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32 ,大小:229.97KB ,
资源ID:3305848      下载积分:5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3058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判断句也字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古代汉语判断句也字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

1、古漢語通論(七):古漢語通論(七):判斷句,也字判斷句,也字第1页一、句式分類一、句式分類根據謂語詞性,能够把句子分爲不一样類根據謂語詞性,能够把句子分爲不一样類型。動詞或動詞型。動詞或動詞短短語作謂語爲敍述句;形語作謂語爲敍述句;形容詞或形詞性容詞或形詞性短短語作謂語爲描寫句;名詞語作謂語爲描寫句;名詞或名詞性或名詞性短短語作謂語爲判斷句。語作謂語爲判斷句。第2页二、判斷句二、判斷句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短語爲謂語,表示判語爲謂語,表示判斷。在現代漢語裏,判斷句主語和謂語之間普斷。在現代漢語裏,判斷句主語和謂語之間普通要用係詞(判斷詞)通要用係詞(判斷詞)“是是”字來

2、聯繫,比如字來聯繫,比如“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不过在秦漢以前,判斷句普。不过在秦漢以前,判斷句普通不用係詞,而是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通不用係詞,而是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也”字來幫助判斷。比如:字來幫助判斷。比如:制,制,巖巖邑也。(左傳邑也。(左傳隱公隱公元年)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隱公公元年)元年)虢,虞之表也。(左傳虢,虞之表也。(左傳僖公五年)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宣公二年)宣公二年)而母,婢也。(戰國策而母,婢也。(戰國策趙策)趙策)第3页1.1 1.1 古代漢語判斷句基本形式古代漢語判斷句基本形式古代漢

3、語表示必定判斷句主要有四種形式:古代漢語表示必定判斷句主要有四種形式:(1 1)“者,者,也。也。”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者者”字表示提頓,然後再在字表示提頓,然後再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也”字字幫助判斷幫助判斷。這種用。這種用“也也”字煞句和用字煞句和用“者者”“”“也也”照應句子,是古代漢語照應句子,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经典結構。如:判斷句经典結構。如:彼秦者,棄禮義而彼秦者,棄禮義而上上首功之國也。(戰國策首功之國也。(戰國策趙策)趙策)彼吾君者,天子也。(戰國策彼吾君者,天子也。(戰國策趙策)趙策)南冥者,天池也。(莊子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逍遙遊)

4、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養生主)養生主)第4页(2 2)“,也。也。”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也”字幫助判斷。如:字幫助判斷。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齊策一)策一)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左傳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左傳僖公五年)僖公五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傳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傳宣公二年)宣公二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僖公四年)衍,人臣也。(戰國策衍,人臣也。(戰國策趙策)趙策)第5页(3 3)者,者,。在主語後面用者字,謂語後面不用也字。如:在主

5、語後面用者字,謂語後面不用也字。如:兵者,不祥之器。(老子)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虎者,戾虫。(戰國策虎者,戾虫。(戰國策秦策)秦策)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史記魏其武安侯列魏其武安侯列傳)傳)第6页(4 4),。“者者”和和“也也”字都不用,如:字都不用,如: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哀公八年)荀卿,趙人。(史記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孟軻荀卿列傳)第7页在以上四種判斷句型中,第一種是古代最在以上四種判斷句型中,第一種是古代最经典,也是用對多;第二種次之,也比較经典,

6、也是用對多;第二種次之,也比較常見;後兩種判斷句判斷意味沒有前兩種常見;後兩種判斷句判斷意味沒有前兩種強。強。第8页值得注意是,判斷句並不都是表示必定,也值得注意是,判斷句並不都是表示必定,也能够表示否定。古代漢語要表示否定判斷時,能够表示否定。古代漢語要表示否定判斷時,普通是在判斷句謂語前面加上副詞普通是在判斷句謂語前面加上副詞“非非”,如: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檀弓上)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公四年)成公四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魏策)策)管仲非仁者與?(論語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

7、問)憲問)故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第9页這種這種“非非”字雖然能够翻譯成現代漢語字雖然能够翻譯成現代漢語“不是不是”,但它本身並不是否定性判斷詞,但它本身並不是否定性判斷詞,不是不是“不不”和和“是是”結合體,而是否定副結合體,而是否定副詞。詞。“非非”語法作用是對整個謂語判斷進語法作用是對整個謂語判斷進行否定。行否定。第10页1.2“1.2“是是”詞性詞性在先秦,在先秦,“是是”普通是用作指示代詞,有普通是用作指示代詞,有時它在句子中地位很像判斷動詞,不过仔時它在句子中地位很像判斷動詞,不过仔細分析之後能够發現,

8、它依然是指示代詞,細分析之後能够發現,它依然是指示代詞,如:如:夫顓臾,夫顓臾,昔者先王以昔者先王以爲爲東蒙主,且在邦域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論語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季氏)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里仁)以上例句中以上例句中“是是”都還是指示代詞,不是都還是指示代詞,不是判斷動詞。判斷動詞。第11页在以下判斷句中,判斷不限於人或物,有時在以下判斷句中,判斷不限於人或物,有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敘述過了,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敘述過了,然後用指示代詞然後用指示代詞“是是”或或“此此”復指,使意復指,使意義更爲明確。

9、如:義更爲明確。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爲政)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左傳僖公三十年)僖公三十年)這種用指示代詞這種用指示代詞“是是”作主語來復指上文判作主語來復指上文判斷句,在古文中很常見,不能把斷句,在古文中很常見,不能把“是是”了解了解爲判斷詞。爲判斷詞。第12页“是是”作爲判斷詞直到漢代才出現。從漢語發展歷史作爲判斷詞直到漢代才出現。從漢語發展歷史來看,判斷詞來看,判斷詞“是是”正是由上述指示代詞正是由上述指示代詞“是是”發展發展而來。用而來。用“是是”作判斷詞句子

10、,作判斷詞句子,史記史記中有幾例,中有幾例,如如刺客列傳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此必是豫讓也。”但也有學者懷但也有學者懷疑此類句子是經後人改寫。最可靠證明是疑此類句子是經後人改寫。最可靠證明是19721972年長沙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其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其彗星圖彗星圖有以下記載:有以下記載: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是是苦彗,天下兵起,苦在外歸。是是苦彗,天下兵起,苦在外歸。這說明當時口語中已經用這說明當時口語中已經用“是是”作判斷詞了。其後文作判斷詞了。其後文獻中也逐漸多見。不过直到清代,絕大多數文言文中獻中也逐漸多見。不过直到清代,絕大多數文言文

11、中判斷句還是不用判斷句還是不用“是是”作判斷詞。作判斷詞。第13页1.3“1.3“乃乃”“”“爲爲”等詞在句子中作用等詞在句子中作用古代漢語判斷句謂語前面惯用副詞古代漢語判斷句謂語前面惯用副詞“乃乃”加強必定,如:加強必定,如:是乃仁術也。(孟子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吾乃梁人也。(战国策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赵策)左右曰:左右曰:“乃歌夫乃歌夫長鋏歸來長鋏歸來者也。者也。”(戰國策(戰國策齊策)齊策)第14页以上以上“乃乃”有些人看作是判斷詞,理由是有些人看作是判斷詞,理由是副詞不修飾名詞。其實這是以今律古,古副詞不修飾名詞。其實這是以今律古,古代漢語副詞是能够修飾名詞。這

12、裏代漢語副詞是能够修飾名詞。這裏“乃乃”是副詞,其作用是加強判斷語氣,這類副是副詞,其作用是加強判斷語氣,這類副詞還有詞還有“即即”“”“必必”等,如:等,如: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戮者也。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史記(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同上)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同上)第15页古漢語中還有一個古漢語中還有一個“爲爲”字也經常被誤認爲是字也經常被誤認爲是判斷詞,如:判斷詞,如: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戰國策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戰國策趙策)趙策)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

13、爲政)爲政)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論語微微子)子)“爲爲”本義是做,涵義非常廣泛,上述例句中本義是做,涵義非常廣泛,上述例句中意思大約是意思大約是“算作算作”“”“作爲作爲”等,不是判斷詞。等,不是判斷詞。第16页先秦時期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先秦時期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爲爲”才才與今天判斷詞與今天判斷詞“是是”相當,如:相當,如:余爲伯鯈余爲伯鯈(chch u u),),余,而祖也。(左宣余,而祖也。(左宣2 2)這個這個“爲爲”已經沒有作爲意思了,但這種已經沒有作爲意思了,但這種用用“爲爲”表判斷句子在先秦是很罕見,而表判斷句子在先秦是很罕見,

14、而且且“余而祖也余而祖也”這樣句型中也不能加這樣句型中也不能加“爲爲”變成變成“余爲而祖也余爲而祖也”。第17页1.4 1.4 判斷句活用判斷句活用判斷句基本作用是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或判斷句基本作用是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或分類,经典判斷句主語和謂語所指應該是分類,经典判斷句主語和謂語所指應該是同一事物或者同一類別。不过在語言實踐同一事物或者同一類別。不过在語言實踐中,一些判斷句主語和謂語關係不能按照中,一些判斷句主語和謂語關係不能按照形式邏輯要求來加以分析,這就是判斷句形式邏輯要求來加以分析,這就是判斷句靈活運用。判斷句活用主要有兩種情況:靈活運用。判斷句活用主要有兩種情況:第18页1 1、用判

15、斷句形式表示比喻,如:、用判斷句形式表示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王制)2 2、用判斷句形式表示因果關係,如:、用判斷句形式表示因果關係,如:孟嘗君爲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孟嘗君爲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戰國策計也。(戰國策齊策)齊策)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論語憲問)憲問)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莊子養生主)養生主)第19页二、也字二、也字2.1 2.1 煞句也字煞句也字上文已經說過,用在判斷句末尾上文已經

16、說過,用在判斷句末尾“也也”字普通用來字普通用來加強判斷語氣,這是加強判斷語氣,這是“也也”基本使用方法。這裏要基本使用方法。這裏要講是由這個基本使用方法引申出來一些使用方法。講是由這個基本使用方法引申出來一些使用方法。1 1、用在因果句末尾,如:、用在因果句末尾,如: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戰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戰國策國策趙策)趙策)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莊子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莊子逍遙遊)逍遙遊)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前兩個例子是由果溯因,說明真相;最後一個例子前兩個例子是由

17、果溯因,說明真相;最後一個例子是由因及果,進行推理:都用是由因及果,進行推理:都用“也也”字煞句。字煞句。第20页2 2、用在陳述句末尾,、用在陳述句末尾,表示說話人對所說事情真實性表示說話人對所說事情真實性深信不疑。深信不疑。如:如:蔓難圖也。(左蔓難圖也。(左隱隱元)元)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僖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僖323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僖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僖3232)客無好也。(戰國策客無好也。(戰國策齊策)齊策)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戰國策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戰國策齊策)齊策)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三軍可奪帥也,匹

18、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子罕)由於說明因果關係和確認事情真實性都帶有論斷性質,由於說明因果關係和確認事情真實性都帶有論斷性質,所以用所以用“也也”字煞句是很自然。字煞句是很自然。第21页3 3、用在命令句末尾,如:、用在命令句末尾,如: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隱公元年)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先進)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毋從俱死也!”(史記(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兩個例句中冥靈或祈使意思是由禁止性否定兩個例句中冥靈或祈使意思是由禁止性否定副詞副詞“無無”“”“毋毋”來表示,加

19、上來表示,加上“也也”字則字則不再是單純地表示祈使,而是帶上了必定語不再是單純地表示祈使,而是帶上了必定語氣。這與判斷句還是有相通之處。氣。這與判斷句還是有相通之處。第22页4 4、用在疑問句句尾,如:、用在疑問句句尾,如:孟嘗君怪之,曰: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此誰也?”(戰國策(戰國策齊齊策)策)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戰國策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戰國策齊策)齊策)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趙策)策)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論語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論語憲問)憲問)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子張)以上以上句子中疑問語

20、氣不是由句子中疑問語氣不是由“也也”字表達,而字表達,而是由疑問詞表達。是由疑問詞表達。第23页有些人認爲這種有些人認爲這種“也也”字作用和字作用和“邪邪”(耶)(耶)字相同,那是不對。字相同,那是不對。“也也”字和字和“邪邪”(耶)(耶)字字區別在於:區別在於:(1)“(1)“也也”字本身不表示疑問,字本身不表示疑問,“邪邪”(耶)字本身表示疑問。比如(耶)字本身表示疑問。比如莊子莊子齊物論齊物論:“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就不能換用能換用“也也”字,一換字,一換“也也”字就不是疑問字就不是疑問句了。句了。(2)“(2)“也也”字雖然用在疑問句裏,但依字雖然用在疑問句裏,但

21、依然帶有一點確定語氣,所以然帶有一點確定語氣,所以“也也”字後面容字後面容許再用疑問語氣詞。比如許再用疑問語氣詞。比如論語論語先進先進:“唯求則非邦也與?唯求則非邦也與?”又如又如莊子莊子齊物論齊物論:“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第24页2.2 2.2 句中句中“也也”字字“也也”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表示頓宕。表示頓宕。1 1、用在單句主語之後,如:、用在單句主語之後,如: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先進)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論語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論語先進)先進)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22、。(論語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論語季氏)季氏)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論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論語泰伯)泰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莊子逍遙遊)逍遙遊)第25页2 2、用在時間副詞或表示時間詞組之後,如:、用在時間副詞或表示時間詞組之後,如:今也則亡。(論語今也則亡。(論語雍也)雍也)今也,南蠻今也,南蠻鴃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子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第26页3 3、用在複句第一個分句之後,如:、用在複句

23、第一個分句之後,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左傳已。(左傳僖公三十年)僖公三十年)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戰國策也。(戰國策趙策)趙策)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記禮運)禮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哉?(論語微子)微子)這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這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第27页三、繫詞三、繫詞“是是”來源來源關於繫詞關於繫詞“是是”來源,主要有以下觀點:來源,主要有以下觀點:1.1.來源於指示代詞來源於

24、指示代詞“是是”;2.2.來源於表確認意義副詞來源於表確認意義副詞“是是”;3.3.來源於表必定義形容詞來源於表必定義形容詞“是是”;4.“4.“是是”一開始就是判斷詞。一開始就是判斷詞。第一個對繫詞第一個對繫詞“是是”進行歷時研究學者是進行歷時研究學者是王力先生,他在王力先生,他在中國文法中繫詞中國文法中繫詞一文一文中認爲繫詞中認爲繫詞“是是”是由複指前文指示代詞是由複指前文指示代詞演變而來。演變而來。第28页2020世紀世紀6060年代洪心衡先生在其年代洪心衡先生在其 裏裏“是是”字研究字研究一文中認爲繫詞一文中認爲繫詞“是是”是是由表示確認意義副詞由表示確認意義副詞“是是”變來,與複指變

25、來,與複指代詞代詞“是是”沒有關係。沒有關係。8080年代洪成玉先生在其年代洪成玉先生在其判斷詞判斷詞“是是”來來源源一文中認爲判斷詞是從形容詞一文中認爲判斷詞是從形容詞“是是”發展來,形容詞發展來,形容詞“是是”對事物表示必定,對事物表示必定,相當於現代漢語相當於現代漢語“正確,對正確,對”。還有一種說法認爲還有一種說法認爲“是是”一開始就是繫詞,一開始就是繫詞,不存在產生、發展過程(參見任學良不存在產生、發展過程(參見任學良判判斷詞斷詞“是是”見於先秦說見於先秦說,杭州師範學杭州師範學院學報院學報19801980年第年第2 2期)期)第29页現在學界普通認爲:漢語繫詞現在學界普通認爲:漢語

26、繫詞“是是”是由是由複指前文指示代詞複指前文指示代詞“是是”發展而來,同時,發展而來,同時,這種演變與這種演變與“是是”本身含有表示必定強調本身含有表示必定強調意義也有亲密關係。意義也有亲密關係。古時判斷句主語假如較長,中間有所停頓,古時判斷句主語假如較長,中間有所停頓,往往用代詞往往用代詞“是是”或或“此此”複指,充當形複指,充當形式上主語,如:式上主語,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語爲政)爲政)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春秋之義也。之義也。(穀文(穀文2 2)第30页有時主語不長,也能够用有時主語不長,也能够用“是是”

27、或或“此此”複指,如:複指,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里仁)日月星辰瑞曆,是禹舜之所同也。(荀子日月星辰瑞曆,是禹舜之所同也。(荀子天論)天論)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告上)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告上)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戰國策國策魏三)魏三)第31页以上這類主語其實中間无须有停頓,以上這類主語其實中間无须有停頓,“是是”和和“此此”複指作用也逐漸弱化,所以均複指作用也逐漸弱化,所以均含有演變出繫詞可能性。但詞性轉化和詞含有演變出繫詞可能性。但詞性轉化和詞義變化往往還取決於詞內部要素,即詞原義變化往往還取決於詞內部要素,即詞原有含義。有含義。“是是”本身含有強調、確認作用,本身含有強調、確認作用,於是自然地逐漸演變爲表示判斷繫詞,而於是自然地逐漸演變爲表示判斷繫詞,而“此此”與與“彼彼”相對,指示性很強,沒有相對,指示性很強,沒有強調或確認意思,所以不能演變成繫詞。強調或確認意思,所以不能演變成繫詞。第32页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