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市职业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许 愿杨绯红天色微黑,刘老汉的烟袋锅在院子里一明一灭。“明儿你在家搁油锅、蒸馍,我到镇上买肉,到点得准备好。唉!咋会是这样呢?”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女人不吭声站在灶房门口,瞥瞥男人黑青着的脸,男人却已经起身回屋去了。女人也跟着进了屋。从刘老汉躺着的席沿下摸出一串钥匙,拣出其中一把捏住,支起身子打开一个半大的木箱子,取出没了上盖的纸鞋盒子。“得多少?”“肉啥价?时间长不买,也不
2、知道啥价了。拿二十吧,多了比少了强。”女人从鞋盒子里拿出一叠卷着的钱,展开了,从里面找出几张放在刘老汉脚边。“你说咱娃会出事?不会是死鬼马三瞎咧咧的?”刘老汉不言语,眼睛瞪着屋顶棚。“咱娃就是个所里的二把手,人又实在,咋会一准就是咱娃的事儿?”女人试图让刘老汉说话,可半天那头一点声音也没有。天色微亮,刘老汉光脊梁坐在炕上抽烟,女人起身取一件浆洗的雪白的对襟衬衫递过来,刘老汉在桌腿上磕磕烟袋锅,穿上衬衣,站在床边把白色的小纽扣一颗一颗扣到脖子底下,抓起桌子上的钱折了折放进左胸口的袋子里,这就准备往外走。刘老汉走到门口停了停,掉转脚跟又折回来说:“再拿点钱吧,宽备窄用。”“香箔都有,不要再买了。”
3、女人说着重新从席沿下摸出钥匙。太阳挪着小脚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房檐下,刘老汉提溜着猪肋条肉进了院。刘老汉抽抽鼻子,从厨房里飘出的油炸食品的香味让他有点不适应。红白相间的猪条肉,白花花的大蒸馍,黄灿灿的油酥糕,再加上刘老汉从上房屋里拿来的一瓶没开封的酒,瞅着这贵重的四色礼,刘老汉和女人对视了一下,心底略微平静了些。刘老汉还是那件浆得发白的衬衣,女人换了碎蓝花花的上衣,两人一前一后往后山最高的顶上走去。七月的日头隔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女人撩起衣襟擦了把汗说:“哑巴日头晒死人。好几天没下雨了,庄稼该遭难呢。”刘老汉显然很不乐意女人在这个时候提这个话题,把左手提着的篮子
4、换到右手上,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说:“老天长着眼呢!这么热不就是在孕雨么?”“唉,靠天哟.”“嗨!咋能光靠天呢。就跟娃这事儿,还不是得靠他自己把持?”女人不再说话,紧走两步往前赶路。山顶一座石头垒砌的小房子前面,应门一尊披了红绸布的神像靠墙耸立着,威严而又慈祥地俯视着刘老汉和女人。刘老汉定睛看了看神像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和女人一起双膝跪了下去。跪着的刘老汉把篮子放在地上,在裤子上拂拂手,这才恭恭敬敬地取出一样样贡品,摆在神像前面的供桌上。又从篮子里拿出一些锡箔纸折了折,放在前面的空地上用火机点了,再把女人手里攥着的一捆香也点燃了,插进供桌上装满沙土的石龛里,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便有了清香弥漫开来。刘
5、老汉和女人双手举过头顶,深深地拜了下去。“山神爷爷您老好呀!俺有好久没来了!俺俩没文化,娃们少不经事,您老可得帮他指点指点啊。娃年轻糊涂,有些事怕一时分不清.”又是微黑的天色,刘老汉吸着烟袋锅晃进自家院子,烟袋锅在模糊了的院子里一明一灭。女人急慌慌地从厨房里出来,看着闷头抽烟的男人,小心翼翼地问:“镇上人咋说了?”“没见到娃。不过马三说了,所里的事不关咱娃,是一把手的事。咱娃要当所长了。看看平时敲打敲打还是有用吧?”女人身子颤了颤,全身一松,手就在胸前垂了下来:“那咱得去还愿吧?”“可不,说话得算数,人这一辈子不能糊弄,神也一样不能糊弄。”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
6、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快去发面,明个儿咱还愿去。”19文中两次写到“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20赏析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1)七月的日头隔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2分)(2)刘老汉吸着烟袋锅晃进自家院子。(2分)21请简要概括刘老汉的形象特点。(4分)2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刘老汉许愿这件事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19突出了刘老汉个性化的习惯动作,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前后呼应,表现了刘老汉不同的心理状态。说明刘老汉抽烟之多,表现其备受煎熬的情感经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7、20(1)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树木花草因天热失去水份而无精打采的样子,托出了刘老汉夫妇内心焦灼的情状。(手法1分,内容1分)(2)动作神态描写。“晃”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刘老汉烦恼消失、欣然自得的神态。(手法1分,内容1分)21忠厚朴实、勤俭(贫穷)、关爱(担心)儿子、讲信用、有迷信心理的老农民形象。(4分,1点1分,答对4点即可。答少言寡语等酌情给分)22刘老汉许愿是迷信行为,但却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担忧关爱之情;做人做事不犯错误,靠的不是向神仙许愿,而是别人的提醒和自己的把持。不散布、不轻信谣言,就没有许愿这样的事情发生。(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回答12-15
8、小题。(14分)浅阅读与深阅读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深阅读是指进入内容情境,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既是阅读的态度,也是我们阅读不同内容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适合浅阅读的,我们不必去深度阅读,同样,适合深度阅读的,也不应浅阅读。如何区分,这需要智慧。现在令人担忧的阅读现象是,浅阅读成为大多数人醉心阅读的方式,将阅读娱乐化、游戏化、碎片化当成时髦,对内容追求浅易,不愿做深入思考,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屏幕阅读适合浅阅读,无论电脑还是手机,只要打开,信息就会蜂拥而至,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猎奇心总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进行点击搜索,可是
9、我们又总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我们会轻易得到大量信息,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很少,更不用说思想和智慧。毋庸置疑,有的纸质读物也适合浅阅读,如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漫画类图书,提供的多是信息和基本知识,可随手浏览翻阅,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去研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万万不可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被淹没。不可否认,人文经典是要求深度阅读的,并且最好的方式是纸质阅读。何为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的标准,首条便是非常经典的表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
10、、查理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指出:“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此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他们对经典的表述,绝对是经典的。经典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经典的精彩表述,魏征在隋书
11、经籍志序曰:“夫经籍者也,神机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经典的产生,不是在轻松状态下完成,大多都是经过了精神磨难。外国作家也有许多经典,有些经典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导师。阅读经典要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结合起来,因此,深度阅读有时是伴随着对历史、社会、人生一起思考的,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痛苦,掩卷深思而苦苦寻求答案。读论语、老子、庄子,圣贤的思想光芒穿越几千年,仍然使我们心灵震颤。当代也有经典,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前者开启了世界环保运动,功不可没;后者探讨了世界环保问题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系。梁晓声在参加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选
12、时发表感言,认为戴蒙德的崩溃“像一位教士在拉动连接教堂大钟的绳索,也像中国的僧人们在下下用悬木推敲寺钟。有信仰的人面对危机大抵是不动声色的,由他们所敲响的警世钟声却是振聋发聩的”。阅读这类经典,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会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思索。我们提倡读经典,但不提倡所有人都读经典。图书是分不同种类和层次的,读者的文化水平也不同,如果让那些初等文化和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读高深的经典,他们就会望而却步,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会搞得一塌糊涂,收效甚微,不如建议他们对一些通俗浅显的读物进行深度阅读,那样收获会更大一些。比如,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与其让他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不如读一些通俗易
13、懂的介绍性读物来得实际;读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可能比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收获更大,尽管后者是公认的经典。因为读书最反对装门面,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要提倡读原著,细细体会经典的深厚内蕴,不必再听别人转述,因为这毕竟离经典远一些,重要的是要从经典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可惜现在只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笼统地提倡阅读经典,而关于怎么读和读什么都讲不清楚,对读者的分层指导也不够,以致整个社会的阅读效果依然很差。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式应根据阅读的内容来确定,不能笼统一刀切。 B.只要我们对海量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我们就能得到思想与
14、智慧。 C.作者引用美国作家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论述,是为了明确经典的标准。 D.无论是古代的经典,还是当代的经典,都有让人们心灵震撼的力量,引发人们思考。 E.作者认为读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可能比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收获更大。13.作者对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3分)A.浅阅读的阅读方式是浏览式的阅读,对阅读的内容不做深入的思考。B.深阅读是指阅读经典著作,必须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 C.纸质读物适合深阅读,而电脑、手机的屏幕阅读适合浅阅读。D.对通俗浅显的读物应进行浅阅读,对儒家、道家的经典应进行深阅读。14.作者认为,“他们对经典的表述,绝对是经典的”,请指出两个
15、“经典”的不同意思。(3分) 15.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提倡读经典,但不提倡所有人都读经典?(3分)参考答案:12【信息整合】(5分) A D (B.对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这样避免我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不一定就能得到思想和智慧。作者引用美国作家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论述,是为了体现他对经典的作用。这里漏掉了这句话的前提,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与其让他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不如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介绍性读物来得实际。) 5分。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3【概念理解】(3分)A (B. “必须”不正确。不是所有的纸质读物都适合深阅读,有的纸质读物也适合浅阅读,如
16、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漫画类图书。不是所有通俗浅显的读物都应进行浅阅读,对于初等文化和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建议他们对一些通俗浅显的读物进行深度阅读,那样收获会更大一些。)14【内容分析】(3分) 第一个“经典”,是指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的著作(1分)。它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1分)。 第二个“经典”,是指思考见解的深刻、表述的精彩(1分)。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15【观点把握】(3分)针对目前的阅读现状,浅阅读已成为大多数人醉心阅读的方式,对内容追求浅易,不愿做深入思考,作者提倡阅读经典。伟大的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是作者对时代、社会
17、、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图书是分不同种类和层次的,读者的文化水平也不同,所以作者不笼统地提倡所有人都阅读经典。 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围棋与国家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
18、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
19、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
20、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11. 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棋发源于上
21、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12. 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
22、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1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
23、有直接关系。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参考答案:11. B 12. C 13. A试题分析:11. A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C项“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与原文不符。D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
24、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2. B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
25、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 B项“盛极一时”错,C项“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错,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孔雀东南飞的文段,完成9-13题。(22分)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
26、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27、,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9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4分) A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B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全,保全)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仕,做官)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致谢)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
28、法相同的一项() (4分) A隐隐何甸甸 何乃太区区B及时相遣归 久久莫相忘C吾今且报府 磐石方且厚D黄泉下相见 君既若见录 ks5u11 下列各项中含有两个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4分) A我有亲父母 同是被逼迫B便可白公姥 徘徊庭树下C逼迫兼弟兄 昼夜勤作息D勿复怨鬼神 其日牛马嘶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故事氛围。 B“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此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为何
29、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C“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结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D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1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参考答案:9(4分)D(谢:告诉) 10. (4分)B(两个“相”都是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A第一个“何”:何等,第二个“何”:怎么;C第一个“
30、且”:将;第二个“且”:并且;D第一个“见”:见面,第二个“见”: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我”) 11(4分)C(A“父母”偏指母;B“公姥”偏指婆婆;C“弟兄”偏指兄,“作息”偏指工作;D“牛马”偏指马)12. (4分)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13 (1) (3分)“自从你离开我以后,人事的变化真料想不到啊!”果然没有如同原先的愿望,有很多的事情又不是你所详知的。(量:料想;详:详知,各1分,句意1分。)(2) (3分)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靡:没有,朝:一朝(一日),各1分,句意1分5. 阅读下文,
31、完成各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族秦者秦也(2)使六
32、国各爱其人(3)日益骄固(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6. 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 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 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 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 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17. 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楚人:指刘邦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 B. C. D. 18. 指出下
33、列句式中和例句“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不相同句式的一句是A. 覆之以掌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D.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19. 翻译下面的句子。(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0. 以节选段为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15. (1)灭族;(2)假如;(3)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4)以为鉴 16. B 17. B 18. B 19. (1)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楚国人(项羽接着)
34、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20. 语言风格:排比、夸张、整句散句结合【15题详解】文言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1)中的“族秦者秦也”中的“族”意思是“灭族”; (2)中的“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意思是“假如”; (3)中的“日益骄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地”; (4)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意思是“以?为鉴”。【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35、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项代词,代财物;助词,的。连词,表转折;助词,相当于“之”,主谓之间,不译。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实词的用法。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错误,锱铢,一分一厘,极言其细微错误,呕哑,嘈杂错误,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错误,楚人,指项羽。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考生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并进行判断作答。例句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状语后置,意思是“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
36、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A项“覆之以掌”状语后置,应该是“用手掌盖在(蟋蟀)上”;B项“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应该是“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闲的少年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C项“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状语后置,应该是“各种乐器奏出来的声音,比闹市上人们说话的声音还多(嘈杂)”; D项“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应该是“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37、,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 “奈何”译为“为什么”;“锱铢”译为“一分一厘”。(2) “函谷举”被动句,译为“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炬”,名词作动词,译为“放火”;“可怜”译为“可惜”; “焦土”,名词作动词,译为“化为焦土”。【20题详解】本文考查作品的语言特色。解答本题时,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
38、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排比”、“夸张”。此处运用了排比手法,把六个意义相关、结构相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为了表现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对事物的数量和程度等方面尽情夸张,可谓精彩妙极! 整句散句结合,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点睛】译文: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
39、;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
40、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朱
41、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
42、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 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庄生羞为公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
43、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9下面对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
44、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B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C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D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且遣其少子 且:将要B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遗:送给C可疾去矣 疾:迅速D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顾:顾及11
4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朱公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可疾去,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 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公有二个儿子,二儿子长大成人到了壮年的时候,杀了人被关在楚国,朱公准备了千镒黄金想派小儿子去楚国救回二儿子。B庄生凭着清廉正直的品德在楚国极有名望,深受楚国君民敬重。但庄生虽然才智过人,却无法忍受别人的羞辱。C楚于每次大赦之前,常常要派人去加守三钱之府,目的是为了安全运出大量
46、的钱财发给天下的白姓。D朱公料事准确,而且不生分外的贪心,明达事理,所以对二儿子最终被杀,他不但不悲痛,反而还满意的笑。参考答案:9B10D11B12B9试题分析: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去之,非所惜吝。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D “顾”在文中的含义是“只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1试题分析:说的是庄生的言行,是长男的行为,是朱公在解释大儿子“重弃财”的原因。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2试题分析:A项中的“二儿子长到成年强壮的时候”与文中“小儿子长到成年强壮的时候”不一致。C项中的楚王封府的目的,不是为了安全运出钱财,而是防止大赦之前有人故意偷钱恶性事件的发生。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