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第122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
2、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
3、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
4、,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1.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B.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C.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D.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6、A.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B.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C. 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了民间。D.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
7、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B. 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C. 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D.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参考答案:1. C 2. D 3. B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的能力。C项扩大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
8、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D项胡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是因为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点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分析。如本题D项胡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
9、容的能力。B项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2.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双白老人于德北按算双白老人已经90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二十年前,他曾到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的药给我祖父吃。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多痛苦。双白老人是个中医。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说常住,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他从云南
10、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但这个徒弟收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由于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受的姑娘或小伙子。他曾对我的祖父说:“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
11、。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不得了。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中。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不喜欢。”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有关。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曾固执地回老家独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听乡下的堂叔、表哥们说,那是昏天黑地的一段日子,祖父每天沉浸在牌局上,胜多败少,直至累吐了血。双白老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我家的。他脸色红润,双目炯然,一把过胸的胡须如雪样白。圆口布鞋,一袭灰色的褂子。他的牙齿,
12、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他和我的祖父同吃同住,并用大盘给祖父配了色彩驳杂的中药,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双白老人想尽各种方法让我的祖父服药,每日陪他下棋,散步。双白老人比我家祖父大十余岁,是我祖父的堂叔,但在我看来,祖父要比双白老人苍老很多。双白老人和他在一起,倒像一个晚辈在服侍长辈。我记得祖父每次服药之后都剧痛难忍,双白老人说那是药毒和病毒厮杀的结果,如果疼痛日减一日,就是说药毒战胜了病毒,祖父的病也会渐渐好起来。双白老人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的病例。看着祖父一天一天爽朗起来的面容,全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双白老人接到一封信
13、。他读信时,面色惨白,额头鬓角尽是虚汗。读罢信,他匆匆地整理行囊,对我祖父做了一些简单的交待,就消失在茫茫的雨夜深处。如来得突然一样,他走得也如此突然。如果说双白老人不来到我家,如果说他不给我祖父的病带来希望,那么一切都将十分平常而平淡。但他传奇般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难以体会的痛苦。我们眼看着祖父日益枯萎下去,而我们却束手无策。这是怎样的煎熬很难为外人所知,难以言达。看着祖父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棺材里,这形象是我少年时期不能忘怀的忧伤。我很想念双白老人。真的。现在我长大了,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学习中医!”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当双白老人听到
14、“我”不喜欢学中医时,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表现的是他对自己医术后继无人的一种忧虑。B作者通过对双白老人的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位健康俊朗的老中医的形象。C双白老人开的都是些很普通的药,却治好祖父的肺癌,既表现他的医术高明,在结构上也使小说达到高潮。D“祖父”的病情这条线索把“我”和双白老人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并使“我”最终对中医有切实的认识。E小说以“我”对双白老人的思念和想学中医的表达作结,表现“我”对中医受冷落的反思,倡导读者热爱中医。(2)第二、三段中,作者写双白老人“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有什么作用?(6分)ks5u答: (3)找出小说结构上的两条线索,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6分)
15、答: (4)段说“我”不喜欢当中医,段又说“我想学中医”,前后矛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答: 参考答案:(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C.原文中说双白老人给祖父配的中药,“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并非“很普通的药”;中药只是使祖父的病情有所好转,并没有治好祖父的肺癌;在结构上只是为后文写“我”长大后想学习中医作了铺垫,并未使小说达到高潮。E.小说的结尾只是表达了“我”的感情倾向,并没有“反思”和“倡导读者热爱中医”的内容。B,双白老人的外貌“脸色红润,双目炯然”“过胸的胡须如雪样白”“牙齿,晶莹剔透,像宝石
16、一样闪闪发光”像个老神仙,有点神秘感;“圆口布鞋”“灰色的褂子”,普通平常,显得亲切。应该是“刻画出一位有点神秘又显得亲切的老中医形象”。)(2)突出他云游行医行踪漂泊不定的职业特点。他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确定自己的住行,既表现他以病人为重的医德,也突出了他从事中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具有神秘感的“老神仙”形象特征。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3)小说有三条线索。第一条以双白老人为线索。他是一位普通的中医是一位有个性的中医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3分)第二条线索是以“我”的心理发展为线索的。“我”不喜欢中医,但“我”希望双白老人治好祖父的病“我”亲眼看见双白老人为祖父医治癌症
17、有效果,因此“我”对双白老人寄予很大的期望双白老人的离去使祖父活不过来,造成“我”的失望,长大后的“我”很想学习中医。(3分)(答出任意两条即可。一条3分)第三条线索是以祖父为线索。祖父的病重双白老人为祖父治癌症,祖父一天一天好起来双白老人因事离开,祖父不能救。(3分)ks5u(4)不同意。文章段写的是“我”八九岁时的事情,当时“我”年幼无知,整个身心都在航模工艺制作中。当双白老人问“我”喜不喜欢当中医时,“我”根本没考虑,脱口而出:“不喜欢”。而文章结尾写的是“我”长大后的事情,“我”经历了亲眼看见祖父的病在双白老人医治下好转、双白老人的离去使祖父离开人世的过程。所以长大后的“我”想学习中医
18、,用高明的医术,为人治病。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
19、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
20、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
21、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 2017年2月23日)材料二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
22、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中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
23、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7. 下列针对上
24、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C.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多贬低,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
25、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B.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C.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9.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参考答案:7. C
26、8. BE 9.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弥补节目的不足: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分析错误。只有材料二说“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B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说法错
27、误,新闻评论要具有时效性。D项,材料二“多贬低”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仍持怀疑态度”分析错误。材料二没有“怀疑”。C项,“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过于片面,由材料二可知,还应包括“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等。D项,“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给改版的诵读者提建议,建议的作用应该是有助于节目的发展。
28、因此可从保留节目优势,改进不足两个角度提出。材料一中,制片人董卿说“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材料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这些都是节目的优势,应保留。由材料一可知,朗读者“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这种节目形式容易使听者失去独立感悟的空间,材料二提到朗读者存在“煽情过度的部分”,材料二还提到“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选择什么样的朗读者对观众的影响很大,材料三写到对朗读者的选择,依据这些内容可以提出节目应弥补的不足。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
29、言文训练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密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
30、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密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
31、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A. 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B. 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C. 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D. 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A.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一般人尤其是同辈
32、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B. “洗马”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为太子管理车马,并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C.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D. “高祖”是刘邦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 李密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
33、祖母在世时,他曾多次拒绝,不曾出仕。B. 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密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C. 李密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D. 李密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参考答案:11. C 12. B 13. A 14. 他因为考虑到
34、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母亲改嫁。【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辨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句子翻译为: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责求”为动词,作谓语,不可断开;“中山王”为名词,不可断开。A项,“责求”为动词,作谓语,不可断开,故A
35、错误;B项,“责求”为动词,作谓语,不可断开,故B错误;D项,“中山王”为名词,不可断开,故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B项,“为太子管理车马”错误,是官职名称,与车马管理无关,故B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
36、嫁接、以偏概全等。A项,“不曾出仕”错,“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说明他曾经出仕,故A错误。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色养”: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独”:只;“立旌”:挂牌;(2)中“险衅”:命运不好;“见背”:死的委婉说法;“夺”:改变。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
37、)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意思是说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本郡的召命,全都不去应职。州里授予从事之职,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的职位。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奉使命出使吴国,吴郡主问蜀军马有多少,回答:官家用有余,民家自用很足。吴君主跟群臣谈及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
38、,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吴君主与群臣称赞他(孝)。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听他的名声,请求担任主簿,等到用书信招他,想跟他见面,也不前往。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武帝登基,下诏任命太子冼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臣下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
39、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赞扬其诚心侍奉,赏赐二个奴婢,下令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担任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令。推广以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太傅钜平侯羊公去世,无子,皇帝令宗子为世子继承他,不时赴丧。宓派遣部下拿着钱财,帮忙等伺候应对。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引书中记载谈到: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以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
40、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习效法,(赴丧)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陇西(地名)王司马(官职名)的儿子王舒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宓离开温县令官职,做州大中正。性情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权贵,不合荀、张的旨意,降职调任汉中太守。诸王多认为他很冤屈。过了一年,辞职。年六十四死。5.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
41、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
42、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注】玄圭:黑色的玉 衒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泚(ci)然:冒汗的样子。弸(peng):充满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躬操杵臼( ) (2)卑贾以饵众( )(3)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 ) (4)何遽戚戚为( )18.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而其门落然 则黝然者固在 B. 吾既不能为此 以学古为则 C. 而以今墨售于内 谢客闭户而歌 D. 以其成之难 守吾玄以终年1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3、(6分) (1)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_ (2)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_20. 联系上下文,简析墨翁“其门落然”的原因。(2分)_21. 概括墨翁为人的主要特点。(3分)_参考答案:17. 拿 通“价”,价格 靠近 担心的样子18. A (B 做/作为 C 却/顺承关系 D. 因为/表目的,来)19. (1)(墨翁)时常磨几斗墨汁,喝醉后替人们写径直一尺的字,(所写的字)十分壮美。 (2)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20. 他的墨做工精细,又不随意出售,相比之下,其他商家胡乱制墨压低价格来迷惑顾客,顾客本身分不出优劣来,自然就冷落了墨翁。21. 不贪财好利,洁身自好。 做事认真负责,恪守道德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徵,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