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1.50MB ,
资源ID:32880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288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_刘火胜.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_刘火胜.pdf

1、第42卷 第4期2023年 7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2 No.4July 2023,98106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刘火胜1,李思韬2,宛浩凯2,余乾慧1,吴昌广21.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武汉 430040;2.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摘要 为精细化评估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以辅助气候适应性设计工作,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体系对武汉中心城区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连续3 a夏冬时段的6类建筑空间和3类自然空间热岛强度

2、(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日平均UHII差异、逐时UHII变化及同种LCZ类内UHII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LCZ在夏冬两季可保持稳定日平均UHII类间差异,其中建筑高度越高的LCZ类型其UHII越高,特别是开阔高层(LCZ 4)和开阔中层(LCZ 5),而稀疏树林(LCZ B)、茂密树林(LCZ A)、开阔低层(LCZ 6)和零散建筑(LCZ 9)总体保持0 以下;UHII逐时变化方面,LCZ A与其他LCZ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日出后8 h范围内LCZ A表现为快速上升后下降,其他类型则呈快速下降后稳定上升趋

3、势;单日内,各LCZ的UHII呈“夏强冬弱、昼弱夜强”的特性,其中LCZ 9与LCZ A能够长时间维持“城市冷岛”效应以缓解局部热环境,而LCZ 4是唯一夏冬两季UHII均保持在0 以上的类型;具有中层高度特征的LCZ 2和LCZ 5表现出显著的类内UHII差异,同类LCZ位于城区中部地块受城市冠层通风阻碍的影响其UHII比城区边界地块高。研究结果表明,LCZ类间UHII差异在夏冬两季稳定存在,而LCZ类内UHII显著性差异主要受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驱动,密集的中心城区由于通风效能低下和人为热排放频繁而更易于导致局部高温。关键词 局地气候分区;城市热岛;空气温度;热岛强度中图分类号 P463.3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23)04-0098-09城市热环境是主导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热岛效应1。随着城市持续高速发展和人为热排放快速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在导致城市高温问题频发的同时还伴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物聚集、户外热舒适性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2。阐明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其形成机制并提出适应性对策成为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研究的热点问题3-4。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通常指城市与其周围郊区气温的差值,UHII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

5、因而用于反映城市化对城乡温度的影响程度2,5-6,其计算方法主要包含遥感反演和气象站资料法7。借助遥感反演技术,以往研究重点关注于解析二维空间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分布的影响8。Yang等9研究了城市建设强度对地表热环境的驱动规律,发现紧凑密集的建筑群更容易导致区域高温。黄亚平等10利用城市管理单元分析了武汉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异,识别了城市高温区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趋势。考虑到遥感观测在反演精度和时间连续性上的局限11,有研究利用局地观测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法以分析城市下垫面要素对热岛效应时空分异的影响。骆杨等12发现杭州市主体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并向外逐渐减弱,且这一特性会受到居民活动的影响而在每周的周末

6、更为强烈。孟凡超等13探讨了天津市UHII时空分布规律,在空间维度上,市中心为强热岛区并向四周辐射,绿地和水体对UHII增强具有一定缓解作用;在时间维度上,冬季UHII高于其他季节,并以22:00到次日06:00的夜间UHII更为强烈。收稿日期:2023 02 14基金项目: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21Y12);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科技基金项目(WHGF2022A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662022YLYJ002)刘火胜,E-mail:通信作者:吴昌广,E-mail:刘火胜,李思韬,宛浩凯,等.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3,

7、42(4):98106.DOI:10.13300/ki.hnlkxb.2023.04.011城市下垫面空间是高度异质且复杂的,由于相关研究难以清晰地描述城市内部异构组成与UHII的关系,使得现有结论仍难以有效运用于基于局部热环境改善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因此,对于空间形态高度异质性发展的大中型城市,有必要精细化区分城市三维空间类型从而有效研究城市复杂下垫面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14-15。Stewart等16提出一种基于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的分类体系,根据地表覆盖、结构、材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将城市下垫面划分为10类建筑环境型空间(LCZ 110)和7类自然环境型

8、空间(LCZ AG),为标准化地分析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时空分异特征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广泛分析了LCZ类型在复杂空间背景和多种时间尺度下的热环境差异,显示了方法的基本合理性17,但仍存在局限。首先,由近地表气温表征的“冠层热岛”对揭示三维空间要素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至关重要18,但目前在城市范围内将LCZ与高密度气象资料相结合的工作仍非常有限,这不利于充分理解真实城市内LCZ的热岛强度时空异质性特征。同时,相关研究通常聚焦于评估“LCZ类间”的热环境大小关系以指导规划设计工作,而对“LCZ类内”差异的探索还不够充分17,忽略了外部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对LCZ热环境的潜在影

9、响。随着我国地面自动气象站布设工作的推进,连续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城市热岛精细化气候特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13。本研究以我国中部重要的大型现代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城市气象观测网络分析武汉市多种LCZ类型在夏冬两季的类间和类内UHII时空分异,为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武汉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和四季分明的特点。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武汉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6个城市新城环绕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区具有“圈层式”的空间结构模式,是市域内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面积约为905.52 km2,常住人口达700万19。与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的快速城市

10、化过程相似20-21,为适应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人口增长,近年来更加密集的建筑布局和新建高层建筑使得武汉中心城区的下垫面三维空间形态呈现显著异质化特征,进而导致城市内部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的高度复杂。1.2数据来源所用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气象部门,包括武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自动气象站20192021年夏(6月至8月)冬(12月至次年2月)两季逐时气温资料(图1)。为尽可能保证气象观测过程的准确性,中心城区所选气象站统一海拔为2030 m,且气象站数据采集信息丢失率低于0.5%21-23。基于此,共选择22处自动气象站点。结合Stewart等16对LCZ空间范围的定义及Zhang等24在武汉市LCZ

11、分区过程中提出的适宜基底单元尺寸,以站点0.5 km直径范围内的缓冲区域进行LCZ分类。结合 Landsat-8城图1 武汉市22处城市气象站空间分布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2 urban weather stations in Wuhan第 4 期刘火胜 等: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城市下垫面空间是高度异质且复杂的,由于相关研究难以清晰地描述城市内部异构组成与 UHII的关系,使得现有结论仍难以有效运用于基于局部热环境改善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因此,对于空间形态高度异质性发展的大中型城市,有必要精细化区分城市三维空间类型从而有效研究城市

12、复杂下垫面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14-15。Stewart等16提出一种基于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的分类体系,根据地表覆盖、结构、材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将城市下垫面划分为10类建筑环境型空间(LCZ 110)和7类自然环境型空间(LCZ AG),为标准化地分析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时空分异特征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广泛分析了LCZ类型在复杂空间背景和多种时间尺度下的热环境差异,显示了方法的基本合理性17,但仍存在局限。首先,由近地表气温表征的“冠层热岛”对揭示三维空间要素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至关重要18,但目前在城市范围内将LCZ与高密度气象资料相结合的工作仍非常有限,

13、这不利于充分理解真实城市内LCZ的热岛强度时空异质性特征。同时,相关研究通常聚焦于评估“LCZ类间”的热环境大小关系以指导规划设计工作,而对“LCZ类内”差异的探索还不够充分17,忽略了外部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对LCZ热环境的潜在影响。随着我国地面自动气象站布设工作的推进,连续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城市热岛精细化气候特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13。本研究以我国中部重要的大型现代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城市气象观测网络分析武汉市多种LCZ类型在夏冬两季的类间和类内UHII时空分异,为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武汉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冬冷夏

14、热和四季分明的特点。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武汉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6个城市新城环绕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区具有“圈层式”的空间结构模式,是市域内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面积约为905.52 km2,常住人口达700万19。与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相似20-21,为适应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人口增长,近年来更加密集的建筑布局和新建高层建筑使得武汉中心城区的下垫面三维空间形态呈现显著异质化特征,进而导致城市内部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的高度复杂。1.2数据来源所用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气象部门,包括武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自动气象站20192021年夏(6月至8月)冬(12月至次年2月)两季逐时气

15、温资料(图1)。为尽可能保证气象观测过程的准确性,中心城区所选气象站统一海拔为2030 m,且气象站数据采集信息丢失率低于0.5%21-23。基于此,共选择22处自动气象站点。结合Stewart等16对LCZ空间范围的定义及Zhang等24在武汉市LCZ分区过程中提出的适宜基底单元尺寸,以站点0.5 km直径范围内的缓冲区域进行LCZ分类。结合Landsat-8城图1 武汉市22处城市气象站空间分布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2 urban weather stations in Wuhan99第 42 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市高清卫星影像及基于Q

16、GIS提取的城市三维空间信息,22处区域气象站点所处空间类型分别对应于9种 LCZ,其中 6 种为建筑空间类 LCZ(包含 LCZ 2、LCZ 3、LCZ 4、LCZ 5、LCZ 6和LCZ 9),3种为自然空间类 LCZ(分别为 LCZ A、LCZ B、LCZ D),涵盖了中心城区常见的空间形态类型(表1)。1.3典型气象日选取城市热岛效应与气象背景条件关系密切,少云、微风的天气条件更适合观测和分析城市热岛的时空变化。本研究采用Oke25提出的天气因子(weather factor,)快速选取符合上述天气特征的气象日,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v(kn2)(1)式(1)中v为风速,n为云量,系

17、数k则根据云的种类取值26。其中,代表无热岛效应,而 表明有最大热岛效应。逐时风速来源于武汉气象站,逐时云量和云种类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https:/ 年夏冬两季分别有157 d(夏 77 d、冬 80 d)、155 d(夏 80 d、冬 75 d)和164 d(夏83 d、冬81 d)符合选取标准。1.4数据分析LCZ的 UHII时空分异特征评估包含类间差异和类内差异2个层面。对于类间差异,不同年份分别统计夏冬两季的 LCZ 日平均 UHII 及逐时 UHII 变化。其中,基于LCZ体系的UHII计算如式(2)所示:I UHI(LCZ x)=TLCZ xTLCZ D(2)其中,

18、TLCZ x为中心城区内各 LCZ类型的气温,TLCZ D为LCZ D的气温。对于LCZ类内UHII差异,首先结合ArcGIS平台定性识别中心城区夏冬两季平均UHII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量化评估同类 LCZ 的类内热环境差异。由于方差分析包含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前置条件,因此,分析前需在95%的置信水平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以评估正态性假设。本研究验证了温度分布的正态性,即各站点在典型气象日所记录的逐时气温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所选测量数据均符合方差齐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单因子方差分析无法明确评估具体站点间的差异,因而针对类内热

19、环境差异显著的LCZ类型,进一步采用Tukey-HSD(hon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事后分析对比类内不同站点的UHII,识别并分析具有显著类内差异的关键站点。2结果与分析2.1夏冬两季LCZ热岛强度类间差异1)日平均UHII变化特征。为比较不同LCZ类型的 UHII 差异,首先绘制了各 LCZ 于 20192021年夏冬两季的逐日平均UHII箱形统计图(图2)。由表1武汉市22处气象站点及其LCZ类型Table 1A description of 22 weather stations and their LCZ types in Wuhan100第 4 期刘火

20、胜 等: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图 2可知,除 2019年夏及 2020年冬,不同 LCZ类型保持了稳定的日平均UHII类间差异。对于建筑类空间,开阔高层型(LCZ 4)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其次是开阔中层型(LCZ 5)、密集中层型(LCZ 2)和密集低层型(LCZ 3)。LCZ 4的日平均 UHII最高,该类空间主要为新建的高层现代小区或商业区域;LCZ 5和LCZ 2的日平均UHII略低,主要对应为中层居住区和校园等。与其他建筑类空间不同,开阔低层型(LCZ 6)及零散建筑型(LCZ 9)的日平均UHII总体低于自然类空间,尤其是LCZ 9的日平均UHII低至-0.6

21、及以下。对于自然类空间,茂密树林型(LCZ A)的日平均UHII最低,其次是稀疏树林型(LCZ B),而低矮植被型(LCZ D)的UHII则接近建筑类的密集低层(LCZ 3)。2)逐时UHII变化规律。由图3可知,夏季LCZ A和其他类型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一差异在昼间尤其显著。LCZ A 呈先上升 00:0012:00)后下降 12:0024:00)的变化趋势;其他 LCZ类型总体呈缓慢下降 20:00 至次日 05:00)、快速下降 05:0009:00)、快速上升 09:0020:00)的多段变化。冬季LCZ的UHII变幅在缩小的同时,其变化趋势更加复杂。其中 LCZ 2、LCZ

22、 3、LCZ 4、LCZ 5、LCZ B属先降后升型;LCZ 9、LCZ A属先升后降型;LCZ 6则呈连续2次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此外,LCZ 6 和 LCZ A 在不同年份的日平均 UHII变化存在明显区别,LCZ A在昼间08:0013:00的变化趋势存在不规律的波动,最大 UHII 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不同LCZ类型夏冬两季平均UHII日变化呈现“夏强冬弱、昼弱夜强”的特点。夏季,部分LCZ类型图2 各LCZ类型于20192021年夏冬两季的日平均热岛强度Fig.2 Daily mean UHII of LCZs in summer and winter from 2019 to 202

23、1图3 20192021年各LCZ类型夏冬两季平均UHII的日变化Fig.3 Diurnal variation of UHII in summer and winter for LCZs from 2019 to 2021101第 42 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会出现较为稳定的“城市冷岛”效应,其中植被类LCZ A在14:00至次日07:00的UHII低于0;建筑类LCZ 9的UHII则基本全日低于0。冬季LCZ 4的UHII最高且全日保持在0以上;LCZ A在昼间09:0016:00出现热岛效应;LCZ 2和LCZ 5集中在18:00至次日08:00出现热岛效应。2.2夏冬两季L

24、CZ热岛强度类内差异利用 ArcGIS 平台绘制中心城区各站点夏冬两季平均 UHII 的空间分布,由图 4 可知,中心城区UHII空间分布呈现由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的空间发展趋势,如位于城区中部的 No.4(LCZ 2 类型)及No.12(LCZ 5类型)站点UHII分别为0.4、0.7,而位于城区边界的No.2(LCZ 2类型)及No.14(LCZ 5类型)站点UHII则均低于-0.4,且该UHII空间分布特征连续3 a保持稳定。为量化分析各类 LCZ的UHII类内差异,首先对5类建成型 LCZ 在 20192021 年夏冬两季 UHII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表2)。结果显示,除2020年夏季外

25、,各LCZ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类内UHII差异,其中,LCZ 3未表现出UHII类内差异;LCZ 4 和LCZ 9分别在2019年夏季和2020年冬季表现出显著UHII类内差异;LCZ 2和LCZ 5在2020年冬季和2021年冬夏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UHII类内差异。进一步统计连续3 a夏冬两季LCZ 2及LCZ 5对应站点的类内UHII差异(表 3、4)。夏季,LCZ 2类型站点中No.3及No.4站点的UHII较高,而No.1站点则较低,二者相差0.61.4;LCZ 5类型站点中,图4 20192021年中心城区夏冬两季平均UHII空间分布Fig.4 Spatial distributio

26、n of mean UHII in summer and winter from 2019 to 2021表220192021年建筑空间类LCZ夏冬两季UHII方差分析Table 2ANOVA results for UHII of built-type LCZ in summer and winter from 2019 to 2021LCZ类型LCZ typesLCZ 2LCZ 3LCZ 4LCZ 5LCZ 92019 UHII夏季 SummerF2.880.0269.948.581.60P0.079 80.979 70.001 1*0.001 2*0.274 0冬季 WinterF4.0

27、30.010.104.201.85P0.033 6*0.933 10.766 60.019 4*0.245 62020 UHII夏季 SummerF0.410.422.511.736.92P0.798 60.674 20.188 30.203 00.058 2冬季 WinterF16.390.852.646.5740.55P0.000 4*0.474 50.179 80.003 6*0.003 1*2021 UHII夏季 SummerF12.370.433.1215.360.07P0.000 7*0.667 10.152 10.000 1*0.797 9冬季 WinterF17.800.310

28、.0533.710.26P0.000 2*0.598 40.835 00.000 0*0.639 3注:*和*分别表示同种LCZ类型对应站点的UHII平均值存在显著(P0.05)和极显著(P开阔中层(LCZ 5)密集中层(LCZ 2)密集低层(LCZ 3)低矮植被(LCZ D)稀疏树林(LCZ B)茂密树林(LCZ A)开阔低层(LCZ 6)零散建筑(LCZ 9)。对于建筑类LCZ,随建筑高度和密度的下降,LCZ的UHII不断下降,这与Zhang等29的结论一致。林中立等30同样指出虽然高层建筑由于遮荫作用而存在一定降温效果,但对于城市风道的阻挡作用不可忽视。LCZ 内部高层、高密度建筑群所产

29、生的气流阻碍对局地热环境的加剧是显著的。此外,自然类LCZ A和LCZ B与建筑类 LCZ 6 和 LCZ 9 均具有一定减缓区域 UHII的“城市冷岛”效果。这不仅证明了绿色空间对于改善热环境的气候调节价值,也说明开敞的建筑布局可获得更高的通风效能,从而综合改善局部热环境。精细到UHII逐时变化层面,各LCZ类间未表现出一致的 UHII 逐时变化趋势,且该特征在不同季节、年份存在差异,这与杨小山等27的结果不同。夏季,LCZ A与其他空间类型的UHII逐时变化规律呈现显著差异,集中体现在06:0014:00时LCZ A的UHII逐时变化呈先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而其他类型则表现为快速下降然后稳

30、定上升的UHII变化趋势。冬季不同LCZ类型的UHII变化更为多样,其中表3LCZ 2夏冬两季各站点UHII差异显著性分析Table 3ANOVA results for intra-class UHII difference in summer and winter of LCZ 2 站点SitesNo.2No.3No.4No.5No.1夏季Summer0.513 7*0.927 3*0.892 3*0.621 3*冬季Winter-0.482 0*-0.046 30.277 0*-0.331 7*No.2夏季Summer0.413 70.378 70.107 7冬季Winter0.435

31、7*0.759 0*0.150 3No.3夏季Summer-0.035 0-0.306 0 冬季Winter0.323 3*-0.285 3*No.4夏季Summer-0.271 0 冬季Winter-0.608 7*注:*和*分别表示对应站点间UHII平均值存在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差异,下同。Note:*and*indicate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HII of corresponding sites at 0.05 and 0.01 level,respectively.The same as below.表4LCZ 5夏冬

32、两季各站点UHII差异显著性分析Table 4ANOVA results for intra-class UHII difference in summer and winter of LCZ 5 站点 SitesNo.12No.13No.14No.15No.16No.11夏季Summer0.225 70.592 7*0.446 0*0.350 0*0.012 7冬季Winter0.354 3*0.050 7-0.494 0*0.074 0-0.103 3No.12夏季Summer0.367 0*-0.671 7*0.124 3-0.213 0冬季Winter-0.303 7*-0.848 3

33、*-0.280 3-0.457 7*No.13夏季Summer-1.038 7*-0.242 7-0.580 0*冬季Winter-0.544 7*0.023 3-0.154 0No.14夏季Summer0.796 0*0.458 7*冬季Winter0.568 0*0.390 7*No.15夏季Summer-0.337 3*冬季Winter-0.177 3103第 42 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LCZ 6还表现出多段复杂变化。部分LCZ还表现出稳定的“冷岛效应”,并以零散建筑型(LCZ 9)与茂密树林型(LCZ A)最为突出。研究表明LCZ A可以实现几乎覆盖全天的冷岛效应28,本

34、研究中心城区连续3 a的统计结果发现LCZ A在夏季08:0014:00和冬季08:0016:00的UHII可保持在0 以上,这与树林的蓄温作用相关联。此外,以往基于城郊二分法的UHII 研究发现夏季正午的 UHII 通常较低且接近于 0 4,13,而通过 LCZ 对城市内部差异更加细致的区分,研究发现在夏季 08:0013:00大部分建筑类LCZ的UHII低于0,且该现象与杨小山等27和陈光等28基于 LCZ 体系的 UHII 评估结果相似。导致结论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LCZ D 内部低矮、开敞的植被分布更易于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而在日出后具有较高的升温速率,建筑环境则由于遮荫作用其初期的热

35、量积累相对较慢31,使得在14:00之后建筑类LCZ才开始普遍表现出热岛效应。部分LCZ类型存在显著的UHII类内差异,中心城区圈层式的空间结构模式是导致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中心城区UHII呈现中部LCZ地块高四周低的特征,同类LCZ的UHII在城区中部的地块比城区边界的地块高0.21.4。结合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发现这一现象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相一致。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中部区域建设强度更高,而过于致密的中高层建筑在降低冠层内通风效能的同时也加剧了热量的累积,从而导致地块温度的进一步提升9,31。此外,2019年冬季至2020年夏季各LCZ类型的类间及类内 UHII差异都低于其他年份的对

36、应季节,尤其是2020年夏季各LCZ类型均未发现显著的 UHII 类内差异。结合社会层面分析,该时段正是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封城抗疫的关键阶段,更低的人为热排放量缓解了城区中部密集建成环境 的 热 岛 效 应,进 而 缩 小 了 LCZ 的 UHII 类 内差异12。由于城市气象站点通常布设在建设强度较低的开敞区域,导致本研究依然难以在武汉中心城区的有限范围内对所有LCZ类型的UHII进行评估和比较。同时,武汉中心城区河湖广布的地理特征还使得自然类LCZ的观测点通常集中于城市滨水地区,不可避免地影响气温观测结果。因此,后续研究可将场地实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相结合以更加精细化地揭示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异的

37、内在规律。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WANG Q,WANG X N,ZHOU Y,et al.The dominant factors and influence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using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J/OL.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2,79:103722 2023-02-14.https:/doi.org/10.1016/j.scs.2022.103722.2WARDEH Y,KINAB E,ESCADEILLA

38、S G,et al.Review of the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for cool pavements solutions to mitigate urban heat islands J/OL.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22,223:1094822023-02-14.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2.109482.3YAN H,FAN S X,GUO C X,et al.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design parameters on intra

39、-urban air temperature variability:the case of Beijing,China 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4,76:44-53.4毛成忠,张明,刘云鹏,等.基于自动气象站资料的宜昌城市热岛分析 J.沙漠与绿洲气象,2021,15(1):103-110.MAO C Z,ZHANG M,LIU Y P,et al.Analysis of Yichang urban heat island based o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 J.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

40、gy,2021,15(1):103-11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5牛陆,张正峰,彭中,等.中国地表城市热岛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 J.中国环境科学,2022,42(2):945-953.NIU L,ZHANG Z F,PENG Z,et al.China s 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 drivers and its spatial heterogeneity 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2,42(2):945-95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1、.6寿亦萱,张大林.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气象学报,2012,70(3):338-353.SHOU Y X,ZHANG D L.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with some future prospects 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2,70(3):338-35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7刘焱序,彭建,王仰麟.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的关联:从城市规模、景观组分到空间构型 J .生态学报,2017,37(23):

42、7769-7780.LIU Y X,PENG J,WANG Y L.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heat island and landscape patterns:from city size and landscape composition to spatial configuration.Acta ecological sinica,2017,37(23):7769-778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8周伟奇,田韫钰.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0,40(2):416-427.ZHOU W

43、 Q,TIAN Y Y.Effects of urban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on thermal environment:a review J.Acta ecologica sinica,2020,40(2):416-42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9YANG J Y,SHI B X,ZHENG Y,et al.Urban form and air pollution disperse:key indexe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J/OL.Sustainable cities an

44、d society,2020,57:1019552023-02-14.https:/doi.org/10.1016/j.scs.2019.101955.10 黄亚平,卢有朋,单卓然,等.武汉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规划,2019,43(4):41-47,52.104第 4 期刘火胜 等: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HUANG Y P,LU Y P,SHAN Z R,et al.Study on spatial layou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t island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Wuh

45、an J.City planning review,2019,43(4):41-47,5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1 李冉,王猛猛,张正加,等.遥感地表温度产品时空融合方法研究综述J.遥感学报,2022,26(12):2433-2450.LI R,WANG M M,ZHANG Z J,et al.A review of spatiotemporal fusion methods for remotely sense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J.National remote sensing bulletin,2022,2

46、6(12):2433-24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2 骆杨,周锁铨,孙善磊,等.杭州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及时域频域多尺度变化特征 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200-2205.LUO Y,ZHOU S Q,SUN S L,et al.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cal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in Hangzhou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6):2200-2205(i

47、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3 孟凡超,黄鹤,郭军,等.天津城市热岛强度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J.生态环境学报,2020,29(9):1822-1829.MENG F C,HUANG H,GUO J,et al.Analysis of fine-scal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ianjin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20,29(9):1822-1829(in Chinese with

48、English abstract).14 CAO Q,LUAN Q Z,LIU Y P,et al.The effects of 2D and 3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urban environments:a multi-scale analysi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J/OL.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21,192:1076352023-02-14.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1.107635.15 向易睿,张宇峰,石玉蓉.空间形态高度异质性

49、城市LCZ地图制 作 方 法 研 究J.建 筑 科 学,2020,36(4):62-69,113.XIANG Y R,ZHANG Y F,SHI Y R.Study on local climate zone mapping in highly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city J.Building science,2020,36(4):62-69,11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6 STEWART I D,OKE T R.Local climate zones for urban temperature studies J

50、.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12,93(12):1879-1900.17 江斯达,占文凤,杨俊,等.局地气候分区框架下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进展 J.地理学报,2020,75(9):1860-1878.JIANG S D,ZHAN W F,YANG J,et al.Urban heat island studies based on local climate zones:a systematic overview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20,75(9):1860-1878(in Ch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