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兴华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自古以来,基层社会的治理都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创制期对基层政权的大规模调整,还是国家的稳定期对基层政权的保障和维护,都是统治者最为关心和重视的内容。在秦汉时期,里吏与里父老共同构成了管控基层的重要力量。与邑一样.最初的里是散布在广大田土之上的小型聚落.这些聚落具有先秦血缘共同体的特征。里作为居住聚落,建有围墙.与农田相隔绝.共同体成员多为拥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耕均赋,互相救济,共同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诗经中“千耦其耕,徂隰徂畛”便是对此类聚落共同
2、体共同耕作景象的生动描绘。而西周到春秋早期的宗法封建国家,此时征发赋役也多以里邑为单位,说明此时的里邑相对于国家仍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与相对独立性,聚落与国家之间只有封建的臣属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国家的行政力量尚未突破基层共同体而直接控制到个人。随着春秋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兼并战争的频繁,人口的流动大大加速,传统的血缘共同体开始被打破。里也从宗法封建制下的血缘聚落逐渐成为基层社会组织的通称。特别是随着战国领土国家的形成,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扩大兵役人口,加强对国内人口的控制,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随着编户齐民
3、的进一步推进,国家的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到个人之后,里便从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组织形式的血缘、地域共同体,转变为国家基层的行政组织。国家对各种资源的调配,所施行的各项措施无不依赖于对里的管理,而直接负责对里进行管理的便是由国家所任命的里吏。里吏作为国家的基层属吏,其在里内的政治地位也由国家赋予,国家统治在基层上的执行皆仰赖于这些基层官吏。里吏的职责众多,国家对于人口的控制,对赋役的征发,乃至于地方社会秩序的维护都要依赖于里吏行政功能的发挥。如在秦及汉初,里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会共同体,以围墙与外界区隔开来,只有里门与外界相沟通;而里门的定时开关与管理也皆由里吏负责。里吏要随时掌握里内的治安状况,里内如果出
4、现水火、寇盗等情况,里吏皆需上报上级部门。里父老是里内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导群体。春秋?公羊传中说:“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可见和里正一样,里父老同样由国家任命。但与里吏不同的是,里父老作为血缘、地缘共同体中传统上的领导角色,有着较强的地方色彩。汉朝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家指导方针,国家在法律上对老人实行优待。类似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了里父老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与其他里吏一样,里父老也承担着维持地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责任。里父老对里内的约束力,更多地来自于传统上的自然力量,不同于国家权力的强制。因而当官僚体系的行政能力出现衰退.或国家发生内乱时,里吏的行政功能无法得到落实。
5、里父老所代表的地方领导力量,便迅速填补了国家行政力量的空缺,成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摘编自张涛秦汉里吏是如何支撑国家政权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里最早是小型居住聚落.成员之间大都有血缘关系,居住区与农田生产区相互分开。B. 里从原来的血缘聚落成为国家最为基层的行政组织,主要是由于人口的频繁流动。C. 在里的管理上,里吏所负责的事务相当繁重,国家对于基层的控制必须依赖他们。D. 里父老和里吏都对里内有约束力,但前者是靠传统的自然力量,后者靠国家公权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是扣住“里”的历史演变、“里内”的管理方式等方面
6、来进行论述的。B. 文章所引诗经中的诗句主要是用来阐明“里”最早具有聚落共同体的特点。C. 文中列举秦及汉初时里吏对里内的各种管理论证里吏的地位是由国家赋予的。D. 里父老与里正的职务均由国家任命,这从春秋?公羊传的史料中可得到证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西周到春秋早期,因为国家行政力量尚弱,所以征发赋役只能以里邑为单位。B. 商鞅变法加强了人口控制,顺应了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也强化了当时国家的统治。C. 汉代为了加强里父老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实行了“以孝治天下”的国家指导方针。D. 只有国家发生内乱时,里父老才会代替里正,行使权力,成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参考答案:1
7、. B 2. C 3. B【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类题目,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B项中“主要是由于人口的频繁流动”分析错误,“特别是随着战国领土国家的形成,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扩大兵役人口,加强对国内人口的控制,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随着编户齐民的进一步推进,国家的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到个人之后,里便从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组织形式的血缘、地域共同体,转变为国家基层的行政组织。”可见人口的频繁流动并非主因,主要原因应该是“特别”后面的“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
8、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中,“列举秦及汉初时里吏对里内的各种管理”主要是为了证明“里吏的职责众多”和国家对里内的管理要依赖里正来进行,而不是里吏的地位是由国家赋予的,论证关系不当。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A项中, 原文两者之间并没有存在因果关系的依据;C项中因果倒置,应是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家指导方针加强了里父老的地位;D项中以偏概全,平时与当官僚体系的行政能力出现衰退时,里父老也都会承担责任。故选B。【
9、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小题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
10、,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染色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
11、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宋代织锦吸取了当时成熟的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又发展了遍地锦纹,形成色彩更加复杂的丝织品。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清康熙时长洲褚人获著坚瓠集记:“锦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一人以厚赀得之,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房为样,竟获重利。”自清代以来,苏州宋锦一直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
12、等都是苏州宋锦织造户的老主顾。明清时期的宋式锦,根据工艺的精粗、织物的厚薄和使用性能,可分为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以重锦最名贵,是清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图轴长448厘米,宽196.3厘米。它用放射透视的手法,在宫殿场景中安置了320个神态不同的人物,水山树石,奇花珍鸟,穿插其间。全幅用26种不同颜色的长织彩纬,在石青底子上以红、蓝、绿、桔色、水红、香色等作主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运用这些对比色的时候,采用了浅色相间、黑线勾边和三层退晕及四层退晕的方法,外浅内深,逐层过渡。再在人物头部和建
13、筑装饰等重点部位,用赤金和黄金两种捻金线点缀,使主体纹样更加突出。整个图轴,构图对称严谨,穿插生动,色彩庄重,富丽明快。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现代以苏州所产宋锦最为著名,有“大锦”“盒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节选自孙迎庆寻根,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在我国三大名锦中最具特色,被人们称为“锦绣之冠”。B宋锦的主要产地是苏州,但其产品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C宋锦在南宋高宗年间开始生产,近代、现代也生产宋锦,现代苏州宋锦有多个品种,各有不同特
14、点。D宋锦的图案风格借鉴了宋代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只不过其色彩更加复杂,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染料要求是纯天然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B宋锦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较为复杂;宋锦的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C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D明清以后织出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近代生产的盒锦也属于“宋锦”。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染色是织造宋锦的重要工序,它要求极高,只有把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
15、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B艳而不火、繁而不乱、明丽古雅是宋锦色彩运用的特点,彩织极乐世界图轴能够体现这种特点。C宋锦用途广泛,既可用于袍服衣着,也可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淳化阁帖就是用宋锦装裱的。D明清时期的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它包括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重锦是清代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参考答案:1.C 2.A 3.D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
16、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
17、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
18、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
19、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7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D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8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B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D农田化进程愈演愈
20、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9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B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C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B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参考答案:7.D 8.B 9.C 10.A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1、,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
22、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府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
23、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B. 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C. 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D. 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教种茶、麦,仁化大行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免半赋,徐取其偿 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A. B. C. D. 6. 下列
2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B. 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C.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D. 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集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7.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1)逃未复者,官府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参考答案:4. C 5. D 6. C 7. (1)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2)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况越发显明。4. :“济”是“救,辅助”的意思 ,“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辅助)(此危局)”5. 运用排除法,“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
26、C三项。6. 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并非“抄没其家”。7. 略参考译文: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
27、。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械,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因而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
28、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则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
29、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了。大和年间,裴谊观察江西,上书要为韦丹修建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朝廷没有答复。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书何易于孙
30、樵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会昌五年,樵
31、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曲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
32、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以其有史官在。(节选自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书何易于)【注】重榷管:加强专卖管理 矧(shn):况且 上下考:唐朝考核官吏,分上中下三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增加 B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 窜:安放C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状:情形D不欲紧绳百姓 绳:勒逼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何易于知民甘苦、挺身为民的一组是(3分)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易于考止中上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33、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易于在刺史泛舟东下游玩时,为了不打扰百姓的耕蚕,亲自引舟,刺史问状后,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愤怒的回去了。B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没有弹劾他。C何易于在督赋、督役、馈给权势、擒盗等方面都治状突出,传记通过“易于考止中上”曲折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用意深刻。D像何易于这样的县令没有得到赏识、重用,作者因此对朝廷搜求人才、地方官员举荐贤能一事产生了质疑,提出了冷峻的批评。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5
34、分) (2)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5分) 参考答案:4. B 窜:放逐 5. C 6.A “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愤怒的回去了”,刺史离开没有愤怒。7.(1)我难道为了吝惜自己(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苦难)?我也不让罪过牵连你们。(“宁”、“爱”、“蔓”“尔曹”各1分,句意1分) (2)到急需补充官吏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用来共同治理的好官。”(“缓急”、“补”、“患”、“无以”各1分,句意1分)附【参考译文】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
35、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上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
36、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
37、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
38、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担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
39、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
40、,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选自唐才子传)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 致仕:交
41、还官职,即退休。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与元稹极善胶漆 善:善于。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B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C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D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直接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
42、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遭挫折能顺其自然,借佛教生死之说安慰自己。7翻译下列句子(9分)(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4分)(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5分)参考答案:4D5A6A7(1)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允许,于是请求外调,被授予杭州太守。(见、听、乞、除各1分)(4分)(2)好厨子一年换一把刀,因为用来割肉。差厨子一个月换把刀,因为用来斩、剁。(5分)4试
43、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善:友善,交好。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
44、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
45、,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文言文翻译白居易字乐天,太原
46、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