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广东省河源市古竹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从现代到当代:全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水墨殷双喜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使用“当代水墨”概念的展览与出版物迅速增加。反映了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水墨画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开放趋势,也表明“现代水墨”的创作与内涵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如何理解“现代水墨”与“当代水墨”的概念差异?我想可以借用“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概念对二者进行区隔。“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所谓“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分野是清晰的。从勃发于20世纪初的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开始
2、,到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关注的是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探讨的是审美价值,“现代艺术”代表着一种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的精英艺术。随着60年代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的兴起,“现代艺术”已经让位给“后现代艺术”,后者更强调艺术的大众化、生活化,从艺术家的极端自我转向相对客观化,从手工制作转向大量生产,从敌视工业科技到接纳利用,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到对犬儒化的认同与接受。而“当代水墨”也具有这种特点,即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接纳大众文化,生产出各种形式的与水墨有关的视觉图象,成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在中国艺术的现实生态中,“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是错综复杂、综合共存的。作品的当代性
3、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性表达。 有关“当代水墨”的文化价值,可以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当代水墨”是一种坚定的、不妥协的变革态度和不懈的探索实验。而“实验”之于艺术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要执意地拓展前人未曾涉足之处。“当代水墨”的艺术旨归,是要在“传统水墨”体系之外,开辟更为宽阔的路径,将中外艺术资源作为艺术探索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当代转换,即新的材料运用、图象形式和语言技法的同步生成。“当代水墨”应体现一种学术批判精神,即对某种公认的普遍性的东西加以反思,尊重艺术家个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与图象表达,在包容性、开放性的心态下寻求水墨艺术的当代延伸。而“水墨”的
4、概念,并非拒斥色彩和材料,它不仅是指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媒介,更是指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当代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可以说,“当代水墨”的艺术价值更侧重于“当代”,它与“传统水墨”“现代水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是一种以水墨为媒介的新的艺术形态,其表现方式虽然仍是平面性的绘画表达,也有了许多空间中的实物制作,但它更多的还是水墨材料艺术而非水墨画。 在全球化时代的中西美术交流热潮中,“当代水墨”的发展引出了“东方精神”的命题。近年来的“当代水墨”热,应该促使我们反思,放慢脚步,冷静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思考我们能否为世界提供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作为一种体系,不仅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价值,如
5、“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观,也无疑应该包含着东方的美学价值观,即更加超然、浪漫的想象性表现,追求艺术中的写意精髓,以及中国艺术的主观性表现中所呈现出的大气磅礴的自由境界。(选自文艺研究,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近年来中国水墨画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开放态势说起,重点关注了中国“当代水 墨”在全球文化视野中的变化。B文章对“现代水墨”和“当代水墨”的概念进行了区隔,探讨了“当代水墨”的文化价值,表达了对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反思。C“当代水墨”是一种坚定的、不妥协的变革态度和不懈的探索实验,它体现了一种学术批判精神。D“当代水墨”的艺术价值更侧重于“当代”,是一种
6、以水墨为媒介的新的艺术形态,我们应冷静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2)下列对“当代水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当代水墨”强调艺术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受中西美术交流热潮的影响,不再采用之前的表现形式,其发展引出了“东方精神”的命题。B关注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探讨审美价值,接纳利用工业科技,认同与接受大众文化,是“当代水墨”的重要特征。C近年来在中国美术界“当代水墨”与“现代水墨”的分野是清晰的,艺术作品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性表达。D“当代水墨”强调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生产出各种形式的与水墨有关的视觉图象,具有“后现代艺术”的特征。(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代水墨
7、”与“当代水墨”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近似,“当代水墨”已成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当代艺术”的一部分。B在西方,“现代艺术”代表的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的精英艺术;“后现代艺术”更强调艺术的生活化,接纳大众文化,认同与接受犬儒化。C“当代水墨”将中外艺术资源作为艺术探索的出发点,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当代转换,它不仅是水墨材料艺术,更是水墨画的艺术。D近年来的“当代水墨”热应该促使我们冷静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思考我们能否为世界提供包含中国人独有的人文价值以及东方美学价值观的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参考答案:答案:(1)B(2)D(3)C【考点】论述类文
8、本阅读。【分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解答】(1)A项未对第2段和最后一段进行概括;C项说的是“当代水墨”的文化价值,是对4、5两小节的概括;D项未涉及前三段的内容。故选B(2)A项“不再采用之前的表现形式,”错误,原文为“其表现方式虽然仍是平面性的绘画表达”;B项“关注艺术本体
9、和艺术语言,探讨审美价值,”错误,不是“当代水墨”的特征,而是“现代水墨”的特征。原文为“艺术家关注的是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探讨的是审美价值,现代艺术代表着一种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的精英艺术”;C项“分野是清晰的”错误,原文为“在中国艺术的现实生态中,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是错综复杂、综合共存的”。(3)C项“它不仅是水墨材料艺术,更是水墨画的艺术”错误,原文为“但它更多的还是水墨材料艺术而非水墨画”。【点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
10、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5年的羊徐建宏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间。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
11、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借条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红军指挥员叶1935年10月25日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
12、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
13、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
14、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
15、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老旺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
16、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的场景,表现了瓦村的偏僻贫穷,塑造了曹老师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献的形象。B. “老旺在茉莉花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既展现老旺这个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更为了表现百姓对政府毫无保留的信任。C. “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老旺一夜无眠,终于做出捐款决定,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但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D. 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
17、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视角的变换使人物塑造更富立体感。8. 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参考答案:7. C 8. 作为文章线索,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练,结构清晰;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交汇明暗线索,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旺与曹老师,暗线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 9. 串联小说情节,小说用曹老师来穿
18、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衬托(烘托)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曹老师的视角来塑造老旺这个人物形象,而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也是因为受到曹老师精神的感召;拓展小说主题,曹老师作为革命烈士遗孤的后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将青春奉献给瓦村,这个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错,于文无据,本文中老旺的
19、形象前后不矛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本题考查的内容,即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中,故事情节由那张缺角的“借条”展开,“借条”贯穿全文,可见,它是文章的线索;其次,这张“借条”的落款是1935年,文中说道“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这样的构思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借条”的设置是双线索结构中的交汇,文中可看出“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
20、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这些内容可见老旺与曹老师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连接了两代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先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
21、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次要人物的设置只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2.深化主题;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烘托气氛。本题中, “曹老师”这一角色属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他的出现,贯穿了故事情节的前后,“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根据曹老师的指点”、“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从这些内容可看出,“曹老师”推动情节的发展;其次,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是因为他想到“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
22、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所以,“曹老师”的设置也烘托了老旺这一主要人物;同样,这是曹老师这一奉献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品质。考生从这几方面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要分析情节结构方面,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可以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某一物象表达某种态度,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
23、么内容形成对比。3.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7分)山窗下杨 牧记忆里有许多青山。山涧的悠冷,瀑布的激越,手掌大的绿叶,粉颊似的红花。从一座深山走出来的那种失落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的惆怅,惟啼鸟知晓。有一天下楼推开后院的纱门,迎头是一阵寒雨;那时我正想步行去校园听音乐会。马路一片湿寒,雪融了以后,春天正蹑足行来,西边的教堂正有人在唱诗,不知道他们在赞美什么。也许是赞美一千个湖泊,也许是赞美一万重青山,也许是哭泣,也许是平凡的忧郁而已。有一次驱车东下去芝加哥,黄昏时分过一条小河,石桥下是蓊郁的树木,那时还是秋深时节,红叶在暮光里罩着一重白雾;桥边立了一块木牌,写道“野狼河”,一份孤寂蛮荒的
24、情调。等我从芝加哥回来的时候,重过“野狼河”,心里撞击的感觉却轻得多,我几乎忘了第一次经过“野狼河”时的恐惧和寂寥。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情景的感觉更可以改变。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后来我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都很自然想到黑夜的寒风、细雨和院子里等待抽芽的两棵大榆树。我现在来记述这些,来纪念这块土地。一年来的默想,使我觉悟到原来异乡风月、春秋、风雪使我惊讶的,不仅是那种陌生的满足而已,而是对于另一块土地、另一段岁月的回忆和思念。这使我想起二十岁那年,初从一位剑桥毕业的英国先生读希腊悲剧的那回事。那是有一年的秋天,冷沁的上午,我们读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
25、王”,当那位先生高声念到俄狄浦斯王目盲后的呼唤啊命运,命运!我仿佛是一刹那被造物拍醒。现在我才了解,那原来也不是文学或古典的力量,那是记忆的力量,一切悲惨的想象确实在一瞬间被诗句剥得坦然,鲜血淋漓。最近再读希腊悲剧,感受便已经不同了。这是失落了什么呢?抑是获得了什么呢?岁月和路程把心灵磨得苍老;思维和沉默把万重青山抹上一层白雾,盖上许多可怕的声响。有一位批评家说福克斯的小说是荒凉的,带着号角的声响。其实生命整个都相当荒凉,带着号角的声响。而人的思想每分钟每秒钟都在错乱,都在转变;有时自以为定型了的浪涛,也会像梦魇一般化为暴雨,像暴雨似的卷来。若是你曾经独自在家乡一条熟悉的山路里行走,若是你曾经
26、想过到深涧里去洗濯你的身体,若是你曾经为一片漂流在谷底的败叶悲悼,你驻足哀伤,忽然一场暴风,你逃到一个山洞里等待天晴你若也曾经有过那种经验,你就会觉得生命的充实和空虚。生命的充实和空虚原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冬天的时候,假期里,爱荷华城静极了,有一天中午,我在门口等一位教授接我去他家参加圣诞餐会。那时是十一点半,雪已经下了三个钟头了,我推开门时,雪仍在下,街上静得没有一丝声音,路上铺着一条厚棉絮,没有汽车,没有行人。雪无声地落,覆盖在一切物体上,小学校的体育场,河岸的树林,都静默得像死亡。我那时就说不出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自然万物的充实抑是自然万物的空虚。我甚至不知道那种死寂到底应该是一种静谧抑是另
27、一种嘈杂这正和我小时候看海一样。你能够说大海是喧哗的吗?即使你站在沙滩上,你听见大海的喧哗吗?也许你什么也没听见,也许那隆隆的幻象只是你心灵的冲击,也许是爱的呼唤,也许是憧憬的翻腾我只知道记忆里有许多青山,通过了时间和空间的迷雾,不知道失落了或获得了什么。我不能不低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节选自叶珊散文集,有删改)【注释】杨牧:台湾作家,笔名叶珊。第五交响曲:以命运为主题。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出自唐朝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怜”意为“爱”。12为什么说“生命原是可以改变的”?(4分)答: 13第段写到几次听见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有何目的?(4分)答: 14第段描写
28、雪景,有何作用?(4分)答: 1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意在悲叹“人生无常”、“人生如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5分)答: 参考答案:12因为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我们对生命的感觉、理解和态度是可以改变的。(4分,照抄原文“情景的感觉旧有的印象”得2分)13为了引出对逝去岁月的追思,对人生经历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对命运的思考。(3分)14渲染雪后自然界静寂的氛围,触发对自然万物静寂的感悟,进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是充实还是空虚的思考。(4分)15答案示例:不同意。因为作者从对“失落”与“获得”、“空虚”与“充实”的辨悟中,感悟到有“失落”就有“获得”,人不应在“失落”时悲叹,而应“带着号角”与命
29、运抗争;生命的“充实”和“空虚”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但人不应陷入“悲悼”“哀伤”之中,在惆怅忧郁的背后,应拥有对人生、对生命的憧憬与追求。(6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摸,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今之有才者辄宗太白,喜格律者辄师子美,至于摩诘而人鲜有窥其际者,以世无学道人故也。合三人之所长而为诗,庶几其无愧于风雅之道矣。犹未也。学诗而止学乎诗,则非诗;学三家之诗而止读三
30、家之诗,则犹非诗也。诗乃人之所发之声之一端耳,而溯其原本,何者不具足?故为诗者,举天地间之一草一木,古今人之一言一事,国风、汉魏以来之一字一句,乃大而至两方圣人之六经、三藏,皆得会于胸中,而充然行之于笔下;因物赋形,遇题成韵,而各臻其境,各极其妙。如此则诗之分量尽,人之才能方备也。(选自徐增而庵诗话)注大雄氏:佛教用为释迪牟尼的尊号。两方:指儒、佛两家。22.文学史上把王摩诘、李太白、杜子美等诗人活跃的时期称为_。(1分)23.作者推举李太白、杜子美、王摩诘三家诗的理由分别是(3分)(1)李诗:,。(2)杜诗:,。(3)王诗:,。2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现在学诗的人,有才的学习
31、太白,讲求格律的学习子美。B.如今很少有探究摩诘诗境的人,是因为世上已无人能学通佛理。C.作诗只要取太白、子美、摩诘三家之长,就一定无愧于风雅之道。D.学诗不能仅从诗中学,学三家诗也不能只读三家诗。25文中强调诗之“原本”,其范围包括_、社会历史生活、_。(2分)26.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3分)_参考答案:22.盛唐(1分)23: (1)以气韵胜,千秋逸调。(2)以格律胜,一代规模。(3)以理趣胜,合于佛理。(共3分)24. C (3分)25.自然万物 文学传统与经典(2分)26.从学名家之长,到重诗外功夫,探讨诗歌创作尽分量、备才能的途径和方法。(3分)5.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
32、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 下 之 车 莫 不 由 辙 而 言 车 之 功 者 辙 不 与 焉 虽 然 车 仆 马 毙 而患 亦 不 及 辙 是 辙 者 善 处 乎 祸 福 之 间 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19.给划线句断句。20苏洵,号 ,代表作有 (举一例)。(2分)21从文段中能看出作者的两个儿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概括。(2分) 参考答案:19(6分)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33、(每处1分)20(2分)老泉 六国论(每空1分)21(2分)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参考译文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
34、不能食。令尹问:“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谴而行诛,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蛭出,久患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曰:此虚言也。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何则?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所为也。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也
35、。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 “今蛇何在?”对曰:“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曰:此虚言矣。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何故举之?”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婴曰:“五月子长与户同,杀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户乎?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 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
36、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禀天善性,动有贤行。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乃见杀人之蛇。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则非生而禀之也。(选自王充论衡福虚篇,有删改)【注】菹(z),酸菜;蛭,蚂蟥。户,门。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 案:考察B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 报:报复C何故举之? 举:养育,抚育D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 效:验证,证明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赦
37、,人君所为也 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B今蛇何在?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C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无为乃见杀人之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B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C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D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12对原文
38、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惠王吞蛭而生腹疾,令尹认为楚王此仁德之举会得到上天的体恤。后来楚王果然痊愈,似乎印证了行善可得天福佑。B作者深刻剖析了楚王吞蛭之举,认为他既不能纠人之错,又不能树立威信,实是不肖之主,从而否定了他病愈是“天之亲德”的说法。C作者引用五月举子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孙叔敖因埋蛇之举而得到上天庇佑的说法是虚妄的。D作者认为孙叔敖埋蛇之举固然说明他是贤能之人,但贤者所见应是吉祥之物,所以他见到杀人之蛇说明他本性为恶。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3分)(2)然能终不以饮食行
39、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3分)(3)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4分)参考答案:9B(报,酬答,回报)10D(副词“竟然”“却”。A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B代词“哪里”,代词“为什么”;C介词“在”,介词“用”“把”)11C12D(错在末句。从末段中“禀天善性,动有贤行”“石生而坚,兰生而香”等可知,作者认为孙叔敖是生性贤能之人。)13(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1)(3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拜了两拜并恭贺说:“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2)(3分)然而能最终不因饮食问题把人处
40、死,并赦免,不判罪,其恩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3)(4分)如果由天决定,你担忧什么!如果由门决定,那就应该把门增高,谁还能长到跟门一样高!【附参考译文】楚惠王吃凉酸菜发现有蚂蟥,于是就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东西。令尹问安道:“君王怎么得这病的?”惠王回答说:“我吃凉酸菜发现有蚂蟥,想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的罪呢,这是破坏法令而使自己威严建立不起来的做法;要责备并给予他们惩罚,那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该处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见,于是就吞食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拜了两拜并恭贺说:“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帮助,病不会造成伤害。”这天晚上,排出
41、了蚂蟥,同时病了很久的心腹积块也全都痊愈了。所以上天是爱护有德行的人的,这还能说不清楚吗!我说,这是句假话。考察惠王吞吃蚂蟥,可以看出他是不贤明的君主。有不贤明的德行,上天不会保佑。为什么呢?惠王不忍心责备冷酸菜中有蚂蟥的事,恐怕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照法律都被杀掉。一国的君主,独断全国的奖励与惩罚;而赦免罪人的权力,也是君主所掌握。惠王用通常责备酸菜中为什么会有蚂蟥的作法,厨师和管膳食的人都该被依法处死,然而能最终不因饮食问题把人处死,并赦免,不判罪,其恩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厨师的罪过被发觉而没有杀他,自然会自新,改过以后不再犯。惠王宽恕小罪,使地位低微的人保全了性命,自身也会平安而不生病。现在
42、则不是这样,惠王硬吃下有害自己的东西,让管理膳食的臣子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失去了统治臣民的威严,可见没有制止错误的意思,这是不贤明的。楚国令尹孙叔敖是孩子的时候,看见了两个头的蛇,于是把它杀死并埋掉。回家对着他母亲哭泣。母亲问他原因,回答说:“我听说遇见两个头的蛇的人会死。刚才出去,碰见了两个头的蛇,恐怕就要撇下母亲死去,因此哭泣。”他母亲说:“现在蛇在什么地方?”回答说:“我恐怕后来的人看见,就杀掉埋了。”他母亲说:“我听说暗中有德行的人,天会以福佑报答他。你一定不会死,天肯定要报答你的。”孙叔敖终于没有死,并做了楚国的令尹。埋掉一条两头蛇,得到二次保佑,天报应做好事的人,这是明明白白的。我认
43、为,这是假话。齐国孟尝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父亲田婴责怪他母亲说:“为什么要养活他呢?”他的母亲说:“你不愿抚养五月出生的孩子,为什么呢?”田婴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跟门一样高,就会克死他的父母。”母亲反问道:“人命由天决定呢?还是由门决定呢?如果由天决定,你担忧什么!如果由门决定,那就应该把门增高,谁还能长到跟门一样高!”后来田文长得跟门一样高,而田婴并没有死。所以五月养孩子的忌讳,没有被验证。讨厌看见两个头的蛇,就像讨厌五月养孩子一样。五月养孩子,他的父亲没有死,就知道看见两头蛇的人,没有祸害。由此说来,看见两头蛇本来不会死,并不是他埋掉两头蛇的缘故。埋掉蛇是怕别人再看见,这是孙叔敖的
44、贤行。贤人的贤行,难道只有埋蛇一桩事情吗?从天那里禀承了善性,一举一动都会是贤行。有贤行的人,应该见到吉祥的东西,不应该只看见会克死人的两头蛇。难道是孙叔敖还没有见到蛇的时候就有罪恶,天想杀他,见他埋掉两头蛇,解除了他的罪过,是天使他活下来的吗?石头本性坚硬,兰草生来幽香,如果说孙叔敖的贤行只在埋蛇的时候,那就不是生来就从天那儿禀承了善性。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为什么要读书?一位母亲是这样跟她的儿子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无论成绩好坏,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