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44.17KB ,
资源ID:329039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2903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成都市私立玉垒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四川省成都市私立玉垒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四川省成都市私立玉垒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

2、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

3、,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

4、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6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

5、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7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6、。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参考答案:6A 解析:答非所问,问的是“特征”,答的是“原因”,据第一段文意可知特征有“三”,文中分别用“首先”“ 其次”“再次”提领。7D D讲的是“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造成的结果,而非“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8C 解析:文章只谈文化辐合趋同的“弊”而没有涉及“利”,故“它对人类弊大于利”一说在文中事出无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

7、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

8、,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

9、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点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味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

10、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选自语文读本4)7根据原文,下列有关 “趣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作品,如能真确地观照出所描写的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那就具有一定的文学趣味。B要读出诗中故事背后的趣味,感觉到其中的佳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C不爱好诗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D趣味很少生来

11、就广博,需培养,好比开疆辟土,要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就是消除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的隔膜,能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中故事以外的诗。B成功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关系。C学文学的人如果爱好偏、视野窄,就不能真正欣赏诗的佳妙,因此也很难拥有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它能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有所进益和收获,也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种文学的水平。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上。B故事是文学

12、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枯树搭成的花架,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C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D领略诗歌的趣味,要一层一层的挖掘诗歌背后的意蕴,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参考答案:7C(以偏概全,原文有“大半”,是大部分而非全部。)8D(A主次不分,目的是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原文第段讲“真正的文学教育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B无中生有,原文第段讲“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并不等于培养文学趣味与读书无关。C因果颠倒,原文第段讲“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

13、解欣赏”是“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9B(绝对化了,错在“不值得一读”和“就是没有趣味”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空间概念,它既是一个传统的居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的概念。由于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因此,古村古镇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古村古镇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和相关政策的要求,选用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重点文物建筑和设施保护等;也可以根据呈现的环境,选择活态博物馆保护、静态博物馆保护

14、、虚拟博物馆保护;也可以根据呈现的方式,选择实体环境保护、文字记录保护、数字化保护、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等。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必须高度认识古村古镇保护的重要价值,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有效的协同保护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村古镇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

15、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古村古镇协同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聚落的整体格局、街巷风貌、民居风格、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就是为了确保其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从长远来看,保护古村古镇必须依靠立法,我国目前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要加强对有利于古村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

16、法规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保护的力度。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这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信,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与行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和欢迎,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行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村古

17、镇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居住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维空间,是一个文化载体,也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B. 古村古镇的保护应该与科技紧密结合,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C. 对古村古镇的保护,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其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执法保护力度。D. 古村古镇的保护应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是以旅游和商业为目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自然段列举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的方式是为了论证古村古镇保护需要与信

18、息化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的观点。B. 围绕古村古镇的保护,文章多角度并列式地论证了多样化的保护形式和途径。C. 文章提出了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的标准,要特别注意保护聚落的整体格局、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其目的是确保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D. 文章将协同保护古村古镇分为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主要方面,并论证了保护和挖掘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中蕴含的思想为中国未来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B. 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要致力于打造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始终

19、贯穿着天人合一思想的人居环境。C.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D. 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们保护古村古镇的长远之计。参考答案:1. D 2. A 3. D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原文说“古村古镇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没有排除“以旅游和商业为目的”,否定失当。故选D。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

20、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从原文来看,列举的目的是论证“古村古镇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的观点。故选A。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从原文来看,这两部法律只是“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并且“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因而

21、不能说实施这两部法律是“长远之计”,以偏概全。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

22、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

23、,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

24、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

25、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 (选自吕氏春秋谨听,有删改)注一沐而三捉发:指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比喻求贤殷切,礼贤下士。比干:商纣王大臣。纣王昏庸无道,比干多次强谏,被纣王挖心而死。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 数:(一般)规律 B听者自多而不得 多:增加C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 惑:糊涂D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 暴:残害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齐桓公之见小臣稷 审容膝之易安 B故见贤者而不耸 冰,

26、水为之,而寒于水C乱莫大于无天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故殷周以亡 子路行以告1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 B.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C.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D.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4分)译文: (2)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

27、也。(4分)译文: (3)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4分)译文: 参考答案:10、B(应解释为“夸耀”“满足”。)11、D(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A 两个“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C两个“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比”。)12、A (见译文)13、(1)亡国的君主和这些相反,他们都认为自己有才能而轻视别人。(采分点:“反”译为“相反”;“贤” 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才能”;“少”译为“轻视”。)(2)向贤能之人学习,向他们求教,这是三代昌盛的原因。不懂却自以为懂,是百

28、般祸患的根源啊。(采分点:“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宗”译为“根源”,最后一个句子是判断句。)(3)君主贤德,国泰民安,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上执掌朝政;君主昏庸,世道混乱,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下被弃用。(采分点:“治”译为“太平”; “不肖”译为“不贤、昏庸”; “在上”“在下”分别译为“在朝廷上执掌朝政”“在朝廷下被弃用”。)文言文译文过去禹曾经洗一次澡就三次束起头发,吃一顿饭就多次起身,这样来礼待有道行的人,这是为了通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和其他事物发生争执、冲突。贤主用欢悦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有道之士,使他们各得其所;一切都顺其自然,让他们尽情讲话。亡国的君主和这些相反,他们

29、都认为自己有才能而轻视别人。轻视别人就使说话的人拘谨并且不能充分表达意见,听的人自我夸耀而不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虽然能拥有天下,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颠倒黑白、扰乱安定、毁坏成功、危害安宁的行为。所以殷、周因此灭亡,比干因此被杀,如此悖乱的事举不胜举。所以一国之君,不是在所怀疑的地方出错,而在他所不怀疑的地方出错;不是在所不知道的地方出错,而在他知道的地方出错。因此即使没有怀疑的事,即使已经知道的事,都一定要用法度去明察,用一般规律去检验。如果做到这样,就不会在是非问题上有过错,在举止方面有过错了。尧怎么在天下贤能的人中选中了舜呢?舜又是怎么在天下贤能的人中选到了禹呢?是靠耳闻来定的。靠耳闻来判

30、断是违反天性命运的。当今糊涂的人,一是不了解违反生性之情是怎么样的,其次又不知道观察五帝三王成功的原因,那么又怎么知道天下难以治理呢?怎么知道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够呢?最高的智慧是知道事物的真实情况,次一等的智慧是清楚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就要问,没有能力就要学习。周箴里说:“自己认识到这,学习道德还不迟。”向贤能之人学习,向他们求教,这是三代昌盛的原因。不懂却以为懂,是百般祸患的根源啊。名声不是凭空获得的,功业不是自然获得了,国家不是靠虚幻保存下来的,一定是有贤能的人在治理。贤能的人所用的方法,深奥得难以知道,精妙得难以看出。所以,见到贤能的人不肃然起敬,就不能在心中有所警醒。不在心中有

31、所警醒,就对贤能的人的言论了解得不深入。不深入了解他们的言论,那么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事了。君主贤德,国泰民安,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上执掌朝政;君主昏庸,世道混乱,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下被弃用。如今周王朝已经灭亡了,天子也没有了。大乱没有比没有天子更大了。没有天子,就会使强者凌辱弱者,人多欺负人少,大家相互残杀,不能得到安宁休憩。这就是当今的世道。所以,当今的世道,求取有才能的人,就要到荒僻的四方、山谷之中、偏僻幽远的地方去寻找,像这样就可能幸运地得到有才能的人。如果能得到这些人,那么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呢?做什么不能成功呢?姜太公在滋泉垂钓,刚好是纣王的世道,所以文王得到他并在他的辅助下建立王业。文王只是

32、诸侯,而纣王是天子。天子失去了天下,而一个诸侯得到了天下,这是知道和不知道得天下的方法造成的。对待百姓,不等到了解他们就对他们进行役使,不等到合乎礼仪的时候就命令他们。如果有道的人士,一定会对有才能的人礼遇,一定会去了解他们,然后他们才竭尽全能做事。周公可算是能够听取意见的人;齐桓公接见小臣稷,魏文侯接见田子方,都可以说是能够礼贤下士了。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

33、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

34、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35、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10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来:使到来,招致。11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36、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秦之所以重

37、楚者,以其有齐也。(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参考答案:10D11A12D13(1)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2)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从齐国得到补偿。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可代入语境中判断正误。A项“诚”,如果。B项“吊”,哀痛。C项“绝”,断绝。1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审读题干,然后用排除法排除干扰项。B项后一句说的是“齐王”,可排除。C项后一句说的是“韩魏”,可排除。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也可排除。所以A项符合

38、要求。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孟子认为张仪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表述不正确,文中说“或谓”,即“有的人认为”,而从文中“张仪诳楚”的做法来看,并不是大丈夫所为。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逐字落实,抓住重点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1)句中关键词有:“所以”,表原因;“者也”,判断句;“以”,因为。(2) 句中关键词有:攻之不如“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句;“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介词结构后置句。【备注】【参考译文】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

39、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

40、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

41、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的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

42、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

43、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馀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面而视,号曰“苍鹰”。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44、。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选自史记?酷吏列传)10.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B. 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C. 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D. 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

45、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庙,是古代帝王祭祀自己祖先的地方,文中以“宗庙”代指祖先。B. 对簿,古代指在公堂受审,现在人们多用“对簿公堂”来指打官司。C. 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在文中以俸禄代指官阶,指济南太守。D. 匈奴,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善于马战,汉初屡次犯边,构成威胁。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郅都敢于直谏。贾姬遇险,景帝抄起兵器想去救,郅都上前拦阻,直言相告:失去一个贾姬可以再找,陛下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郅都这一言行得到太后赞赏。B. 郅都公正廉明。他不给私人写信,不接受别人送

46、的东西,不听从任何人的说情。他认为既然出来做官,那就应该奉公守节以身殉职,终究不能顾及妻子儿女。C. 郅都不畏权贵。他见到傲慢的丞相条侯,也仅仅是作个揖而已。他执法严酷,列侯宗室遇见他都怕得斜着眼看。最终,他因临江王一事遭到窦太后陷害而死。D. 郅都威震西域。他守卫边境,匈奴便自动把军队撤走了。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让骑兵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居然怕他到了这种地步。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2)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参考答案:10. D 11. A 12. B 13.

47、(1)他曾随从景帝到上林苑,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窜了进去,景帝使眼色让郅都去救,郅都不去。(2)景帝就派使者拿着符节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并让他走便道赴任,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处理政事。【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这段话是说“郢都一到任就把瞷氏的一些首恶通通灭了族,其余的人吓得个个心惊肉跳。仅仅一年多,郡中就变得路不拾遗了,附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