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103.88KB ,
资源ID:328856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2885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1、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

2、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

3、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

4、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

5、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16.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A. 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B.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C. 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

6、来、密切相关的境界。17.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B. 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C. 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D.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18. 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参考答案:16. D 17. D 18. “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特点: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

7、的存在”)。【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生命的态度”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与文中找到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本题中,A项,“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错误,选项所说是科学的态度和功利的态度;B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错误,C项,“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错误,这两项所说是审美的态度。ABC三项所说都不属于

8、“生命的态度”,故选D项。【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项,“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运用类比论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文章把另外三种态度与生命的态度进行对比,借以突出生命的态度对于“境”的重要性。故选D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9、如本题要求理解文中概念“境”的含义和特点,然后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搜索答题区间,哪些地方写了“境”,如何写境的,写了哪些方面,再进行综合概括。第五节结尾“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由此可知,“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如第六节“境是体验的真实”,“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这三处分别体现了“境”体验性、浑全性和关联性的特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10、、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

11、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

12、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1215题。蓑衣干亚群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的,跟普通衣服不同的是没有袖口,也没有衣袋,上面有坎肩,中间是一排棕榈丝带,

13、代替纽扣。别看外面毛刺刺的,但里面非常平整,即使与皮肤接触也不太觉得刺痒。这件蓑衣是爷爷跟父亲分家时的一件家什,到父亲手里已经有些年月了。我不知道他那时的年纪有多大,我跟村里的娃娃们都叫他蓑衣爷爷。他做蓑衣一般一星期做好了,去取时挑一百斤谷,作为蓑衣的工钱。一百斤谷也不是每户人家都能随便拿得出,在他那儿赊帐的并不少,他从不让人打欠条什么的,蓑衣拿走,谷子慢慢还。别看他花一个星期可以换成一百斤谷,之前他得准备很长时间,仅剥下来的棕榈皮在缝制前还需要做许多的加工活,如晒干、浸泡等。他做蓑衣往往在晚上,一把竹椅子,一盏煤油灯,还有一张小木桌,一根针和一团棕榈绳。他往煤油灯盏里注入小半碗煤油,拨一拨灯

14、芯,然后开始做活。晚上村里一户人家一盏灯,家里人全凑在灯下,各自做事,一起说话。这样的夜晚,这样的一些人,与其说取一点光,不如说是沾点光。他家是村里唯一点两盏煤油灯的。他做蓑衣时不喜欢旁边有人,一定要在清清静静的环境下才能让针线活动起来。独自守一盏煤油灯不是浪漫,而是奢侈,他是那个时候村里最奢侈的人。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蓑蓑”的声音。他像细心的婆娘,一阵来,一阵去,结实而匀称的针脚既是他手艺的体现,更是他心灵静修的注脚。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扎进棕榈片中。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他在缝制蓑衣的时候会想什么,或想到什么,可很多人却有这么一种感觉,他做的蓑衣穿在身上比张裁

15、缝做的衣服更舒服。据说他祖上是我们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大户人家,到了他父辈家道开始中落,到土改时他家的房子与田地差不多都变卖完了,也因这个帮他逃过了一劫。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命还不错,虽然没有享受到祖辈的福,也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家产,但留给他唯一的好处是曾让他念过几年的私塾,还和做过他家长工的一个老人学会了做蓑衣。他常说他记性很差,见过几次面后还是叫不出名字,可他一看到某人穿着他做的蓑衣,一定能叫出那个人的名字,而脱下蓑衣后,他又认不出来。这是非常奇怪的事。刚开始别人不太相信他,以为他故意的,只是他故意这样做似乎又没有理由。后来,大家发现他真的是这样。不管这个人多年未见,他一见蓑衣,准能直呼其名

16、,一点不会出错。大家认为他肯定在蓑衣上作了记号,但没有人在自己的蓑衣上找到一丁点信息,规规矩矩的针眼,严严密密的缝合,除了大小有些区别外,几乎一模一样。蓑衣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慢慢有些落寞,雨天干活的情形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得紧密,村里人虽然还是靠天吃饭,可很多人已经不在乎雨天那些辰光。蓑衣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雨披和漂亮的花折伞出现在村道上,那样子确实比厚重又毛刺刺的蓑衣来得好看、轻便。有一天,门口来了一个人,问我父亲有没有蓑衣,他想收购。父亲觉得很奇怪。他说,他受人之托,买几件蓑衣放到农具博物馆。说这话时,眼睛一直望墙壁上瞟,上面挂着一件蓑衣。父亲没有把蓑衣卖给他,不管这个人怎么磨嘴

17、皮。但从他的嘴里知道了一个信息,邻村那位做蓑衣的老人已经作古,做了大半辈子的蓑衣却一件也没有留下。老人的儿子建议这个人去周围的村子打听打听,可能有的家里还有蓑衣。父亲一听,更加坚定要留下这件蓑衣。可惜,这件绝版的蓑衣在打井的时候,垫到了井底。据说,有蓑衣的垫底,井水又清又甜。的确如此。不知道井底的蓑衣还在不在。(选自散文2015年第9期,有删改)12.文章第段具体描写“蓑衣”有何作用?(4分) 13.请赏析文章第段的表达特色。(6分) 14.如何理解“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扎进棕榈片中”这句话?(4分) 15.作者借“蓑衣”表达了多种情感,请统观全文加以探究。 (6分) 参考答

18、案:12.具体描写小时候墙上的这件蓑衣,表明这件蓑衣历史悠久、牢固耐用,作者对它印象深刻。引起下文对蓑衣爷爷的回忆,暗示他技艺高超;与结尾照应,表明父亲对家传蓑衣的珍惜。(每点2分,答到2点即可)13.第段具体描写蓑衣爷爷做蓑衣的场面;运用细节描写,写出做蓑衣前的准备;将村里其他人家与蓑衣爷爷晚上用煤油灯的情况对比;视听结合;运用叠词;长短句结合,语言灵动,表达富有韵味。(每点1分)14.蓑衣爷爷做蓑衣往往在晚上,环境安静才能专心做出精品。缝制蓑衣也是一次心灵的静修,老人从容地看待生活的得失。(每点2分)15.对幼时家中蓑衣的怀念。对蓑衣爷爷做事细致专注的赞美,对其从容淡定人生态度的钦佩。对蓑

19、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哀伤,对传统农作方式的怀念。对乡村世界的眷恋和皈依。(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轼传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

20、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

21、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节)【注】二宫:后宫的太皇太后及太后。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B.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C.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D.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11. 下列对文中

22、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 “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号”。C. 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D.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

23、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B. 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C.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D. 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2)如

24、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这句话的含义是: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查了很久,也没有判决。通读句子,理解其大意,结合句中实词、虚词断句。如“李定”“舒亶”“何正臣”都是人名,“久之”表时间。根据以上断句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故答案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25、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号”则是同辈之间的称呼或表明自己的一种志向。故答案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

26、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C,理解错误,不是“司农擅造律法”,是苏轼以擅造法律定罪责难司农,“据理力争”也于文无据。故答案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然”但是;“晓”明白;“以”认为;“夺”夺取;“其”代词,指他们(百姓);“之”结构助词,的;“资”钱财。(2)“与

27、”和;“守”守城;“是”指示代词,这里;“决”决堤;“败”毁了。【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服母丧。熙宁二年,还朝。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

28、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太皇太后和太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

29、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

30、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调任湖州知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查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

31、,自号“东坡居士”。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

32、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

33、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

34、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注 宋乾德二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B. 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C. 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D. 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使一举而下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B.则论语二十篇也 于其身,则耻师焉C. 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 上因晚朝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7.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

35、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

36、选果然是合格的。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9翻译和断句。(10分)(1)用“/”为下列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7分)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4分)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3分)参考答案:5、 B 6 D 7 D 8 A9.(1)断句: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37、每错误3处扣1分)(2)翻译:(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再、及此、生死肉骨各1分,句意1分)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颜色自若、徐各1分,句意1分)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

38、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

39、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

40、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

41、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5、 道,方法。6 因,介词,趁机。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B.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凭;动词,认为。7 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8.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

42、”,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23分)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

43、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武安侯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44、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 让:责备B. 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 微言:暗中进言C.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 坐:停止D.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侵:欺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45、.魏其已为大将军后 将军必为太尉B.武安侯以王太后故 非痛折节以礼屈之C.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 是后乃退D.天下吏士趋势利者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田蚡骄横的一组是(3分)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蚡以肺腑为京师相治宅甲诸第 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汉景帝去世后,太子登位继立,朝廷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B.田蚡刚掌权就想当丞相,但经过籍福劝说后,面见皇帝,提出把相位让给魏其侯。C.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否则,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但魏其侯没有听从他的话。D.武安侯田蚡因皇上虽然刚刚即位但年纪却老了,自己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把持朝政,掌管官吏的升降,引起皇上的不满。8.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3分) 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4分) 参考答案:【附文言翻译】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