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泉州市新营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数学奇才陈景润1949年秋,福州解放,他还是16岁的高二学生。1950年春夏之交,尚未毕业的他,毅然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考素有“南方之强”美称的厦门大学。当时去念厦大,是很需要点胆量的。陈景润的家人出于安全考虑,劝陈景润就近在福州念大学,但一心向往厦大的陈景润却毫不动摇,当家里人委婉地以经济原因挽留他,他倔强地回答:“就是走,我也要走到厦大去!”莫非,这一片钟灵毓秀之地早已辉映在这位未来大数学家的心中么?出现在厦大校园中的陈景润,穿着一身黑色的学生装,头戴黑色的学生帽
2、,脚上是当时被称为万里鞋的解放鞋,手里提着一个已经很破旧的小藤箱,一个小小的铺盖卷,外加一件他哥哥送给他的旧大衣。但这没什么,进入厦大数理系的他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很快就对数学陷入了痴迷的状态。早在中学他就开始涉猎大学课程,如今进了大学,他怎肯轻易罢休?说来让人难以置信,身居厦大,抬头便可以透过海光岚影看到楚楚动人的世界级风景区鼓浪屿,陈景润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近在咫尺的南国名寺南普陀,一派金碧辉煌,晨钟暮鼓,他也极少涉足,更莫提去花花绿绿的厦门市区闲逛了。他生活节俭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同学们常看到他只用馒头就咸菜充饥。本来厦门海鲜多,当时价格也便宜,但他为了节省,很少挑选这些菜肴。
3、学校的东膳厅,每逢周末放电影,门票只须5分钱,但三年大学生活,陈景润一次电影也没看过。为了节省衣服,他洗衣服也舍不得用力去搓,往往只是在水里泡一泡,抖一抖。耐得住清贫,是一种可贵的品格,正如方志敏烈士在清贫一文中所写:“清贫,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至今,陈景润的姐姐仍保留着陈景润念大学时用的那个破旧的小藤箱箱内是一双穿透了的万里鞋和几件破旧的衣服,在默默地向世人昭示着这一段耐人回味的岁月。ks5u攀登科学的高峰是不容易的,那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跋涉,是以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的悲壮拼搏。陈景润身体瘦弱,脸色苍白,带着明显的病容,但他害怕看病耽搁时间,生了病也不去看。实在坚持不住
4、了,就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算是静养。他准备了一个手电筒他担心影响别人休息,到了深夜就在被窝中拧亮手电读书。这种特殊的读书方式和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在北京中关村工作时期。“文革”大劫,陈景润被揪到“牛棚”中,备受凌辱折磨。有一回,到处找不到陈景润,人们以为他逃跑了,后来才发现他在“牛棚”中的被窝里拧着手电看书。一烛亮光如豆,居然照耀着他大半生跋涉的征途。清冷也罢,寂寞也罢,也许只有他独自能够真正地品出其中的甘苦。陈景润读书有自己的“高标准”。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根据学习的课程再完成一批作业题,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每到傍晚,夕阳映红大海时分,逢到潮汛,海滨上一片欢声笑语,人们前
5、去游泳,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馈赠,陈景润却总是穿着那双露出脚趾的万里鞋到老师的住处请教。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这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至今仍无人突破。世界级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日本人,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称道的有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祖冲之,一位便是陈景润。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病逝世,享年62岁。岁月如梭,一代数学奇才陈景润捏着时间的秒表为人们留下了永恒的记
6、忆。(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只有16岁的陈景润高中尚未毕业就毅然报考厦大,家人考虑安全问题,劝他就近在福州上学,但他坚持去厦大求学,绝不动摇。B. 陈景润不喜欢穿着打扮。他进入厦门大学后穿着一身黑色学生装,头戴一顶黑色学生帽,脚穿一双解放鞋,还有哥哥送的旧大衣。C. 进入厦大三年,陈景润一次也没去过世界级风景区鼓浪屿,近在咫尺的南国名寺南普陀也很少前去游玩,更没看过一次电影。D. 日本人认为在中国陈景润是可以与祖冲之一并得到称道的数学奇才,美国学者阿威尔也对他大加称赞,足见陈景润的成就之大。E. 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与抒情、议论
7、相结合,突出了数学奇才陈景润求学经历的艰难、社会对他的不公,表达尊敬、反省之情。(2)试分析“一烛亮光如豆,居然照耀着他大半生跋涉的征途。清冷也罢,寂寞也罢,也许只有他能独自品出其中的甘苦”的含意和作用。(6分)(3)陈景润节省时间用来学习的行为主要有哪些?(6分)(4)陈景润刻意清贫,一门心思搞研究。对此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2.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几个
8、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申杰说。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一、2岁小侄女:“第一、第一”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虽
9、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时间,申家人成了“全明星”。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二、夺金一刻: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等会让你们随
10、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面对不停地在电视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张和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怎么搞的?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
11、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着“浇冰、小心”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就怕他们有个闪失!”三、“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申妈妈说。“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
12、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19这篇新闻的选材角度独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答:_ _20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4分)答:_ _21“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答:_ _22本文的副标题是说“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6分)答:_ _参考答案:19这篇新闻的选材角度独特,作者没有
13、写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赛场夺金的实况,而是从申雪家人的角度,表现了申雪家人的牵挂。20申父一大早就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并念叨“就差这一块了”。家人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小侄女竖起食指嘟嚷着“第一”。申妈妈两天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电视转播出故障时申妈妈坐立不安。申父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上网查成绩。申妈妈在候场浇冰时,走向另一房间,并说“焦心”。21是新闻背景,属事件背景。介绍新闻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22不是这样。这样安排材料有如下好处:选材具有典型性。申家的人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两人具有典型性。从小到两岁的孩子,到
14、年长的母亲,都对其牵挂。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这些典型材料,是文章的重点,因此作者详写,而对其他人略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渲染了喜庆的气氛。特别是对小侄女的穿着的描写,渲染了喜庆的气氛,表达了家人对申雪赵宏博的期待。具有真实性与形象性。对小侄女的描写生动形象,动作、语言无不透着童真,对申妈妈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一位母亲的紧张与期盼,这些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家人的牵挂。(言之成理就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几点中的任何两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李天斌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
15、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是真的老了,有几根柱子还是后来增补上去的,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来的柱头突然就坏了。增补上去的柱头就像手术留下的疤痕,碍眼,不好看。父亲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落在那疤痕上,我懂得父亲心思。父亲爱美,也惧怕衰老,眼里容不下那疤痕。要不是他也衰老了,动不了了,他一定会亲手换掉那个疤痕。可是父亲老了,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让他终日头昏,世界在他面前恍惚起来,他只能选择坐在那里。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
16、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
17、沦落,直至彻底消失。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只是现在却空着了,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院子也老了
18、,甚至老去的速度比之于房子还要快。几经风霜雨雪之后,地上的水泥开始脱落,野草则第一时间就从那里疯长了起来。野草蓄谋已久,就像隐藏着的时间与岁月的帮凶。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他还是要在一簇簇的野草之间站一站,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父亲搬来一盆盆的植物,有夜来香、万年青,还有牡丹和月季之类的,约摸十余种,红红白白青青绿绿地挤满了整个院子。父亲显然想用它们跟一簇簇野草抗衡,想借助它们留住一个院子的生机与活力。只是父亲并不知道,无论盆栽的植物,还是自己生长的野草,从本质上都是时间与岁月的另一只手,越是茂密之
19、时,也越是内心的荒芜之时;尤其是当风吹过,院子里一片狼藉,那荒芜便愈加猛烈,也愈加让父亲的世界摇晃不已“人终究敌不过一根草”在摇晃的同时,父亲终于不得不承认院子是老了,自己也老了,一切真的都老了。 “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目光越来越浑浊,老去的房子、老去的墙壁、老去的牛厩,还有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荒芜的花草时间和世事在父亲的身上,越来越斑驳模糊,甚至是迷离起来。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父亲浑浊的目光和落寞的心事,一次又一次将我击中;而衰老,也就在一瞬之间降临到我的身心之上了衰老的过程,总是这样不
20、分时间地点、不论年龄大小,说来就来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隔年的时间与岁月里,除了衰老的气息不断地弥漫,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那些所有能让我们寻觅到从前时光的话语,似乎都被这衰老的气息彻底淹没。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只是在父亲始终不动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缕人世的寒凉,就像风吹幡动,风过处,人世的一些隐喻便在那里开始呈现,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在无法言说的同时,就只感觉到一种沉沉的孤独,在我显然已经跟着衰老了的身体里如风肆虐。(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11月刊,有删改)10. 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内涵。(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
21、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11. 第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12. 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13.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的理解。参考答案:10. (1)父亲强撑着站起来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表现父亲的倔强。(2)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当年的热闹,衬托出父亲如今的孤独。 11. (1)内容上,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2)结构上,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作铺垫。 12. (1)将老墙拟人化,化身成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
22、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2)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3)“一丝丝一缕缕”反复,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 13. (1)“我懂得父亲”,因为“我”理解他深深的孤独和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在衰老面前的倔强与抗争。(对父亲心理的概括,包括“孤独”“无奈”“倔强与抗争”等)(2)“我似乎并不懂得”,一方面是因为“我”长期不在父亲膝下,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无从说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我”虽然也开始体会衰老的感觉,但是毕竟没有像父亲那样衰老,我还无法全部理解父亲内心的寒凉、生命况味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
23、想。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词语含义时,一定要结合前后文,把词语带入文中,理解它的文中意。(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这句中的“强迫”本来是指是建立在自己意志的情况下来迫使别人或自己服从。“父亲强迫着自己站起来”的目的是“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所以“强迫”一词表现了父亲的倔强。(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这句话中的“一不小心”本来是指在不经意之间做了一些事情。而文中的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的?以
24、前的热闹和现在的孤独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如今的孤独。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第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可见本题是考查段落结构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写了“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可见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第三段在文章的偏开头部分,结构上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的“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作铺垫。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语句的特色,重点在于赏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
25、析,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划线句子中,“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中将老墙拟人化,化身成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运用了比喻,把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一丝丝一缕缕”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点睛: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
26、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
27、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
28、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1
29、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
30、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因乞李氏以归。(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参考答案:11 C“怪”应为“奇怪”之意。12D 解析: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
31、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 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13C 解析: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得了“之意;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14 D 解析: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15(1)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
32、步才罢休啊!(3)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略5.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于是留守并加泛级。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赐钱十万,米百石
33、。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上善之,干子竟免。有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丧,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彧劾之。二人竟坐得罪。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
34、,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
35、。上嘉之。(选自隋书第62卷,列传第27)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B.其见重如此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柳彧“正直”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彧劾之 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奉敕治公之罪 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彧年少好学,涉猎广泛,跑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武帝
36、很欣赏他。平定齐朝之后,武帝大赏下属官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柳彧上表给皇帝,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得到好处。B高祖登基后,柳彧升迁到尚书虞部侍郎,因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不久,起用为屯田侍郎,正好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已经分居,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C柳彧在奏章中写道:管理百姓,必须使用有才能的人。武将上柱国和干子年龄太大,以前政绩很差,怨声载道,现在不宜担任刺史。柳彧后来因违背圣旨被免职,复职时皇帝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禀性。”D当时的官员都不敢得罪右仆射杨素。杨素犯了错误被送到南台时,他还自恃尊贵,坐在柳彧坐凳上。柳彧看见了,拿着手板严
37、肃地对杨素说:“奉皇帝命令惩处你的罪过。”并立即查问杨素的犯罪事实。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甚为百僚之所敬惮。(3分)译文: (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3分)译文: (3)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4分)译文: 参考答案:8.D(D项含义分别是:的,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A、因为。B、表示被动。C、介词,在。);9.A(都是直接表现柳彧的“正直”性格。、人物、事件都不对,是介绍武将上柱国和干子的政绩。、柳彧发现当时官员烦杂琐碎的“奏请”。);10.B(错误一,“父子已经分居”改为“父子还没有分家”。错误二,“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应改为:高颎知道后很
38、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11.(1)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敬畏。(被动句1分;“甚”1分;“敬惮”1分。因为这个被动句翻译后不很流畅,如果译为“官员们对他既敬重又很害怕”也可得3分)(2)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两句各1分,整体准确,通畅1分共3分)(3)上奏并免去贪赃枉法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定语后置1分;“奏免”1分;“赃污”1分)参考译文:柳彧,字幼文,是河东解地人。年少好学,读了许多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武帝亲自处理各种事物,柳彧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武帝认为他很有才能,让他担任司武中士。后来担任郑县县令。平定齐朝之后,武帝大赏下属官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柳彧上表给皇帝,
39、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晋级。高祖登基后,柳彧升迁到尚书虞部侍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服丧)。不久,起用为屯田侍郎,坚决推辞而没有得到许可。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在批文上写道:“仆射(y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皇上嘉奖他正直,赐给他钱十万,米百石。当时的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都不称
40、职。柳彧上表给皇帝说:“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宁,管理百姓,必须使用有才能的人。以前汉光武帝是一代明君,从普通百姓起家,对这方面的真伪了解得很清楚,他与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安定天下,等到功成之后,没有安排二十八位将领任职。俯伏(古时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看见诏书,叫上柱国和干子担任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风烛残年之人。以前担任赵州刺史,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很不熟悉,政务全由下属办理,贿赂公行,百姓叫苦,怨声载道。有歌谣这样说:老禾不早杀,馀种秽良田。古人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的意思是各有所能。干子这个人,射箭骑马等军人本事,是他的长处,担任文官管理百姓,则不是他
41、能理解的。如果说优待老人,自然可以多多赏赐钱和布匹,如果再叫他担任刺史,损失则太大了。我死进谏,怎敢不竭忠尽智呢。”皇上认为柳彧说得对,干子最终免了职。应州刺史唐君明,在母亲死后的服丧期间,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的姑姑,柳彧弹劾他。二人竟因此而犯罪。隋朝是在五胡十六国接连战乱之后建立起来的,风俗颓坏,柳彧多有矫正,皇上很喜欢他。他见皇上勤于听政,众多官员的奏请,多烦杂琐碎,于是上疏进谏,皇上看后嘉许他。后来因违背圣旨免职。不久,又叫他复职,皇帝趁机还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禀性。”因为柳彧家中贫困,皇帝命令主管部门替他建房子,于是说:“柳彧是正直的官员,是国宝啊。”当时他如此被看重。右仆射杨素是当
42、时的显贵,官员都怕他,没有谁敢得罪他。曾经因为小罪过,皇帝命令把他送到南台,杨素自恃尊贵,坐在柳彧坐凳上。柳彧从面进来,看见杨素这样,就在台阶下拿着手板严肃地对杨素说:“奉皇帝命令惩处你的罪过。”杨素立即离开座位。柳彧据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问清杨素的犯罪事实。从此杨素对柳彧怀恨在心。柳彧当时正受到皇上信任,所以杨素没有什么办法来中伤他。ks5u柳彧见近代以来,都市百姓每到正月十五日,做角抵之类的游戏,并且互相攀比,以致糜费了财力物力,于是上奏皇帝请求禁止这种做法。皇帝赞成他的意见。这年,持节巡查考察河北五十二州,上奏并免去贪赃枉法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州县官员都肃然起敬,无不震动害
43、怕。皇上嘉奖了他。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涯,字广津,其先本太原人,魏广阳侯冏之裔。祖祚,武后时谏罢万象神宫知名,开元时,以大理司直驰传决狱,所至仁平。父晃,历左补阙、温州刺史。 涯博学,工属文。往见梁肃,肃异其才,荐于陆贽。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初,会其甥皇甫湜以贤良方正对策异等,忤宰相,涯坐不避嫌,罢学士,再贬虢州司马,徙为袁州刺史。宪宗思之,以兵部员外郎召,知制诰,再为翰林学士,累迁工部侍郎,封清源县男。涯文有雅思,永贞、元和间,训诰温丽,多所稿定。帝以其孤进自树立,数访逮,以私居远,或召不时至,诏假光宅里官第,诸学士莫
44、敢望。俄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坐循默不称职罢。再迁吏部侍郎。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时吐蕃寇边,西北骚然,又略雅州,涯调兵拒之。上言:“蜀有两道直捣贼腹,一繇龙川清川以抵松州,一繇绵州威蕃栅抵栖鸡城,皆虏险要地。臣愿不爱金帛,使信臣持节与北虏约曰:能发兵深入者,杀某人,取某地,受某赏。开怀以示之,所以要约谆熟异它日者,则匈奴之锐可出,西戎之力衰矣。”帝不报。 涯质状颀省,长上短下,动举详华。性啬俭,不畜妓妾,恶卜祝及它方伎。别墅有佳木流泉,居常书史自怡,使客贺若夷鼓琴娱宾。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然涯年过七十,嗜权固位,偷合训等,不能洁去就,以至覆宗。是时,十一族赀货悉为兵掠,而涯居永宁里,乃杨凭故第,财贮巨万,取之弥日不尽。家书多与秘府侔,前世名书画,尝以厚货钩致,或私以官,凿垣纳之,重复秘固,若不可窥者,至是为人破垣剔取奁轴金玉,而弃其书画于道。籍田宅入于官。 昭宗天复初,大赦,明涯、训之冤,追复爵位,官其后裔。(节选自新唐书?王涯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宗恶俗侈靡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