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0NTENTS1491426384454617374798286889295健康管理师随身记基础知识篇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考点一、健康管理概述一、健康管理的概念1989 年 WHO 进一步完善健康概念: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二、健康管理的目标与特点1.完善健康和福利;2. 减少健康危险因素;3. 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4. 易化疾病早期诊断;5. 增加临床效用和效率;6. 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7. 消除或减少无效或者不必要的医疗服务;8. 对疾病结局做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44健康管理公众理念: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
2、。 健康管理的特点: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三、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三步曲)1. 了解和掌握你的健康;2. 关心和评价你的健康;3. 改善和促进你的健康。考点二、健康管理六大策略1. 生活方式管理;2. 需求管理;3. 疾病管理;4. 灾难性病伤管理;5. 残疾管理;6. 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考点三、基本卫生保健一、基本卫生保健的概念基本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 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卫生保健服务。二、基本卫生保健的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利用。 三、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根据阿拉木图宣言基本卫生保健工作可分四
3、个方面、八项内容。 四个方面: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合理治疗、社区康复。八项内容: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卫生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地方病;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基本药物。四、基本卫生保健的特点及意义特点:社会性、群众性、艰巨性、长期性。意义:充分享有健康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人健康水平;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第二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考点一、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及主要特征学科分类: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学科;按病种建立的学科;按
4、诊断手段建 立的学科。主要特征: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临床工作具有探索性;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成果。考点二、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术一、问诊和病史采集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 的症状,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现病史:此次患病 后的全过程;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 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还包括月经史和生育史。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三、实验诊断临床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验;体液与排泄物检
5、验;生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四、医学影像检查医学影像检查有 X 线检查、超声成像、CT 成像和磁共振(MRI)成像。五、其他临床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内镜检查。考点三、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一)药物选择原则1.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2. 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选择药物。3.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用药。4. 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来选择用药。(二)合理用药要做到合理用药,首先要明确疾病的诊断,有选择性地用药;其次,在 初步确定使用哪一类药物后,根据所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 点制订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此外,要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最
6、好达到个体化给药。(三)抗生素的合理用药合理用药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生灭活酶使抗生素失活;2. 改变靶物质产生耐药性;3. 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积聚。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合理选药和合理给药两方面。选择抗生素时,首先应分析可能的致病菌并据此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一般应用药物敏感试验来筛选抗生素。当病情危重时则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可能感染的菌群来选用抗菌谱较广的药物。二、介入治疗(一)血管性介入技术: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经导管局部药物灌注术;经导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支架置放术等。(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经皮针吸活检术;经皮穿刺内、外引流术;经皮椎间盘切割术;输卵管
7、再通术等。(三)内镜下的介入技术:经胃镜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经胃镜 食管癌支架术;经鼻腔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等。三、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放射治疗的全身反应: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胃肠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乏力、 嗜睡或失眠等。四、物理疗法现代物理疗法的方法很多,包括:电疗、超声治疗、磁疗、生物反馈、 音乐电疗、光疗、冷热治疗、水疗、高压氧疗法等。目前物理疗法已成为临床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主要技术:1.电疗;2.超声波疗法;3.光疗法;4.高压氧疗法。考点四、健康管理与临床医学的主要区别一、服务目的不同健康管理以
8、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风险因素检测预防或“零级预防” 为重点,将预防的关口前移,以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为目的。临床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为重 点,以提高治疗水平、缓解病人痛苦、促进疾病治愈或病情稳定为目的。二、服务对象不同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风险人群和慢性病 早期康复人群。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三、服务模式不同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考点一、预防医学概述一、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从大的门类分,预防医学体系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 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 5 大学科。在理论体系上,流行病学和医学
9、统计学为预防医学学科的基础方法学。二、健康影响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卫生服务。 三、三级预防策略(一)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定义: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1) 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个人的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疾病;做好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预防遗传性疾病;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服用药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即化学预防。(2) 针对公众健康所采取的社会和环境措施如制定和执行各种与健康有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政策
10、,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的公共健康教育,防止致病因素危害公众的健康,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控能力。如清洁安全饮用水的提供,针对大气、水源、 土壤的环境保护措施,食品安全,公众体育场所的修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二)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 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三)三级预防(1) 对已患某些疾病的人,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2) 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 命。三级预防策略的关系:(1) 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不同
11、的三级预防策略。(2) 任何疾病,不论其致病因子是否明确,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如大骨节病、克山病等,病因尚未肯定, 但综合性的第一级预防还是有效的。(3) 如肿瘤更需要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4) 有些疾病,病因明确而且是人为的,如职业因素所致疾病、医源性疾病,采取第一级预防,较易见效。(5) 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则要按其特点,通过筛检、及早诊断和治疗会使预后较好,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除针对其危险因 素,致力于第一级预防外,还应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6) 对那些病因和危险因素都不明,又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只有施行第三级预防这一途径。(7) 对许多传染病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传染病
12、的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阻止其向人群的传播,也是群体 预防的措施。(8) 高血压的控制就高血压本身来讲,是第三级预防,但对脑卒中和冠心病来讲,是第一 级预防。考点二、临床预防服务概念及内容概念: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 价,然后实施个体的干预措施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内容: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化学预防。考点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一、社区公共卫生及其实施的原则1.以健康为中心2. 以人群为对象3. 以需求为导向4. 多部门合作5. 人人参与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2. 健康教育3. 预防接种4.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5. 孕产妇健康管理
13、服务6.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对辖区内 6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提供 1 次健康管理服务)7.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在对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免费测量血压一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 4 次面对面的随访)8.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 1 次空腹血糖; 对确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 4 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 4 次面对面随访)9.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10. 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11.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2.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13.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第四章常见慢性病考点一、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1
14、. 吸烟2. 饮酒3. 不合理膳食:食物中脂肪过多;维生素缺乏;食物中纤维素摄 入量不足;饮食总热量的过多。4. 缺乏身体活动5. 其他因素考点二、恶性肿瘤一、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少数癌症的发生主要和遗传及先天性因素有关,但大多数癌症,主要和 后天环境及个人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我国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HBV 感染、膳食不合理、职业危害及其他环境因素。二、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估计,现有的技术方法应用得当,可使癌症死亡率降低 约 1/3。筛查的重点肿瘤:子宫颈癌
15、、乳腺癌、大肠癌 测定甲胎蛋白筛查肝癌考点三、高血压一、高血压的诊断(一)高血压相关概念和诊断标准临床上高血压诊断标准为:经非同日 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大都需要终身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约占 5%10%。白大衣高血压:到医疗机构测血压高于 140/90mmHg 但 24H 平均值130/80mmHg 或家庭自测值135/85mmHg。隐性高血压: 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140/90mmHg 但 24H 平均值高于130/80mmHg 或家庭自测值高于 135/85mmHg。(二)血压测量标准方法诊室血压、
16、自测血压、动态血压。二、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1. 高钠、低钾膳食2. 体重超重和肥胖3. 饮酒4. 其他危险因素(遗传、性别、年龄、工作压力过重、心理因素、高脂 血症等)考点四、2 型糖尿病一、糖尿病的诊断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 症的关系来确定。我国目前采用 WHO(1999 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2.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7.0mmol/L(126mg/dl)或;3. OGTT 试验中,餐后 2 小时血浆葡萄糖
17、水平11.1mmol/L(200mg/dl) 二、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遗传因素;肥胖(或超重);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早期营养;糖耐量损害 IGT;胰岛素抵抗(IR);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考点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冠心病的分型、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1979 年,WHO 将冠心病分为 5 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 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典型心绞痛的特点:诱因;部位及放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及缓解。急性心肌梗死突出的症状:胸痛,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或绞窄性,难以忍受,患者有濒 死感,烦躁不安;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持久,多在半小时至几个
18、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 痛剂。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 学的升高,一般并不困难。二、冠心病危险因素1.高血压2. 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3. 超重和肥胖4. 糖尿病5. 生活方式(吸烟、饮食、身体活动)6. 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7. 其他考点六、脑卒中一、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一)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有:1. 多数在安静时急性起病,活动时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 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 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尤为
19、急骤,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3. 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 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 等全脑症状。(二)脑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临床特点:1. 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急性起病;2. 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 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三)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组织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是其最常见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
20、;可有 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其突出体征是脑膜刺激征明显。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不可干预的 因素外,尚有许多已明确的可干预性危险因素:1. 高血压2. 心脏病3. 糖尿病4. 血脂异常5. 吸烟6. 饮酒7. 颈动脉狭窄8. 肥胖9. 其他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乏体育 活动;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考点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COPD 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一)症状和体征1.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2. 咳痰: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3. 气短或呼吸困难
21、:COPD 的标志性症状。4. 喘息和胸闷。5. 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焦虑、外周肌肉萎 缩和功能障碍等。COPD 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肺叩诊呈过度清音,两肺呼吸音减低等体征。(二)诊断COPD 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凡具有吸烟史,和(或)环境职业污染接触史,和(或)咳嗽、咳痰或 呼吸困难史者均应进行肺功能检查。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 COPD 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测定指标是诊断 COPD 的金标准。用支气管舒张剂后 FEV1/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二
22、、COPD 的危险因素(一)个体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 COPD 发病的危险性;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是 COPD 的危险因素;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与机体某些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二)环境因素1. 吸烟COPD 重要发病因素2. 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3. 空气污染4.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 COPD 发病和加剧的重要因素;病毒感染可能对 COPD 的发生和发展起作用;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可能为 COPD 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菌;儿童期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和成年时的肺功能降低及呼吸系统症状。考点八、其他常见慢性病一、超重或肥胖(一)超重或肥胖判断标准我国成人:正常:18.5BMI24kg/ 超重:24B
23、MI1 时,表明两者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比值越大, 联系越强。(二)比值比(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 暴露人数的比值。与 RR 相同,OR 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若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 OR 值接近甚至等于 RR 值:(1) 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低;(2) 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好。四、归因危险度(人群公共卫生意义)(一)归因危险度定义: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 露因素的程度。计算公式:AR= Ie - I0 = I0(RR-1)AR 的意义:表示
24、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二)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定义:是指暴露人群中由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公式:AR%=(Ie-I0)/ Ie100%(三)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定义:表示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 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PAR%=(It-I0)/ It) 100%式中,It 为全人群发病率。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不仅考虑了暴露因素的而且与某因素在人群中的暴露率(P0)有关。其公共卫生学意义是:完全控制该暴露因素后人群中某病发病(或死亡) 率可能下降的程度。考点三、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现况调查(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一)现况调查的目的1
25、.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 发现病因线索3. 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三早”4.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5. 疾病监测6. 其他: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社区 卫生规划的制定与评估、检验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方法及种类1.普查。2.抽样调查:非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二、队列研究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常用于验证病因假设,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最 为常用。(一)队列研究类型1. 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由研究开始时是否暴露来决 定,研究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2. 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现在开始,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 入队列的。特点
26、是追溯到过去某时期决定人群对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踪 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3. 双向性队列研究:该方法是以上两个方法的结合。根据历史档案确定暴露与否,随访至将来的某个时间确定结局,故又称混合性队列研究。(二)队列研究特点1. 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在疾病发生前开始进行,故属于前瞻性研究;2. 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暴露与否是自然存在于研究人群,而非人为给予的;3. 研究对象根据暴露与否分组,这与实验性研究的随机分型不同;4. 是从“因”到“果”的研究;5. 追踪观察的是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 三、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的结果可靠,科学性强,然而耗时和花费较大。 病例对照研究省时、省力,故
27、应用更为广泛。特点:1.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2. 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3. 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获得的。4. 若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已发生,是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5. 经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比较,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四、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基本性质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 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实验研究又称干预研究)。实验性研究的基本特点:属于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设立对照组、有干预措施。其主要研究类型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和类实验等。 五、诊断试验的评价研究(一)诊断试验定义:诊断试验是
28、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试验方法。它包括各种实验室检查、 病史体检所获得的临床资料、X 线、超声诊断等各种公认的诊断标准,并且利用这些资料和技术标准对疾病和健康状况得出确切的结论。诊断指标: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半客观指标。选择诊断标准的原则:选择敏感度较高的指标;选择特异度较高的诊断标准;当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重要性相等时,一般可把诊断标准定在“特异度=灵敏度”的分界线处。(二)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1.真实性1) 灵敏度真阳性率2) 特异度真阴性率3) 假阴性率漏诊率或第二类错误4) 假阳性率误诊率或第一类错误5) 似然比:即患者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的概率与非患者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之比,说明患者出现该结果的
29、机会是非患者的多少倍。阳性似然比,比值越大说明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结果的诊断价值越高。 阴性似然比,比值越小,实验诊断的价值越高。6) 正确诊断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 1,正确诊断指数可用于两个诊断方法的比较,理想的正确诊断指数为 100%。2.可靠性信度指相同条件下同一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3.收益诊断试验的收益评价可通过计算预测值这个更为客观的指标来完成。它 是反映诊断试验结果与实际符合的概率,包括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三)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1. 同金标准诊断方法进行同步盲法比较。2.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3. 要有足够的样本量。4. 诊断界值的确定要合理。
30、5. 不仅评价真实性,也评价可靠性。6. 试验的方法和步骤要具体,有可操作性。(四)提高诊断质量的方法联合试验+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六、筛检试验(一)筛检的主要用途:1. 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可疑患者。2. 用于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生。3. 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其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二)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筛检试验的真实性评价指标是灵敏度和特异度,计算方法与诊断试验的 评价指标相同。(三)筛检试验的类型和方法1.筛检的类型:群体筛检和选择性筛检。如 40 岁以上的超重肥胖人群中筛检糖尿病。2.筛检的方
31、法:单项筛检、多项筛检。(四)筛检的应用原则:合适的疾病;合适的筛检试验;合适的筛检计划。第六章健康教育学考点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一、健康教育含义: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 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与过程。目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 活质量。着眼点: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二、健康促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 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1986 年,渥太华宣言健康促进涉及 5 个领域:(1)
32、 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 增强社区的能力(4) 发展个人技能(5)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联系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一方面:健康教育促进行为改变; 另一方面:健康教育激发领导者拓展健康促进的政治意愿,促进群众的积极参与,促成健康促进的氛围。健康促进离开健康教育,则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或缺乏政府、政策、法律、组织等社会支持,其作用就 会受到极大限制。考点二、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一、“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 进而改
33、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二、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影响因素:1. 感知疾病的威胁(疾病易感性、疾病严重性)2. 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3. 自我效能4. 提示因素5.社会人口学因素考点三、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行为转变分为 5 个阶段(成瘾行为有第 6 个阶段终止阶段):(1) 没有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2) 打算阶段(contemplation)(3) 准备阶段(preparation)(4) 行动阶段(action)(5) 维持阶段(maintenance)(6) 终止阶段(terminati
34、on)考点四、健康传播一、传播模式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1948 年),又称 5W 模式;一个描述传播行为的简便方法,就是回答下列 5 个问题:谁(who) ?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 ?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 二、常用人际传播形式与传播媒介(一)人际传播的应用1.讲课2. 同伴教育3. 演示与示范(二)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传单、折页、小册子等供个人阅读观看的材料都属于面向个体的材料。(三)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宣传栏、招贴画/海报、标语/横幅、DVD。(四)针对大众的传播媒
35、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五)新型媒介的应用1.互联网2.手机考点五、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计划设计步骤(一)需求评估(健康教育诊断) 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如下内容: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管理与 政策诊断及确定优先项目。(二)确定健康教育目标1. 计划的总体目标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总目标是宏观的、 长远的,描述项目总体上的努力方向。2. 计划的具体目标:健康目标、行为目标、环境与政策目标,认知目标。(三)制定干预策略1.教育策略2. 环境策略3. 政策策略(四)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案二、计划的实施1. 制订项目实施时间表2. 实施质量控制3. 组织机构建设4. 实施人员培训项目5. 设施设备与健康教育材料三、计划的评价(一)评价的内容与指标1.过程评价2. 效应评价3. 结局评价(二)效果评价方案不设对照组的;非等同比较组设计;简单时间系列设计;复合时间系列设计。选择哪个方案主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以及干预项目的具体情况。第七章营养与食品安全考点一、营养学基础一、营养素(一)营养素的分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