螺髻雄峰,探亿年溶洞,赏山野风情,品彝家美食,宿彝家村寨”为亮点的旅游特色。安哈民族乡村旅游综合收入逐年提升,2019年安哈生态彝家乐达到70户,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建镇之初的1000元增加至9000元。绿色生活方面,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新建3个垃圾中转站

7、,3个生活污水处理站(点),全镇聘请保洁员65名,垃圾清运车10辆,及时将集镇和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清运至垃圾中转站,逐步建立“户清、村运、乡集中、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为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学习平台,引导群众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爱护公共卫生,“安哈是我家,人人都爱它”的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坚决推进“两违一毁”整治工作,对侵占耕地和林地乱修乱建的行为“零容忍”,组织拆除安哈摸鱼沟、牛郎村、西溪村侵占耕地建房等违建面积 6000平方米,有效遏制了侵占生态资源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行为。(2)马鞍山乡甘伍村生态环境提升。甘伍村位于西昌市西南部,地处牦牛山山脊,属于典型的山

8、区村落,但在脱贫攻坚以来,绿色产业发展十分可喜,在冬季来临时,村民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带领下,将覆盖有石头的闲置土地清理出来变废为宝,以羊粪为肥料,种植无公害高山绿色蔬菜,2019年甘伍村一共试种了16亩高山蔬菜,年产量达到23000斤,均价在1.8元/斤,高品质蔬菜给当地村民带来高收益。目前甘伍村顺势而为,继续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产业结构更加多元。绿色生活方面,由于该村群众有放养牲畜的习惯,公共区域牲畜粪便、垃圾污染成为老大难的问题,曾经尝试过村干部轮流监管制、公益岗负责制、发动群众定期清扫制等均未起到根治的作用。后经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商量后最终提出划段包干制,即实行每户门前连同入户路、房屋附近公

9、共区域,用红油漆给农户划段责任,在划清的责任区最明显的位置上落上户主的大名。由村两委、工作队包村乡干部不定时随机暗访抽查,并将结果及时公布于村“红黑榜”。通过近两年的坚持,村民在牲畜出圈进圈时自觉打扫,垃圾也主动扔到村口垃圾池,效果逐渐显现,村落卫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二、西昌市民族乡村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过渡的现实困境1.生态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发展或发展有顾虑的现象比较普遍问卷调查对象中有70.34%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发展种植业(包含果蔬种植)的农户。这一部分农户在被问到“您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成本主要有哪些”,其中88.26%回答的是:原材料(种子、化肥、农药等),在继续追问从事种植业的

10、这一部分人“您选择农药和化肥最看重的标准是什么?”时,其中有50.76%选择:效果好的,42.42%的人选择:不污染环境的,4.55%选择:价格便宜的,2.27%选择:什么样的都可以。由此可以看出,在农业发展方面,盲目跟风的现象是存在的。在问卷调查中,农户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顾虑也是普遍的,大多数农户希望得到更多的科学指导。在问卷中设置“您觉得生态农业发展有何风险?(可多选)”这一问题时,仅有6.99%的对象认为“由政府支持,不怕风险”,其余大部分人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存在顧虑的,担心的因素也比较多。2.民族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大,后期管护力度薄弱通过生态扶贫,西昌市民族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

11、建设取得巨大改善,但是相较于坝区,目前民族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公共厕所建设、生活垃圾清运等方面的缺口较大。另外,民族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管护力度也比较薄弱,后期维修成本过高,垃圾清运人员、保洁员的监督管理有所欠缺,村集体经济难以应付保洁员等相关岗位工资待遇,系列矛盾凸显。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及“您村里的公共厕所建设情况:(单选)”时,61.23%的人回答村内“没有公共厕所”,21.19%、2.33%的人分别回答“有公共厕所,但状况一般”、“有公共厕所,但污染严重”,其中仅有15.25%的人回答“有,状况很好,有专人打扫卫生”。当被问及“您家里的生活污水如何处

12、理?(可多选)”时,50.64%的家庭是直接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仅有24.79%是下水道收集后由村里统一进行污水处理。西昌市民族乡村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安全饮水还需进一步加强。在问及“您家里生活用水的来源?”,43.86%是来自“自来水厂”,40.47%的来自“井水”,1.69%来自“河水”,12.08%“山泉水”,1.91%是“蓄水池”。通过调研了解,西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0处,其中地表水型20处,地下水型10处,地表水源地数量占比2/3,部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未严格按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管理,饮用水源地区域内存在种植、散养等面源污染问题。调研发现,部分民族乡村在

13、基础设施建设后得不到有效管护,损毁情况严重,也有管护成本高,村集体经济相对弱的民族村难以支付的现象。西昌市15%的村集体经济为1-10万元,85%的村集体经济在1万元以下,全市坝区、二半山(少数民族村居多)行政村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发展偏弱,集体经济在一万元以下占多数,集体收入太少,村级公益建设项目如水利设施、生态广场、道路清扫,仅靠有限财政支撑,最终导致管理维护不到位,难以实现预期效果。3.村民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切实参与科学环保的行动积极性有待提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民族村村民对生态、环保的意识有一定的提升。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理解更加清晰。当问到“您对生态脱贫、乡

14、村生态振兴的相关政策是否了解?”42.58%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甚至有16.74%的人非常熟悉。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农户认为“随意弃置农膜、焚烧秸秆及禽畜粪便会破坏环境”,其比例占到了91.95%,可见村民对环保的意识大幅提升。但是,在参与环保的行动上,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欠缺。在问及“您家用过的农用薄膜如何处理?”其中仍有5.72%的人是直接剩在田里,任其自然降解,4.87%的人从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10.59%的人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如图1);面对“您家里的生活污水如何处理?”问题,50.64%的人是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7.42%是直接泼到院子里(如图2);“村里乱扔垃圾的现象严重

15、吗?”仅有28.39%的人村里“没有乱扔垃圾的现象”(如图3);对于“您村里畜禽粪便污染状况如何?”回答“随处可见,散发异味,严重污染环境”的占4.24%,并且有44.4%的人认为存在污染的情况(如图4)。通过实地走访,部分民族村村庄面貌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农业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依然严重。4.社会资本参与民族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西昌市民族乡村本身的基础条件差,交通、地理位置并不占优势,相对坝区来说民族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率也较低,这一系列的因素是制约民族乡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关键障碍。尽管部分民族乡村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上,作出了较大努力,初期也获得很好收益,但

16、若政府补贴力度一旦减弱,当地企业发展举步维艰,集体资源被闲置,民族村独立性、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弱,难以留住社会资本继续参与。5.民族乡村文化特色缺失,资源优势并未完全发挥民族乡村最大的资源即民族文化资源,西昌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的首府,在这里彝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民族村并未完全发挥其资源优势,乡村生态振兴中民族文化特色缺失。调研发现,一方面,目前村民外出打工的数量较多(在被问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时,有29.87%的人是依靠“外出打工”),加之部分村庄相对偏远,生态环境差,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大多搬迁离开,民族村空心化严重。另一方面,民族村现代化的交往方式取代了曾经家族、家支内外的交

17、往关系,浓厚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被逐渐忽视。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建筑、产业发展等方面文化特色逐渐缺失,资源优势被逐渐放弃。三、西昌市民族乡村生态振兴路径探析1.切实加强民族乡村生态脱贫与生态振兴的有机衔接一是必须要在认识层面上做好转变,促进民族乡村生态脱贫到生态振兴的平稳过渡。生态脱贫主要考虑的是增收,为贫困人口提高收入,而生态振兴要全方位的为民族乡村生态环境各要素进行考虑,相应的工作范围应当从原来的点扩展到面,从精准脱贫到全面振兴,进一步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各个要素延伸。二是科学规划,科学指导各地生态脱贫到生态振兴的有机衔接工作。总体规划上,先是继续巩固民族乡村生态脱贫成效,然后确定民族

18、乡村生态脱贫到振兴的过渡期,期间选择具备发展优势的民族村作为示范引领,将有效经验进行推广,激发民族村提高生态发展的动力,切实将生态振兴落在实处。2.创新完善民族乡村生态宜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运维机制一是创新分类,探索多元投入机制。乡村生态宜居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振兴发展的物质条件,要创新完善投入机制,先要将乡村生态宜居基础设施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对于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相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对于有一定收益的项目,比如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处理等设施,积极采用:“政府+市场”、“政府+市场+农户”等多样化模式进行投入完善。二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民族乡村基

19、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宜居打造的必要条件,为确保基础设施持续发挥其效用,村两委要主动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村民要积极参与维护,例如马鞍山乡甘伍村的“划段包干制”,由村民负责监管房前屋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维护,相互监督。3.科学选择适宜本地发展的民族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模式民族乡村生态宜居宜业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切忌盲目追风,要深入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发展“农业+旅游”融合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型等模式,认真把握民族乡村生态振兴发展方向,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最大前提,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例如,西昌市安哈镇摆摆顶村属于高海拔地区,在绿色生产方面,生态脱贫过程中因地制宜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把原本恶

20、劣的自然条件转为优势条件,春夏期间,以种植错季萝卜为主的,“摆摆顶高山特色旱地农业”运营而生,绿色生产给村民带来实惠。摆摆顶村生态脱贫可借鉴的经验有三点:一是当地土壤、气候、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原本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成了发展错季萝卜的有利条件;二是错季萝卜成本投入较小,每年可种植两季,收益相对较大,农民易接受;三是错季萝卜品质优良,必然能为村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在绿色生活方面,摆摆顶村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其理念就是尽最大可能就地取材,比如该村河沟石头多,建筑材料尽量选择用石頭;绿化树种也采用当地树种,尽量不引进过多外来树种;风貌打造以当地藤蔓植物为主,用藤蔓植物代替涂料覆盖,绿色环保。在西昌类

21、似摆摆顶村因地制宜成功打造本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民族村很多,民族村要重视资源禀赋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根据本地优势,找到一条适合本村的生态宜居建设之路。4.积极推进多方参与的绿色生产、生活新格局无论是民族乡村的生态扶贫或是生态振兴,都需要依靠政府,同时也需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推动,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发展模式,产业上积极打造品质优良并且具备鲜明特色的绿色品牌,生活上努力实现秸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循环高效利用。二是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具有本地生态优势的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优惠政策、补贴资金、完善公共服务等方式,

22、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生态产业发展中来,不断延伸拓展生态产业链,也让绿色生产成为本村农产品市场向高端化发展的目标。三是继续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因为无论是脱贫工作还是乡村振兴工作,农民都是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要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让村民了解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参与方式,要让广大群众树立起环保意识,在民族乡村营造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参考文献:1西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西昌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R.西昌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20.5.192沙志忠.绘就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安哈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纪实N.中共西昌市委党校校报(星火),2020.4.6.实践03版3李俊.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N.西昌都市报,2019.4.1.02版4胡钰、付饶、金书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改革,2019(10):141-1485渠涛、邵波.生态振兴 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乡村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9.10 -全文完-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