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
2、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
3、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
4、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
5、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B. 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C. 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
6、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B. 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C. 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D. 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B. 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C. 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
7、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D. 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参考答案:1. C 2. C 3. D解题要通读全文,思考文本的中心(论点),文本是依照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组织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构)行文中为论证观点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解答选择题,首先要对比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其次,要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
8、语。1. 试题分析:A项混淆时间,在第一段中,原文说的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这个时候“法律的工具主义才开始”,选项说“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错误。B项歪曲文意,在第一段中魏征只是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不是用比喻来阐述法律工具主义的内涵;D项张冠李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戴胄只是劝唐太宗“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
9、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主要指向论述类文本的论证。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选项C对应文本第二段,开头一句“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是该段的中心句,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并非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根据第一段中“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这句话也可以知道,文本在第一段,用唐太宗的例子论证这句话的前半句,用隋文帝
10、的例子论证后半句,两两对比,突出了“法律必然受君主的影响”这一观点。点睛:论述类文本的论证中心、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作用等是都是命题者设题考查的角度,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根据中心论点分析作者的看法与态度;再在阅读过程中明确论证中心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材料,文中的材料有的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有的是用来表达某种见解的,有的是用来反驳某种主张的,要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
11、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无中生有,“法律工具主义”在古代社会的治理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文中并未涉及是否“应该继承”,况且就算它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代表就应当无条件继承。选项A对应文本第一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概括;选项B用唐太宗一例论证了“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C项对应文本第三段,商鞅在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改革借助了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茶干 汪曾祺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
12、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第一,信用好。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送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
13、、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
14、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第三,连老大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
15、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
16、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9文章的题目是“茶干”,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连老大的生意经”?(4分)20简要概述连万顺茶干的特点。(4分)21文
17、中说“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连老大?(4分)22结合全文探究一下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深层意蕴。(6分)参考答案:19作者介绍连老大的生意经是为了表现连老大的诚信、善良和勤劳,(2分)为介绍他的优质茶干做充分铺垫。(2分)。20一是要工序考究(或复杂或不马虎);二是使用药料多;三是成品精致好看(或外皮呈深紫黑色里面是浅褐色);四是有结实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答对1条得1分,答对2条得2分,答对3条得4分)21虽然连老大只是一个普通正派的生意人,没有曲折动听的生活经历,但是他的诚实守信、为人和气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分)所以作者还是写出来
18、颂扬他的这些可贵品质。(2分)22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意蕴的,探究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像茶干这样传统东西失传的惋惜之情(或无奈);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事物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三是对有些传统中的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有责任抢救保护。(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
19、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充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
20、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恐吓,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
21、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 (选自新京报2012年10月12日)1下列关于“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充满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莫言的文学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学。B莫言小说的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中国白话汉语文学多年操练的产物。C莫言
22、小说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有泥土腐味的语言。D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来源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其叙事风格充满了想象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 )A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生活的残酷性,体现出了一种民间的欢乐精神。B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具有给人“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的文学作用。C莫言小说对残酷现实采取的不是“伤痕文学”的叙事形式,而是“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D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尽管凸显出了生活的荒诞性,但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莫言小说不是“魔幻现
23、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文学土壤的“欢乐文学”。B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因采用了“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C“莫言小说获奖”拉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当代中国文学将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D莫言抓住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所以讲述的悲苦生活不会给人的心灵投下阴影。参考答案:1 D 答非所问,谈的不是叙事语言,而是写作内容和叙事风格。来源:学科网2 A A项曲解文意,断章取义,消解的不是生活的残酷性,而是“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3 C C项将“或然”误解为“必然”,文中有“希望”二字。来源:Z+xx+k.Com二
24、、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完成47题。(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
25、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2)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介词,因为B.而刘夙婴疾病 被缠绕C.九岁不行 不可以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明的教化5.对陈情表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就被迫改嫁,李密是由祖母抚养成人的。
26、B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辞不就职。“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C.李密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愿望,又表达了对晋武帝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忠心。D陈情表开篇就提出不愿应召,接着从自己的幼年的不幸的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最终让君王收回成命。6.下列句子用斜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B.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C.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
27、复/往又不受D.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参考答案:4.C不行:不能行走5.D先写自己的幼年的不幸的遭遇写起,再写提出不愿应召。6. D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7. (1)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
28、吗?(2)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5. 文言文语段阅读。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2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2. 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A.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B.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C.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D.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13. 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B. 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C. 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D.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14. 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30、)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拜送书于庭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卒廷见相如A. B. C. D. 15. 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 乃设九宾礼于廷B.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C.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 拜送书于庭16. 下列各句加下划线的词语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是( )A. 大王必欲急臣B. 臣请完璧归赵C. 毕礼而归之D. 于是相如前进缶参考答案:12. C 13. B 14. C 15. B 16. D【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
31、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引赵使者蔺相如”的意思是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引”的意思是“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的意思是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引”的意思是“牵、拉”,故两个“引”字不同。“秦王因曰”意思是秦王于是说,“因”是连词,“于是、就”;“不如因而厚遇之”意思是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因”是介词,趁机,故两个“因”字不同。故选C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
32、就会发现,B项,“臣请就汤镬”的意思是“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就”,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故选B项。【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缪”通“穆”,“庭”通“廷”,朝廷、朝堂;“孰”通“熟”,仔细。没有通假字。故选C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本题考查虚词“于”的用
33、法,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于”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于”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具体解答时要根据“于”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A项,句意为:于是在朝庭上设下“九宾”的礼仪接待他。“于”,介词,在;B项,句意为: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您呢?“于”,介词,表示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C项,句意为: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于:介词,在。D项,句意为: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于:介词,在。故选B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
34、境进行分析。A项,“大王必欲急臣”意思是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急”,使动用法,使着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B项,“臣请完璧归赵”意思是请让我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C项,“毕礼而归之”意思是完成了所有礼节后让他回了国,“归”,使动用法,使回去。D项,“于是相如前进缶”意思是蔺相如走上前进献瓦缶,“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故选D项。【点睛】第2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
35、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
36、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于是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后突厥扰河北,武后以讷世将,诏摄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
37、。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俄迁幽州都督、安东都护。改并州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讷久处边,有战功。开元初,玄宗讲武新丰,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明年,契丹、奚、突厥连和,数入边,讷建议请讨,诏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与讷帅众二万出檀州。宾各议方暑,士负戈赢粮深讨,虑恐无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讷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饟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师至滦河,与贼遇,诸将不如约,为虏覆,尽亡其军。讷脱身走,而罪宣道及大将李思敬等八人,有诏斩以徇
38、,独宾客免,尽夺讷官爵。俄而吐蕃大酋坌达延、乞力徐等众十万寇临洮,入兰州,剽牧马,诏讷白衣摄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王晙击之。追及贼,战武阶驿,犄角劫之,破其众;尾北至洮水,又战长城堡,杀卤数万,擒其酋六指乡弥洪,悉收所掠及仗械不赀。时帝欲自将北伐,及讷大克,乃止行。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即军陟功状,拜讷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以子畅为朝散大夫。又授凉州镇军大总管,赤水、建康、河源边州皆隶节度。俄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久之,以老致仕。卒,年七十二,赠太常卿,谥曰昭定。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确的一项是A. 富人倪氏讼
39、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B. 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C. 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D 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B. 讲武,指讲习武事,即练兵,所谓“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古
40、时讲武多在秋季。C. 白衣,可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薛讷以白衣而摄羽林将军就表明其处分仍然在身。D. 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古人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叫“卒”。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薛讷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新丰讲武之时,其部井然,即使皇帝使臣,也难入其军门。B. 薛讷久戍边疆,颇有战功。虽曾败于契丹、奚、突厥联军,但大胜侵扰临洮的吐蕃。C. 薛讷心怀百姓,正直敢言。来俊臣受贿,打算用义仓粮食去偿债,因薛讷上书而获罪。D. 薛讷出身将门,深受重用。在代理左威卫将军后,历任幽州都督、左羽林大将军等职。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1、1)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饷,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2)追及贼,战武阶驿,犄角劫之,破其众。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夏季茅草丰茂,正是羊羔牛犊生长的时节,不需要转运粮食,借助盗贼的物资,就可振扬国威,机不可失。(2)(薛讷)追上敌军,在武阶驿交战,两面夹击攻打,打败敌军。【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划线句的翻译是:富人倪氏到肃政台诉讼利钱,中丞来俊臣收受贿赂,将义仓的数千斛粮食补偿给倪氏。薛讷(上书)说:“义仓的粮食
42、本是用来防备水灾和旱灾的,怎么可以断绝众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受赇”是接受贿赂的意思,和前面“中丞来俊臣”组成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段开,排除AB;“曰”是说的意思,要断开,排除B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古时讲武多在秋季”错误,古时讲武多在冬季。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43、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C项,“来俊臣因薛讷上书而获罪”错误。奏章呈上后,没有得到答复,恰逢来俊臣获罪,此事也就停止。可见,来俊臣获罪并不是因为薛讷的上书。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方息,正
44、是生长的时节;馈饷,粮食;因,借助。(2)战武阶驿,状后,在武阶驿交战;犄角,两面夹击;破,打败。【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薛讷,字慎言,首次为官担任城门郎,
45、后升任蓝田令。富人倪氏到肃政台诉讼利钱,中丞来俊臣收受贿赂,将义仓的数千斛粮食补偿给倪氏。薛讷(上书)说:“义仓的粮食本是用来防备水灾和旱灾的,怎么可以断绝众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奏章呈上后,没有得到答复。恰逢来俊臣获罪,此事也就停止。后来突厥侵犯黄河以北,武后认为薛讷是世将,下诏让他代理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薛讷在同明殿应对,陈说道:“敌人横行,是以庐陵王为借口,庐陵王现在虽然回到东宫,人们的言语并不确信。如果不废除太子,贼人不用讨伐就可瓦解。”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薛讷)升任幽州都督、安东都护。后改任并州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薛讷久居边地,立下战功。开元初年,玄宗在新丰练兵,下
46、诏令薛讷但任左军节度。当时各部队都很混乱,只有薛讷和解琬的军队秩序井然。皇帝派轻骑去传召薛讷,派去的人到达军门后,没能进入。演武结束后,受到特别慰劳。第二年,契丹、奚、突厥联合,多次入侵边地,薛讷建议请求征讨,(皇帝)诏令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和薛讷一起统率二万士兵从檀州出发。杜宾客建议说“正值暑热,军士背负兵器和口粮讨伐远方,我担心恐怕难以成功”,姚元崇也主张不可征讨,只有薛讷说:“夏季茅草丰茂,正是羊羔牛犊生长的时节,不需要转运粮食,借助盗贼的物资,就可振扬国威,机不可失。”天子正想向四夷夸耀国威,且)喜好建立特殊的功绩,于是听从了薛讷的建议,并且授以紫薇黄门三品来表示对他的倚重。军队到达滦河,和敌人相遇,众将没有按照计策行事,被敌军打败,全军覆没。薛讷脱身逃走,对崔宣道和大将军李思敬等八人治罪。下诏斩首示众,只有杜宾客获免,削夺薛讷的全部官爵。不久吐藩大首领坌达延、乞力徐等人率十万之众进犯临洮,攻入兰州,掠夺牧马,(皇帝)下诏令薛讷以白衣身份代理羽林将军,任陇右防御史,和王晙进攻吐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