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白发上津城 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
2、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一千八百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
3、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一千八百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八十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
4、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上津人还说,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注释。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一千二百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走在似乎有
5、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前些时,收到上津二十六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
6、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5年6月11日人民日报)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 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B. 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作为湖北人的作者,显然更钟情楚地文化。C. 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
7、,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D. 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E. 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8. 作者着墨上津城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9. 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参考答案:
8、7. CE 8. 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贸重地 9. 表现出了作者对怎样保护好上津千年文化古城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联想和对比衬托的方式,将千年的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古城联系在一起,突显出上津古城重要的历史意义,以表现自己情感上要“保护好上津古城”的忧患意识。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从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分析判断,A项,“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有误,该理解不合文意。从文中来看,引用这个成语是因为作者要对上津
9、这座一千多年中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的中心议题来进行借题发挥。B项,“作为湖北人的作者,显然更钟情楚地文化”有误,作者并没有流露出更钟情楚地文化。D项,“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的理解不合文意。作者的引用主观上无此意图,仅是诗中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意向,本文作者要表现的是上津古城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选CE。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着墨上津城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此题考查对物象的鉴赏能力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中找到描写上津特点的相关语段,然后将描述性的词语或语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修饰性的词语或语句可直接
10、提取。也可根据叙述性的评价性的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第四段“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第五段“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一千八百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这些内容表现出上津的历史悠久的特点;第六段“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可得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以此类推即可。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第一问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第二问是考查写作的技巧。解答此题,要先找出题干中的引
11、文,即“心中倏忽一颤”,根据这句话找到设题的区域,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引文源自倒数第三段,文中说的是“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这应是作者心中“一颤”的原因,也是作者呈现内心世界的方法,表现出作者对怎样保护好上津千年文化古城的忧患意识。再看第二问,作者将千年的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古城联系在一起,这是使用联想的手法;千年的郧
12、阳府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古城形成鲜明的对比,用二城的沉没来衬托上津古城,以此来突显上津古城重要的历史意义,以表现自己情感上要“保护好上津古城”的忧患意识。考生根据这些语句很容易得出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野菊花 陈创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
13、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襟;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多少墨客骚人吟咏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14、。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项,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从发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翮(h,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
15、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轮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循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圃。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窜: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
16、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o,古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心? 19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0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4分)21赏析第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22读完全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4)参考答案:19(1)生长环境、开放
17、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 点拨:整体把握文章,抓住文段的中心。 (2)不任人摆布 不禁锢自己 不固守现状。 点拨:从野菊花的外在生长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深意思考。 20第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 点拨:从文中找出反面衬托野菊花的句子,找出表现野菊花精神的句子进一步思考。 21点拨:如: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理由:本句运用
18、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野菊花胜者的豪放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22.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点拨:从野菊花身上体现的精神思考。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
19、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20、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21、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
22、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
23、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
24、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节选自鲁迅祝福)11下列关于小说祝福中叙事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叙述发展的主线。小说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B.祝福中的“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C.祝福中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给了读者无数的悬念,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让读者看到知识分子的成长。D.“我”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不满现实,但又软弱,对于祥林嫂关于魂灵的问题的含糊回答,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E.祝福对于祥林嫂三次在鲁镇的生活采用详细叙述,其目的就是为了突显作者的技巧。12联系上下文
25、内容,分析下列句子。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13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是祥林嫂临死前问“我”的三个问题,她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14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对“天地圣众”的态度如何?这样的结尾有何用意?参考答案:11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12“年底”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热闹的节日。“旧历的年底”也是传统观念体现最明显的时候。它表面上说年底这一段时间像节日一样热闹。实际上是说封建统治下的中国都被鬼神观念统治。“无聊者”指的是祥林
26、嫂;“厌见者”指的是像鲁四老爷这样的人。无依无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这其实是作者的反语。突出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13这是祥林嫂对魂灵有无表示的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但同时她又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让她在临死前受到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这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祥林嫂不管多么努力,拼命抗争,却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反而成为了有罪的人,最后被封建礼教活活勒死。14这是作者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表达的愤懑之情。“天地圣众”是“祝福”仪式上祭拜的对象。代表着封建迷信。这是作者自嘲的一种独白
27、。鲁镇的人们冷漠对待祥林嫂的死亡同时,却在如此热切地向“天地圣众”祈求“祝福”。而“我”只能听之任之,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避遁态度,表现了对黑暗和丑陋的无可奈何。结尾描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用祥林嫂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封建礼教杀人的本质。1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让读者看到知识分子的成长”表述不正确,它的作用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悬念,强调祥林嫂的死,突出主题。D项,理解错误,在文中“我”只是一个“见证人”,不是实指作者;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是整个社会环境和制度。E
28、项,“其目的就是为了突显作者的技巧”不正确,它是一种情节结构,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1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解读,抓住关键词品析,深入理解语句的内涵。(1)句中首先要理解“年底”的含义,从后句语境“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看,“年底”指的是时间,将到新年的气象,热闹。再挖掘其内涵,“旧历的年底”,“旧历”指的是旧的观念,旧的制度。(2)句首先理解关键词“无聊者”和“厌见者”。从前文语境来看,“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无聊者”指祥林嫂。祥林嫂在四叔家做工,“厌见者”指的
29、是像鲁四老爷这样的人。再把这些关键词串起来理解。无依无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玩物,通过这句话,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13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思想意蕴的能力。反复阅读画波浪线句子的段落,理解文章的思想意蕴。祥林嫂死前问的三个问题和“灵魂”有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从语境中了解祥林嫂“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是想在死后见到自己的亲人,而疑惑则写出了她内心的害怕,“那么,也就有地狱了”这种疑惑让她在临死前受到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反映的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30、社会环境来挖掘。祥林嫂的经历和祥林嫂的死,可以看出来束缚她的,给她致命一击的是封建礼教的思想,无论她是顺从,是挣扎,是反抗,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1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抓住体现观点的句子反复品读,“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这是祭拜“天地圣众”的,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祝福。而在祝福声中,祥林嫂却死去了,这是一种对比,是一种讽刺,所以对天地圣众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的幸福的说法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天地圣众的不平愤怒之情,也写出了自己的无奈。结尾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结合结尾的作用展开分析,与开头照应、深化主题等,
31、内容上的作用是要凸显出主题思想。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12分)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
32、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
33、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漕:水道运粮。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轸:痛。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B不假贷 假:假装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发动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出为川东道 何以汝为见 B于是
34、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汉亦留之以相当 C灾民赖之无失所 子为父死无所恨 D用人能尽其长 幸蒙其赏赐1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B C 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
35、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1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3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4分) 参考答案:文言文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
36、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
37、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
38、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
39、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韩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40、!”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信曰:“兵法不
41、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樵苏:苏,取草。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疲惫B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详:佯,假意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列阵9、以下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B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C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
42、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D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11、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0分,每小题5分)(1)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2)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
43、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参考答案:8、B(爨,名词动用,埋灶做饭。)9、A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10、D(A项,李左车在当时并未预见韩信定会背水而战。B项,“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既非汉军擂鼓出征时的举动,也非韩信亲领。C项,谬说;没有领会原文“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11、(1)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走”、“空壁”、“若”、“疾”各1分,全句1分。)(2)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
44、夺汉军的鼓旗,追逐韩信、张耳。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果”、“逐”、“殊死”、“败”各1分,全句1分。)(3)这也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使死上多次我也绝不后悔。(“善”、“虽”、“九死”、“犹”各1分,全句1分。)(4)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伏”、“死直”、“固”、“厚”各1分,全句1分。)附:参考译文韩信与张耳凭借数万兵力,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他们,便在井陉口聚集军队迎击,号称兵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臣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现井陉口的道路,车辆不能
45、并行,骑兵不能成队列,队伍排出数百里,这种形势下运输粮食的车载必然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在山道截拦他们的辎重;您派人挖深沟,筑高墙,坚守营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无法作战,向后不能撤退。我率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中无处掳掠。希望您留心考虑臣的提出的计策。”成安君陈余是个儒生,常称“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说:“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从千里外向我进犯,也已经疲惫之极。现在我们这样回避而不迎击,倘若今后有强者来犯,又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韩信派人暗中察看,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方才引兵下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营。韩信挑选二千善战的骑兵,让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行,隐蔽在山间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日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诸将都不敢相信,假意附和道:“好。”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依河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这样的阵势,大笑。天刚亮,韩信令士兵打起大将的旗鼓,擂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信、张耳佯装败阵,丢弃旗鼓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