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9题(共14分)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赵丰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
2、,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地、尽情地、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
3、”。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
4、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
5、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 )(2分)A、标题“帕斯卡尔的芦苇
6、地”中的“芦苇地”一语双关,既指作者钓鱼时看到的那片芦苇地,又指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B、第一段在文中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把生命匍匐在其中”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C、第(10)段“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与第(2)段照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与精神是人生的本质,人生不能只关注物质,更应该有精神追求。D、文章借芦苇地表达情感,景物描写虚实相生,景物美丽宁静,语言闲适轻松。17. 在文章第段,作者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4分)_ _ _ _18在文章的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
7、,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4分)_ _ _19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的思想的理解。(4分)_ _ _ 参考答案:16.BC(A:标题中的“芦苇地”不能指作者眼前的景物。D:景物描写没有虚实相生,语言风格应该是典雅深沉)17.拟人、对比(2分。两种修辞各1分)。思考:在生活节奏加快、物欲至上的今天,人们应该从种种虚浮、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以此净化、升华我们的灵魂。(2分)18.面积虽小,但给人驰骋思想的空间很大;(2分)面积虽小,但景致意蕴深厚,给人的感悟很多。(2分)19.(1)蕴含的思想有:人是渺小与伟大、卑微与
8、崇高的统一体;人因为能思想而高于自然,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人自我认识越深刻,就越接近于真实的人。(3分) (答案其实隐藏在帕斯卡尔的几句名言当中)(2)理解略,言之成理即可。(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高毅哲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从启蒙到“能自建树”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
9、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
10、,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弱德之美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
11、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
12、”、“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
13、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
14、,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
15、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0日第3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叶嘉莹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B因为叶嘉莹既精通英语,又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加之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所以她能“信、达、雅”地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向西方世界。C可以说,叶嘉莹是一位诗人、美学家、哲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她一直在努力践行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D“弱德之美”,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一种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
16、敛的隐曲姿态的美,其外形虽“弱”,却内蕴“德”之坚强。E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2)文章末尾说叶嘉莹“早已找到答案”。她找到了什么“答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3)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参考答案:(1)C项3分,D项2分,B项1分。(5分)(2)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被关警察局、走廊打地铺,学会了淡然达观面对生活困苦烦忧,从而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并不十分在意。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弱德之美”的学说,整
17、理出版顾随文集,录下戴先生的诗歌吟诵并在内地推广,献身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每点3分)(3)家庭熏陶。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教 育引领。受到了辅仁大学顾随先生悉心教导与激励。志趣高雅。热爱中华文化,主动钻研西方文学理论,搭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经历坎坷。“文章憎命达”,她历经磨难,阅历丰富,拥有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品格坚毅。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年过八旬,依然在国内外奔走讲学。(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1)试题分析:A“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错,她原来对此并无兴趣;B“能“信、达、雅”地将中国古典诗
18、词推向西方世界”于文无据;E“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说法不当。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考点:归纳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
19、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
20、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
21、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
22、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
23、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
24、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
25、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7. 下列关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文俊人生遇到两个良师,一个发现他具有数学潜力,一个指点他摆脱专业的困惑。而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使他发现数学的巨大魅力,并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师。B. 吴文俊及其敏锐地看出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积极
26、汲取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C. 在吴文俊看来,竞赛获奖很可贵,但不能过分看重,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对数学深度理解更加重要。D. 吴文俊认为借鉴别人也非常有必要,但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不能沿袭前人,拾人牙慧。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B.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C.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
27、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D.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E.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9.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参考答案:7. A 8. AC 9. 奥数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属于研究性、高层次学习;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和功利化,不利于系统学习数学;数学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
28、创造性成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理解文章内容要点能力。A项,“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并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师”说法错误,根据文章叙述,他对物理更感兴趣,甚至要转系。故选A。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两项”,B项,“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于文无据;D项,“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说法过于绝对,还有“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偷换概念。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
29、,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由此看来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不是选项所说的“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E项,“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说得过于绝对,文中为“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故选AC。9.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是考查学生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根据“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
30、可定位到第四段。段首一句“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总领全段,答案自然在这一段。仔细阅读这一段,要立足原文,从兴趣培养的角度进行概括。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吴文俊基础教育的心得,通过通读全文,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
31、文章第四段,答题时要立足全文,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兴趣培养的角度进行概括。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 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
32、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
33、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11. 下列
3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B. 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C. 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下车、乞骸骨”等词语表示官员辞官归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十七岁时,创立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
35、连升迁。B. 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C. 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劾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D. 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2)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参考答案:10. D
36、11. D 12. A 13. (1)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2)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这段话是说“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批复。
37、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中丞和尚”“妇人”“县官屋”“起宗”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买”是动词,宾语是“县官屋”,“不报”是说前面“弹劾的内容”没有得到批复,故应在“县官屋”和“不报”之间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久之”意思是“很久”,是说“跽辩”很久,二者不能断开,且“敕令起”的主语应是“皇帝”,而“起宗”应是“不起”的主语,“敕令起”和“起宗不起”是两个各自完整的句子,应该分开,这就排除C项,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
38、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下车表示官员辞官归家”错误,“下车”指官员到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秦起宗创立蒙古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年十七,会立蒙古学”,“蒙古学”是
39、蒙古语学校,而且也不是秦起宗创立。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或”,有时;“有司”,有关官员;“抑”,压制;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微行”,微服私访;“得实”中“实”活用为名词,实情;“以为”,认为。第二句中,“素”,本来;“我素农家”是判断句;“安”,安于;“务”,追求;“庶”,希望;“使”,让;“化”,改变,“之”,代词,代这种风气。【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
40、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秦起宗字元卿,祖籍上党,后迁居广平洺水县。秦起宗生长在军队中,读书无法得到纸,其父削柳木为片, 写好后教他;能背诵后,削去再写新的
41、内容。十七岁时,适逢设立蒙古学,他一学就会,被征召为武卫译史。御 史中丞塔察儿爱惜他的才能,升任他为尚书省译史。元仁宗即位,他又转迁任中书省译史,屡次升迁太子家令司 典簿官,上奏说:“东宫的属吏,辅佐引导道德信义(是职责),财物不是(应该)管理的。”朝廷认为他是正确 的。又升任南台御史。建康(南京)是多水的地方,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元文宗即位,命令威顺王征讨贵州苗族八番。这个时候,四川行 省平章政事兼宣政院使囊加台造反没有平息,秦起宗竭力陈说武昌是重镇,应防备上游的军队,亲王不能离开湖 广远去,极力阻止了这件事。等到威顺
42、王入朝谒见,文宗对他说:“征讨八番的行动,要不是秦元卿,几乎失策。” 朝廷议论让秦起宗治理蜀地,幕府忘了他的名字,说秦元卿,文宗提笔改正“起宗”,皇帝对他的关注达到如此 程度。授上书省御史,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批复。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 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第二天,立太子,有赦免命令, 秦起宗又上奏:“不处罚和尚,不能正国法。”和尚服罪。皇帝说:“做御史,应该像这样。”又弹劾福建地方长官 卜咱耳,曾与父亲的妾私奔,其父气死,使天常混乱,(最后)被流放到岭南。从此,畅所欲言,无一点忌讳, 都被听从并予采用。升迁都
43、漕运使,皇帝召他来,对他说:“漕输之事,多遭损坏,依靠你去治理。”出任抚州路 总管,到任之日,(当地)官吏举行宴会,非常丰盛,秦起宗询问费用由谁出,小吏不敢隐瞒,说:“从百姓借取。” 于是马上让他们还回去,桌子上的东西够吃就行了。从此,官员和下属有宴饮集会,使礼完备就行了(停止)。 于是告诉大家说:“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居位一年, 因年老辞官。第二年,以兵部尚书之职(身份)退休,又过了一年,去世,谥号昭肃。5. 参考答案:19、(2分) D(“语”,应读作y,告诉。)20、(2分)C(均为承接连词,于是;像;按照。)21、(2分) A(本文
44、涉及到苏轼读汉书的方法,但主要记载了苏轼对汉书的熟练背诵这一奇事。)22、(2分)苏轼尚且像这样勤奋,(我们这些)中等资质的人可以不勤奋读书吗?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
45、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46、”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注】脩絜:xi ji,高尚纯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矫制之罪 矫制:假托皇帝的命令 B臣谨以便宜 便宜:有利的时机 C弘大体,不拘文法 文法:法令条文D汲黯之戆也 戆:刚直,愚直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变色而罢朝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B列于九卿 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C士亦以此不附焉以庄见惮D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