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枣 庄 矿 业 (集 团) 公 司 * 煤 矿测量管理体系手册依据 GB/T19022-2023/ISO10012:2023 编制编 号:GZJLSC版 本 号: A 版修 改: 0 次发布日期:200 年 月 日 实行日期:200 年 月 日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煤矿测 量 管 理 体 系管理手册批准: 审核:编制: 日期:前 言 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是耸立在风光秀丽微山湖畔的一座现代化矿井,位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东临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和104国道,分别由铁路专用线和公路与之贯通;京杭大运河从井田内穿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矿井井田面积3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2.8亿吨,可采
2、储量1.3亿吨,储量丰富,构造简朴,采区重要处在微山湖水下,开采条件非常优越,增产潜力巨大。*煤矿自1997年10月试出煤以来,原煤产量和利润逐年上升。矿井最初设计为年产21万吨,为了充足发挥矿井优势,加快矿井高产高效建设的步伐,多次对矿井进行了改扩建,2023年6月改扩建后矿井井型达240万吨/年,2023年年产量超过300万吨,矿井实现了微机模拟调度指挥生产,安全监测自动化。煤层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等特点,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自投产以来,我矿弘扬“诚信、勤俭、严实、创新”的公司精神,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
3、营机制,较好地完毕了国家下达的煤炭生产任务。2023年元月份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202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23年11月又一次性通过了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完毕了三个体系的整合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使矿井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先后获得了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工业高产高效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称号、山东省科技兴煤优秀矿井、省级重协议守信用单位和质量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为社会做出了巨大奉献,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目前,*矿正以崭新的风貌和开拓务实的精神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环
4、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宣贯GB/T19022-2023/ISO10012:2023标准,建立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将会为矿井的发展起到更为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保证。从而使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矿井创新力、可连续发展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矿 名:地 址:联 系 人: 电 话:传 真: 邮 编:目 录批准令.1任命书.2计量方针与计量目的.3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的编写与管理.4修改记录.61、目的与合用范围.72、引用文献与标准.73、术语和定义.74、计量管理体系总规定.85、管理职责.851计量职能.8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1153计量目的.115
5、4管理评审.126、资源管理.1361人力资源.1362信息资源.1463物理资源.1564外部供方.17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1871计量确认.1872测量过程.1973测量不拟定度和溯源性.228、计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善.2381总测.2382审核和监视.2383不合格控制.2584改善.269、计量法制规定.2791总则.2792计量单位.2793计量人员.2794计量标准.2795强制检定.2710、技术能力规定28101总则28102检测能力28103检测水平.28批 准 令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煤矿计量管理体系手册是依据GB/T19022-2023/ISO10012:202
6、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规定以及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编写而成。经审定,新编制的计量管理体系手册符合GB/T19022-2023标准的规定及我矿计量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批准颁布,为保证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营,本矿的所有员工自管理手册实行之日起,必须遵照执行。本管理手册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矿 长: 任 命 书管理者代表任命 任命*同志为*煤矿计量体系管理者代表其职责是:1. 按GB/T19022-2023/ISO10012:2023标准的规定建立、实行和维护计量管理体系。2.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管理体系的业绩以及管理体系需要改善的情况。3. 负责就计量管理体系运营的问题与相关方、认证机构进行协
7、调与联络。4. 审核目的、指标与管理方案,对重大改善项目的执行进行监督,研究推广各类管理方法及记录技术的应用。5. 审核管理手册,批准程序文献。6. 主持内审,任命审核组长。 矿长 : 计量方针和计量目的计量方针:计量目的:矿 长: 2023年 10月 12 日计量管理体系手册的编写与管理1 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说明本手册依据GB/T19022-2023/ISO10012:202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规定标准规定以及有关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矿计量方针而编写,简要阐述了本矿计量管理体系各项规定,覆盖ISO10012:2023标准所有要素,是指导实行本矿计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大纲性文献。
8、2 计量管理体系手册的编写与审定 本手册由认证办负责组织编写,贯标领导小组负责手册的审定工作,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实行。3 计量管理体系手册的管理3.1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由认证办归口管理,负责统一编号、登记、发放,使用部门和使用者办理领用手续。手册持有者应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未经批准不得复印、外传、涂改和外借。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持有者调出本单位时必须将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自觉交给认证办,认证办如实做好登记并管理。3.2计量管理体系手册按“受控”和“非受控”版本管理。3.2.1受控计量管理体系手册持有者为矿领导、职能部门领导、计量室人员、兼职计量员、内审员,手册换版本后,认证办按文献管理规定交
9、旧换新,并做好回收和分发记录。3.2.2非受控计量管理体系手册的持有者:a)矿外有关人员,不受更改和更换控制,仅供参考;b)第二、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审核时必须是有效版本。3.3计量管理体系手册的修改内容应填入计量管理体系手册修改记录,当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碰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组织修订、补充或换版。a) 矿内部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安全监测管理发生较大变化;b) 相关部门及领导职责发生较大变化;c) 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重大改变;d) 计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评估后提出了重大改善规定。3.4计量管理体系手册的更改和换版由认证办归口管理,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实行,新版本颁布时,旧版本即行作废,并回收。
10、3.5计量管理体系文献的管理,按文献和记录控制程序执行。告知单序号章节号修改内容修改人修改日期修 改 记 录1目的与合用范围1.1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保证检测设备和测量过程可以满足预期用途。计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对检测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把也许产生的不对的的测量结果减小到最低限度,把不准确测量导致的产品质量风险减少到最小限度,以便使计量管理体系在矿井实现产品质量目的和其他目的时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1.2本手册合用于矿属相关生产、服务单位。2引用文献与标准GB/T19022-2023/ISO10012:202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规定GB/T19001-2023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
11、语VIM: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础术语给出的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为准确使用本手册,本手册采用了GB/T19001-2023和VIM:1993中给出的以及下述的术语和定义。3.1 计量管理体系为完毕计量确认并连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须的一组互相关联或互相作用的要素。3.2测量过程 拟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3测量设备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3.4计量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3.5计量确认 为保证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规定所需的一组操作。3.6计量职能组织中负责拟定并实行计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4计量管理体系总规定矿井按
12、照GB/T19022-2023总规定,以顾客的测量规定为关注焦点,运用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建立连续改善的计量管理体系,根据不符合计量规定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拟定测量过程的严格限度,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以满足规定的计量规定,为矿井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计量保证。5管理职责5.1计量职能5.1.1计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矿井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持条件,矿根据总体计划和规定建立并规定计量职能部门,以保证计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满足整个矿井质量目的的需要。矿计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并按照GB/T19022-2023标准规定,编制计量职能分派表,如图3所示。5.1.2职责和权限-矿长全
13、面主持行政工作。制定和颁布矿计量管理体系方针和目的;负责管理评审,授权管理者代表,对计量管理体系的运营效果负责,批准计量管理体系手册,负责建立和调整组织机构,审批并保证计量管理体系运营所需资源。-总工程师 副总工程师对矿长负责,主持全面技术工作、科技管理工作、计量管理工作;“一通三防”工作、安全技术技措、及措改计划实行工作。保证计量检测工作适应生产技术和科研发展的规定。负责全矿职工计量管理体系的培训工作和计量管理体系运营的管理工作,保证矿井生产符合规定规定。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做好上述分管工作。-管理者代表由矿长委派总工程师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履行如下职责:a)负责按GB/T19022-
14、2023标准的规定,建立、实行和改善计量管理体系;b)负责组织制定、审批计量管理体系程序文献;c)负责向矿长报告计量管理体系运营情况;d)负责组织计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e)负责计量管理体系的内外的协调和联系。-认证办a) 协助矿长组织管理评审。b) 组织编制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献。c) 负责内部计量管理体系审核,实行测量改善及纠正防止措施效果的验证。d) 将顾客规定转化为计量规定,并保证体系满足计量规定-科技科a)负责全矿的测量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管理工作;b)负责计量管理体系的业务管理工作;c)负责与计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沟通与联系;d)负责科技管理工作。-专兼职计量人员a)掌
15、握计量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岗位的体系文献,严格按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规定,做好计量工作;b)负责组织本单位测量设备的送检,完毕月度周检计划并及时将测量结果信息反馈到科技科;c)负责组织本单位测量设备台帐,做好帐物一致,加强现场计量标记管理,指导本单位职工对的使用、精心维护保养在用测量设备,并使其准确运营;d)指导本单位职工对的使用和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各单位计量职责与权限 按相关程序文献执行。各部门有关人员的计量职责按各部门规定的岗位职责执行。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2.1为保证顾客规定得以满足,认证办应建立与顾客沟通制度,对的地辨认和拟定顾客的测量规定,并将这些规定转化为计量规定。
16、5.2.2当测量结果产生的误差影响产品质量时,运销公司负责及时搜集顾客满意度信息,并保持记录,满足顾客计量规定。具体按计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监视程序中的4.6.1条款执行。5.3 计量目的 计量管理质量目的应与计量方针相适应,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实行。a)认证办协助矿长组织制定计量管理目的,矿长批准;b)各单位和部门依据矿计量目的分解贯彻,并制定本部门的目的;c)目的是可测量的,即目的的实现情况应可以定量评价。5.4管理评审5.4.1管理评审会至少间隔12个月组织一次。当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可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增长评审频次。5.4.2管理评审的内容:a)计量方针、计量目的的可行性;b)计
17、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足性、有效性;c)目的、指标完毕情况分析;d)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顾客的规定,对计量管理体系内容进行更新;e)测量设备、设施以及人员、组织机构等资源的适宜性;f)纠正和防止措施的有效性;g)顾客抱怨和重大不合格的解决;h)对体系改善的建议: i)以往管理评审的措施贯彻情况;j)也许影响计量管理体系的其他变更。5.4.3管理评审会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者代表、有关矿领导及相关单位或部门参与,各相关单位或部门提供管理评审资料。5.4.4管理评审会议告知由认证办负责下达,参与单位按照评审内容准备评审资料,并在规定期间上报认证办,认证办将评审资料呈报管
18、理者代表。5.4.5最高管理者对计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足性和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对计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善、与顾客有关的测量规定及资源需求,由最高管理者拟定,责任单位组织实行,认证办组织验证,并保持管理评审记录,评审报告、改善措施及验证记录。5.4.6管理评审具体执行管理评审程序。6资源管理6.1人力资源6.1.1人员的职责计量管理体系中相关人员的职责按5.1.2和5.1.3执行;各部门有关人员的职责按其制定的岗位职责执行。6.1.2能力和培训6.1.2.1为使计量人员满足计量工作所规定的相应资格和能力,强化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计量意识,制定并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程序。6.1.2.2认证办负责提供
19、计量检测人员、专兼职计量员、计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的培训需求。6.1.2.3各单位和部门根据计量管理体系的运营情况和岗位需求,提供本部门各岗位计量人员的培训需求。6.1.2.4教育培训中心根据培训需求,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实行并保存各类人员的培训记录:6.1.2.5教育培训中心应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6.2信息资源6.2.1程序 6.2.1.1矿井按GBT19022-2023计量管理体系标准和计量方针及计量目的的规定,建立并实行矿井计量管理体系,编制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献及部门作业文献,对的掌握受控和确认程序,以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以满足计量规定,并连续改善有效控制。6.2.
20、1.2文献控制 a)计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献由认证办分发、管理; b)各部门负责本单位部门文献的控制; c)认证办负责外来文献的辨认、分发的控制与管理; d)部门文献涉及管理性文献和技术性文献。管理性文献是指计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献、部门制定的管理性文献以及相关的外来管理性文献:技术性文献是指检定规程、校准规程、自校方法、测量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技术资料等文献; e)文献的编制、评审、批准、使用、更改、再次批准、标记、回收和作废等全过程活动的管理执行文献和记录控制程序。6.2.2软件 依据计量管理体系规定,各单位和部门应对测量过程使用的软件和计算测量结果解决用的软件进行辨认、控制并进行
21、有效性测试,保证软件使用符合预期使用规定,具体按测量设备管理程序执行。6.2.3记录控制6.2.3.1制定并执行文献和记录控制程序,以证明计量检测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连续有效控制,满足规定的计量规定。6.2.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测量过程形成的记录控制和管理,认证办归口管理。6.2.3.3记录是阐明计量管理体系运营中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毕活动的证据文献。6.2.3.4记录的标记、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等活动过程的控制执行文献和记录控制程序。6.2.4标记6.2.4.1为对测量设备现有状态和技术程序标记的控制,防止错用、误用或未授权使用,建立并保持标记控制程序。6.2.4.2本矿
22、采用的测量设备标记种类涉及:合格标记、准用标记、备用标记。 6.2.4.3科技科负责对计量标记的形式、内容、种类和使用方法进行统一管理。6.2.4.4各使用部门负责计量标记的粘贴、平常维护和管理,防止损坏、脏污和脱落。6.2.4.5各单位应辨认经确认为特定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所用的相关技术文献并采用特殊的标记。6.2.4.6 标记控制具体按标记控制程序执行。6.3物资资源6.3.1测量设备6.3.1.1为加强测量设备管理,使测量设备满足规定的计量规定并处在受控状态建立并保持测量设备管理程序,对测量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6.3.1.2测量设备按A、B、C分类进行管理并建立测量设备台帐。6.3.1.3
23、 测量设备的确认具体执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6.3.1.4测量设备选配时,应考虑顾客的计量规定、方法的科学性、费用的经济性、固有的最大允许误差与工艺过程的控制限应为13110。6.3.1.5采购中心负责对测量设备的采购、科技科负责测量设备入库前检查、供应科负责测量设备的保管及发放,具体执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6.3.1.6使用部门领用测量设备时,应填报领料单,科技科备案、审批后领用。6.3.1.7测量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a)所有测量设备使用前,应送交科技科进行初次使用检定,检定合格后,纳入台帐管理; b)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条件应符合测量过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6.3.1.8不合格测量设备的解决按照不合
24、格控制程序进行。6.3.1.9测量设备的封存和报废 a)测量设备封存时,使用部门提出封存申请报告,经科技科批准后进行标记管理。 b)测量设备报废时,使用部门根据矿有关规定向科技科提出报废申请,大型及关键工序用的测量设备需经矿分管领导批准后,由科技科开具报废告知单,予以报废,并从台帐中注销。具体执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6.3.2环境条件 为使环境条件满足测量设备在测量过程中的规定建立并执行测量过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a)科技科负责对全矿在用测量设备的环境进行监督、检查,使用单位负责对所用测量设备的工作环境的控制; b)标准计量室、化验分析室应对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温度、湿度参数进行连续监控,以满足测
25、量时的技术规定,并作监控记录; c)现场使用的测量设备应满足说明书对环境条件的规定; d)应考虑非环境条件下的影响,若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达不到测量时的技术条件,应采用修正措施加以修正。6.4外部供方6.4.1为保证外购测量设备和外来服务的质量,以防采用不合格的测量设备和外来服务影响生产,建立并保持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控制程序。6.4.2对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应满足规定的规定。6.4.3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根据生产需求编制购置计划申请并经相关部门审批。6.4.4采购中心负责依据购置计划进行采购,对外部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和监视,并保存记录。6.4.5对购置的测量设备应建立验收和拒收制度,具体按测量设备管
26、理程序执行。6.4.6综考办、采购中心负责定期对相关方进行审核,科技科负责委外送检和来矿检定期,对提供服务的单位进行评价和选择,各使用部门配合。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1.1为保证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规定,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过程管理程序,策划并实行计量确认,保证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及时获得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并使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计量过程如图2。7.1.2计量确认间隔7.1.2.1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对确认间隔的拟定与调整进行控制管理,以保证测量设备连续地符合规定的计量规定。 7.1.2.2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 a
27、)强检测量设备依据检定规程的规定拟定确认间隔,不得变更; b)自检的测量设备依据检定规程、以往的确认数据及测量设备的使用情况、性能、环境、稳定性等自主拟定确认间隔; c)自校的测量设备,可依据产品说明书的技术规定及测量设备的性能、稳定性、经济性等拟定确认间隔; d)不易拆卸的测量设备可与该设备的检修期或大修期相结合,合理拟定确认间隔; e)每年末要对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进行一次评审,保证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的合理性并保持记录; f)适当时,可运用以前的数据。相关记录及相关的记录技术对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进行调整。 具体执行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7.1.3设备调整的控制7.1.3.1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过
28、程管理程序,以对影响测量设备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其他保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7.1.3.2测量设备使用封印的控制 a)对影响测量设备计量特性的可调部位要进行封印; b)测量设备封印后,只有检定或测试人员有权启动。7.1.3.3封印损坏或脱落的解决措施 a)发现测量设备封印损坏、脱落,有明显改动时应停止使用,并向科技科报告,对该测量设备进行重新计量确认,重新封印后,方可使用; b)经检定、测试后确认计量性能确己改变,应对己确认的测量数 据重新进行评估,必要时追溯到上次确认时间。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应建立并保持计量确认过程的相关记录,以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规定,记录
29、的管理具体执行文献和记录控制程序。7.2测量过程 7.2.1建立并保持测量过程管理程序、测量过程控制程序,对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行并加以控制。7.2.2测量过程设计7.2.2.1建立并执行测量过程管理程序,以满足对计量检测体系测量设备的测量过程策划、确认、实行管理的需要。 a)科技科负责对测量过程的监督检查; b)各相关单位对本单位的测量设备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行并加以控制。 7.2.2.2控制规定 a)依据法律,法规及顾客规定来拟定测量过程; b)根据实际需要辨认出简朴的测量过程和高度的测量过程并形成文献加以控制; c)测量过程所需的操作人员应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程序规定,并按照测
30、量过程控制程序中的规定及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d)测量过程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必须确认合格, 使用条件符合测量过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e)数据解决修正,应遵循数据解决法则的规定; f)测量过程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依据纠正和防止措施管理程序解决,并保证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用纠正措施。7.2.3测量过程的实行7.2.3.1建立并保持测量过程控制程序,以保证测量过程在受控条件下实现并满足计量规定,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7.2.3.2测量过程的实行 a)科技科根据所建立的公司最高标准,由计量检查人员依据相关的检定规程规定,运用已确认的标准器,对全矿相关在用的测量设备进行周期检定,并做记录;
31、 b)相关单位的化验人员或测试人员依据各自的行业标准、操作规程或规定,有证标样、有证标准物质、自校方法,制造者所提供的数据规范,通过有效的测量过程,有环节地获得所规定的信息资源和测量结果,并做记录; c)在每个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测量结果或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偏差时应按规程规定等规定进行数据的解决和测量过程的核验复测,并做记录; d)各测量过程应按规定, 准确有效的测量并做记录。测量完毕后,应出具检定证书、测试报告、化验结果等相关记录,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7.2.4测量过程的记录各相关部门应建立并保持测量过程产生的记录,以证实测量过程符合规定,记录内容应涉及: a)实行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
32、,涉及所用的所有要素和相关的操作条件; b)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涉及有关测量不拟定度信息; c)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用的措施; d)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e)有关验证文献的标记; f)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记; g)人员能力(规定和实际具有的)。7.3测量不拟定度和溯源性7.3.1测量不拟定度7.3.1.1建立并保持测量不拟定度控制程序,以对的评估测量不拟定度,控制被测量值的分散限度,保证量值准确可靠。7.3.1.2控制规定 a)对确认测量不拟定度使用的标准装置标准器、实验用的测量设备等关键性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评估其不拟定度; b)外委确认的测量设备,应
33、规定服务方提供不拟定度;c)对简朴的测量过程所用的测量设备可适当抽取进行不拟定度评估; d)测量不拟定度评估人员,必须了解有关测量不拟定度的术语、测量不拟定度分类、测量不拟定度的来源等信息;e)根据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拟定评价测量不拟定度的测量方法,计算方法;f)根据测量设备提供的技术参数,评价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作人员对不拟定度的影响;g)在评估测量不拟定度时,要认真做好测量记录和有关数据的收集,对测量不拟定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h)具体记录测量不拟定度的评估过程(测量方法、测量过程、计算方法)形成文献以备查用。7.3.2溯源性7.3.2.1建立并保持测量设备的溯源性控制程序保证在用测量设备的测量结果合理、有效、准确、可靠。7.3.2.2控制规定a)科技科负责全矿在用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管理和监督,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