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291.39KB ,
资源ID:328265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282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车站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车站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1、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车站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宗祠,神圣的纪念堂宗祠,也称祠堂、祖祠、宗庙等,既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进行宗族宣教、聚族议事、施行族规家法的地方。宗祠的出现,上承先秦时代。此时只有诸侯、公卿贵族才能立宗庙,庶民只能“祭于寝”。发展到汉代,宗庙多建于墓所,把祠堂建在墓所更突出了它的致祭功用。从历史记述与现在遗存的宗祠上看,民间宗祠的建造,肇始于唐末,历经宋元,盛于明清。如福建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就建于唐末。直到明朝世宗时,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加以“推恩”,允许臣民建家庙,祭其先祖。这一政令开启了以后

2、家庙祭祀始祖的先河,出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民间广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现象。此后,民间修祠供祖蔚然成风。宗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设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大凡宗族迁居某地居住数年后,或人丁兴旺,则可以从原迁出地宗祠中分出,另立宗谱,再建宗祠。各地宗族因财力情况、宗族规模不一,宗祠则式样有别,风格相异。如在一些地区的单姓小村落中,因无力筹建大宗祠,往往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龛中置一柜,内藏祖宗牌位。有些大宗祠富丽堂皇,巍峨壮观,成为地方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如建于1894年的广州陈家祠,规模宏大,是极为典型的岭南民间宗

3、祠建筑式样。宗祠在宗族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宗祠一直扮演着宗族成员精神家园与群体公共活动空间的角色。尤其明清时期,祠堂成为了以“族长的族权”为特点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和实行族权的固定场所。宗祠中举行的最隆重的仪式是对祖宗的祭祀。大多数宗族每年举行春秋两祭,也有些宗族只举行春祭,也有的宗族实行四时祭祀即每年春、夏、秋、冬各祭一次。具体时间无统一规定,多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夏至、秋分、冬至进行。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参祭,即便散居到数十里、数百里以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参祭一次。由于传统宗祠在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它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有些宗族甚至明文规定“祠规”以共

4、同遵守,一些有损于宗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皆是祠堂严厉规定的禁条。其中对于进出宗祠及举行祭拜仪式,都有一套很完备的管理规定。一些强宗大族还要专设祠堂司事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在现代社会,宗祠秉承了传统宗祠亲缘、乡土认同的传统,以一种民俗标志物的形态被人们接受了下来。人们凭借一系列围绕宗祠进行的民俗活动,追忆先贤业绩,体悟亲情、乡情、民族情怀。如闽南地区有“穿灯脚”之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宗祠内悬挂各种花灯,族内新妇要由婆婆陪着,沿宗祠绕行一周。当地一些宗族重修宗祠以作此用,虽然也有认祖归宗之意,但更多保存的只是一种民俗活动了。5下列关于宗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宗祠是一些具有较大

5、规模的宗族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进行宗族宣教、聚族议事、施行族规家法的场所。B宗祠出现于先秦时代,但只有诸侯、公卿才能立庙;而民间所修建的宗祠直到明朝世宗时,才开始出现。C宗祠的日常管理极其严格,不仅明文规定“祠规”以共同遵守,还要专设祠堂司事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D宗祠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标志物。一些宗族重修宗祠有认祖归宗之意, 但是以前的许多功能已经消失。6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宗祠在宗族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一项是A各地宗祠式样有别,风格相异,这是由宗族财力情况不同、宗族规模不一造成的。B明清时期的祠堂成为以“族长的族权”为特点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同时也是实行族权的固定场所。C

6、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参祭,即便散居在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参祭一次。D在闽南地区有“穿灯脚”之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宗祠内悬挂各种花灯,族内新妇要由婆婆陪着,沿宗祠绕行一周。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凡宗族迁居某地居住数年后,人丁兴旺的家族就会从原迁出地宗祠中分出,另立宗谱,再建宗祠。B民间建造的宗祠无论是只有一间正厅的普通祠堂,还是富丽堂皇的大宗祠,都是宗族成员的精神家园与群体的公共活动空间。C宗祠中举行的祭祀仪式在时间上无统一规定,有春祭的,有春秋两祭的,有春夏秋冬四祭的,也有在传统节日中举行更多次的。D宗祠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在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等方面有一些积极作用,

7、但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重要载体,其主要作用还是消极的。参考答案:5D 6A 7B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8、。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

9、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

10、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永乐为皇帝年号,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B. 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据考察,这种

11、制度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C. 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于“驾崩”。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此称法。如战国策?秦策五:“ 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 。”D. 践阼亦作“践胙” “践祚”。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因而践阼指皇帝登基。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B. 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C. 郑和出使西洋

12、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D. 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参考答案:7. D 8. A 9. C 10. (1)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7. 试题分析:本

13、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注意“复”“以”“因”等虚词和“不服”“宣”等动词。“泛海”是“至福建”的方式,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不服”应该是指有不降服的人,排除C项。参考句意: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A项,“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一生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

14、几个。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分析可知,“纷纷纳贡称臣”错,原文没有这样的表述,无中生有。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破”译为被打败;“

15、郡县”译为把作为郡县;“益”译为更加;“震詟”译为恐惧;“来者”译为来朝拜的。(2)“将命”译为奉命;“海表”译为海外;“莫”译为没有谁;“盛”译为极力。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

16、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

17、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

18、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

19、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

20、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书 事最近安居,我把我出租几年的屋子里的旧书搬了回来,清点整理中,我发现了很多书还在,像看见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般喜悦,当然也让我想起了我收藏的很多珍贵的书籍都不在了。最近我又要讲现代诗歌,很想意外发现我当年珍爱的那本朦胧诗选,那本朦胧诗集收录了北岛、舒婷、顾成、江河、杨炼、梁晓斌、卞之琳等人七八十年代写的发抒、反思文革的诗歌,我非常喜欢。90年代出来教书,那时的教材政治化太浓,我就一直给学生们讲这些朦胧诗,一届一届地讲,孩子们非常

21、喜欢,讲完了就有同学借阅,但因为这本书要用于教学,在那个年代又不好买,所以我是一直看管得很紧,但后来还是一时疏忽,找不到了。也许这不是我的疏忽,实在是那本书太好了,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那实在是一本“及时雨”。我从教20多年了, 20多年穷老九的拮据生活,我不舍得将钱花在自己的衣食上,但碰到自己心仪的书籍那是一定要破财购买的,20年来我不间断地购买,又不间断地流失。大部分是被学生借走,少部分是被同事借阅,有些书籍我还记得被谁借走的,大部分说不出来历了,虽然20年来那些书籍不间断地在一路丢失,但是我从来不因为这个而遗憾,因为它不像钞票金银珠玉一般消耗散去,也不担心它会被人当着引火材烧掉,没有引火

22、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那些遗失的书籍散落在人间,不断地流传,书上的文字不断地传播,不断地感染,不断地孕育精神,那是书籍产生的本质目的。 我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过不少书籍,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封神演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等,还有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十月啄木鸟等不少杂志,这些书和杂志是我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我在青少年时期有幸读了,可我家里除了一本黄历外父母没有买过一本书。这其中大部分是向同学借阅的,只记得有一本东周列国志是我在我表叔家里玩借来的,现在书也不在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没有归还他。我感谢我的

23、青少年时代那些让我读到这些书的同学和叔叔阿姨们,他们都不知道他们施予我少年时代弥足珍贵的恩惠。所以,我从来不会因为我珍爱的书籍的丢失而可惜,因为它也许不断地在施予,这是书的作用,相对于金钱来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我还记得我用于课外教学用的现代小说,有一次被一个学生借阅了,我知道是谁借阅的,我向他索要了几次,直到毕业都没有还给我,这事就过了。那个同学的成绩很好,考进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几年后,我的这个学生来看我,提了一大堆书,只记得其中有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书籍,他告诉我他当时把我的书给弄丢了,没法交代,希望这样能弥补。他92年高中毕业,96年大学毕业以后

24、一直在省政府部门工作,现在是处级干部,写作很厉害,是单位的笔杆子,也许那些书在他的人生启蒙中有了些作用。原本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很热爱书籍的民族,明代的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亲手抄录七遍,他的书斋因此命名“七录斋”,宋濂赠东阳马生序里就讲过他借书抄书的情景,为了不延期,天大寒,抄得手指都僵硬了;先秦时期人们写书读书都不容易,他们习惯把书全部背下来,汉初因为始皇焚书,好多人是靠记忆把书传下来的。我们不如古人文章好,缘于我们不如古人读书花的功夫深。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更不需要为我的朦胧诗选遗失而遗憾了,现在我的教学很方便,互联网上要找谁的作品都非常容易;现在读书也很方便,但是我们的孩子不读书了,在他们最需

25、要广泛阅读的时候,他们却被迫沉浸在题海里。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关于各国全民阅读的调查,我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中国人的阅读排位。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 2013-9-15 15以下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搬书时发现自己以前读过的旧书还在时的喜悦和生活拮据时仍然坚持破财买书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对精神追求的珍视。 B作者谈到朦胧诗选,表现了作者在文化僵化的时代,作为有前瞻的教师将其作为补充教材的珍视,并为其最终流失而深表遗憾,也流露出对借书不还的现象的谴责。 C作者家里只有一本黄历,说明家境贫寒,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能够借阅到同学

26、和叔叔阿姨们的书籍阅读感到庆幸和感激,这是他的书被借阅流失而不遗憾的主要原因。 D作者用一个考上武大的学生还书的事例具体生动地印证了书籍带给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精神引领作用,表意具体生动。E最后一句用各国全民阅读调查排位,委婉揭示出当今时代青少年和大众阅读现状,寄寓深切的忧思,从而收束全文,画龙点睛。16解释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含义。(6分)(1)没有引火材的年代没有人愿意烧掉一本珍爱的书籍,而现在人们虽然不珍惜书籍,但也不需要用书籍做引火材了。(3分)(2)相对于金钱来说书籍的传播具有精神温度,不似金钱仅满足物质甚至于增长冷血的欲望。(3分)17从这篇充满温度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

27、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18文章最末一句“是谁造成了中学生和全民阅读的现状?谁能拯救阅读?!”,你以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民阅读不良现状,怎样才能拯救阅读?参考答案:15 答案B C。解析:B项作者并不感到遗憾,更无谴责之意;C项只一本黄历并不就一定能说明其家境贫寒,书被借阅流失而不遗憾的主要原因是它在传播精神。16答案:(1)运用对比,揭示了贫穷时代人们对精神产品的珍视和崇尚,富裕以后对文化精神追求的遗失。(手法1分,阐述2分,意思对即给分)(2)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揭示出书籍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追求和享受是有别于物质的。(手法1分,阐述2分,意思对即给分)17答案:是一个

28、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师形象。他酷爱书籍,虽经济拮据仍然花钱买书;他热心文化传播,不局限于教材,精选人文含量高的课外读物;他关心学生,体贴他人,借书学生,不因为书籍流失而抱怨;他有忧国忧民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情怀。18答案(略)原因3分,措施3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

29、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

30、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B.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

31、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

32、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B. 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C. 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

33、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D. 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参考答案:10. 11. 12. 13. 【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诏”

34、是名词,诏书的意思,“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再比较AD两项,由上下文可知,“泽”“耽”都是人名,“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中间不可断开,而且“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断在一起,据此可排除A项,答案为D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不正确,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35、。【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分析不正确,原文为“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意思是“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不是别人来向贾耽请教,而是贾耽向别人请教。【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

36、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故事”,旧例;“以”,因为;“善”,擅长;“优诏”,褒奖的诏书;“许猎近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许猎(于)近郊”,允许他在近郊打猎。(2)“畋”,打猎;“从”,使动用法,使跟随,可译为“带领”;“数”,几;“往往”,经常;“境”,领地;“然”,然而;“其”,代词,代贾耽,可译为“他”;“谋”,图谋。【点睛】第2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

37、、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一职。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

38、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

39、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露宿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

40、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

41、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

42、,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选自宋史是黄干传)【注】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

43、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D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

44、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

45、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地学习。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

46、(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参考答案:10C 11A 12B 13(1)有个老婆婆有一百岁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几位孙子(在后面)跟随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或用礼仪接待他们),命备好酒肉(招待他们)。(2)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或骤然)到来,但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和阿鲁图 朝代:元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原文标点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

47、倚或至达曙。学*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