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贵阳市洛湾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89题。(8分)月上海棠【金】 党怀英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注: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8、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分)9. 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就景
2、与情的关系对本词下阕加以赏析。(分)参考答案:8、分别是“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2分)。“仿佛”既是写眼前之景与陶公隐居之处类似,表达了钦慕之意,又暗含作者官小政繁尚不能真正隐居的遗憾。(2分)9、下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秋水澄明,天边暮霭中飞鸿点点,疏林里秋声飒飒,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思归之情(2分);又以落日西山、紫翠苍茫之景结尾,表达了思归而不得归的郁闷惆怅。(2分)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
3、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
4、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5、。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
6、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
7、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
8、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D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
9、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2) 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 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6分) (4) 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8分)参考答案:(1)DB(5分) A项不够全面;C项“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
10、解”理解不当;E项“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刻苦学习摄影”等语不当。(D 3分 B 2分)(2) (6分) 指周海婴早期摄影集,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指他被父亲的伟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众眼中伟大父亲的影子,是被人场“控制着”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着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公共角色;指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自我。(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6分)问题一: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关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摄影;风格沉郁。(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问题二:儿时起他就对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他关注市民生活,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
11、应;摄影本身成了他心灵的梦游,他可以在摄影中表现真实的自我。(3分;答出一点给1分)(4)(8分)观点一:有必要。画线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婴摄影集的价值,而摄影是周海婴真实自我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写摄影集,就是在写周海婴。含蓄地表达了对周海婴自身价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负着家族荣誉的沉重负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规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借助自己的摄影透露了自己,这与标题“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相吻合。画线部分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人们只关注周海婴头上笼罩着的炫目的荣光,而忽视了他作为个人真实的价值,而结尾告诉我们,不能用太过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好的树会留下印记”,美好
12、的东西自有其价值。观点二:没必要。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周海婴其人及其摄影集,但画线部分却撇开这些内容泛泛地讨论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文章的标题是“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写其摄影集重在突出他走出精神暗室,表现真实自我的艰难,而结尾的评价却更侧重于对其摄影作品的价值判断,偏离文章的主题。前文的相关内容已经肯定了摄影对于周海婴个人的价值,以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画线部分再用比喻不痛不痒地肯定他作品的价值,显得画蛇添足。(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此题为文本终点难点和主题探究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评价,并引导考生多角度解读人物,评价
13、人物的思想性格,推断文章的思想主题。考生可以从“必要”或者“没必要”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标题、思想主题和人物特点具体分析,并能自圆其说。【解析】略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孙 武苏洵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
14、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 “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且吴起与
15、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选自权书,有删改)【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弭:消除 B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 交:交战C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祖:效法 D草略无所统纪 略:简略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 B兵家举以为师 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C其失一也 D至
16、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杀敌者,怒也 书之不足信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4分)(2)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4分)9第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怎样的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4分)参考答案:6B(交:结交)7C(A表转折,却/表因果,因而 B介词,把/连词,来 C均表判断 D代词,这种情况/主谓之间,无意义)8(1)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译为“使兵器破败”亦可),使锐气受挫(如果将“钝兵挫锐”当互文意译为“使得士气大减”亦可),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暴师”“钝兵”“挫锐”“弊”
17、各1分)(2)凭借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因而遭到失败。(前一个“以”、“为”、“自用”、“败北”各1分)9孙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或“纸上谈兵”)。(单方面强调“理论出色”或“用兵不力”,给2分)【参考译文】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哩!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神
18、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一定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却)不知道他领兵打仗竟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孙武完全没有一点办法消除这些祸乱。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九地中说:“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楚国大夫。吴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
19、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没有威势了。这是孙武的第一条过失。作战中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季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越国人怎能不乘虚攻入吴国呢?这是孙武的第二条过失。作战又说:“战士奋勇杀敌,是由于愤怒。”孙武纵容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后奔吴,为大夫,终因直谏而死)、伯嚭(也是楚国人,后奔吴夫差为太宰。越灭吴,杀伯嚭)鞭打楚平王(姓毕,熊氏,初名叶疾,即位后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尸体,发泄一个人的私忿,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戍(即沈尹戌,楚国左司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时为令尹)、子期(
20、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结,时为大司马)誓死向吴国报仇的原因。勾践(攻占吴国后)不去毁坏吴王的祖坟,因而吴国人民顺从他,田单(战国时齐国人。燕军攻齐,占领七十余城,仅莒、即墨二城未破。即墨守将战死,城中人民推田单为将军,田单用计大破燕军,收复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坟墓,因而齐国人民奋起作战。他们的智谋远在孙武之上。孙武不能通晓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第三条过失。既然这样,那么,当初吴军能够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国(春秋时诸侯国,都城在今湖北省随县西北唐城镇)、蔡国(春秋时诸候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唐、蔡二国国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愤怒,以及乘楚国不仁的
21、时机,孙武的功绩大概也是很少的了。凭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而遭到失败。更何况几个只知学习孙武旧有的计谋和理论的人,怎么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一书,属兵家)与孙武是一样的人,都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并称他们叫做“孙吴”。然而吴起谈论用兵,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简略,没有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论都归于其中。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等到了魏国,又能制服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再次称霸诸侯。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造成了这种(失败的)结局,(可见)书上的理论不值得(完全)信赖
22、,本来就是这样啊。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33分)钟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着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
23、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候,邑三百户。甘露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驾住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初,吴大将全琮,孔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
24、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诏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会移檄蜀将吏士民曰: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
25、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节选自三国志)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敏惠夙成惠:聪明 B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夺:改变C时会丧宁在家宁:宁愿D故虞舜舞干戚而
26、服有苗服:使顺服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寿春之破,会谋居多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B有才数技艺而博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D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钟会是太傅繇的小儿子,蒋济看到5岁的钟会时就称赞他不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在文中赞美钟会,看到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非同寻常。B毋丘俭谋反时,钟会跟随大将军司马景王、卫将军司马文王一同东征。他掌管机密事务,参与谋划,运筹于帷幄之中,立下汗马功劳。C甘露二年,皇上征召诸葛诞为司空,钟会预计
27、诸葛诞不会听从命令,骑着快马前去禀告司马昭。诸葛诞反叛,钟会跟着文王到了寿春。D钟会任镇西将军讨伐蜀国。他发布檄文昭告蜀将吏士民:魏朝君王应天顺民,拨乱反正;西征之师,奉辞伐罪,仁义为本,怜民济世。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3分)译文:(2)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3分)译文:(3)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4分)译文:参考答案:4C5C6B7(1)钟会献策,秘密伪作全辉、全仪写信,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着入城告诉全怿等。(2)钟会统理军事,参与谋
28、划,料敌制胜,有出谋划策的功勋,却推却恩宠坚决辞让。(3)文王因为蜀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陲,估量蜀国家小百姓疲惫,资力单薄枯竭,想大举谋取蜀国。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宁:服丧。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以:表目的,来;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语气词、表祈使,希望指示代词,那。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与原文不符,“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即钟会跟从东征的是景王,文王为后继之军。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
29、关键词:建策,献策;为,伪作;赍,带着。各1分。(2)关键词:典综,统理;勋,功勋;固,坚决。各1分。(3)关键词:以,因为;料,估量;竭,枯竭;图,谋取。各1分。文言文参考翻译:钟会字士季,是颍川长社人,太傅钟繇的小儿子。小时候聪明颖慧少年早熟。中护军蒋济写作文章,谓:“观看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不是普通人。”钟会五岁,父亲让他去见蒋济,蒋济认为他非常奇异,说:“他不是个普通人啊!”等到他长大后,有才略技能,并且学识渊博精通熟练玄学,夜以继日地学习,因此获得很大声誉。正始年间,担任秘书郎,升任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登基,赐他爵位关内侯。毋丘俭叛乱,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东征,钟会跟随他,掌管
30、机密事务,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作为后继部队。景王在许昌去世,文王统帅大军,钟会参与谋划,运筹帷幄。这时朝廷下诏命令尚书傅嘏,因为东南刚刚平定,暂且留下卫将军驻扎在许昌作为内外的援助,命令傅嘏率领各路大军回朝。钟会和傅嘏商量,让傅嘏奏上表章,立即和卫将军一起出发,回到雒水南驻扎。于是朝廷任命文王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任黄门侍郎,封为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甘露二年,皇上征召诸葛诞担任司空,当时钟会在家服丧,预计诸葛诞必不从命,快马疾驰禀报文王。文王认为事情已经施行,不再补救改变。等到诸葛诞反叛,皇帝屯驻在项,文王到了寿春,钟会又跟随文王前行。起初,吴国大将全琮,是孙权的结为婚姻关系的重臣,全琮
31、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侄子全端、全翩、全缉等,都带兵来救诸葛诞。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和他家内人争吵诉讼,带着他的母亲,率领部下几十家渡过长江,自己归顺文王。钟会献策,秘密伪作全辉、全仪信件,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着入城告诉全怿等,说吴国中怨怒全怿等不能攻下寿春,想杀完诸将全家,因此逃来归顺从命。全怿等恐惧,于是带着人马开东城门出降,都蒙受封赏恩宠,城中因此人心背离。寿春被攻破,钟会谋划居多,宠爱厚待一天比一天隆盛,当时人称他“张子房”。军队回还,升为太仆,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以中郎将身份在大将军府掌管记室事务,是亲信的任用。因为征讨诸葛诞有功,晋升爵位陈侯,多次推让不接受。皇上下诏说
32、:“钟会统理军事,参与谋划,料敌制胜,有出谋划策的的功勋,却推却恩宠坚决辞让。言辞意旨恳切诚实,前后多次推让,心意不可使他改变。成就功劳而不居功,这是古代贤人所推重的,还是听从钟会所坚持的,来成就他的美德。”升为司隶校尉。虽然在外司,时事政务的改动,皇上还要让他参与定夺,没有他不全面掌握的。嵇康等人被诛杀,都是钟会谋划的。文王因为蜀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陲,估量蜀国家小百姓疲惫,资力单薄枯竭,想大举谋取蜀国。只有钟会也认为蜀可取,一起筹划考虑地形,议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拿着符节督管关中军事。钟会发布昭示蜀国将吏士民的文告说:“以前汉朝福分衰微,整个境内分崩离析,百姓的生命,差一
33、点消亡。太祖武皇帝非常勇武德才超凡,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拯救将要摇摇欲坠的世界,造就了我华夏。高祖文皇帝顺应天心民意,接受天命登基。烈祖明皇帝累世盛德,辉光相承,恢复开拓宏伟功业。然而江山之外,还有不同的政治和风俗,四境之内的百姓还不能全部蒙受王化,这就是三祖顾念感怀留下遗憾的原因啊。现在主上品德高尚思想明达,继承发扬前人的业绩,宰相忠诚恭敬开明诚信,为王室辛劳,施行政教施予恩惠万邦和谐,四方归顺进贡。感伤巴蜀,难道他们不是人民?怜悯这里的百姓,他们的辛劳奴役还没有停止。因此命令授予军队,恭敬地进行上天的讨罚,征西、雍州、镇西各路大军,五路并进。古代圣君出兵,以仁为本,以义治理;王者之师,
34、不战而胜;因此虞舜舞动盾斧使有苗人顺服,周武有发放钱粮周济百姓的美德。今镇西接受君王正义的命令,统领军队辎重,希望光大文告的教导,来救百姓的性命,不是穷兵黩武,来加快一个朝廷之政治,因此大略陈述扶助危难的关键,希望大家听从我的善言。”5.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七代论苏辙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
35、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 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息,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
36、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以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注】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
37、长子。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B、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息:呼吸,叹息。D、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B、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C、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是以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没有“因天下之势”的一组是天下大
38、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A、B、C、D、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
39、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参考答案:9、C(息:休息。)10、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连词,表并死;连词,表转达折。B指示代词,那、那些;副词,加强语气。D介词,因;介
40、词,用。)11、D12、A(中心论点应该是“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四、(24分)13、(10分)(1)(4分)难道说那一百多年之间,南方没有机会(或:间隙)值得凭借,北方也没有机会可以进入吗?(注意“岂”“间”“足” “乘”的翻译。)(2)(3分)我曾经评论它,姚泓、宋武帝的时候,是天下将统一的时机。(注意“尝”“际”及判断句式的翻译。)(3)(3分)他内心想要攻取晋地,却又怕别人在南方造反。(注意“恐”“夫人”“反”的翻译。)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毕自严,渴川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松江推官,年少有才干,征授刑部主事,迁淮徐道参议。内艰阙,分守冀宁,天启元年四月
41、,辽阳覆,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改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置水军,战舰,备戎器。用继光遗法,水军先习陆战,军由是可用。魏忠贤令锦衣干户刘侨逮天津废将,自严以无驾帖疏论之,报闻,初,万历四十六年,辽左用兵,议行登、莱海运。明年二月,特设户部侍郎一人,兼右都御史,出督辽饷,语详李长庚传。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邴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京师数地震,因言内批宜慎,恩泽宜节,人才宜惜,语甚切直,自严在事数年,综核搏节,公私赖之。五年,以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明年正月,改户部尚书。忠贤议鬻南太仆牧马草场,助殿工。自严持不可。崇横元年,召拜户部尚书。自严以度支大
42、蚰,请核逋赋,督屯田,严考成,汰冗卒,停蓟、密、昌、水四镇新增盐菜银二十二万,俱报可。又疏言:“最耗财者无如客饷。诸镇年例合三百二十七万,而客饷居三之一,室大截省。其次则有抚赏、召买、修筑诸費,皆不可不节,”帝褒纳之。其冬,京师被兵,帝忧劳国事,旨中夜数发。自严奏答无滞,不敢安寝,头目肿,事幸无乏。明年夏,以六罪自劾,乞罢,优旨慰留。先以考满加太子少保,叙遵化、永平克复功,再进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增天下田赋,自严不能止。又以兵饷日增,屡请清核,而兵部及督抚率为寝阁。复乞汰内地无用之兵,帝即令严饬,然不能尽行也。(节选自明史毕自严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43、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B. 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C. 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D. 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内艰,古代遭遇母丧的一种说法,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则称为外艰。B. 巡抚,明清地
44、方军政大员,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掌管数省军政、民政。C. 驾帖,古代逮捕犯人使用的凭票,明代厂卫捕人,必须将案由上报,签发驾帖。D. 考满,指官员的考绩期限已满,一考或数考为一任,故考满也常为任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毕自严治军有方,颇见成效。他到天津后,设置水军,修造战舰,准备武器,用戚继光留下的战法,让水军先练习陆战,使军力大为增强。B. 毕自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魏忠贤派人逮捕被免职的将领,毕自严上疏议论;魏忠度主张卖掉南太仆寺牧马草场,毕自严又坚决反对。C. 毕自严精心筹划,为国理财,他提出停征蓟州等四镇盐菜银的建议,又建议节省客饷,抚恤赏赐、采
45、办购买等费用,为国家聚总核算,节省用度。D. 毕自严勤勉国事,严于责己,京师受到攻打,他为了及时奏答皇帝旨意,不敢安睡;他因为未能阻止增加田赋,弹劾自己六条罪状,请求免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严以度支大绌,请核逋赋,督屯田,严考成,汰冗卒。(2)复乞汰内地无用之兵,帝即令严饬,然不能尽行也。参考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毕自严认为经费开支很不足,请求清查拖欠的赋税,督促电田,严格政绩考评,裁减多余的士兵。(2)(毕自严)又请求裁减内地无用的军队,皇帝当即下令严加整顿,但是不能全部推行。【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
46、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乃命自严代”,应理解为朝廷就命令毕自严接任,应在“代”后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C项;叙前平贼功,应理解为评定他以前讨平贼寇的功劳,应在“功”后断开,可以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掌管数省军政、民政”错误,“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属于扩大化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