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9题。 (18分)遥远的炊烟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
2、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
3、唤儿子了。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
4、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
5、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26结合文意,理解“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的含意。(4分)27结合第四、五、六段,请分点简要概括“炊烟”的内涵。(4分)28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29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26答案:城市没有炊
6、烟,(1分)城市的人们无暇留意炊烟,(1分)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2分)27答案: (1)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2)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3)远方游子的乡土之思。(每点1分,3点4分)28答案: (1)照应文题,前一句点“炊烟”,后一句点“遥远”;(1分)(2)呼应开头部分,与“怀念”“遐想”遥遥相应;(1分)(3)深化主旨,抒写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作者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2分)29答案: “踱步”一词将炊烟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情态。运用排比的句式,节奏感强,强调了炊烟各异的形态,突出对炊烟记忆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感念之情。(拟人、排比各
7、1分,具体分析各1分,作用2分。其中,排比分析一处即可)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初,徐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塑料厂和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
8、法。1947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深造。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1950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年5月1同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
9、入成都工学院,后成为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61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60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1964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国家985工程。半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
10、。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称PPS)的国际代表。 PPS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必要在中国召开;还有人指责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教授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他一贯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为国家、为社会
11、工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殷切地关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他依然全日工作,依然坚持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强调高质量、高效率。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相关链接:(1)徐僖教授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青
12、少年时代,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他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2)在同事眼中,“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三分之二的肺被切除,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命。1980年5月,徐僖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两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7. 下列理解和分
13、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青少年时代的徐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B. 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的年会最终改在中国上海召开。C.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D. 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徐僖教授最大的心愿。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益于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B. 60年代初,徐
14、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C. 50年代初,徐僖教授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D. 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E. 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9. 文中说“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他的“无私奉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 B 8. DE 9. (1)献身科学,报效
15、祖国。青年时代就立志投身科学事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在美国深造学成后,经历险阻回到祖国。(2)资助学子,培养人才。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为国家培养了技术骨干和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3)淡泊名利,清廉奉献。他一贯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徐僖教授还兼职大量工作,但不计报酬。(4)践行格言,忘我工作。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命”,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7. 试题分析:原文是“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8. 试题分析:A项,“求是”是浙江大学的
16、校训。B项,原文是“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是1953年筹建。C项,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原因,还有“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9. 试题分析:此题注意从“献身科学,报效祖国”“资助学子,培养人才”“淡泊名利,清廉奉献”“践行格言,忘我工作”的角度作答。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
17、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烛照无人苍茫时杜怀超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18、。 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
19、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
20、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
21、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
22、生活的心灵互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几千年前,我们就是靠着水烛、水芹之类走出时间的荒原,走出历史的封面。草根、草叶、果实、花朵等曾都是我们的腹中之物,一天,一年,一百年用坚韧和卑微养活着人类。那时我们都是匍匐着身子在大地上寻找,我们的头颅我们的身子高不过任意一棵水烛。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至少,在苍茫的寒冬,我们不至于在水烛四下纷飞之际,瞬间白头。(选自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02日 24 版,有删改)14.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笔下水烛的形象特点。15. 请从内
23、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6. 文章第段画线句子引用了经典名句,试分析其妙处。17. 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参考答案:14. 充满灵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柔弱而秀美;本真而质朴。(答满4点即给满分) 15. (1)内容上:既写出了水烛在不知名的空间里潜滋暗长的特点,又写出水烛的柔弱与秀美的形象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水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后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张本。(3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水烛形象的描写转入下文对由水烛引起的沉思与遐想的抒写。(3分) 16.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24、地写出了水烛坚韧的特性,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2分)(2)意象优美,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绵绵不绝的情思与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交相辉映。(2分)(3)引用经典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学文化内涵,使得文章更厚重,更具诗意美。(2分) 17. 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充满灵性、生命力旺盛、柔弱而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本真而质朴的水烛形象与精神的抒写和赞美,(3分)反思了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状态,呼吁人们重构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回归本真、质朴、坚韧的生活状态。(5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14题详解】试题分析:要分析水烛的形象,需要结合文本内容
25、,从文中“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 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重点段落作用的题目,回答时,需要注意内容上与文本主旨联系,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等加以分析作答即可。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分析重要语句的
26、含义,需要联系文本内容,注意句子的修辞手法、所写意象,同时,要注意引用经典名句对增加文章的文学意味所起的作用作一分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回答时,注意结合题干,亮明观点;概括情节,照顾问题;联系背景,概括主旨;明确小说创作意图。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文章主旨,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选择题各3分,翻译6分,共18分)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
27、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
28、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
29、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辱之曰 当众B、项梁败,又属项羽 跟随C、为连敖,坐法当斩 因为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授职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为斩壮士 为秦宫人B、不及以闻,自追之 纫秋兰以为佩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汉王之入蜀 杳不知其所之也12、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
30、或推重的一组是( )A、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饭信,竟漂数十日。B、俯出胯下,匍匐。 与语,大悦之。C、居麾下,无所知名。 如失左右手。D、追信,诈也。 不及以闻,自追之。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B、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D、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
31、。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参考答案:10、C(坐:犯罪)11、B(A为:介词“因为”/动词“成为” B以:介词,“把” C 者:“的人”/判断句中,表示提顿 D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往”)12、D13、D(滕公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5. 课内阅读,完成4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32、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也:助词,表示句间停顿 B或师焉,或不焉 不:否定词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5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3、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参考答案:4A (B、不,通假字“否”;C、道,风尚;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5C (A罪,名作动;弱,使动,使弱;D北,名词作状语6B (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状语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状语后置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
34、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擢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35、,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36、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 刻意:专心一意B. 未尝出一语干进 干:干预,干涉C. 犹虞其复用,力排之 虞:担忧D. 诡辞欺君,吾不为也 诡辞:怪诞不实之言7.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未尝出一语干进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A. B. C. D.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B.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C.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D
37、. 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B. 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C.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权势颇重。魏晋主簿常参机要。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明清县署仍称主簿,系低级事务官。D. “擢” 指官吏的选拔提拔,
38、“假”“署”都有暂任代理官职的含义,“徙”“出”是指京官调任地方官,“征”“辟”常指官员的征召招聘。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B. 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C. 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D. 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
39、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11.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参考答案:6. B 7. C 8. B 9. D 10. D 11. 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未尝出一语干进”,“干”如解释为“干预,干涉”,则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从“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
40、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可以知道,“未尝出一语干进”,意思应是“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干”意思是“求”,“干进”指“谋求仕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7.
4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审题,明确筛选的要求,“张汝明”是对象,“尽职尽责”是特点;然后分析句子,采取排除的方法。“为鬻橐中装,代偿之”,意思是“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这是说张汝明为江阴县尉偿还债务,与“职责”无关;“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意思是“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这是说张汝明不想以献编钟谋求升官,与“职责”无关,排除这两句即可选出答案。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首
42、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可以先抓句中的名词,比如“汝明”“期”“民”“役”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为”意思是“约定”,动词,“期”意思是“期限”,是宾语,故二者不能分开,排除A项;“佐”意思是“帮助”,宾语是“役”,二者不能分开,排除CD两项。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徙是指京官调任地方官”有误;“徙”是指官职调动。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
43、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文中的“求上献”意思是“请求献给皇上”,选项对于“上”的理解有误,应改为“献给皇上”。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
44、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岳州”这一地名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本倒数第二段,文中说的是“献给皇上”,而选项变成“献给他张汝明”,故错误。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且”,而且;“市”,动词,买;“时”,名词作状语,及时
45、;“予”,动词,给;“直”,同“值”;“欲绳以法”,介宾短语后置,应为“欲以法绳”,“绳”,动词,制裁;“为鬻橐中装”省略句,应为“为(之)鬻橐中装”,“鬻”,卖;“代”,替;“偿”,偿还。文言文译文: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
46、。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来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