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朝阳市凌源蒙古族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时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河岸。如果在堤坝上行走,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
2、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在书房写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当然,从窗口还可以尽情地观察飞来飞去的云。刚才看着还是铅灰的一团浓云,它飘着飘着,就分裂成几片船形的云了,而且色彩也变得莹白了。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
3、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这样一轮经历了风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实在是难得一遇。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中就都是光明了。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
4、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
5、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看来环绕
6、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想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伸手去开床头的灯,没有打亮它,想必夜晚时停电了;我便打开手机,借着它微弱的光亮,抓过一支笔,在一张打字纸上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选自迟子建散文自选集,有删改)16.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1)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2)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17.请
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归纳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18.最后两段都写到了“我的世界下雪了”,请结合全篇简析它的不同含意。(6分)参考答案:16(1)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鹅和鸭走路时的姿态,突出故乡田园生活的谐趣与美好。(此处“和谐、美好、谐趣”等词语均可)(2)比喻,生动描绘出雪花轻盈摇曳的情态,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意境。(每小题2分;其中修辞1分,表达效果1分;每小题的效果分析答对前后哪一点均可)17 第一问:前四段表现为轻松、愉悦(1分),到第段变成了忧伤、难过(1分),到第段又转为平静、积极(1分)。(每处对应的关键词,任选其中一个词作答也算该处全对)第二问:因为作者
8、遭受了爱人去世的打击(1分),更深刻地了解了人生与生死(1分),所以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18 第段中,下雪的世界是作者梦境中那个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夜晚(1分),让作者回想起与爱人共度的时光(1分),既亲切又滋润,又有着甜蜜的幸福回忆(1分)。第段中,下雪的世界是作者人生境遇的体现(1分),虽然年岁老去,过往的幸福时光也随雪花慢慢融化(1分),但仍然要积极坦然地面对生活(1分)。略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
9、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
10、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
11、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因至贱”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得税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住低下的同时又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同时
12、,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之,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公权力削弱,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 B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律
13、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 C“唐宋之变”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 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中。 D唐宋之际,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 B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
14、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 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 C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税丁”向“税产”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 易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 D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 B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
15、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 C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D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 挥作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早就存在。参考答案: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脱离十八层地狱注爱德华约瑟夫莫厄里今天,在戏院般拥挤的法院,当昆斯区地方检察官文森特奎因为路易斯霍夫纳的自由而施展辩才时,这位被判无期徒刑并正在服刑者看到束缚自己长达l2年之久的镣铐熔化了。几分钟之后,这个不再是谋杀犯的消瘦的囚徒听到法官彼得法雷尔准
16、予了奎因先生的诉求。霍夫纳先生凝视了一会儿法官席。他哽咽了,微笑了。满意的议论声轻轻地从拥挤的听众席上传来,听众中有霍夫纳的亲友,以及由有名望的纽约人组成的霍夫纳声援委员会的会员。今天的法律程序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因为霍夫纳先生仍被依照法律程序,仍然被作为l940年昆斯区酒吧女凶杀案的凶手再次受审。法雷尔法官在11月10日驳回了对这位布鲁克林人的指控,为奎因先生即将提出的免除起诉的申请铺平了道路。法雷尔法官裁定,l941年审判案中对霍夫纳可能有帮助的证据此次出庭不能作为呈堂证供。这些证据包括在警察局进行犯罪嫌疑人认定时的一些速记底稿。当时,一个名叫斯蒂芬哈尔基亚斯的侍者认定,霍夫纳就是在一间牙
17、买加酒吧抢劫案中杀死酒吧招待的人。在审讯时,哈尔基亚斯证实他第一次被带进去指认嫌疑人时并没有认出霍夫纳,但第二次认出了他。哈尔基亚斯先生在审讯时作证说,他第一次没有认出来是因为没有看出霍夫纳的侧面。他说,第二次他去嫌疑人关押室时看见了他的侧面。但是那些速记底稿在审讯中从来未被引用确切表明哈尔基亚斯在第一次进出时就已看清了霍夫纳的轮廓。法雷尔法官指出,如果当时承审法官知道这一点,他会直接宣布无罪释放。知道自己命运时,霍夫纳狂喜不已。他一会儿哭,一会儿又笑了。他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说,他感谢这么些年来一直努力帮助他获得自由的人们。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报于1947年介入这一案件,那时霍夫纳的朋友指出了在
18、对他的诉讼与量刑中的某些破绽。从那时起,该报马不停蹄地进行推翻定罪的工作。在电视摄像机和闪光灯的包围中,霍夫纳站在长岛市法院,与他的律师哈里安德森和前地方法官利奥希利以及侦探伯纳德阿卢克握手。他们为了使霍夫纳离开丹尼摩拉监狱做了大量的、坚持不懈的工作。“你感到痛苦吗,路易斯?”一个记者问。“不,我不觉得痛苦。”霍夫纳歇一口气说。“当像阿卢克侦探、安德森先生、希利法官和莫厄里先生这样的人几年里马不停蹄地为我奔波时,我怎么会痛苦呢?我认为这件事在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发生这么多人如此尽力帮助一个他们并不认识的人。”注此文获1953年普利策新闻奖。路易斯霍夫纳是布鲁克林不名一文的小职员,当时正因被
19、指控抢劫一间酒吧员工的工资而在丹尼摩拉监狱服刑,他发誓说他从未干过此事。莫厄里通过五年时间的深入调查,澄清了霍夫纳的冤情。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霍夫纳被作为昆斯区酒吧女凶杀案的凶手,证据就是侍者哈尔基亚斯第一次指认嫌疑人时就认出了霍夫纳。B作者一开始就将结果告诉读者,既安慰了那些关注此案的人,同时又紧紧抓住了不熟悉案情的读者的视线。C在霍夫纳凶杀案的审判与量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破绽,而这些破绽,反映的却是地方政府的排外主义。D霍夫纳一案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者自1947年起经过五年的努力,为澄清霍夫纳的冤情做了大量的工作。E文章采用了倒叙的结构,设置
20、了悬念,扣人心弦,让读者好奇案情,这为后面对案情娓娓道来做好了铺垫。14、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15、霍夫纳蒙冤达12年之久,在回答记者时,竟然说不觉得痛苦。你认为霍夫纳如此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13(5分)A、C(根据新闻内容可以看出,哈尔基亚斯的证词可以证明霍夫纳无罪,但不能说他的证词可以判定霍夫纳有罪;C不存在排外主义)14(4分)写出了霍夫纳得知自己无罪释放时的狂喜和激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2分);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霍夫纳当时的激动心情,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分)。15(6分)霍夫纳蒙冤l2年,是因
21、为误判而非诬告,从法律程序上来说是合法的;霍夫纳服刑期间,亲友以及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为他昭雪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让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内心充满感激;人们对他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温暖了他的心灵。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中“口”为命题而设)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东林、齐、楚、宣、浙之党诋排,而弘图一无所附丽。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削籍,而名愈高。其在工部,宦者张彝宪督部事,弘图耻并坐,七疏乞休,帝怒。复罢归。踰年而怀宗思之,召至阕,咨以时事,补南京兵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
22、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甡。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
23、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当是时,国朝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 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园。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 然不能通古今
24、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注】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国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忤:违逆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蠲:减免C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忌:嫉妒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肆:放纵(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弘图耻口并坐武臣何得越职口争之及去,遂无口忌A与 且 以 B与 而 所C其 且 所 D其 而 以(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25、的一项是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
26、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参考答案:答案:(1)C(2)B(3)A(4)D(5)即便依从马士英所奏,我请求(把这件事)交给群臣一块商议,使公正的评论得以彰显,那么起用阮大铖也自然就光明正大了。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没有意义的礼仪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考点】文言文阅读。【分
27、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注意虚词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8、解答】(1)C(忌:憎恨)(2)B 根据第一句的语境“并坐”,应该涉及两个人,故用介词“与” ,后面省略“之”,排除C、D;根据第二句语境,“争”为动词,“越职”其修饰作用,选用“而”,排除A故选:B(3)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4)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不顾国家安危”错)(5)即:即使;下:交个;彰:彰显;用:任用,起用。句子翻译为:即便依从马士英所奏,我请求(把这件事)交给群臣一块商议,使公正的评论得以彰显,那么起用阮大铖也自然就光明正大了。达:明白;执:坚持;故事:旧例;莫之计:没有办法。句子翻译为:评论这
29、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没有意义的礼仪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年进士,积功升官任工部侍郎。性格刚正耿直,东林、齐、楚、宣、浙各党派互相诋毁排挤,而高弘图任何党派都不依附。高弘图曾经担任御史,和阉党违逆,被革职,而声名更高了。他在工部的时候,宦官张彝宪管理工部事务,高弘图以和他共事而感到耻辱,七次上书请求退职,皇帝大怒。又被罢官归家。过了一年,怀宗思念他,就召他到皇宫,拿时事咨询他,补任南京兵部侍郎,不久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甲申年,福王立。因为高弘图众望所归,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奏的
30、江北遭受战乱的郡县两年之内免除它们的租税等八项建议,都被皇上用褒奖的语言给予答复。 不久,马士英辅政,高弘图、张慎言等持守公正,在朝廷上议论起用旧臣,张慎言推举任用吴姓,马士英党派的诚意伯刘孔昭率领诸位功臣在朝堂上斥责张慎言,声音震动宫殿。高弘图说:“文武官员各有自己的职权。即便是文臣中,各部也不得侵害吏部的职权,武臣怎么能超越职权而争持呢?”不久,马士英上疏推荐阮大铖,说:“阮大铖名字在丹书上,但不是他的罪过,是因为别人诬陷他罢了。”阮大铖趁机上前奏称自己被冤枉陷害,并拉高弘图为他作证,因为(他以为)高弘图从来不依附任何党派,一定不会忌恨自己。高弘图就说:“阮大铖刚才所说的,我不知道,无法弹
31、劾批驳的。如果他被起用,关系非同小可。从前崔、魏乱政,先帝首先铲除大恶,亲自审定逆案,来遏制那些邪恶之人,阮大铖名列其中。凭着先帝的圣明审察,岂能容许擅自更改?即便如马士英所奏,请求(把这件事)下发给群臣一块商议,来彰显大家的看法,那么起用阮大铖也显得光明正大。”马士英生气地说:“我推荐阮大铖,不是接受了贿赂。有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而最终起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出使北方前,高弘图上奏:国书要依照古代称可汗的先例;出使的礼节,尊从典章会要,不可屈膝而导致有辱使命。正当那时,本朝正商议派遣军队南下,而左懋第到了之后,坚守他的主张倔强不屈,国书无法送达,使事情无法完成,南征之举就决定了。评论这
32、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为无用的礼节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上的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这之后派遣宦官总管畿辅、浙江、福建的粮饷,再设置东厂,高弘图都极力反对。马士英大怒,假传圣旨严厉斥责他,高弘图于是坚决要求辞职。八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十月,终于离职退休。高弘图在内阁时,马士英还畏惧他,不敢放纵自己的想法。等到他离去,就无所顾忌了。当时山东已经丢失,高弘图流亡寄寓于吴门,不久又渡江进入浙江东部。弘光帝被灭亡后,泣涕绝食,死于会稽竹园。 逸史说:明朝在金陵重新建立,高弘图与小人同朝为官,不迅猛激切不追随附逆,坚持正道保守正直,有足以值得称道
33、的地方。但是他不能通达古今的变化,明白生死存亡的大势,就像出使北方的事情,仍然拘泥于太平时的旧例,是要追求不起任何实际作用的形式呢?还是要追求对于国事有利的事情呢?高弘图虽然不是济世变通之材,假使他有幸处在太平盛世,本来是一位贤明的宰相啊。【点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
34、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周常字仲修,建州人。中进士第。以所著礼檀弓义见王安石、吕惠卿,二人
35、称之,补国子直讲、太常博士。以养亲,求教授扬州。年未五十即致仕。久之,御史中丞黄履荐其恬退,起为太常博士,辞。元符初,复申前命,兼崇政殿说书,迁著作佐郎。疏言:“祖宗诸陵器物止用涂金,服饰又无珠玉,盖务在质素,昭示训戒。自裕陵至宣仁后寝宫,乃施金珠,愿收贮景灵殿,以遵遗训。”诏置之奉宸库。擢起居舍人,邹浩得罪,常于讲席论救,贬监郴州酒。徽宗立,召为国子祭酒、起居郎,从容言:“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佑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时以天暑,令记注官卯漏正即勿奏事,仍具为令。常言:“本朝记注类多兼谏员,故凡言动,得以所闻见论可否。神宗皇帝时
36、,修注官虽不兼谏职,亦许以史事于崇政、延和殿直前陈述。陛下于炎暾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定令,则必记于日录,传之史笔,使后人观之,将以为倦于听纳,而忘先帝之美意矣。”事遂寝。进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蔡京用事,不能容,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湖州,寻又夺职,居婺州。复集贤殿修撰。卒,年六十七。论曰:徽宗荒于治,嬖幸塞朝,柄移权奸,不鸣者进,习为腝熟。鶠、根、谅、常气节偘偘,指切时敝,能尽言不讳。卒不胜谗舌,根、常死外,鶠、谅甫用而病夺之,可悲也已!金兵既举,郭药师已叛,朝廷犹弗知,矧能先见祸几哉,毋乎狂谅之言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五)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7、A. 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佑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B. 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佑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C. 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佑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D. 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佑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11.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
38、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为“进土及第”。B.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到唐代时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土等,后世延置。C. 陛下,“陛”指帝王居住的宫殿,“陛下”原指站在宫殿里的侍者。后借“陛下”来表示臣子对君主的尊称。D.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常颇有才华,擅长为文。他所著礼檀弓义受到王安石和吕惠卿的好评,但是他大器晚成,近五十岁才做官。B. 周常为人淡泊,关心朝政。他曾上疏论节俭之事,后因替邹浩讲情,被贬为郴
39、州监酒。徽宗即位后被召用为国子祭酒、起居郎。C. 周常为官耿直,直陈时弊。他认为诏令酷热天勿奏事虽然属于人之常情,但有倦于听纳之嫌,后来朝廷就废止了这一政令。D. 周常遭受谗言,仕途多舛。宋徽宗宠幸奸臣,不听铮铮直言,导致朝政荒废。周常和崔、张根、任谅都深受其害。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久之,御史中丞黄履荐其恬退,起为太常博士,辞。(2)若著为定令,则必记于日录,传之史笔,使后人观之,将以为倦于听纳,而忘先帝之美意矣。参考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很久以后,御史中丞黄履以周常淡于名利,安于退让而向朝廷举荐他,(周常)被起用为太常博士,(周常
40、)拒绝了。(2)如果撰写为固定的法令,那么一定记在日录中,在史书上流传这些,让后人看见,会以为(陛下)对听从采纳感到倦怠,忘掉先帝的好意。【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是并列结构,中间要断开,排除C;“互有得失”的主语是“元佑法度”,排除D;“未尝”作为副词,在句中修饰“不以尚志为先”,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
41、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陛”指帝王居住的宫殿,“陛下”原指站在宫殿里的侍者”表述错误,“陛”本义指可以借以登高的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是对天子的尊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
42、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近五十岁才做官”曲解文意,是赵延寿,范延光有二心不去救援,原文为“年未五十即致仕”,是近五十就退休不做官。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恬退”名词,淡于名利,安于退让;“起”动词,起用;“辞”动词,推辞,拒绝。(2)中的“著”动
43、词,撰写;“史笔”名词,历史记载的代称;“倦于听纳”状语后置;“听纳”动词,听从采纳;听谏纳善。【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译文:周仲字仲修,建州人。考中进士。拿自己所著礼?檀弓义拜见王安石、吕惠卿,二人称誉他,(周常)补任国子直讲、太常博士。为了养育双亲,(周常)请求任扬州教授。年纪不到五十就退休。很久以后,御史中丞黄履以周常淡于名利,安于退让而
44、向朝廷举荐他,(周常)被起用为太常博士,(周常)拒绝了。元符初年,朝廷又重申前命,(且让他)兼任崇政殿说书,升为著作佐郎。周常上疏说:“祖宗各陵的器物只用涂金的,服饰又没有珠玉,务于质朴,表示训戒。自裕陵至宣仁后寝宫,才采用金珠,希望(把金珠)收藏在景灵殿,以遵遗训。”诏令放置在奉宸库(宋代库名,掌收存金玉)。(周常被)提升为起居舍人。邹浩得罪,周常以讲席身份论救,被贬为郴州监酒。徽宗即位后,召用他为国子祭酒、起居郎,周常从容上言说:“自古以来追求大治的皇帝,未尝不以尊尚志向为先。但是如果沉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向随之丧失,不可不戒。元祐法令制度各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当
45、时天气酷热,诏令记注官卯漏时分就不要奏事,于是定为法令。周常说:“本朝记注大多兼任谏官,故凡有言语行动,可以对听到和看到的议论可否。神宗皇帝时,修注官虽然不兼任谏职,也允许在崇政、延和殿向皇帝直接陈述史事。陛下在炎热可畏的天气,暂时停止晋谒答对,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撰写为固定的法令,那么一定记在日录中,在史书上流传这些,让后人看见,会以为(陛下)对听从采纳感到倦怠,忘掉先帝的好意。”此事于是停止了。进升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蔡京执政,不能容忍他,让他以宝文阁待制身份出京任湖州知州。不久又免职,住在婺州。又任集贤殿修撰。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评论说:宋徽宗在治理朝政方面荒废了,宠幸的侍臣充满朝廷,把
46、权力移交给了奸臣,对朝廷不满的人进言,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崔鶠、张根、任谅、周常四个人都气节耿直,(他们)直陈时弊,能够直言不讳(地说出朝廷的弊病)。(他们)最终承受不住奸臣的谗言,张根、周常在外死去,崔鶠、任谅刚刚被起用又因为有病而死去,实在是可悲啊!金兵已经发兵,郭药师已经叛变,朝廷却还不知,况且能够预见祸患发生的苗头啊,一定不要被欺罔偏执的言论蛊惑。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上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逆,
47、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亦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见诛,士庶咸矜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旧唐书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