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练习。历史是否有逻辑陈乐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
2、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
3、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
4、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
5、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选自敬畏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6阅读第段,简要说说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19世纪理性批判史学发难。(6分)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论述思路。(6分)18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6分)参考答案:1620世纪的史学家认为: 不要太相信人类的理智,理想的标准筛除了不理性的历史。 理智理性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但个人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理智。 理智有时会异化,会转化为不理智。(每点2分)17引用苏轼的诗句,说明人因为身在其中,所以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进而论证无论何时,因没有纯客观的人(
6、或人时有理性时无理性),所以历史也客观不了,进一步突出历史常常并没有逻辑性的观点,引出结论。(每点3分,酌情给分)18 人们经验的历史不是理性的。 不同的人看历史有不同的视角。 20世纪史学家有相信经验胜过理智的特殊的时代经验。 人不免依据今天的利害关系看历史问题。(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16试题分析:20世纪的史学家之所以会发难,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看法:“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7、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试题分析: 段了论述思路是由东坡居士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之后论述“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从而引出观点“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试题分析: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他从这样几个角度论述自己的观点。“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考点:归纳内容要
8、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小童的夏天姚讲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喝了口冷茶,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打麻将的父亲,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以前的暑假,他也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甚
9、至在远途跋涉的清晨,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单独的市场。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市场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把钱装进母亲缝的贴身小布袋里,再牢牢地系在腰带上。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
10、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
11、在那里,默默流泪。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的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着买回的菜随便挑出一点儿做
12、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问邻居大叔要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的总金额算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选自2016年
13、111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意在表现父亲懂得教育之道,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B. 小说人物形象丰满,作者除形象化的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C. 苏小童的活动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条线索组织曲折复杂、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渐趋丰满。D. 小说结尾“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表明父亲被儿子的行为感动,也有几分内疚。5. “父亲”
14、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苏小童的故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小说内容与探究。参考答案:4. D 5.“父亲”的形象对苏小童的形象起到对比、映衬的作用。如以父亲的欺诈衬托苏晓彤诚信。“父亲” 参与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以苏小童到城里找“父亲”引出下文的故事,又如“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等,小说情节在“父亲”的牵引下向前发展。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小说既赞扬了苏小童的做法和品质,又否定了“父亲”打麻将、欺诈顾客、对孩子的错误引导等不良行为,也描绘了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引人思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我们要诚实守信。苏小童拒绝卖坏鸡蛋给顾客,体
15、现出为人守信用、不欺诈的品格。自强自立。苏小童利用假期卖菜、卖冰棒挣学费,体现出较强的自立精神。明辨是非(善恶)。苏小童认识到父亲有打麻、将欺骗顾客的恶习,他便拒绝向父亲交代的那样去做。积极向上,不放弃学习,苏小童坚守求学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高中求学。(前三点各2分,最后一点1分)点睛: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启示,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
16、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诚实守信,自强自立,明辨是非(善恶)等。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人说,博物馆是城市的文明积淀,书店是城市的精神灵魂,从中足见书店之于城市文明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网上购书的兴起,电子阅读的广泛,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被迫关门。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转型发展,一大批“高颜值”的网红书店应运而生。人气是实体书店生存的基石,网红书店的出现,就是在汇聚人气上下足了工夫。从经营理念到店内设计、从功能拓展到艺术打造,越来越多诸如新华书店、三联韬奋书店等实体书店不再是
17、传统的、只有图书与书架简单搭配的书店,而是兼具了或旅游景点、或主题公园、或星级酒店等多元文化、多样风格的新书店。这些新书店因为独特的艺术气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也正是因为汇聚起了人气,实体书店渐渐回暖。实体书店可以自主选择多元化经营,可以把空间设计得更有吸引力,但无论如何选择和设计,都必须突出“书”和“读书”这个主题,这是书店得以生存的核心。(摘编自网红书店要“红”也要“专”,湖北文明网)材料二: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诸多“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喜欢购书的秦先生直言不会去“网红书店”,“这些书店是给游客拍
18、照的,本末倒置。环境虽美但也嘈杂,干扰太多,不适宜读书。”还有读者认为“高颜值”对书店来说是种负面效应,“一旦走高颜值路线,就意味着书店的目标受众变了,从读者群体转向游客群体,这两类人群重合度并不高,后者必然影响前者的阅读体验。”也有一些读者认为,“打卡”来访并非坏事。建筑设计师陈先生说:“打卡也有积极意义,可以带动人们对书的关注程度。”读者林先生说:“看着满墙的书,我会感觉特别开心,随便逛逛都能感受到文化气质。”而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以书为基础的“网红书店”,营造的精神氛围不局限于书本身。今年6月开始试营业的玻璃宫艺术书局,光凭造型就足够吸引人26米高的全玻璃建筑,在阳光照射下透亮干净。联合创
19、始人冬云说,她想借此营造一种“呼吸感”,她希望人们走进书局,能感到舒适和放松。(摘编自网红书店“高颜值”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解放日报2019年9月18日)材料三: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应该看到,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综合阅读率也在继续上升。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另外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设置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
20、,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摘编自注重阅读仪式感 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科技日报2019年8月23日)材料四: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每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对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必须加强对书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实体书店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摘编自
21、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变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年9月25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实体书店能够逐渐回暖,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经营理念、店内设计、功能拓展、艺术打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汇聚了人气。B. 网红书店的兴起,引发公众热议,其中有褒有贬,态度不一,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读者对阅读价值的不同追求。C. 网红书店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而是集书籍阅读、旅游观光、休闲就餐、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D.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它仍能够保持一定的销售量,可见它还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5. 下列对材料相关
22、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为了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因此产生了一大批 “高颜值”的网红书店。B. 随着国民综合阅读率的不断攀升,实体书店发展出现转机,可以依靠打价格战击败网上书城。C. 网红书店的“高颜值”实际是“浮躁”“肤浅”的表现,环境虽美却嘈杂,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D. 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新型实体书店可以为消费者“画像”,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和深度需求。6. 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网红书店更好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4. B 5. D 6. 以“书”为基础,突出“书”和“读书”的主题,努力营造文化氛围。营造阅读氛围、打造实体场景,注重阅读的体
23、验感和仪式感。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突出服务的“专业性”,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B项,“不同历史时期”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诸多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第二段“建筑设计师陈先生说:打卡也有积极意义,可以带动人们对书的关注程度。读者林先生说而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以书为基础的网红书店,营造的精神氛围不局限于书本身”可知,网红书店兴起
24、,引发公众褒贬不一的热议,体现了不同读者对阅读价值的不同追求,但是“不同历史时期”则于文无据。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为了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转型发展,一大批高颜值的网红书店应运而生”可知,A项目的陈述错误,应该是“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B项,“可以依靠打价格战击败网上书城”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一段“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
25、气,但是纸质书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可知,B项中“可以”与原文不符,应是“不切实际”。C项,“实际是浮躁肤浅的表现”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诸多 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可知,只是“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的看法,故C项以部分人的看法代替所有人的看法。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为网红书店更好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措施和方法,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实体
26、书店可以自主选择多元化经营,可以把空间设计得更有吸引力,但无论如何选择和设计,都必须突出书和读书这个主题,这是书店得以生存的核心”、材料二第二段“看着满墙的书,我会感觉特别开心,随便逛逛都能感受到文化气质”可知,网红书店更好发展的举措:突出“书”和“读书”的主题,努力营造文化气质。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可知,网红书店更好发展的举措:营造阅读氛围、打造实体场景,注重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
27、务上,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材料四“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必须加强对书店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可知,网红书店更好发展的举措: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突出 “专业性”,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
28、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筠州学记曾巩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佘,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杨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
29、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30、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微:没有B. 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笃:专注C. 至于循习之深 习:学习D. 南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病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0分)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以寤后之学者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请记于予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
31、,必度于礼义。(4分)译句:(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3分)译句: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3分)译句: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6.A(微:衰败) 7.B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5. 文段精炼(20分)吴山图记(明)归有光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
32、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翻译: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翻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
33、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翻译: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
34、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苏东坡替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震川先生集卷十六)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诚:确实,实在B 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被:蒙受C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 胜:风水宝地D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去:往,到.17下列
35、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以高第召人为给事中 谨拜表以闻B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飞 是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 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 因命余记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先交待自己与 吴山图 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 吴山图的故事,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B 文章谈了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目的是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C 作者用心雕饰文字,写得清新淡雅,细腻描绘了吴县的山水,又将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构思非常精巧。D
36、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2分)译文:( 2)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3 分)译文:参考答案:16. 答案 D(去:离开。)17. 答案 B(A介词,译为“因为”;连词,表目的 B都是介词,译为“对” C介词,译为“替”;语气词,呢。D连词,表示承接,译为“于是”;介词,译为“通过”。18 C(作者在文字上不事雕饰,且选文并没有描写吴地山水。)19答案(1)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
37、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山水那样眷恋呢?(2)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禄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
38、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旜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
39、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恆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恆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鄴,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虓(xio),怒吼。蹇谔:正直感言。蹇,通“謇”,正真。4下列对文
40、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
41、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牵连受罚或被诛灭的制度。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檄书”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
42、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C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D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2)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鄴,随帝还洛阳。参考答案:4D5A6C7(1)女儿后来会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这才高兴起来。(2)(王戎)以后跟随皇帝北伐,朝
43、廷的军队在荡阴溃败,王戎又去了邺,跟随皇帝回到洛阳。4试题分析:注意“天子”做后句的主语,“义兵”做前句的宾语,“大难”做前句的宾语。【考点定位】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天子”做后句的主语,“义兵”做前句的宾语,“大难”做前句的宾语。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坐:定罪。用代入法即可得以检验。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处罚。连坐,是指中国
44、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6试题分析:并未清退徒有虚名的人。【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并未清退徒有虚名的人。7KS5UKS5U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归宁”“色”“遽”“直”“王师”“败绩”“诣”。【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45、B。【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归宁”“色”“遽”“直”“王师”“败绩”“诣”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参考译文】王戎字浚冲,琅琊临沂人。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贞陵亭侯。王戎幼年聪明伶俐,神彩秀美。能视日而目不眩,裴楷见了他仔细审视一番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46、”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槛笼中怒吼震地,众人都奔走退避,王戎却站着不动,神色如常。魏明帝在阁上看到后,称赞王戎是奇童。王戎曾与群儿在道旁游玩,见李树上有很多果实,群儿争着去摘取,王戎却不去,有人问他为何不去,王戎说:“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取来一尝,果然是苦的。裴頠(wi)是王戎的女婿,裴頠被杀,王戎被牵连免官。齐王司马礒起义兵讨司马伦,孙秀将王戎囚于京城内,司马伦之子欲取出王戎作军司。博士王繇说:“浚冲谲诈多端,哪肯为少年所用?”于是不用。惠帝回宫复位,以王戎为尚书令。接着河间王司马遣使者说服成都王司马颖,将共讨齐王司马礒。讨伐的檄文到京师,司马礒对王戎说:“孙秀作乱,天子被幽禁威逼,我纠合义兵,扫除元恶,尽臣子之节,这是神人共知的。二王听信谗言,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