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和孝镇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听 松熊召政今天,我又想去泰山极顶,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
2、,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轮穷天极地的呐喊。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它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伟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峰万壑上的那千顷万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地摄人心魄!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
3、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耳中的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峨眉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筒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的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
4、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拔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
5、儿的襟抱。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选自灯花带梦红,有删节)19. 简要概括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20.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达特色。(1)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轮穷天极地的呐喊。(2)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21. 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22. 结合全文,探究标题 “听松”所蕴含的人生启示。参考答案:19. 写出了我想听一次松涛之声的愿望;开篇点题,暗
6、示文章主旨;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应;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 20. (1)对比(或衬托),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突出对青松的赞美之情。(2)夸张,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 21. 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了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22.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要像青松一样生机勃勃;像青松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挺立,响彻天地;一个人要像松一样充满正气,不可
7、在“风月”“缤纷色彩”之中消磨掉锐气;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迁的时代,要把个人的激情融入到这洪流之中。【19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语段的作用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从内容的角度先根据“我又想去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语段在文章的开头,注意从和标题、结尾、下文的角度分析。【20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
8、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从句子的内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从手法的角度重点注意修辞和艺术效果。此题第一句由“草木尽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看可知是对比的手法,效果要抓住文章的重心突出“听松”分析,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和对青松的赞美之情。第(2)注意抓住句中的“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是夸张的手法,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21题详解】此题考核文章中的人称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最后两段人称变化的效果,答题时要先明确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9、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此段中将“松涛”称作“你”,“我”称作“他”,主要运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各自的作用分析即可。【22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标题 “听松”所蕴含的人生启示,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主体“青松”的“生机勃勃“”充满正气”“傲然挺立,响彻天地”等形象特征,以及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10、”“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谈启示即可。【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
11、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现 在是向上 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 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
12、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15. 请从修辞的角度谈一谈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16.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7. 马丁路德金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请结合文段内容,为他撰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80字)参考答案
13、:15.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种族不平等的现状比作“流沙”,将各种族平等友爱的局面比作“磐石”,形象地揭示出种族不平等的现状对国家的巨大威胁,强调改变这种现状的迫切性。 16. “镇静剂”在文中是指“渐进主义”的保守斗争方式,这一词语形象地揭示出保守的斗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实质,侧面表现出此次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 “爽朗秋天”指黑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美好状态,“酷暑”指黑人对不自由、不平等现状的强烈不满情绪,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表达出改变的迫切性和黑人为此斗争的决心。 17. 示例:他为在故土家园中流亡的黑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让在种族对立中动播的国家,找到了稳定的力量!他就
14、是马丁路德金自由与平等的无畏斗士!和平与友爱的守护天使!他是伟大的民权运动领袖! 不朽的自由梦想之光!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要求从修辞的手法的角度赏析,先答出修辞,然后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根据句中的“流沙中”“磐石上”可知是比喻,句子将种族不平等的现状比作“流沙”,将各种族平等友爱的局面比作“磐石”,形象地揭示出种族不平等的现状对国家的巨大威胁,强调改变这种现状的迫切性。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16.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句子分析,这两个句子中的“镇静剂”“秋天”“酷暑”均为比喻句中的喻体,要结合句子判断其本体分别指“保守斗争方式”“黑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美好状态”“黑人对不自由、不平等现状的强烈不满情绪”,然后分析作者在句中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此次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和“改变的迫切性和黑人为此斗争的决心”。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给马丁路德金写颁奖词,注意结合文章介绍的人物经历以及贡献撰写,要紧扣“诺贝尔和平奖”这一奖项书写,如他为在故土家园中流亡的黑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让在种族对立中动播的国家,找到了稳定的力量
16、!(事迹的概括)他就是马丁路德金自由与平等的无畏斗士!和平与友爱的守护天使!他是伟大的民权运动领袖! 不朽的自由梦想之光!(品质的概括)。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家之魂【日本】内山完造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先生说:“带他来见我。”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学
17、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我问他。他回答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
18、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专门疗养的地步了。须藤医生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后来先生告知我:“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不”的事情就绝对没
19、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每次说到“藤野先生”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一般,而藤野先生一文现已收入“岩波文库”的翻译集里。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藤野先生一文译出来。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慕之情。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
20、却批评道:“老板,这可不行啊。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多加批评才是。”我回答说:“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先生遂又回道:“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中国人普遍不喜欢阿Q正传,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而主人公阿Q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但是先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
21、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大陆新报一九四一年(摘自美文杂志我的朋友鲁迅一文)7. “魂”在字典里可泛指“人格化精神”,下列对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在文中的表现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 对学生怀有深沉的爱,处处为人着想,不同意学生撤销逮捕令,怕学
22、生感到为难。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仁爱之心。B. 对敌人极富斗争精神,其抗争坚决彻底,绝不退缩妥协;对友人怀以敬慕之情。这体现出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精神。C. 对国人的缺点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又时时不忘教育和鞭策国人。这充分说明鲁迅先生具有批判精神。D. 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担心其“沙漠化”,进而为全体国民的未来而担忧。这表现出鲁迅先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A. 文章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B. 文章第段“这是在写我”,表明鲁迅先生文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
23、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C. 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的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看得出来人格都是有缺陷的。D. 文章中间部分插入“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和“提及藤野先生”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E. 文章结尾“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9. 联系全文,谈谈“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
24、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7. A 8. AC 9. 结构上,领起下文,下文的文意皆是对此句的集中表现。内容上,写出了鲁迅有为了理想敢于献身和“不懂变通”的执着精神;对待敌人和国人的缺点,有着彻底的斗争和无情的揭露、批判精神。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反映了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和“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不对,从文中“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看,“感到寂寞冷清”是没有斗争对手了,所以应该反映的是鲁迅先生要与敌人进行彻底的斗争的心理;C “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人格都是有缺陷的”不当,对国人的批判精神和对友人的敬慕之情不能说
25、明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相反应该是说明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原则性极强。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根据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处在全文篇首,主要有总括鲁迅品格形象,和领起下文两方面作用。题干笼统地提分析句子的作用,基本是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作用两方面去理解。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题意看,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就是指先生的人格精神。文章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回绝撤销对他的逮捕令,对藤野先生的以百分百的敬慕,对中国
26、,特别是中国人,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担心中国的命运等事迹。这些事迹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具有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等人格精神。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求用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爱憎分明是上题中鲁迅的人格精神之一,这里要求考生对此进行个性化解读。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祝福等文章都能表现鲁迅先生“爱”和“憎”两方面的人生态度。只要善于挖掘,材料丰富,有话可说。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二
27、、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灌将军夫者字仲孺,颍阴人也。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汉法,父子俱,有死事,得与丧归,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于是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两人及从奴十余骑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还走汉壁,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
28、曲折,请复往。”将军壮而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吴军破,夫以此名闻天下。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武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郊,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上恐太后诛夫,徒夫为燕相。数岁,坐法免,家居长安。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势在己之右,欲必陵之;士在己左,愈贫贱,尤益礼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好文学,喜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波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颍川。颍川儿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29、。” (选自汉书灌夫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B.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C.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D.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灌婴舍人,灌婴的左右亲信或门客。“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B. 至二千石,升官到郡守级别,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C. 窦太后昆
30、弟,即窦太后的兄弟。古代“六亲”之一:“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D. 在己之右,指等级、地位比自己低的。汉代崇左,故以右为下,为贱,为低。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灌夫父亲灌孟本来姓张,在做颍阴侯灌婴的舍人时,受到灌婴的宠信被推荐,官至二千石,所以用灌氏家的姓。B. 父亲战死后,灌夫不肯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护送灵柩回家。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要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C. 灌夫喝酒好发酒疯,又一次与长乐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因打了窦甫而犯法丢官,只好闲居在长安家中。D. 灌夫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后来他家的池塘田园遍布颍川,宗
31、族门客为了张权势和利益,横行颍川。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壮而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2)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参考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报告,太尉召见他并坚决地阻止了他。 (2)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祟(赞许)他。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
32、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夫”“数岁”“诸公”“由是”。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右,指等级、地位比自己高的。在汉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为高。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因打了窦太后昆弟而犯法丢官”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打了窦甫后,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
33、燕国国相。几年以后,又因犯法丢官。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壮”勇敢、“义”义气、“亡”战死、“固”坚决。(2)“荐”推荐、“宠”夸奖、“下辈”地位低的人、“多”推祟。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34、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将军灌夫字仲孺,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婴担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常攻击叛军的坚固的阵地,因而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
35、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吴军几十人。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了,只是他和另一人一马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前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
36、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报告,太尉召见他并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汉景帝汇报了,灌夫担任了中郎将。过了几个年,因为犯法而丢了官,在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于是,灌夫又重新担任代国国相。武帝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是强大的兵力驻扎的地方,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把灌夫内调为太仆。(建元)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国国相。几年以后,又因犯法丢官,闲居在长安家中。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
37、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一定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用尊礼恭敬他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那些和他交往的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奸巨猾。灌夫家中职累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就有几十近百人。池塘田园遍布颍川,他的宗族和门客为了扩张权势和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
38、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
39、、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
40、国,可不悲哉!1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以阴助其急 暗地里B.夫韩、魏诸侯之障 障碍C.藉之以蔽其西 遮挡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保全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B.商鞅用于秦而收魏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D.当时之士虑患之疏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8.选出对下面一句话断句正确的一项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B.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C.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41、/莫如韩魏也。D.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参考答案:16 B(屏障) 17 A(A承接 B被动/介词,在 C介词,用、拿/连词,用来 D连接中心语和补语/主谓之间)18 D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
42、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43、。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
44、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
45、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
46、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4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对答B.万里素奇天祥志节素:向来C.天祥夜亡入真州夜:在夜晚D.天祥临刑殊从容殊:不同5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
47、,正确的一项是A.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C.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D.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