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月对应节气食疗及药膳立春食疗: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 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 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 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 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 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 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 微的最
2、神妙的春意。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 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 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 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 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 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 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膜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
3、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 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 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 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 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 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 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
4、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 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 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 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 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 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 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 窗,使室内空气流通,
5、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 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立春药膳: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首乌肝片:配料首乌液20毫升,鲜猪肝250克,水发木耳25克,青菜 叶少许,绍酒、醋、盐、淀粉、鲜汤、酱油、葱、姜、蒜、油适量。做法首乌煎汤浓缩,取20毫升药液备用,猪肝剔筋洗净切片,葱、姜、蒜洗净,葱姜切丝,蒜切片,青菜洗净控干。将猪肝片放入首乌汁内浸蘸(取一半首乌汁),加少许食盐,放 适量淀粉搅拌均匀,另把剩余的首乌汁、酱油、绍酒、醋、湿淀粉和 鲜汤兑成滋汁。炒锅置大火上烧热入油,待油热放入拌好的猪肝片滑透,用漏勺淋取余油,锅内剩少量油,下入蒜片
6、姜末略煽出香味下猪肝、水发 木耳,暴炒数分钟,将青菜叶入锅翻炒数次,八成熟时倒入滋汁炒拌 均匀,出锅前把葱丝下锅,翻炒即下,起锅即成。功效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首乌即能保肝,又可降脂、降压;木耳有通利血脉之效,无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寿。)虾仁韭菜:配料虾仁30克,韭菜250克,鸡蛋1个,食盐、酱油、淀粉、植物油、麻油各适量。做法虾仁洗净水发涨,约20分钟后捞出淋干水分待用;韭菜 摘洗干净,切3厘米长段备用;鸡蛋打破盛入碗内,搅拌均匀加入淀粉、麻油调成蛋糊,把虾仁 倒入拌匀待用。炒锅烧热倒入植物油,待油热后下虾仁翻炒,蛋糊凝住虾仁后放 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盐、淋麻油,搅拌均匀起锅即可
7、功效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韭菜含用大量粗纤维,能刺 激肠壁,增强蠕动,故这道菜益可作习惯性便秘患者之膳食。)珍珠三鲜汤:配料鸡肉脯50克,豌豆50克,西红柿1个,鸡蛋清1个,牛奶25克,淀粉25克,料酒、食盐、味精、高汤、麻油适量。做法鸡肉剔筋洗净剁成细泥;5克淀粉用牛奶搅拌;鸡蛋打开 去黄留清;把这三样放在一个碗内,搅成鸡泥待用。西红柿洗净开水滚烫去皮,切成小丁;豌豆洗净备用。炒锅放在大火上倒入高汤,放盐、料酒烧开后,下豌豆、西红柿 丁,等再次烧开后改小火,把鸡肉泥用筷子或小勺拨成珍珠大圆形小 丸子,下入锅内,再把火开大待汤煮沸,入水淀粉,烧开后将味精、麻油入锅即成。功效温中益气,补精
8、填髓,清热除烦。食物禁忌: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 食令人伤神)。雨水食疗:(养脾胃)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 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 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 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 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需要雨 水的时候,它就来了,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 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
9、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 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 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时也赞 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 欢这样的“好雨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 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我着重强调雨水 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 景岳提出:“土气
10、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 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 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士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 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 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 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 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 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
11、关系传变中,木旺 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士,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 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 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 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 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 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 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
12、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 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 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 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
13、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 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 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 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 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荷蒿、养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孽葬、甘蔗等。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日地黄粥,以补肾。”(鲜地 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 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 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
14、煎汤去汁煮粥。三日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 物,以防伤及脾胃。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 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 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 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 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 煮不宜炒。惊蛰食疗:獭祭鱼、鸿雁来、
15、草木萌动,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 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 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 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c至14C,较 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 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 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
16、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 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 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 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 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 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 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
17、机。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 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 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 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春困”。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所以,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人们又提出“春捂”。这在惊蛰期间尤为突出。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
18、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 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要注意保暖。春季与肝相 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 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饮食调养要根据节 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 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芥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 大枣粥、山药粥。惊蛰药膳:在惊蛰节气中向大家重点介绍常见的四种体质的饮食 调养。一、阴虚体质: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
19、心热,心 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饮食调养其原则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二、阳虚体质: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 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饮食调养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根据“春 夏养阳”的原则,特别是在夏日三伏时,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 子10克,先煎30分钟,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汤(附 子15克,先煎30分钟,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炖至熟加适量食 盐),配合天地旺阳之时,以壮
20、人体阳气之功。三、血瘀体质: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 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饮食调养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血 之药品(当归、川苜、丹参、地黄、地榆、五加皮)和肉类褒汤饮用。四、痰湿体质: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 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饮食调节应该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 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海蛰、孽葬、白果、枇杷、大枣、慧读仁、红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 饱。春分食疗: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
21、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 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 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 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 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 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各地农谚对春分有不同的说法:山东有谚语“春分日植树木,是日晴,则万物不成”;湖北有
22、春分 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广东有谚语“春分在前,斗米斗钱”。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 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 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 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斯大林有言:“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 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我们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对保持人体 的阴阳平衡就成为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这一法则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
23、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 的。我们在养生中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到机体 内外的平衡状态,使人体这一有机的整体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平静、平 衡的状态是养生保健的根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 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避免不适当运动的出现而破坏人体内外环境 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而引起疾病 的发生,缩短人的生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状态的出现
24、即有些元素的积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发 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与人体元素平衡失调有关。如当前在世界 上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产生,都与体内物质交换平 衡失调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无一不是阴阳失调之故。平衡保健理论 研究认为,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里,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调整相应 的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维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将会 有益于我们人类健康。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 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
25、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 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 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 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 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 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 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 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 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皖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
26、之 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 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 到养生的最佳效果。春分药膳:白烧鳍鱼配料鲜鱼500克,黄酒、葱白、生姜、食盐、胡椒粉、植物 油各适量。做法鳍鱼去骨及内脏,洗净切成寸段备用,锅内到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鳍鱼、葱、姜,略炒后加入黄酒、食盐、少量清 水,小火烧至熟透撒入胡椒粉即成。功效补虚损,止便血。对于产后虚嬴,痔疮出血,下痢脓血,脏腑耗损效果尤其为好。注意:无论以何种方法烹饪鳍鱼,都不可忘记佐以胡椒。杜仲腰花配料杜仲12克,猪肾250克,葱、姜、蒜、花椒、醋、酱油、绍酒、干淀粉、盐、白砂糖、植物
27、油、味精各适量。做法杜仲清水煎浓汁50毫升,(加淀粉、绍酒、味精、酱油、盐、白砂糖,兑成荧汁分成三份备用)。猪腰片去腰臊筋膜,切成腰 花,浸入一份英汁内,葱、姜、蒜洗净切段、片待用。炒锅大火烧热,倒入植物油烧至八成热,放入花椒,待香味出来,投入腰花、葱、姜、蒜快速炒散加入荧汁,继续翻炒几分钟,加入另 一份荧汁和醋翻炒均匀,起锅即成。功效壮筋骨,降血压。药食合用,共奏补肾、健骨、降压之功。无病食之,亦可强健筋 骨。大蒜烧茄子配料大蒜25克,茄子500克,葱、姜、淀粉、酱油、白糖、食盐、味精、植物油、清汤各适量。做法茄子去蒂洗净,剖成两瓣,在每瓣的表面上花成十字花 刀,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8、块(不要切断)。葱、姜洗净切 碎,大蒜洗净切成两瓣备用。炒锅置大火上烧热,倒入植物油待七成热时,将茄子逐个放入锅 内翻炒见黄色时,再下入姜末、酱油、食盐、蒜瓣及清汤,烧沸后,用文火闷10分钟,翻匀,撒入葱花,再用白糖、淀粉加水调成荧,收汁合匀,加入味精起锅即成。功效凉血止血,消肿定痛。多要用于便血,高血压,动脉硬 化,紫斑等病症。本方取其茄子甘寒之特性,清血热、散瘀中肿、利水湿、止疼痛,佐以辛温之大蒜,可暖脾胃、行气滞、消徵痼、解邪毒。茄子中所富 含的维生素D,能增强血管弹性,防止小血管出血。清明食疗: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
29、故名也清明节 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 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 的再现。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 更是 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 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 曾到九泉”。各地清明虽都有祭祖之习俗,但其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北方地 区常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的说 法,而且从人们把清明称为“鬼节”的意义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驱邪 避煞、消灾解祸的作
30、用,所以,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 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我国台湾地区的祭祖方式更显不同,台湾县志记载:“清明,祀其祖 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毕,席地而饮,薄 暮而还”。这些古代旧时的遗风保留至今,说明人们对清明的重视。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重要的节气,更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在我们城市里也有“植 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由此可见,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明都 是一个让人们值得重视的日子。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在这个节气中,因为是高血压的易发期,我们围绕此病讲讲
31、如何养生。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内,动脉压持 续增高而言,并可伤及血管、脑、心、肾等器官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 合征。该病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较正常血压者高出3-5倍。中医对本病的 辨证要点,除观察血压变化外,还要对病人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进 行分析。病因多见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偏嗜等。其 病理主要为阴阳失调,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阴虚阳亢证(头痛头 晕,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时潮红,四肢麻木);肝肾 阴虚证(头晕眼花,目涩而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足跟痛);阴 阳两虚证(头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
32、白少华,间有烘热,心悸气 短,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有水肿)。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生 时,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大 法,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本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 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过之时,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外界的不良刺激,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 虑和烦躁等情绪波动,都可导致和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因此,在调 摄过程中的情志方面,应当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移情易性,保 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作为首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 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
33、升高等。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不暴 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在降低摄盐的同时,还应增加 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阴虚阳亢证,取野菊花510克,加水煮沸35分钟代茶饮。肝肾阴虚证,可选食蜂乳。阴阳两虚证,可取枸杞、胡桃肉、黑芝麻各20克水煎,每日一 次与汤同服。清明药膳家常公鸡配料嫩公鸡250克,芹菜75克,冬笋10克,辣椒20克,瘦 肉汤30克,姜、豆瓣酱、白糖、酱油、醋、食盐、淀粉、味精、植 物油各适量。做法鸡肉切成小块,用有水焯后捞出备用;芹菜切断,冬笋 切细条,辣椒剁碎,姜取其末,淀粉兑成湿粉,取一半
34、和酱油、料酒、醋、盐放入同一碗内拌匀;另一半湿淀粉和白糖、味精、高汤、调和 成粉英备用。植物油入锅加热,先煽鸡块至鸡肉变白,水分将干时,放进冬笋、豆瓣酱、姜等用大火急炒至九成熟,加入切好的芹菜,略炒一会儿,倒入调好的粉英,随炒随搅至熟起锅即成。功效温中补虚,降压安神。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营养补 良、术后恢复期患者食用。口磨白菜配料白菜250克,干口磨3克,酱油、白糖、精盐、味精、植物油适量。做法白菜洗净切成3厘米段,口蘑温水泡发。油入锅内烧热 后,将白菜入锅炒至七成熟,再将口蘑、酱油、糖、盐、入锅,炒熟 后,放入味精搅拌均匀即成。功效清热除烦,益胃气、降血脂。适宜于高血压、冠心病、牙龈出血者
35、鸡汤鱼卷配料鲜活鲤鱼250克,瘦猪肉30克,鸡蛋清、豌豆各10克,火腿8克,冬笋、鸡汤、料酒、酱油、盐、淀粉、味精各适量。做法火腿蒸熟切丝,冬笋切丝,姜、瘦肉剁成末,淀粉水调 成湿粉,活鱼常规处理,剔去骨刺,片成小长方形鱼片。肉末加入酱 油、半个蛋清和料酒、味精、姜末、及一半湿淀粉搅拌成馅,剩下的 蛋清与湿淀粉调成糊状,把鱼平放在案板上,先抹上一层糊,再放上 肉馅,把鱼片卷起来,再涂上少许糊把鱼卷粘住。将鸡汤至于旺火烧 开,改为小火,将卷好的鱼卷下入锅内汆一下,去掉浮沫使汤清凉,待鱼卷熟后,再把切好的火腿、冬笋和其它佐料加入汤内,烧开及成。功效滋阴润燥,清热利湿。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
36、慢性肾炎、消化不良等都为适宜谷雨食疗: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 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 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度以上。谷雨后的 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 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 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 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 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采茶,茶农家 里忙着制茶,飘香
37、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 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 种抢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 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 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 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 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 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 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谷雨
38、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这里提醒朋友们一旦发病不要紧张,可根据不同的 病因,对症治疗。就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 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 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郁。如遇 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也可 导致血瘀胁痛。不论属于何种病因,其根本都与肝气不
39、舒有关,因此 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多表 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 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有闭 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血 痹阻不畅所致。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感受风邪为主 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称为行痹;感受寒邪为主的,疼痛剧烈者,称 为痛痹;感受湿邪为主,表现酸楚、麻木、困重者,称为着;发病急 剧,伴有发热症状者,称为热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据 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
40、寒、化湿使 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 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 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 多。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 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 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 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 病症。对感受风寒
41、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 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对早 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地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发生。谷雨药膳:谷雨节气的膳食调养应体现天人相应,食药一体的营养观,在选 择食疗时不可错用食谱。现列举常用药膳几款:参蒸鳍段:配料鳍鱼1000克,党参10克,当归5克,熟火腿150克,食盐、绍酒、胡椒粉、生姜、大葱、味精各适量,清鸡汤500克。做法党参、当归洗净浸润后切片备用;鳍鱼剖后除去内脏,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稍烫一下捞出,刮去粘液,剁去头尾,再把肉剁成 6厘米长的段;熟火腿切成大
42、片,姜、葱洗净切片、段备用。锅内入清水,下入一半的姜、葱、绍酒烧沸后,把鳍鱼段倒入锅 内烫一下捞出,装入汤钵内,将火腿、党参、当归、放于面上,加入 葱、姜、绍酒、胡椒粉、食盐,再灌入鸡汤,用绵纸湿浸封口,上蒸 笼蒸约1小时至蒸熟为止,取出启封挑出姜、葱加入味精,调味即成。功效温补气血,强健筋骨,活血通络。多用于风寒湿痹引发 的腰膝酸痛。菊花鳍鱼:配料粗活鲜鱼1斤(两条),白糖2两,番茄酱1两,干淀粉 1两,黄酒、白醋、食盐、葱、姜、湿淀粉、麻油、蒜泥各适量,花 生油2斤。做法鳍鱼宰杀、剖腹去内脏,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长片 块,用刀顶头斜批成两片(末端不批短),再直切成条状(一头不切 断)加黄
43、酒、盐、葱、姜浸渍起来,然后再逐个排上干淀粉;将番茄 酱、白糖、白醋、湿淀粉一起放入碗内,加适量水调成荧汁。烧锅置 旺火上烧热,锅内倒油1斤,烧至八成热,将鳍鱼抖散入锅炸至金黄 色,捞出装盘,锅内留少余油,投入蒜泥煽炒出香味,倒入调好的英 汁烧沸后淋入麻油,起锅浇在菊花鱼上即成。功效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对体虚乏力,风寒湿痹,痔 疮等患者尤为适宜。三色汤:配料黄豆芽2两,姜丝20克,红大椒1个,植物油、白醋、湿淀粉、鸡汤、食盐、麻油、味精各适量。做法将油锅烧热,下黄豆芽煽炒几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锅备用;将锅内放入鸡汤,姜丝,烧开后把红大椒入锅再次滚开后,将黄豆芽、盐、入锅,再用湿淀粉勾
44、英,淋上麻油出锅即成。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对筋骨拘挛,腰膝疼痛者更为适 宜。注意:风寒湿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饼、西瓜、芹菜、生黄瓜、螃 蟹、田螺、蚌肉、海带等生冷性凉的食物;热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品。2:夏长养心疗程:(5月6月7月)疗程功效舒解头昏,头晕及头痛等症状舒解颈肩僵硬与疼痛舒解压力,帮助睡眠帮助记忆与集中注意力强化血液循环加强脑部之血液供给强化正面心智能量疗程设置:分3个疗程 一个疗程10次3天一次疗程搭配:5月搭配养肝一个疗程6月搭配肠胃保养一个疗程7月搭配妇科保养一个疗程5、6、7月对应节气的食疗及药膳:立夏食疗及药膳:5月6日是农历
45、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 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 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 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 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J“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 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 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 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 季初始的日子,到
46、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日:“螃蝠鸣,蚯蚓出,王瓜生,苦 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 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填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 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 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 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 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
47、 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日:“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 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 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 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 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 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 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 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 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 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
48、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 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 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 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 质基础,也
49、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 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 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 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 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 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 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 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
50、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 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 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 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 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 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 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 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