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学学教案教案 一、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学时 教学内容 备注 1 2 绪论 2 2 原核微生物:细菌 3 2 原核微生物:细菌 4 2 原核微生物:放线菌、蓝细菌和古生菌 5-6 4 真核微生物:真菌 7 1 真核微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8 3 病毒 9 4 微生物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培养基 10 2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11 2 微生物生长及控制:纯培养微生物群体的生长 12 2 微生物生长及控制:纯培养微生物群体的生长 13 2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5 4 微生物的生态:生态系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动植
2、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16 2 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接种剂、微生物农药 二、授课内容及学时分派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派 章节 各章名称 理论课周次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总课时数 绪论 2 2 1 原核微生物 6 2 8 2 真核微生物 5 2 7 3 病毒 3 3 4 微生物的营养 4 2 6 5 微生物的代谢 2 2 6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 4 10 7 微生物的生态 4 4 8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2 2 4 合 计 34 12 46 三、单元教学计划三、单元教学计划 名 称 绪论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类群、特点,了解微生物
3、学的发展、战略地位和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重 点 难 点 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简史 难点:无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一、微生物的概念,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及特点 1.微生物的定义 2.微生物的特点 二、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2.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 2.创始期 3.奠基期 4.发展期 5.成熟期 四、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1.医学保健领域的奉献 2.在工业应用上的奉献 3.在农业上的奉献 4.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奉献 理论讲授;举例 名 称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目 的 要 求 掌握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
4、别,细菌、放线菌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化学组成、功能、繁殖方式及菌落特点,了解细菌代表种群的基本特性。重 点 难 点 重点:原核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细菌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和功能,染色技术,真细菌和古细菌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异同。难点:真细菌和古细菌化学组成的差异,细胞壁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6 学时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菌细胞的形态 1、细胞大小 2、形状和排列方式 二、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2、细胞质膜和内膜系统 3、细胞质及核质 三、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四、细菌的繁殖 五、细菌的菌落 六、常见代表种群 1、革兰氏阴性细菌 2、革兰氏阳性细菌 第二
5、节放线菌 一、形态结构 二、繁殖 三、菌落 第三节古生菌 一、基本特性 二、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理论讲授;举例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蓝细菌 二、其他原核微生物 1、克次氏体 2、支原体 3、衣原体 4、螺旋体 名 称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目 的 要 求 掌握真菌形态特性、繁殖方式、分类依据和方法,了解粘菌、原生动物、藻类的一般形态及繁殖特点,了解各亚门真菌的代表种属 重 点 难 点 重点:真菌菌丝的特点、结构及其功能、繁殖方式 难点:真菌、藻类、粘菌、原生动物的异同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5 学时 第一节 真菌 一、真菌(一)一般形态 1、菌丝和菌丝体 2、菌丝特异化 3、酵母状细
6、胞 4、菌落 (二)繁殖 1、无性繁殖 2、有性繁殖 (三)分类 二、真菌的代表种属 第二节 其它真核微生物 一、粘菌 1、基本特性 2、生活习性 二、单细胞藻类 1、基本特性 2、生活习性 三、原生动物 1、基本特性 2、生活习性 理论讲授;举例 名 称 第三章 病毒 目 的 要 求 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分类依据、病毒的复制周期(增殖周期)及亚病毒的种类;了解昆虫病毒及植物病毒的基本特性。重 点 难 点 重点:病毒结构和化学组成,噬菌体的复制 难点:几类亚病毒的特性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3 学时 第一节 病毒(真病毒)一、病毒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概念和特性 三、大小和形态
7、 四、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五、病毒的分类 六、亚病毒 第二节 噬菌体 一、噬菌体的形态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第三节 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 一、昆虫病毒 二、植物病毒 理论讲授;举例 名 称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目 的 要 求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所需营养要素和营养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方式、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和方法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及微生物如何吸取营养物质 难点:特殊用途的培养基(选择、鉴别、加富培养基区别)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学时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1、生物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功能 二、微生物的营
8、养类型 三、微生物吸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1、单纯扩散 2、促进扩散 3、积极运送 4、集团转位 四、培养基 1、概念 2、配置原则 (1)目的明确 (2)营养协调 (3)理化条件适宜 (4)经济实用 3、培养基的类型 4、培养基的配置 理论讲授;举例 名 称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呼吸类型、耗能代谢。了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重 点 难 点 重点:微生物的产能方式、生物固氮、肽聚糖合成 难点: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氧化还原与能量的产生 二、高能化合物的形成 三、内量的释放与运用 1、发酵 2、有
9、氧呼吸 3、无氧呼吸 4、能量的消耗 第二节 分解代谢 一、己糖的分解 二、丙酮酸代谢 第三节 耗能代谢 一、无机养料的同化 1、二氧化碳的同化 2、硝酸盐的同化 3、分子态氮的同化 二、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理论讲授;举例 名 称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方法、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重 点 难 点 重点: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及相关知识;温度、氢离子浓度、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常用的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方法。难点:对的理解恒化培
10、养与恒浊培养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6 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及测定方法 一、生长繁殖的概念 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1、稀释分离法 2、选择性培养基的应用 三、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一)单细胞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1、细胞数量的测定 (1)细胞总数的测定 (2)活细胞数量的测定 2、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二)多细胞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群体的生长 1、细菌的生长曲线(1)概念 (2)细菌的生长曲线 2、真菌的生长规律 二、固体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三、连续培养 1、恒化培养 2、恒浊培养 理论讲授;举例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
11、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水分及其可给性 三、氢离子浓度 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五、光照与辐射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一、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物理灭菌(1)热力灭菌 (2)紫外线灭菌 (3)其他灭菌方法 2、化学灭菌 名 称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重 点 难 点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关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学时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三
12、、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五、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六、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关系 一、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二、微生物与动物的关系 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三、微生物在磷、硫等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第五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二、重金属的转化 三、微生物与污水解决 四、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理论讲授;举例 名 称 第八章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目 的 要 求
13、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展望;掌握微生物农药和菌肥的基本性质、特点及使用方法;掌握菌肥质量的检测方法 重 点 难 点 微生物制剂的性质特点和使用方法 菌肥质量与生物农药效价的测定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接菌剂 一、微生物接种剂的概念、性质特点 二、微生物接种剂的应用(一)根瘤菌剂(二)固氮细菌制剂(三)促生菌剂(四)菌根菌 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 一、微生物农药的概念、性质和种类 二、微生物农药对害虫的防治(一)细菌杀虫剂(二)杀虫抗生素(三)真菌杀虫剂(四)其它微生物杀虫剂 理论讲授,举例说明 四、教案内容 课 目 绪论 目 的 要 求
14、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类群、特点,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战略地位和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重 点 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简史 难 点 难点:无 重要内容 一、概述 1、微生物定义 5 分 2、微生物的特点 10 分 3、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5 分 二、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史前期 10 分 2、创始期 10 分 3、奠基期 15 分 4、发展期 10 分 5、成熟期 5 分 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1、医学保健领域的奉献 8 分 2、在工业应用上的奉献 8 分 3、在农业上的奉献 7 分 4、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奉献 8 分 课 目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 目 的 要
15、求 掌握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功能,生长繁殖方式、细菌细胞的形态特性和菌落形态。了解代表种群的基本特性。重 点 难 点 重点: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难点: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重要内容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菌细胞的形态 1、细胞大小 3 分 2、形状和排列方式 7 分 二、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壁 1、基本结构及化学组成、功能 5 分 2、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 (1)革兰氏染色的方法、结果 15 分(2)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10 分 3、原生质体 10 分(二)细胞质膜和内膜系统 1、质膜结构、化学组成、功能 15 分 2、内膜系统 10 分(三)细胞质集核质 1
16、、核质区和质粒 10 分 2、核糖体和协助蛋白 10 分 3、内含体 5 分 课 目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 目 的 要 求 掌握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功能,生长繁殖方式、细菌细胞的形态特性和菌落形态。了解代表种群的基本特性。重 点 难 点 重点: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芽孢的形成机理 重要内容 三、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鞭毛 10 分 2、菌毛 5 分 3、荚膜 10 分 4、芽孢 10 分 5、其它 5 分 四、细菌的繁殖 5 分 五、细菌的菌落 5 分 六、常见代表种群 1、革兰氏阴性细菌 30 分 2、革兰氏阳性细菌 20 分 课 目 第一章 原核微
17、生物 第二节放线菌 第三节古生菌 第四节其他原核微生物 目 的 要 求 掌握放线菌、古生菌、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性、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及代表种群 重 点 难 点 重点:放线菌、古生菌、兰细菌 与真细菌的区别 难点:古生菌的基本特性 重要内容 第二节放线菌 一、形态结构 15 分 二、繁殖 10 分 三、菌落 5 分 第三节古生菌 一、基本特性 10 分 二、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10 分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蓝细菌 10 分 二、其他原核微生物 1、克次氏体 12 分 2、支原体 10 分 3、衣原体 10 分 4、螺旋体 8 分 课 目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真菌 目 的 要
18、 求 掌握真菌的基本形态、菌落特性、繁殖方式、分类依据及类群划分 重 点 难 点 重点:真菌的基本形态特性和繁殖方式 难点:无 重要内容 第一节 真菌 一、真菌(一)一般形态 1、菌丝和菌丝体 20 分 2、菌丝特异化 15 分 3、酵母状细胞 10 分 4、菌落 5 分(二)繁殖 1、无性繁殖 10 分 2、有性繁殖 20 分(三)分类 20 分 课 目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真菌 第二节其它真核微生物 目 的 要 求 掌握真菌的代表种属的基本特性,了解粘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的基本特性以及和真菌的重要区别 重 点 难 点 重点:真菌代表种属的基本特性,真菌、粘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
19、物的重要区别 难点:真菌、粘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的重要区别 重要内容 第一节 真菌 三、真菌的代表种属 1、鞭毛菌 10 分 2、接合菌 20 分 3、担子菌 25 分 4、子囊菌 25 分 5、半知菌 20 分 第二节 其它真核微生物 一、粘菌 1、基本特性 5 分 2、生活习性 5 分 二、单细胞藻类 1、基本特性 5 分 2、生活习性 5 分 三、原生动物 1、基本特性 20 分 2、生活习性 10 分 课 目 第三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真病毒)目 的 要 求 了解病毒学的形成与发展,掌握病毒的基本特点,重 点 难 点 重点:病毒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重要内容 第一节 病毒(真病毒)
20、一、病毒学的形成与发展 20 分 二、概念和特性 15 分 三、大小和形态 15 分 课 目 第三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 第二节 噬菌体 第三节 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 目 的 要 求 掌握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亚病毒的特性,噬菌体的基本特性、生活习性、侵染规律,了解几种重要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的基本特点 重 点 难 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噬菌体的侵染规律 难点:亚病毒的特点 重要内容 四、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0 分 五、病毒的分类 5 分 六、亚病毒 15 分 第二节 噬菌体 一、噬菌体的形态 10 分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40 分 第三节 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 一、昆虫病毒 10 分 二、植
21、物病毒 10 分 课 目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目 的 要 求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所需营养要素和营养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方式、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和方法 重 点 难 点 重点:难点:重要内容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1、生物的化学组成 15 分 2、营养物质及功能 25 分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0 分 三、微生物吸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1、单纯扩散 7 分 2、促进扩散 8 分 3、积极运送 12 分 4、集团转位 13 分 课 目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目 的 要 求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所需营养要素和营养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方式、培养基的类
22、型及配制原则和方法 重 点 难 点 重点:难点:重要内容 四、培养基 1、概念 5 分 2、配制原则 (1)目的明确 10 分(2)营养协调 20 分(3)理化条件适宜 20 分(4)经济实用 5 分 3、培养基的类型 20 分 4、培养基的配置 20 分 课 目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呼吸类型、分解与耗能代谢方式。了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重 点 难 点 重点:微生物的产能方式、生物固氮、肽聚糖合成 难点: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重要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氧化还原与能量的产生 5 分 二、高能化合物的形成 5 分 三、内能的释放与运用 1、发酵
23、5 分 2、有氧呼吸 5 分 3、无氧呼吸 5 分 4、能量的消耗 5 分 第二节 分解代谢 一、己糖的分解 20 分 二、丙酮酸代谢 10 分 第三节 耗能代谢 一、无机养料的同化 1、二氧化碳的同化 10 分 2、硝酸盐的同化 5 分 3、分子态氮的同化 15 分 二、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10 分 课 目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方法、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重 点 难 点 重点: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难点:无 重要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及测定方法 一、生长繁殖的概念 5 分 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1、稀释分离
24、法 20 分 2、选择性培养基的应用 10 分 三、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一)单细胞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1、细胞数量的测定 (1)细胞总数的测定 20 分(2)活细胞数量的测定 30 分 2、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5 分(二)多细胞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10 分 课 目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重 点 难 点 重点:生长曲线概念与规律;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难点:对的理解恒化培养与恒浊培养 重要内容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群体的生长 1、细菌的生长曲线(1)概念 5 分(2)细菌的生长曲线 30
25、 分 2、真菌的生长规律 10 分 二、固体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10 分 三、连续培养 1、恒化培养 7 分 2、恒浊培养 8 分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0 分 课 目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目 的 要 求 掌握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以及对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的控制方法 重 点 难 点 重点: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难点:重要内容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水分及其可给性 10 分 三、氢离子浓度 10 分 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5 分 五、光照与辐射 5 分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5
26、 分 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一、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15 分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物理灭菌(1)热力灭菌 35 分(2)紫外线灭菌 5 分(3)其他灭菌方法 5 分 2、化学灭菌 5 分 课 目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目 的 要 求 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重 点 难 点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关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重要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10 分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10 分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10 分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0
27、 分 二、水生环境中的微生物 10 分 三、大气环境中的微生物 10 分 4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10 分 5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10 分 6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10 分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关系 一、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的关系 1 共生关系(根瘤、菌根)10 分 2 植物内生或寄生微生物 10 分 二、微生物与动物的关系 10 分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10 分 2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10 分 3微生物在硫、磷等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10 分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1微生物对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和表面活性
28、剂的降解 10 分 2微生物对农药的转化 10 分 二、重金属的转化(汞、镉、砷、硒污染和微生物转化)10 分 三、微生物与污水解决(活性污泥法)10 分 四、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10 分 课 目 第八章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目 的 要 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展望;掌握微生物农药和菌肥的基本性质、特点和使用方法;掌握菌肥质量的检测方法。重 点 难 点 微生物制剂的性质特点和使用方法 菌肥质量与生物农药效价的测定 重要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接种剂 一、微生物接种剂的概念、性质特点 15 分 二、微生物接种剂的应用 1.根瘤菌剂 10 分 2.固氮细菌制剂 10 分 3.促生细菌剂 10 分 4.菌根菌 5 分 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 一、微生物农药的性质和种类 10 分 二、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1.细菌杀虫剂 10 分 2.杀虫抗生素 10 分 3.真菌杀虫剂 10 分 4.其他微生物杀虫剂 10 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