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河北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合 欢 树史铁生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
2、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
3、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嘛,你妈种的那棵合欢
4、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
5、,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了享受。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
6、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1984年11月(选自文汇月刊1985年6期 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承转结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
7、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事件的重要性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文章始终只从侧面描写“合欢树”。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来,就仿佛和读者在聊天是不经意谈论起母亲,内心的深情没有像蓄势待发的洪水喷涌而出,而是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来,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除却华丽辞
8、藻与刻意雕饰,思绪所至,笔触所到,深切隽永的真情蕴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细嚼。16第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试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 17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分) 答: 18谈谈“合欢树”的象征意义。(9分)答: 参考答案:15. 以时间为序 有少量的正面描写16.追忆合欢树的来历,它是母亲亲手所栽。感念母爱,因为合欢树凝聚了母爱。(3分)深化文章旨意,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3分)17.表现生命的轮回,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3分)表现情感的牵念,希望自己还是孩子,可以看合欢树和亲近母爱;(3分)表
9、现母爱的深远,物是人非了,母爱却恒在。(3分)18.象征了母爱,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见证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付出;(3分)象征了作者的生命,它也曾弱不禁风,因承受着母爱而生机蓬勃;(3分)象征了流逝的岁月,它见证了我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心与手美欧亨利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
10、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
11、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
12、。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
13、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4、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B. 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C. 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D. 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E. 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8. 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
15、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9. 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参考答案:7. AE 8. 长相妩媚,衣着华丽,声音甜美、舒缓;爱好交谈,坦率自然,纯真善良。 9. 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3分)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
16、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错误在于,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思考;C项错误在于,错误地分析了罪犯的心理,小说也并未在讽刺装腔作势的人,而是重在表现警察的善解人意、体谅他人的美德;D项错误在于,“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说法错误,小说很富戏剧性。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衣着华丽;“脸上即可浮现出妩媚的笑容”长相妩媚;“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声音甜美舒缓;“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身份高贵;“让人感到她
17、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爱好交谈;“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的告诉他”坦率自然;“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了,并执迷不悟的“,而且自始至终都没发现警官的破绽,说明纯真善良。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吧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9. 试题分析:从情节来看,本小说主要写的是:费尔吉德小姐在火车上遇到
18、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费尔吉德小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从主题来看,小说通过“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了“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时 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
19、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
20、,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
21、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
22、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
23、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7. 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从停电燃烛起笔,引发思考,以来电打断思考收尾,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中间紧扣“思考”,按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B. 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岁月比作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认为在不知不觉中岁月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形象地诠释了“年根儿”的说法。C. “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
24、。”这句话是说艺术家只要抛弃世俗和虚荣,专心致志地进行艺术创作,就能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典型,他的艺术生命就能达到永恒。D. 作者庆幸自己把时光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巧妙地照应了前文。E. 作者善于从小事着笔,借一次停电事件挖掘出深刻的生活领悟,由事即理,以小见大,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8. 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去? ”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9. 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参考答案:7. AE 8. 承上启下。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疑问,此是承上。下文
25、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启下)的作用。 9. 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章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手法、语言。B项,“比拟”错,应是“比喻”。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抛弃世俗和虚荣”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D项,“都用在了
26、文学创作上”“庆幸”“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错,原文说的是为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把大量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感到羞愧。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去? 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题干明确指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首先让语句回归文本,观其位置,这句话在第四段的结尾了,前面说“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写
27、自己的奔波,“足迹”是到处奔波留下的足痕,此处对这种奔波发出疑问,而下文发出对生命足迹的思考,由此可以得知此处的这个问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文章的内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高度。点睛:对于散文中句子的作用,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分析:(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点明题目;开门见山;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交代思路等作用。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过渡,照应(呼应)
28、,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总结。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3)表达作用角度。若所给句子表达上运用了一定的技巧,如句式上的整散长短、感叹疑问,修辞上的比喻拟人,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等,则要考虑其表达作用。比如本题中,从题干的提问中,考生可以知道,只需要从“结构”角度答题即可,再看所给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可以发现,该句处于文章的中间段,且处于段落的结尾,仔细分析也可以发现,第四段前面所写的“足迹”都是实实在在的足痕,而下文所提到的是生命的痕迹,可见所给的句子应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承上启下,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答题
29、,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这是考查作者的观点。应先到文中找出作者有关“时光”的看法,然后进行概括。第一段“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第三段“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这两处内容指出人在奔波忙碌中,时光悄然而逝;第六段“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第七段“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这两处内
30、容指出时光与生命的关系,时光可以借助另一种形式存在;第七段“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这里指出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创作让自己的时光永存。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应珍惜时光,做有意义的事。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31、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0.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 夜缒而出 zhuB. 共其乏困 gngC. 秦伯说 yu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png1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1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 从烛
32、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13. 翻译下面两句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C 13.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10. 试题分析:B项“共其乏困”的“共”,外出缺少资用叫乏,家居缺少食物叫困。指食用等供应不上。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全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所以字音为gng。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
33、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可知选项B“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结合前后文内容“设版”,秦皇曾助公子纠过河使他得到晋王一位,公子纠许诺给与秦城池作为回报,但他一会国坐上王位就马上在边境建起了防御工事。应该译为“渡河”。“济”常见的
34、古义有其一,有渡江,渡河之意。其二,有成功的意思,比如古文常说的,事济否?其三,有拯救之意,古代女祸补天有,杀黑龙以济冀州一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 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没有直接说明对晋国有利,而是说明对秦国有害,间接论述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文言文翻译】夜晚用绳子吊下
35、烛武出城。(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啦。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越过(晋)国来(占有)边远(的郑国),您知道那样很难吗,值得陪邻国来灭郑吗?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
36、,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想想它。”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驻防(氾河南岸),(自己率大部队)回国。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21分)竹溪逸民传 宋濂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事接。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箭,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宛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叩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
37、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孕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
38、者。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 意:料想 B人让其留物 让:责备C汝梅脱又谢去 脱:凋落 D间私谓其友曰 间:有时9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4分)()造文蔚茂,喜驰骋戴青
39、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事接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
40、,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押而近之乎?(5分)译文:_ _ (2)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4分)译文:_ 参考答案:8C9C10D11见译文【参考译文】竹溪逸民小时候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写文章文采华美,风格奔放,声名显赫,被士大夫举荐,料想功名可以轻易获得。(某一天)忽然掌击案几,说:“人生百年,能有几天?难以如愿的,就是顺心罢了。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顾念的!”于是戴上青霞冠,披着白鹿裘,不再与尘事接近。他居住的地方靠近大溪,竹子长得高大。明月高照的时候,溪水波光闪动,和月亮争辉
41、,逸民就腰插短箫,乘着小船,在月光下的清波中荡漾,箫声借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更加豪放,直入云霄,像龙在深潭中鸣叫一样婉转悠扬,非常动听。吹箫完毕,逸民拍打着船舷唱道:“吹玉萧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们见到他,感叹说:“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想要常常见到(他)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逸民)特别喜欢菊花,满园子种着菊花,看待菊花像对待小孩一样。菊花一开,一个人举杯对着菊花饮酒,天天到园子里不厌倦。有人责备他沉溺于玩物。他生气地说:“世上没有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只有这些花,我自己快乐一会儿,还能说是沉溺于玩物吗?”(他)又喜爱梅花,梅花孕育的绿色花萼刚刚
42、吐苞,就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一段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大声说:“了解我的只有菊花,菊花已经辞我而去了,幸而有你梅花跟着来了。倘若你梅花又辞我而去,那么我就应该上白鹤山采五芝了。”白鹤山就是溪上的山峰。逸民五十岁,更加淡泊没有挂念,有时私下里对他的朋友说:“我对人世滋味(社会人情)更加厌弃了,将要到山上捕鱼,到水里砍柴了。”他的朋友觉得他有点荒唐。逸民说:“到水里砍柴,心意难道在柴吗?到山上打鱼,心意难道在鱼吗?这样做不是为了获取利益,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就快乐了。你们认为我真的沉溺于梅花和菊花吗?”君子认为他说的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史官说:从前李白和孔巢父
43、等六人隐居在徂徕山,世人敬慕他们认为不可接近,于是称他们为“竹溪六逸”。短短七百年后,逸民也用竹溪来自称,如出一辙,难道是闻风而兴起的吗?即使说地方不同,人数的多和少有差异,(但是)高尚的风范超绝尘俗,先后照映,难道哪里有什么不同吗?沉醉于名利而不知道改变的士子,为什么不知道自我警觉呢?自从范晔写后汉书把隐逸写入史传以后,后代修史的人都向他学习而没有人废弃,他们的用心又难道不是激励人们吗?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
44、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
45、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文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选自清代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注】排:批驳。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鼎革:指明清易代。金圣叹因“哭庙案”罪被冤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示:给看B. 迥出意表 迥:远。 C. 因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