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陈伯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车转了起来袁省梅老汉跳门槛出去时,扭头说:“今个你生日哩,我给你买个蛋糕去。生日蛋糕嘛,人家城里都兴个这,你也赶个时髦吧。”穿过南门前的小巷子,就是戏台子。好多年没有演过戏,台子上就总是冷冷清清的,鸟雀的小脚印印在灰黑的浮尘上,一片连一片。台子下,倒是热闹,天天日日的,那几个老汉在台子下闲坐,栽盘,耍扑克。耍到交关热闹时,你一声他一声的,谁也不弱于谁。他也爱耍扑克,放羊回来有个空闲了,总要到台子下耍两把。吵吵嚷嚷一顿,赚个热闹,就开心了。快到台子时,老牛喊他三
2、缺一。他喊老牛不耍了,今个有事哩。扭身去了台子边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盐两袋子醋,还有三块蛋糕,回去了。老牛在背后骂:“你个老不死的急哩是屋里有七仙女哩。”院子静静的,柴草上立着一只野雀子,唧唧叫。他把蛋糕拾到碗里,放在柜桌上,说:“本来想买五个哩,没有了。就剩三个。”柜桌后墙上的一张相片,老婆子笑盈盈地看着他。他也笑盈盈地看着她,说,“你走了,我还记着你的生日还能给你献个蛋糕;等我死了,娃娃女子都忙得,怕是想不起你我了。不说了,我得编些风车子,眼瞅着年跟前了。”从屋外的柴棚子下抓来几根秫秸秆,慢慢地坐在杌子上,拾起一根秫秸秆,扯了枯干的叶子,黑糙的手也不怕扎,攥住秆子,把剩下的碎叶子捋干净。“再
3、过几天就都回来了,屋里就热闹了,腊月二十三,灶锅爷点人头。我得多做几个,不要又跟年个一样,娃娃争的吵的都嫌少。”“啥?娃娃们不稀罕我这?”“呵,你才说错了,娃娃可稀罕哩,就是巷里的娃娃,也这个爷那个伯地喊,给上个风车子,可高兴。”“回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跟着爸妈在外头,远嘛,路上不要花钱啊,人挣俩钱不容易。我想今年会回来得多,听说今年村里要闹故事。闹故事,光几个婆婆老汉哪能行,得叫人家年轻人闹,才有个看头。”“怕叫不回来?不怕,大全说给打电话,一个一个挨着打,大全是羊凹岭的皇上哩。”抓了剪刀从骨节处裁成一截一截,又劈皮。眯了眼,噌地劈下一根,跟先前的那根一比,宽了一点,叹息着眼睛不行了。把宽的
4、那缕劈掉,比比,差不多宽窄,眉眼间才松展开来,又叨叨开了。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大孙子小孙女,哪个打电话了,哪个十来天了没有打过个电话。一会儿,小桌上堆了一堆黄亮的皮子和米白的瓤段。捏一根条子,捏一截瓤,串上,又捏一截瓤,串上。数数,一跟条子上串了五个瓤段,又捏了一个瓤段,把皮子的一头插在瓤段上,弯成个圈,另一头插在瓤段的另一边。做好风车身子,还要做芯子,还要安装把手,还要糊红纸绿纸。一天能做一个两个,就不错了。但他仍然做个不停心想我要尽量多做几个,不然又少了。大年三十时,小屋里插满了风车。正在和馅包饺子,听见外头有娃娃声,嚷了声,回来了。摔下手里的面团,举了个风车出去。门口却是空空的,巷子里也
5、静静的,没有一个人。他把手里的风车插到门上,回去,把屋里的风车都拿了出来,插到门上。柳条编的门上插满了,又给门边的土墙上插。有一点风,风车就呼噜噜转开了。糊了红纸绿纸的风车一转开,就划开了红圈绿圈。一圈红一圈绿,又一圈红又一圈绿。而且呢,一个风车子转,所有的风车子都跟着转,好像一群娃娃,一个干啥,都跟着干啥,很可爱,很热闹。他站在门口看看风车,看看巷头,大孙子小孙女回来了,要是能远远地就看见风车,肯定会跑得飞快。(选自2019年3期金山)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绘了戏台子下的老人们闲坐、栽盘、耍扑克的热闹场景,从而点明了村中老人们的生活环境
6、及其状态。B. 老汉与他老婆子笑盈盈的对话,既体现了两人快乐和谐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感情,还体现老汉对生活的满足和惬意。C. “问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怕叫不回来”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老汉家的娃娃们未能回来过年。D. 本篇小说写了老汉这个平常人的平常事,故事情节简单,叙述舒缓,主人公语言富有地方色彩,人物个性很鲜明。8. 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风车转了起来”的具体含意。9. 小说叙写老汉编风车的举动很见匠心,试简要分析这样叙写的意图。参考答案:7. B 8. “风车转了起来”是小说中的实景,很可爱、很热闹,意蕴悠长,既有对老汉孤寂心灵的慰藉,也蕴含了老汉对于孩子们回家的期待。象征了
7、农村“空巢老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9. 充实了小说的情节内容,让读者对做风车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也与前文说要做风车的话语相映照。丰富了老汉这个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刻画老汉编风车的举动,突出了老汉年老体衰、做事详尽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后面写门上、门口都是风车,正是老汉不停做风车的结果。【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涉及文章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等,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B项,题干中“老汉与他老婆子笑盈盈的对话”“还体现老汉对生活的满足和惬意”分析错误,“老汉与他老婆子笑盈盈的对话”应是老汉的内心独白,“柜桌后墙上
8、的一张相片,老婆子笑盈盈地看着他”“等我死了”表明老婆子已经去世了;老汉对眼前的生活有遗憾,一是老婆子已经去世;二是孩子们都没有回来,自己十分想念他们,心里很苦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了解小说标题作用: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标题“风车转了起来”,本为
9、环境描写,从文中“一个风车子转,所有的风车子都跟着转,好像一群娃娃,一个干啥,都跟着干啥,很可爱,很热闹”,其中可筛选关键词“很可爱,很热闹”;从文中“听见外头有娃娃声,嚷了声,回来了。摔下手里的面团,举了个风车出去”,表明老汉对于孩子们回家的期待,体现了老汉的孤寂。从文中“远远地就看见风车,肯定会跑得飞快”表明了老汉的期望,也可分析风车象征了老汉这类农村“空巢老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该题中考核“叙写老汉编风车的举动的意图”,涉及文章的内容、情节作用、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等,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分析时从三方面入手:小说内容:充实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10、,让读者对做风车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也与前文“不说了,我得编些风车子,眼瞅着年跟前了”这些话语相映照。人物形象:丰富了老汉这个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刻画老汉编风车的举动,突出了老汉年老体衰“宽了一点,叹息着眼睛不行了”、做事详尽“把宽的那缕劈掉,比比,差不多宽窄,眉眼间才松展开来”的形象。情节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后面写门上、门口都是风车,正是老汉不停做风车的结果,从文中“大年三十时,小屋里插满了风车”可分析得出结论。【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
11、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
12、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雅斯贝尔斯实
13、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在“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这种思想刚一提出就遭到“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曾在或者正在对人类历史的发
14、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立足于现实梦想的差异、文明交流的直接原因在于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文明交流的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可以说就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这些文明形态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延续,主要是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的。今天,中西方的沟通既是关乎未来的梦想的沟通,又是历史与文化的沟通。着眼于共同未来的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进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层面相互启发与借鉴。“自视者不幸,自见者不明”,除了对自身文明固有的傲
15、慢和偏见,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的文明有着“路径依赖”,这注定了此类问题在同一文明内部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应对未来的新思维。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决定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创新的动力,那么它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饽”,只有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携手应对共同的未来!(本文有删改)1关于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民族呈现出的文
16、明不同,而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有缺陷,一个民族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B历史中不同民族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相对真理”的困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C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使得文明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力求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D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文明的“路径依赖”,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在未来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方案。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各民族由于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才能创造本民族的灿烂文明。B在
17、文明交流史上,一些西方学者曾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C人类共同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开展深度合作。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B“文化自我中心论”者的思想观点,遭到了“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
18、其存在的理由,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C人类历史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人类社会则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所构成的。这些文明形态能够发展延续,主要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D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兼容创新的动力,才能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防止“一条道走到黑”。参考答案:1.D2.A3.C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论述类的选择题往往侧重考查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局部内容叙述时,命题者往往会设置夸大其词、偷换概念、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弄错条件、断章取义、弄错时态模态
19、、以偏概全、遗漏信息、答非所问等陷阱,熟悉这些陷阱的特征,往往能够又快又准确的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正确与否。例如选D就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的感知,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内容,A项,“交流和互鉴”之前,各民族已有“灿烂文明”。所以选A。【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此类题一般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
20、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例如本题选项A就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不能拆分“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所以选C。【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
21、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本题选项C就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年来,每逢春节便刷爆社交网络的返乡日记,道出的不仅仅是凋零的劳动力、解体的乡规民约、高昂的娶亲负担这些表面现象,浓郁的乡愁背后,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人集体面临的现代化困境。一篇又一篇的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残留的小农经济形态解体过程中的乡村巨变和个人蜕变。而这些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文化的深层推力。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处事风格,而这些都可以在
22、历史回溯中窥探其奥秘。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饱经沧桑战火,但没有像其他任何一个古文明发源地那样分崩离析。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寻常百姓家,得到代际传承。中华文明能够躲过岁月的刀斧、能够抗击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其答案就在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农耕文明早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人们逐水而居,春播秋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从肥沃的土地中收获上天的馈赠,过着与游牧民族饥饱不定、奔走疲惫的迁徙生涯截然不同的富足生活。当农耕经济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原大地,儒家文化也日渐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便在历史的长河
23、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充,并由上至下推行,深深渗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外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从而演绎出数千年来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所以说,天人合一、尊老敬上、友善勤劳、守旧谨慎、善恶报应、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是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都是由农耕经济形态决定的。农耕经济形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也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然而,社会意识观念必须适应社会存在,否则就会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中国,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已经席卷着我们进入现代化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适宜传统农耕经济形态
24、的中华文明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文化的滞后性必然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当代中国人不得不遭受从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样态中撕离出去的苦痛,在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新观念尚未形成确立之际,难免陷入传统性与现代性所构成的两难境地。因此,如何审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锋,不仅关系个人的安身立命,更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如果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的“遗老”不仅难以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也难以在新旧价值观念的现实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如果全盘抛弃传统文明,生搬硬套西方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明基础上生发演绎的现代文明,那不啻于邯郸学步,会使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我们成为无
25、根浮萍,随波逐流,沦为附庸。所以,理性清晰地思考传统文化,慎思明辨地融入现代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我们才有可能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交织而成的圈牢。 (摘编自2016年2月24日光明网光明时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村庄的沦落和个人的乡愁,但这种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着文化的深层推力。B. 中华大地饱经风霜却没有分崩离析,是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并代代相传。C. 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巨变宣告了小农经济形态的彻底瓦解。D. 农耕经济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友善勤劳、善恶报
26、应、天人合一、守旧谨慎、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中华文明躲过了岁月的刀斧、抗击了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绵延发展了几千年。B.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自上而下的推行,从此开始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形成了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C. 浓浓的乡愁背后,是当代中国人集体性的现代化困境:传统的中华文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D. 社会的意识观念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存在,不仅会对个人的安身立命造成阻碍,也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形成制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文化的滞后,在现代化背景下演
27、进的传统中华文明,让当代中国人陷入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的两难境地。B.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已制约了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C. 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乃至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归根到底都受制于农耕经济形态。D. 只有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能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并在新旧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参考答案:1. C 2. B 3. D1. “小农经济形态的彻底瓦解”。表述绝对。“一篇又一篇的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残留的小农经济形态解体过程中的乡村巨变和个人蜕变。”可见小农经济形态虽然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却不会彻底瓦解
28、。试题分析:2. 试题分析:“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自上而下的推行”理解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充,并由上至下推行”,可见儒家文化得到推行,并不是在“汉武帝时期”。3. 试题分析:“只有才”的表述绝对。另外,“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作者既不主张“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主张“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是主张“理性清晰地思考传统文化,慎思明辨地融入现代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
29、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
30、,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31、。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竟用宪 竟:竟然B.廷推宪总督宣、大 推:举荐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 藉:凭借D.论者多尤宪 尤:责备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
32、宜 宪亦议从其奏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C.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D.王宪也有不足之处。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33、。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3分)(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3分)(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分)参考答案:9(3分)A(竟:最终)10(3分)C(的行为不能说明有才能,只能说明其为人处世的态度。说的是王宪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11(3分)A(错在“被武宗封为太子少保”,原文是世宗。)12(9分)(1)译文:王宪不肯前往,说:“我刚进入中台,为什么被驱赶得这么急迫呢?”(3分)(行、何见、语句通顺1分)(2)译文:恰值皇帝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应破坏,于是就搁置其
34、事,叛乱不久也平定了。(3分)( “会”“寝”各1分,语句通顺1分)(3)译文: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拜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特征”“再迁”各1分,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王宪,字维纲,东平县人。弘治三年考中进士。历任阜平、滑县知县。正德初年,提升为大理寺丞。升任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升右副都御史,辽东巡察安抚,因在应州抗御敌寇有功,荫袭锦衣。升任户部右侍郎,改任陕西巡抚。进京担任兵部右侍郎。京郊盗寇四起,与太监张忠、都督朱泰一起捕捉他们。武宗南征,命他率领户、兵、工三部郎官各一人督率管理粮秣等军需物资。皇帝回京,以皇帝诏谕任命他代替王琼担任兵部尚书。
35、世宗即位,被给事中史道弹劾而被罢官。嘉靖四年,朝廷推荐邓璋和王宪做三边总制,言官认为不行,皇帝最终任用了王宪。部下将领王宰、史经接连击败敌寇,皇帝下诏书褒赞。吉囊几万骑兵渡过黄河从石臼墩深入明朝国境,王宪督率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别占据要害地方打击他们,都指挥卜云截断敌寇归路。敌寇到青羊岭,大败而离开。五天四胜,杀敌三百多人,获马骆驼武器无数。皇帝大喜,加封王宪为太子太保。宦官在陕西织造花绒,王宪请求停止。又借九庙建成,请求宽恕召回争论大礼获罪的人,颇为士大夫所称道。张璁、桂萼想任用王琼为总制,于是改任王宪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入京担任左都御史。朔州告急,朝廷议定推荐王宪总管督率宣府、大同
36、。王宪不肯前往,说:“我刚进入中台,为什么被驱赶得这么急迫呢?”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王宪托病避难,再次被免职回乡。不久,皇帝回忆思念王宪,召回任兵部尚书。蒙古小王子进犯,王宪分条上书陈述荡平敌寇及各地边境防御的事项。又请求设立京营分伍操练法,各位将领不能借在内府供职,设法躲避操练。皇帝都赞赏而采纳了。以前的制度,论列军功,有活擒、斩首、领先、殿后、奇功、头功几等,其后胡乱冒充日渐增多。王宪订立了按军功袭荫官职的办法,自永乐至正德,斟酌其轻重大小的差异,罗列评析呈上。诏令把它写入会典成为固定制度。不久兼督团营。西番各国来进贡,称王号的有一百多人。王宪与礼臣夏言等请求按照成化、弘治年间的惯例,皇
37、帝答复敕书只限国王一人,仍然限定进贡日期、人数。商议就确定了。大同发生兵变,王宪最初说乱贼之首应当杀,其余的应遣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王宪就不敢坚持以前的主张。刘源清攻城攻不下,北方敌寇又向内侵犯,刘源清请求另派大臣抵御北方敌寇,使自己能够专心攻城。王宪也主张依从他的奏疏,议论者多责怪王宪。恰值皇帝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宜破坏,于是搁置其事,叛乱不久也平定了。刘源清最终获罪革职。过了几年,王宪因年老辞官回乡,去世。追赠少保,谧号康毅。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
38、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39、。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谏来者。”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愈至潮阳,上表。宪宗谓宰臣曰:“昨得韩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
40、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初,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抱一豚一羊,投之湫水,作祭鳄鱼文祝之。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
41、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俟:等待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拙:专心C.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 忤:违逆D.与人交,荣悴不易 易:改变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投文于公卿间 有暴风雷起于湫中B愈自以才高 出疏以示宰臣C我犹为容之 作祭鳄鱼文祝之D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父母,跟随兄长和嫂子,自
42、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从前的宰相郑余庆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C韩愈因皇帝迎佛骨一事上表劝谏,因而获罪被贬潮州。他在潮州的时候关心民生疾苦,并且成功治理了当地鳄鱼为患的事件,造福了一方百姓。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5分)(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
43、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5分)参考答案:4.B.不擅长5.D.(于:介词,给;介词,从。以:动词,认为;介词,把。之:代词,他,指韩愈;代词,指这件事。与:介词,和。)6.A(“从小失去父母”有误)7.(1)但是韩愈作为臣子,不该说我信仰佛教就会短命,我因为这个讨厌他的随便。(“促、以、恶”分别译为“命短”“因为”和“讨厌”,各1分,句意2分。)(2)可是很能引导和鼓励后学者,住在他家里的有很多人,即使自己早饭供应不上,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诱厉”“给”“怡然”分别译为“引导和鼓励”“供应”和“和颜悦色”,各1分,句意2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
44、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栗,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
45、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日:“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
46、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注】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释褐卫王侍读 释褐:担任官职B遣平驰驿往代之 驰驿:兼程而进。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D百姓大戏 大戏:大玩游戏。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B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C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D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6下列对原文有
47、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孙平颇有才干,深得上司信任。他在北周为官时,就受到当时丞相杨坚的礼遇;及至尉迥等人起兵作乱时,他果断擒拿了贺若弼,解除了杨坚的大患。B长孙平深谋远虑,应对各地灾荒。他倡建义仓,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C长孙平为人正直,敢于犯言进谏。当皇帝想要杀掉被人诬告的大臣邴绍时,他能站出来晓之以理,劝谏皇帝要宽宏大量;否则,恐今后有损仁德之名。D长孙平为官称职,善于排忧解难。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突厥两部落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2)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