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河北省承德市育太和乡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最后一趟生意(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
2、方。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答道:“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那是你的妻子和
3、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
4、,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按钮。(1)、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3分)(2)、这篇小说被某些网站评为“全球最佳超短篇小说”, 你认为这种评价是否有道理?试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9、1)答:平静的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设置了一个平台,突显主人公内心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为下文他的自杀式行动做铺垫,与后文战争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 (从写作技巧上,比如巧妙的构思和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结局
5、。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能自圆其说。答对任意两点得满分) 悬念的设置:小说的标题本身也是一个悬念,所谓“最后一趟生意”,到底是什么生意?战火中做什么生意那一颗在家门口爆炸的导弹,带来的具体伤害是什么相框是怎么破碎的出租车司机为什么邀请占领军人到他们家。或:铺垫:作者开篇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眼睛,突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战争的破坏是如此沉重,“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虽然“他”所在的范围,“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但是“远处的浓烟”仍然在告诫人们:战争正在进行着。或:构思精巧:小说截取一个片段,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表明了作者对战争对给无辜人带来的伤害的同情,也表
6、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厌恶以及对和平的祈求。或:细节描写:司机在检查站始终微笑的细节,表明对死亡已无所畏惧,一心想为妻儿复仇。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这样的计数,实际上是反映出租车司机的心理活动。司机已经下了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干掉几个夺去自己亲人生命的占领军士兵,被他干掉的士兵当然是越多越好,但至少要达到多少数量,他心中有清醒的打算, 或: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结局:2. 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地数也数不清
7、。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烦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岁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
8、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
9、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柱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
10、又问:“西海龙王下不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地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
11、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 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杖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
12、识的思想根深蒂固。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4分)参考答案:11.(1)AB(C”心理描写”错 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错;E项对
13、小说这样描写的意图理解错误)(2)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愚昧迷信,顽固自大;天真率直,知错能改;热心公益。(4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点只要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3)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4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13、C (A项成份残缺,应在“引导”后加“作用”;B项搭配不当,“防止”和“态势”不搭配; D项顾此失彼,一面对两面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14、)题。(25分) 一代醇儒张元济 熊月之张元济一生最主要的事业是出版与古籍整理,两者又是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在张元济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新式出版业是到近代才出现的行业,从写稿、组稿、翻译、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到企业管理,从印刷机器、纸张、油墨、装订、开本到印数,从联系作者、译者到与官府打交道,所有这些,对于张元济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考其诀窍,就是两个字:敬业。他坚持,不赚钱的书一般不出,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包括拒绝印刷康有为、孙中山的书,都是为了对公司负责,也都是敬业的表现。
15、张元济无论当官还是经商,都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他与总经理高凤池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对于这些分歧,他不掩饰,不回避,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1919年,因为许多分歧难以消除与妥协,张元济决定辞去经理之职。经人调解,他与高凤池达成和解,并坚持一定要向高凤池道歉。与高凤池相比,论社会地位,张要高出许多,张是翰林,高是小学程度。论在商务的影响力,张也要大许多。细论张、高二人的分歧,张的意见,均为企业前途着想,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如注重企业制度建设,引进、起用新人,对于违纪违法员工严肃处理,高则立于相反方面。但是,二人矛盾一经调解之后,张便主动
16、道歉,诚恳支持高的工作,并坚持自己的薪水必须低于高凤池。诚与恕是一体两面。待人诚恳,必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1927年,张元济被绑架,在南翔附近的农村被关了六天六夜。绑匪开价先是30万元,后降至20万15万2万,最后以一万元赎票。那时,上海绑票案件屡屡发生,撕票的事情也不止一例。张元济能安然脱险,与他设身处地、以恕道对待绑匪有关。绑匪也是人,张元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诚,终于化险为夷。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屡起工潮。对于工人的罢工斗争,张元济力主两边兼顾,同存共利,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解决后,作为资方代表的张元济,反而得到工人的拥护,职工大会上竟然全场高呼“打倒王显华!”“拥护
17、张菊生!”张元济在当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没有更细的资料,但是,从结局看,张元济至少比经理王显华更加理解和重视工人的要求,能够同情地理解工人的权益。乐志华是张元济轿车司机的外甥,从宁波乡下来到上海,1923年到一位英国人家里当佣人,被主人诬陷偷了740英镑,关进牢房,在全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巡捕打得遍体鳞伤,右腿残废。张元济获悉此事后,为他聘请律师,到医院验伤,通过宁波同乡会呼吁社会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官司打了五个月,冤情终于得到昭雪。待人诚与责己严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张元济都严格要求自己。主持编辑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部头古籍汇编,为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他自己从未收
18、取过什么主编费及稿费。在公司,自己的薪金一向从严,不让儿子进入商务印书馆。正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所以,从清末到民国,商务印书馆能够团结那么多文化人。这些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政治态度,但与张元济的关系都很好。胡适等评论张元济“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新思想与旧学家、新道德与老绅士这看似对立的两极,在张元济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统一得那么自然、浑然,因为这一切,都出于他的诚意、正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张元济功不可没
19、。B张元济待人讲恕道,有意见说意见,如开诚布公地与上司就诸多方面的分歧交换看法。C张元济虽然认为自己在地位、眼界、学识等方面都有优越性,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倨傲。D张元济主编四部丛刊等未谋己利,所以商务印书馆能团结那么多文化人。E本文撷取张元济的若干人生片段,表现了他敬业、诚恳、仁恕和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2)作者为何要选择张元济与高凤池之间的纠纷来详细介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诚与恕是一体两面”,而作者为了表现张元济的“恕”,写出了哪些典型事件?请概括作答。(6分)(4)张元济作为一个领导,其“敬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 答案:答E
20、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解析:B项,“待人讲恕道”这样的概括与之后的分析不一致,由文中第三段,“开诚布公地与上司就诸多方面的分歧交换看法”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张元济“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C项,根据文意可知,“在地位、眼界、学识等方面都有优越性”不是他自认为的。D项,“商务印书馆能团结那么多文化人”是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不是因为主编四部丛刊这一件事。(2) 答案: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传主的“真诚”: 不虚伪,有不同看法公开诚恳地与上司交换意见;不欺饰,分歧不能消除,他决定辞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分歧消除后他坚持向上司道歉,积极支持上司的
21、工作。(每条2分,共6分)解析:首先从题干中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即文章第三段。其次对该区间进行深入阅读,力求准确适宜地分清层次,并对每一层次进行层意的概括。最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张元济的“真诚”,再结合前面的层意概括,答案不难得出。(3) 答案:待人诚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使面对的是绑匪,他也以恕道对之;作为资方代表,自觉维护工人的利益;面对无辜者,他倾力不懈助之。(每条2分,共6分)解析:“诚与恕是一体两面”是一句被扩展句,其后文字是对它的扩展,而且扩展的重心在“恕”,扩展的方式是举例。这样理解了结构,整合信息就被转换为概括每一示例的基本内容了。来源:Zxxk.Com(4
22、) 答案:示例一:敬业就要关注他人。作为资方代表,自觉维护工人的利益;坚持向上司道歉,积极支持上司的工作。示例二:敬业就要不断学习。在出版业,他是外行,但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他是翰林,但在企业制度建设,引进、起用新人等方面,见识卓著。示例三:敬业要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版坚守底线,没有经济利益和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坚持自己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的主张,因为这些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每个角度4分,打出两个方面并分析即可得满分)解析:该题明确了话题“敬业”,我们就围绕它从文中筛选信息;对所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或者最具现
23、实意义的角度进行表述;表述最好有理有据,而且要分条概括呈现。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递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
24、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巨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
25、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遏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遂寝 寝:平息B陷骁将郭恩 陷:陷害C因事与仲淹忤 忤:抵触D和丹砂饵之 饵:服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26、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B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C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D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B“除”“迁”是古代官职
27、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C“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D“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B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
28、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C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D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参考答案:9B10C11C12B 13盗贼确实不值得忧虑,小人趁机来排挤(或“倾轧”)大臣,祸患几乎(或“大概”)不可以抵挡了。评分标准:重点词“诚”“虑” “乘时”“倾”
29、“御”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或“治理河东”或“做河东安抚使”),有所上奏请求(或“有上奏请求的事”),大多(或“多次”)被办事官员(或“管理政事的人”)阻拦,吴育选取可行的方面坚决去做(或“办理”)。9试题分析:B陷,意思应为“攻陷”。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
30、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该题B项前句是“既而夏人果犯河外”意思不久夏人果然侵犯河外地区, “陷骁将郭恩”郭恩是宋将,而且此处不存在陷害的情形,因此“陷”是攻陷的意思。B项错。10
31、试题分析:原文断句应为: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32、,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如该句可利用“育”“左右”“臣”断开,排除BD项,“论辨不已”很明显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排除A项,选C。11试题分析:考查常见古代文化常识。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12试题分析:作答
33、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13试题分析: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诚”“虑”“乘时”“倾”“御”第二句中“既而”、被动句、“任事”“沮”“固”等词,都要特别留意。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吴育
34、,字春卿,是建安人。吴育积功升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任职大理评事的官职,又升官至寺承。连续治理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
35、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
36、,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因为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过了一段时间,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管理延州。夏人向宋称臣之后,并州边境的少数民族和部落多次侵扰宋朝百姓耕种,成为祸患。庞籍守卫并州,想要修筑城堡进行防备。吴育说:“修订的盟约还没明确就急忙筑城,那么羌族人一定会争夺,如果争夺那么遭受祸患的一定是麟、府地区了。”不久夏人果然侵犯河外地区,攻陷了骁将郭恩的军队,导致太原的武将官员
37、都获罪离职。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吴育晚年在西台,和宋庠相互唱和往来,追溯裴度和白居易遗事到几百篇。吴育体质素来羸弱,年轻时发力学习,得了心疾,后来得到古药方,药需要和丹砂一起服用,服用后大醉,一晚上就痊愈了。后来多次发作,每次发作就要几十天。不久后故去,终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正肃”。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38、,完成下列各题。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
39、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
40、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选自明史,有删节)10. 对文中加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B.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C.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
41、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D.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B. 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C. 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D.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
42、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12.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B. 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C. 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D. 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
43、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参考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张春)被人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希望免于提审。(2)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当春未死时”表示时间,两个“朝”之间需要停顿,“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这三件事各自独立应该断开,再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当张春未死之时
44、,清有议和之意,张春将此事转告朝廷,朝中廷臣们七嘴八舌地攻击张春。诚意伯刘孔昭弹劾他降敌不忠,要求削夺他的官职。原句: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点睛:“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独立的事件应该断开。【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
45、代文学常识的识记。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A是永平失守后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时间事件错位。并没有升为巡抚,而是“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无中生有。【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先根据语境揣摩大意,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特殊句式和重要实词和虚词要译准确。得分点:“为”表示“被动句”。“勘”:调查。“乞”:希望。“提问”:提审。判断句。“礼”:礼道。“贪生”:贪生怕死。“安”:怎么。参考译文: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中举,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养,善谈
46、兵法。天启二年(1622),辽东辽西尽为清军占领,朝廷急需守边将才,升张春为山东佥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这时大军屯驻山海关,永平为来往要道,兵马络绎不绝,关外难民也云集于此。张春运筹有方,事情办得合理,又不扰害百姓。历任副使、参政,最后又回到原来官职。崇祯元年(1628),改任关内道兵备。兵部尚书王在晋听信流言,说春好杀人,一天斩首十二人。张春上书申辩,关内百姓为他诉冤。在晋又弹劾他与太监有勾结,克扣军饷,将他革职,交司法衙门惩办。督师袁崇焕认为张春廉洁,不同意惩办。御史李炳认为说:“张春平时疾恶如仇,故为人所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用不着提审。”皇帝不同意。第二年司法衙
47、门报告说,弹劾张春的罪状,均查无实据,于是将他释放。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因为说兵机不可泄露,请准予朝见皇上,面陈战略,皇帝准许。他当面向皇上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参政。随后,张春同诸将收复了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负责兵备事,候巡抚开缺时再补任。永平大战之后,百姓贫困,张春尽心抚恤,所以人民更加怀念他。崇祯四年(1631)八月,清兵围攻大凌河畔之新城,命张春督率总兵吴襄、宋伟去援救。九月二十四日渡过小凌河,经三日到达长山,距城十五里,清军以二万骑兵来迎战。两军交锋,枪炮齐发,声震天地。张春营受到冲击,诸军皆败,吴襄先失败,张春收集被击溃的军士再立营。忽然风起云涌,张春命纵火,火势甚大。又突然大雨,风向逆转,明官军士卒被烧死很多。过了一会儿雨停,两军再战,宋伟不能支持也退走了。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恭大湖等三十三人被俘,部卒死者无数。他们见了清太宗皇太极,都行君臣跪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