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张 璐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在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写下了众多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著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元任在学术上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天资聪颖、工作勤奋固然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极为深厚的知识背景。 赵元任从幼年起就诵习四书五经,对许多中国古代典籍都烂熟于心,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这一点看他在著作里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足以证明了。赵元任的六世祖赵翼是
2、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这位大师对赵元任有很大影响。清代朴学家们提倡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轻主观而重客观,轻演绎而重归纳。赵先生的名言“没有准备好例如,别先发议论”,可以说就来源于注重事实,重视归纳的经学传统。另外,他的一些学术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如赵元任制定的方音调查表格,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知识。 赵元任是融会中西文化的典范。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用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赵先生与罗常培、李方桂两位先生历时四五年把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翻译过来,这对濒临危机的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再例如汉语语法学方面,中国传统语文学一直没有建立
3、起独立的语法学体系,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虽然奠定和创立了中国汉语语法学,但这两部著作都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赵元任第一个使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虽然借鉴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但并没有拘泥于这一派的做法,他以汉语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重视汉语的语言事实,发现了不少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现象。所以赵元任在讨论汉语语法问题时,不仅从形式入手,还结合语义进行分析,这就弥补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多重视形式而轻意义的不足。 在赵元任身上,还体现出横跨文理、精通音乐的特色,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赵元任在上大学时专修数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攻读的是哲学,毕业后在康
4、奈尔大学教过物理,对声学方面特别感兴趣。良好的数理修养着实为赵先生从事语音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利器,他在语言学的研究上,利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物理基础,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生理机制,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来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的性质。这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语音研究趋于科学化、精确化,避免了清代朴学家们在语音分析上带有很大主观性的弊端。 更为重要的是,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使赵先生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形成新型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一些语言问题或现象有深入的剖析。如他在说清浊中阐述清浊这对概念时,就吸收了丹麦原子物理学玻尔的对补原则。
5、 赵元任是个多才多能的学者,他在音乐方面的精湛造诣为他精确的听音、辨音和声调、语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帮助。关于赵元任的听音记音的本领,胡适和罗常培都曾有过赞叹。这种高超的辨音能力和他熟通音理是分不开的。另外,赵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些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他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如他创制的“五度标音法”,为记录和描写各种声调提供了实用简便的方法,已经被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广泛使用。而这套五度标音法的得来,就是动用了赵先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赵先生曾经周七弦琴作实验,得出九种汉语方言的声调曲线。作出声调曲线后,再用画格子临贴的方法,照样改画在一般的五线谱上,这就是五度标音法的雏形。 赵元任以卓越的学术
6、成就,被誉为“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而他这样的成就正是来源于他渊厚广博的知识背景,他尽量地多去吸取周围各科各派的学术精华,从而使他的许多成就都居于学术界的前沿。这应当是我们后学者所最要学习的地方。(摘编自张璐浅谈赵元任的学术思想背景)【相关连接】赵元任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反响热烈,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赵元任在翻译中无不渗透着他对音乐的态度和看法,他甚至还运用如“依声调作曲”等音乐技巧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不可译”问题。(节选自胡泽红音乐与翻译的愉快联姻)他的国语入门和在此基础上扩充并出版的中国话的文法“在理论、方法和体系方面都奠定了国内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的基础”,其后丁声树、吕叔湘等
7、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在整个体系上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节选自胡明扬赵元任小传)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赵元任积极引进西方有关汉学的研究成果,与罗常培、李方桂两位先生共同翻译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B. 赵元任在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创立了结构主义的汉语语法体系。C. 赵元任能及时汲取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对语言学进行研究。为了弄清语音的清浊,就利用原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对补原则进行试验。D.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这部语法书在理论、方
8、法和体系方面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E. 赵元任在学术研究上既博又专,广博的知识为他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成就了他“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的美誉。4中国传统文化对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有怎样的影响?5赵元任的求学、工作经历,体现出横跨文理的特点,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3AE4他在著作里能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朴学大师赵翼对他形成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很大影响制定方音调查表格时,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知识5专修数学,为以后研究提供了严密的思维品质学习哲学,为以后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授物理,为以后研究提供了实证方法,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端文理兼通的知
9、识结构,使他形成了新型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努力建立渊厚广博的知识背景,尽量多地吸取各科各派的学术精华,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开拓新思路创设新方法。3试题分析:B项,“在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的基础上”依据不足;C项,不是试验,而是“阐述清浊这对概念”;D项,并非在理论、方法和体系三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原文只是“在整个体系上”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局部筛选的题目,抓住题干中“中国传统文化”,找到对应的区位在文章的开头,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运用的角度进行概括。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
10、,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传统文化对传主的影响”,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文章的开头,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运用的角度进行概括。5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
11、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此题从“专修数
12、学”“学习哲学”“教授物理”“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作答。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薯飘香金意峰那是一个荒年。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逸,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运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看谁放的屁响。浓酽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住接二连三地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
13、少了四分之一。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说:“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我们家有三个根。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着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露面。此刻,看到杜家门扉紧闭
14、,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大哥说:“还有好多呢,不敢再拿了,那可是人家的口粮啊。”“这是不是偷?”我问。“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大哥说。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
15、。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
16、。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光荣复员了。记得我回村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的。“你是季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我有点激动。“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
17、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B.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容,表明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又是一个懂得设防善于保护自己的
18、精明人。C. “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D. 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8. 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 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 B 8. 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亲切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可信;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
19、。以“我们三兄弟偷红薯”为明线,以“杜老六添红薯”为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主题更为突出。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了偷红薯等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 9. 结构上,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人物形象上,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在特殊年代里依然保有的那份美好感情,蕴含作者对人情美的讴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
20、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B项,杜老六每天偷偷往筐里添红薯,不敢明送,可能有怕沾惹是非的想法,但主要还是怕扫了别人的面子,表现的是他能替人着想的性格特点。可见,选项中“懂得设防善于保护自己的精明人”的分析不正确,故B错误。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答题方法: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从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技巧、写人手法、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判断艺术技巧,对句子的赏析要从描写角度切入,然后是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接着就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去分析
21、技巧是怎么运用的,最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分析表达效果。本题问的是“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叙事技巧上,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
22、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情节结构技巧上,本文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
23、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我们三兄弟偷红薯”是明线;“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三兄弟偷红薯非常容易,机会多,而且红薯数量一直没减少,偷了还有,其实是杜老六在暗中添红薯,而且以这种方式帮助三兄弟度过难关。“杜老六添红薯”是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24、,明线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在记叙顺序上,本文采用了顺叙的写法。“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时光飞逝”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了偷红薯等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然后应该到文中
25、圈出杜老六说的话,分析这些话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内容、结构、形象、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情节结构上,照应前文,“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人物形象上,“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
26、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杜老六的话以及他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上,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听完杜老六的话“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是为杜老六的善良体贴而感动,突出了作品的主旨。3. 阅读下
27、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母语文化及其他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洋泾浜(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
28、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
29、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
30、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
31、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1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2、( )(3分)A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B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C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D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B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C有人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汉字不仅要表情达意、承载信息,还要注意书写艺术。D眼下,社会对
33、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造成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B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C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D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
34、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参考答案:1C2B3D1试题分析:“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理解错误,应是流传历史最久的文字。故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A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的问题。 C偷换概念。“汉字在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这并非是汉字难学的原因。 D否定变肯定。“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错误,原文第三段“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35、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D强加因果。“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是因为“英汉文字混杂”。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陈寿,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间代兄戍辽东,遂籍宁远卫。寿少贫甚,得遗金,坐守至夜分,还其主。从乡人贺钦学,登成化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又尝劾万贵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继晓,系诏狱。得释,屡迁都给事中。弘治元年,王恕为吏部,擢寿大理丞。刘吉憾恕,讽御史劾寿不习刑名,冀以罪恕。竟调寿南京光禄少卿,就转鸿胪卿。十三年冬,以右佥
36、都御史巡抚延绥。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床指麾饮食。寇望见,疑之,引去。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孝宗嘉之,加录一等。逵欲乘胜捣巢。驻延绥久,战马三万匹日费刍菽不赀。寿请出牧近塞,就水草,众有难色。寿跨马先行,众皆从之,省费数十万。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日:“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寿抗章论救。谨怒,令致仕。寻坐延绥仓储亏损,罚米二千三百石、布千
37、五百匹。贫不能偿,上章自诉。瑾廉知寿贫,特免之。中官廖堂镇陕西贪暴,杨一清以寿刚果,九年正月起抚其地。堂初奉诏制氈幄百六十间,贏金数万,将遗权幸。寿檄所司留备振,复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堂怒,将倾之。寿四疏乞休,不得。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逾年,乞骸骨,就进刑部尚书,致仕。寿为给事中,言时政无隐,独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诏进一品阶,遣有司存问,时年八十有三。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又数年,亲旧
38、赙助,始得归葬新淦。(节选自明史陈寿传)注火筛:明朝时,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首领。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B.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C.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D.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意为贡举的人才
39、,始见于礼记王制。明清科举考试乡试录取者为举人,会试录取者为贡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B. 刑名:战国时以管仲、 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代指刑法。C.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丐闲”“乞骸骨”等。官府强制官员退休称为“勒休”。D.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改元”是封建王朝的大事,年号一经确定,在同一皇帝在位期间便不可更改。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寿幼时就表现出高洁的品行。虽然家境贫困,但他仍然拾金不昧
40、,执意等候很长时间,最终将财物还给了失主。B. 陈寿治军有谋略。敌寇大举进犯时,他先按兵不动,后巧设疑阵,获得大捷;他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到边塞附近放牧,节省了大量军费。C. 陈寿为人刚正。戴铣、薄彦徽等人被皇帝下旨逮捕时,陈寿直接上奏章解救;中官廖堂贪婪残暴,陈寿不畏权势,告诫廖堂不要借向朝廷进贡名义征收财物。D. 陈寿为官清廉。虽做官多年,但陈寿却无华屋。陈寿死后,他的家人也因贫无力将其归葬故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2)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参考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
41、巡视宣、大边防,弹劾驱赶行为不端镇守宦官。(2)廖堂的爪牙数十人分散在各府县盘剥百姓,陈寿命令逮捕他们,这些人全部逃回,气焰更加受到阻遏。【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结合语境可知,这段话是说“火筛多次进犯边疆,前任镇巡官全部获罪离职。陈寿到任后,聚集器械和粮饷,广泛派遣间谍,分别布置人马为十路,让他们互相
42、策应救援,军威开始振奋”,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火筛”“边”“前镇巡官”“寿”“士马”“军势”等,然后根据语法、句意、句式等进行排除。A项,“蒐军实”和“广间谍”都是动宾结构,结构一致,且都是陈寿到任后的举措,中间应断开,排除A项;CD两项,“火筛”是主语,“盗”意思是“进犯”“侵犯”,是谓语,“边”即“边境”,是宾语,至此,句子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边”后断开,排除CD两项。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
43、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年号一经确定,在同一皇帝在位期间便不可更改”错误,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或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且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所以“不可更改”一说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戴铣、薄彦徽等人被皇帝下旨逮捕时”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意思是
44、刘瑾假传圣旨逮捕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并非皇帝下旨。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视”,巡视;“劾”,弹劾;“去”,驱赶;“镇守中官不检者”,定语后置句,应为行为不端的镇守宦官,“中官”,宦官。第二句中,“散”,分散;“渔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可以译为“盘剥(百姓)”;“之”,代词,代指前面的爪牙;“皆逃归”前省略主语“爪牙”;“气”,气焰;“益”,更加;“沮”,同“阻”,(被)阻
45、遏,动词本身包含被动。【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陈寿,字本仁,他的祖先是新淦人。祖父陈志弘,洪武年间代替兄长戍守辽东,于是加、
46、入宁远卫军籍。陈寿年少时十分贫困,拾到别人丢失的钱,坐等到半夜,归还失主。跟从同乡人贺钦学习,考中成化八年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一职。巡视宣、大边防,弹劾驱赶行为不端的镇守宦官。又曾因弹劾万贵妃的兄弟以及宦官梁芳、僧人继晓,被关入钦犯监狱。得到释放,积功升迁任都给事中。弘治元年,王恕掌管吏部,提升陈寿为大理丞。刘吉恨王恕,暗示御史弹劾陈寿不熟悉刑律,希望以此归罪王恕。陈寿最终被调任南京光禄少卿,就地转任鸿胪卿。十三年冬,陈寿凭借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做延绥巡抚。火筛多次进犯边疆,前任镇巡官全部获罪离职。陈寿到任后,聚集器械和粮饷,广泛派遣间谍,分别布置人马为十路,让他们互相策应救援,军威开始振奋。第
47、二年敌寇各部大举进犯,先派一百多骑兵前来引诱。诸将请求攻击,陈寿不同意。他亲自出帐外,带领数十个骑兵,在胡床上指挥饮食。敌寇望见,对此感到疑惑,便引兵退去。官军诸路袭击敌人,斩首俘虏很多敌人。朝廷正派遣苗逵等大军到来,而陈寿已上奏捷报。孝宗嘉奖他,加俸禄一等。苗逵想乘胜捣毁敌寇巢穴。在延绥驻扎了很久,三万匹战马每天消费的草料无法计算。陈寿请求出去到边塞附近放牧,靠近水草,众人面露难色。陈寿便上马先行,众人都跟随他,节省军费数十万。当战斗胜利时,有人劝他写上子弟的名籍,陈寿说:“我的子弟连射箭和用矛都不懂,怎能和浴血奋战的将士共同受赏呢!”最终也不答应。十六年,陈寿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掌管南院。正
48、德年间,刘瑾假传圣旨逮捕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陈寿直接上奏章解救。刘瑾大怒,令他辞去官职。不久因延绥仓储亏损获罪,被罚米二千三百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家贫不能抵偿,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的情况。刘瑾察知陈寿贫困,特许免罚。宦官廖堂镇守陕西,贪婪残暴,杨一清认为陈寿刚毅果断,九年正月,起用他巡抚陕西。廖堂当初奉诏制造毛氈帐篷一百六十间,赢余白银数万两,打算送给权贵幸臣,陈寿传檄主管部门留作赈贷之用,又告诫廖堂不要借向朝廷进贡名义征收财物。廖堂发怒,打算排挤他。陈寿四次上书请求退休,没得到允许。廖堂的爪牙数十人分散在各府县盘剥百姓,陈寿命令逮捕他们,这些人全部逃回,气焰更加受到阻遏。这年秋天,陈寿被任命为南京兵部侍郎,陕西百姓哭喊着簇拥在他的车子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