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89.56KB ,
资源ID:328240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图形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2824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辽宁省抚顺市私立立志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辽宁省抚顺市私立立志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辽宁省抚顺市私立立志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文,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     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

2、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但是,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疑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

3、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     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斯皮策”观测的范围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2008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

4、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6.下面有关“暗彗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暗彗星”理论是由两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并得到计算机模型验证的。 B.如果“暗彗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是不宜被称作“太阳系中的流浪汉”的。 C.英天文学家认为“暗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黑暗,是因为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 D.“星尘”号探测器证明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为“暗彗星”理论提供了支持。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直至最后从宇宙中消失。 B.流

5、星雨是彗星在太阳作用下分解而成的颗粒与地球相遇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C.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次数没有达到每年30次,由此可见,太阳系中的许多彗星并不是在太阳作用下分解了。 D.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中本应有3000颗彗星,而目前只观测到400多颗,是因为绝大多数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奥特星云是属于太阳系的一种天体。 B.2008年美国“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发射后,才能证实英国科学家“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 C.英国天文学家所说的“暗彗星”来自于奥特星云。 D.奥特星云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其中绝大

6、多数是“暗彗星”。 参考答案: 6.答案:C(A项“验证”不对,应为“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B项既然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那么“暗彗星”也应是“太阳系中的流浪汉”;D项原文是 “怀尔德—2”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此处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7.答案:A(“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不对,原文是彗核蒸发为彗发和彗尾;“从宇宙中消失”也不对,还剩下了尘埃颗粒) 8.答案:C(A项由奥特星云“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而太阳系“有大约3000颗彗星”可以得出;B项说证实“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不对;D项“暗彗星”是在太阳系范围之内) 2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

8、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

9、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

10、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

11、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

12、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

13、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

14、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

15、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 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

16、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

17、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算法的传统通常有两个:一是符号认知主义,主张智能行为依赖于符号操作,通过基于符号表征的计算可实现推理、决策,甚至情感活动,如早期的专家系统;二是联结主义,认为通过大量底层简单的“

18、激活单元”相互交织可在高层自发涌现出复杂的智能行为,这一传统以神经网络为代表。阿尔法国棋的研究主要得益于这一种传统,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实现算法的突破。。 以复杂性视角观之,目前的智能算法有一个突出特质----涌现性,即智能是一种由算法底层的简单规则生成的复杂行为,智能并不由预定的算法前提所决定。游戏棋局的最终输赢是一种涌现,不是依靠单次行为的累加,而是算法演化系列的整体取胜。阿尔法国棋有一些令顶尖职业棋手难以理解的“昏招”,可这些昏招最终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这表明“招数系列”比“某一招”更有意义。在伦理上,涌现性特质揭示出智能算法具有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特征;智能算法行为不是边界清晰的单个

19、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演化,其行为效果既不由“某一”行为所决定,亦不由其前提决定。 智能算法的另一个特质是算法的自主性。阿尔法国棋一代曾依据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棋语,对弈了3000万盘棋,二代强化了自我增强学习。如果智能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类主动的、自我进化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能说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决定的“主体”?以算法的观念来看,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是一个能够协调个体自身复杂行为的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该个体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弱人工智能,则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观念。弱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是智能行为的自组织性,机器算法会在没有人类

20、程序员的干预下自发学习,自动处理问题。  2015年,有人在使用“自动驾驶”模式时遭遇车祸,历经十个多月的调查,最终归责为驾驶员过于信任人工智能,手没握住方向盘,人工智能得以免责。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必会让我们可完全摆脱方向盘。智能驾驶系统由厂商的机器人制造,其算法不断自我进化,无缝嵌入庞大的物联网中,行进于更多智能体交互的开放环境,并与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演化的复杂算法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厂商、机器人、使用者、众多智能体等都是造就整体的个体,但并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此时我们在伦理上可能面临根本的挑战:智能行为既不不遵循行为与效果之间的直接对应,也不遵循行为与主体之间的必然联

21、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一个恰当的道德判定? (摘编自刘劲杨《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特质及伦理挑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符号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这两个传统,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最终得以实现。 B. 无论是“某一”行为,还是预定的算法前提都不能决定智能算法的行为效果。 C. 弱人工智能有一个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了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 D. 既然智能驾驶系统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无需追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两种智能算法传统的异同,分析了阿尔法围棋获胜的原

22、因。 B. 文章以阿尔法围棋为例说明智能算法的涌现性,从行为特征角度做了伦理思考。 C. 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种“生命”体,这是文章对“主体”进行辨析的前提。 D. 文章介绍了智能算法的传统及特质,最后指出了我们在伦理上可能面临的困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没有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联结主义传统,阿尔法围棋就未必会有算法上的突破。 B. 昏招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这是智能算法集体行为演化胜过单个行为的例证。 C. 智能驾驶系统的算法处于众多智能交互的开放环境之中,才能不断地自我进化。 D. 智能行为与效果不直接对应、与主体无必然联系,但是我们还

23、要对它做道德判定。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并非基于符号认知主义;C项,“弱人工智能”应为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D项,需要认定事故的责任者。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24、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并未比较两种智能算法传统的异同,也没有“通过比较……异同”“分析……原因”,而且第一段指出的是“阿尔法围棋的研究”成功的原因。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才能不断地自我进化”过于绝对。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初元中

25、举直言,迁虢令,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博士郑宽中使行风俗,举奏尊治状,迁为东平相。     是时,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度,傅相连坐。及尊视事,奉玺书至庭中,王未及出受诏,尊持玺书归舍,食已乃还。致诏后,谒见王,太傅在前说《相鼠》之诗。尊曰:“毋持布鼓⑴过雷门②!” 王怒,起入后宫。尊亦直趋出就舍。先是,王数私出入,驱驰国中,与后姬家交通。尊到官,召敕厩长:“大王当从官属,鸣和鸾乃出,自今有令驾小车,叩头争之,言相教不得

26、后尊朝王,王复延请登堂。尊谓王曰:“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贵,安能勇?如尊乃勇耳。”王变色视尊,意欲格杀之,即好谓尊曰:“愿观相君佩刀。”尊举掖,顾谓傍侍郎:“前引佩刀视王,王欲诬相拔刀向王邪?”王情得,又雅闻尊高名,大为尊屈,酌酒具食,相对极欢。 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元帝崩,成帝初即位,显徙为中太仆,不复典权。匡衡、张谭乃奏显旧恶,请免显等。尊于是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谭位三公,典五常九德,以总方略、一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为职。知中书谒者令显等专权擅势,纵恣不制,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无大臣辅政之义也。赦后,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卑君尊臣,非所

27、宜称,失大臣体。”天子以新即位,重伤大臣,乃下御史丞问状。劾奏尊妄诋欺非谤赦前事,以涂污宰相,轻薄国家。有诏左迁尊为高陵令,数月,以病免。 (选自《汉书·王尊传》,有删节)      注释:①布鼓:以布作鼓,故为无声之鼓。   ②雷门:会稽城的城门。上有大鼓,传说越击此鼓,声闻洛阳。王尊这样说,是对东平王太傅当面朗读《相鼠》之诗的反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赦,免归家              会:恰逢    B.怀来徼外                   怀:怀柔,使……归附      C.及尊视事               

28、   视事:到任办公     D. 驱驰国中,与后姬家交通    交通:道路相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B.蛮夷归附其威信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C.尊持玺书归舍,食已乃还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2.下列句子,都能直接体现王尊不畏权贵品格的一组是    ①尊亦直趋出就舍                 ②尊曰:“毋持布鼓

29、过雷门!”      ③ 王变色视尊,意欲格杀之        ④纵恣不制,为海内患害      ⑤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   ⑥妄诋欺非谤赦前事,以涂污宰相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③⑤      D.②④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贵,安能勇?(4分)     译文:                          (2)前引佩刀视王,王欲诬相拔刀向王邪?(4分)     译文:                          (3)典五常九德,以总

30、方略、一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为职。(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 A(A以:动词,带领/连词,来。B其:皆为代词,他的。C乃:皆为副词,才。D而:皆为连词,却,反而。) 12.A(③叙述的是东平王的行为心理,④是王尊指斥石显的话,但此时石显已失势,⑥是御史臣对王尊上书弹劾匡衡、张谭一事的错误结论:此三项均不能直接体现不畏权贵的品格。而①②是王尊面对傲慢的东平王不卑不亢的表现,⑤是王尊上书弹劾权贵匡衡、张谭的原话,故而都直接体现了王尊不畏权贵的品格)      当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被宠幸而显贵,专擅权力做了许多坏事。汉元

31、帝驾崩,汉成帝刚刚登上大位,石显被调任做中太仆,不再握有大权。匡衡、张谭这才上本揭发石显过去的恶行,请求免去石显等人的职位。王尊于是上了弹劾匡衡、张谭的奏本说:“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位列三公,主管五常九德,应把总揽治国方略、统一各种规则、推广教化、美化风俗作为自己的职分。他们明明知晓中书谒者令石显等人独揽大权,恣意放纵不受节制,是天下的祸害,却不在该上奏的时候禀告皇上处罚石显,反而对他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辅政大臣的义务。皇上发布(对石显)的赦令之后,匡衡、张谭上奏举报石显,全不说自己未尽职守之罪,贬抑君上而显示自己的高明,是很不适合说的,有失做大臣的身份。”成帝因为自己刚刚登位,就有人责难、攻

32、击大臣,于是将事情交给御史丞查问。御史丞上奏弹劾王尊肆意言说、诽谤赦前之事,是给宰相抹黑,对国家不敬。于是降下诏书将王尊贬为高陵县令,几个月后,又因病去职。 13.(1)天下人都说大王您有勇气,但您只不过是自恃身份高贵罢了,哪里能说得上有勇气? (得分点:“顾”“但”“负”各1分,大意1分)      (2) 让我拔出自己的佩刀给大王看,难道想要诬陷我拔刀对着大王吗?(得分点:“引”“诬”“相”各1分,大意1分)      (3)主管五常九德,应把总揽治国方略、统一各种规则、推广教化、美化风俗作为自己的职分。(得分点:“典”“总”“广”各1分,大意1分)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

33、言文,完成4~7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

34、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

35、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选自《新五代史》 )   【注】①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以百骑奔于唐            

36、            以:率领 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                    屏:屏退,使……隐退 C.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                    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 D.知友谦被难                            被:遭受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

37、/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 C.康延孝洞

38、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 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因不满朱友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官宦杀害。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5分) ⑵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5分) 参考答案: 4.C  5.D  6.D  7.(1)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出其不意,直捣他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

39、下可安定了。 (2)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而被杀。 【参考译文】 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军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派遣段凝将军队驻扎到黄河边,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看见梁末帝任用的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国必定灭亡,于是率领百个骑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见到唐庄宗,庄宗避开众人问延孝梁国的事,延孝全部告诉他说:“梁末帝懦弱,信任进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必定灭亡的局势。””庄宗开始听到延孝说梁国必定灭亡,高兴,等到听说要大举用兵,害怕,说:“应当如何防御?”延孝说:“梁国的军队人虽然多,分开来就不多。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

40、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出其不意,直捣他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庄宗认为他的话非常豪壮,最终使用了延孝的计策,从郓城进入汴京,用了八天灭掉梁国。 第三年,征伐蜀国,以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攻破凤州,攻取固镇,降服了兴州,蜀国平定,延孝功劳最大。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子在延孝之下,但特别受郭崇韬重用,崇韬有军事上的问题,唯独召唤董璋去和他商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你们像仆人一样跟着,反而在郭公的门前俯首帖耳,我身为一都的将帅,难道独独不能用军法将你斩首么?”董璋在崇韬跟前告状,崇韬罢免了董璋的军职,封他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更加愤怒,说:“我

41、冒着刀下的危险,越过艰难险阻,平定两川,董璋有什么功劳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于是觐见崇韬说这是不可以的。崇韬反倒说:“李绍琛,你想谋反么?胆敢违抗我的命令。”延孝怕了,退下。第二年崇韬死了,延孝对董璋说:“你现在到哪个门前俯首帖耳呢?”董璋哀求,才免去责罚。 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而被杀。友谦有一个儿子令德在遂州,庄宗派遣使者告诉继岌,要他马上杀了令德。继岌不派遣延孝,而派遣董璋,延孝已经怀疑,等到董璋路过延孝军队,又不前外拜谒,延孝大怒,告诉下属说:“南面平定梁国,西面攻取蜀国,谋略全部是郭公想出,而日夜劳苦,攻城破敌的,是我。现在郭公已死,我怎么还

42、能活?而友谦和我都是背叛梁国,投奔唐国的,友谦遭遇的灾祸,就要轮到我了!”延孝的部下都是友谦手下的旧将,知道友谦被灭族,都哀号着在军门哭诉道:“朱公无罪,家人二百人却别杀害,旧日将领往往也同时杀死,我们死定了!”延孝于是带领众人从剑州返回,进入蜀地,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派遣任圜带领七千骑兵追赶,到了汉州,与孟知祥会合夹攻延孝,延孝战败,被抓获,用囚车装载。装载延孝的囚车到了凤翔,庄宗就派遣太监杀了他。 6. 参考答案: 8.D.谢:应为“道歉,认错”,凭施仕纶的性格,只是谢谢他会过不了关,只有认错,才有可能让他不要弹劾讬合齐。 9.C(①九卿举世纶湖南按察使员一职,从

43、圣祖的话来看,这一职位应是与现在纪检书记相当,与善于“理财”无关。④建一文亭,不是施世纶所为。⑥疏劾鄂海,表明他的正直忘我,毫不考虑到个人的得失。⑤能说明施世纶善于“理财”。②“请令河南以二谷易一米”足以说明其理财能力,③“上命世纶还理漕事”是说皇上又命令世纶还来管理漕运之事,一个“还”很能说明他善于“理财”。) 10.解析:C(A、B、 D.三项都是正确。C项错误。因为老百姓出钱建亭是为了表彰世纶的功绩,另外这件事,世纶不可能插手,他不会自己为自己建歌功颂德的亭子。所以所谓少花钱多办事的说法是错误的。) 11.(1)像世纶这样的人,把管理钱粮这样的事交给他,那是很合适的。 解析:这个句

44、子句式上有一个特点:状语后置,译时应注意调整句序为“以钱谷之事委”。“相宜”译时应作为一个词,意为“适宜”。 (2)我自当官以来,自身尚且顾不了,哪里还有心思顾及儿子? 解析:这个句子的特点是: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保持句子的特点。“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这里联系上下应该译“哪里还有心思顾及”。 (3)世纶调察了解漕运的积弊,革除乱收的钱财,弹劾贪官污吏,开除蠹虫一般的差役,用严明作为治理手段。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

45、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冀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C.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除了要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细化监管,对于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A项中途易辙,应改为“将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能够有效增加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D项成分残缺,应改为

46、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的安全”。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用      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     ,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       )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通过三种方式更是与人们

47、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那位渔人是惊异于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      的联系,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第三种方式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17. 下列在文中括

48、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不再嘲笑桃花源中人,而是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B. 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光是桃花源中人,更应该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C. 人们不光嘲笑桃花源中人,更应该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D. 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娓娓动听     泰然自若     大相径庭     唇亡齿寒 B. 娓娓道来      怡然自得     大相径庭     千丝万缕 C 娓娓动听      怡然自得     势不两立     千丝万缕

49、 D. 娓娓道来      泰然自若     势不两立     唇亡齿寒 19. 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B. 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C. 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D. 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参考答案: 17. D    18. C    19. B 【17题详解】

50、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结合语境下文“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这里应该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排除BC;是选择上的“应该,不应该”而不是事实上的“嘲笑或不嘲笑”,排除A。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