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云州乡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15分)缩略时代雷达我想为今天的时代寻找一个印象式的命名,却一直找不到。有一部著名的长篇曾用了浮躁的题目,意在隐括时代,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智慧的概括,可是现在还用“浮躁”已不够了。我终于想到了两个字,叫做“缩略”缩者,把原先应有的长度、时间、空间压缩;略者,省略、简化之意。称我们的时代是“缩略时代”,也许更准确些。在今天,缩略现象几乎俯拾即是,连语言也在缩略化。比如,出租车日渐普泛化,总用“的士”称之太麻烦,就缩略为“的”,坐出租车叫作“打的”,还管两元钱一公里的皇冠车叫“豪的”。
2、又如当今情人现象是一部分人的公开秘密,见惯不惊了,女方就被简称为“蜜”,乃“秘书”的畸变和升格。“钱”这个词的使用率高到不能再高,反复出现,也不如省略之,就简称为英文字母“T”,手拿装钱的红包去送礼,叫“托T”,十分形象传神。倘若用心搜集,这类缩略语可开出一大串。其实,语言的缩略化,根子还在生活本身的缩略化。比如,爱情是美好的,是超乎功利之上的两颗心的热烈融合,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灵魂的音乐;但是,太缠绵了,太古典了,太叫人等不得,于是压缩之,尽快转化为“性”,遂有人发出“爱情死了”的悲鸣。友朋之情,患难之交,师生之谊,本该作为一个长期的情感过程互相扶助,但这过程太稳定了,太磨人了,不如压缩之,直
3、接甩出千把元钱找齐,人情债一笔勾销,当晚即可安心入眠。看大部头的著作,徜徉在人类精神的宝库,固然充实,但是太累人了,不见实效,不如转化为看看影视,省却多少麻烦。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美学等等学问,源远流长,研究起来太费劲,不如转化为通俗读物、白话今译、生意入门之类的小册子,彼此都方便。一部作品出世了,对它的评价原本要经历一段逐步认识和检验的过程,但是现在的人觉得太漫长了,太容易被淹没了,太不醒目了,于是研讨会和发布会这类新事物就出现于商品时代,致使从写书到出版到盖棺定论一步到位,被缩略为一个极短暂的过程,事后谁也顾不上再管它了。这种方式已成为作者自救的方式,没有法子的法子。甚至,人生过程也
4、在缩略化,本来,人生各阶段各有韵味,童年稚气,少年多梦,青年豪勇,中年多思,既不能互相代替,也无法相互超越,可是现在人觉得这一切太按部就班了,不如压缩之,重点是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尽快转化为挣钱,赢利,人于是由此而早熟,而提前实惠化、世故化,心灵由此而提前苍老了。“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就说文学吧,我们仅用了十年光景,便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全部演练了一遍,人家的一百五十年缩略为我们的十年,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工程便告“完成”。再说消费吧,我们刚为购到一辆新自行车而高兴了几天,旋即卷入了谈论购买私人轿车的热浪。工业化还没实现,就大做起后工业社会的迷梦。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
5、不缩略的苦衷,缩略乃时代潮流使然,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已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古人云 “贪看名山者,须耐仄路;贪看月华者,须耐深夜;贪见美人者,须耐梳头。”而缩略者恰恰缺乏这种耐心。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功利过程与审美过程,原是两种不同的节奏,需要互济互补,现在只求适应第一种节奏,第二种节奏便失去了位置,被缩略了。从哲学上看,缩略的依据是实利主义:凡能直接获
6、益的就是好东西,重要的是看对我有什么用;追求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永恒,那是傻子的价值观;理性精神和深刻的思考已成多余,当务之急是应付一个个生存问题。于是,我们想起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句话。缩略有危机吗?当然有。表面上看,好像问题解决了,过程省掉了,棘手的矛盾绕过去了,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但绕过去的终究还得绕回来。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看不见的精神会向看得见的物质讨回代价,这就叫补课。问题的症结在于,对历史来说,缩略的缺失自有补偿的方式;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失去了的往往难以找回,这可能就是生命面对历史的无奈。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7、 )( )(5分)A作者思考角度独特,认为“浮躁”一词不足以概括我们的时代,代之以 “缩略”,发常人之所未发。B作者深挖时代弊端,表现出对时代非常现象的批判和忧虑。“缩略”充满消极因素,完全不可取。C本文结构层进,条分缕析,步步深入地透视和批判整个时代的弊端,可谓匠心独运。D文章第四自然段两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E本文语言朴素平实,文笔犀利老辣,锋芒毕露;又能把现象上升为本质,感性上升为理性,颇具哲理意味。14对于“缩略”,除定义外,作者还从哪几方面加以阐述,请简要分析。(4分)答: 15根据文本,结合社会和人生实际,探析“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看不见的精神会向看得见的物
8、质讨回代价,这就叫补课”这句话的含义。(6分)答: 参考答案:13. BD(B错在“完全不可取”。最后一段说“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说明作者谈“缩略”危机是限定在“省略了不该省略的”范围,“省略了该省略的”时,“缩略”可能是好事,比如“的士”缩略为“的”已广被人们认可,词典也承认其合理性。故“完全不可取”说得太绝对。D第一处引用增强形象性,第二处增强哲理性。)14. 除定义外,文章还从表现、根源、本质、危机四方面谈“缩略”。(1分)最常见最表面的是语言的缩略。缩略的根源在于生活本身的缩略化。(1分)从本质上看,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成物、欲、钱、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是物质的而非精
9、神的,功利的而非审美的,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抛弃了精神性因素,是实利主义的反映。(1分)从危机上看,“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看不见的精神会向看得见的物质讨回代价,这就叫补课。”而且历史缩略了可以补偿而人生缩略了就再难以找回。(1分)15. 省略了不该省略的,省掉过程,太功利。表面上看好象问题解决了,棘手的矛盾绕了过去,而事实上问题矛盾依然存在,到了一定时候问题矛盾又会重现,不得不进行补课。(2分)对历史而言是这样,比如,中国经济有时忽视现实而过热,大搞发展,忽然有一天发现产品过剩,又赶快收缩经济降温来补偿。(2分)可对人生来说,如果压缩稚气的童年期和多梦的少年期,提早挣钱赢利,为物
10、质而活,那么,人早熟了但心灵却提前苍老,发展缺乏后劲。想像历史一样进行补课已不可能,因为人生一去不复返,这比起历史是不幸的无奈的。(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祖母去了
11、,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她在村庄
12、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
13、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
14、弄出一点儿声响来。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是祖母的哲学。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暗,时而被风吹
15、亮。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年11月 思维与智慧)(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是因为蜡烛的光照亮的她的房屋,给她心灵的慰藉,而更重要的是表现了祖母勇敢、豁达、乐观的性格。C文章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
16、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颇具匠心。D文章巧妙地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语言呈现出舒缓哀伤的特点。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顽强生活的人生感悟,以及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2)文章突出表现了祖母哪些性格特征?并请简要分析。(5分)(3)作者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4)作者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2)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
17、支撑一个家。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仁爱、要强:心疼儿孙,忍痛不叫。(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3)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蜡烛”为切入点,引入祖母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回忆的形式,以“我”之口叙述祖母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真实感人);情景描写与“我”的讲述相结合,赋予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答对1 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4)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
18、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1)试题分析:D应为“哀而不伤”的特点;A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
19、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ABE考核内容,选项CD考核手法。其中AB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忍、顽强”的性格特征。【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20、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坚忍、顽强”“仁爱、要强”“ 自尊、好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4)试题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和主旨的显现的角度进分析,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手法。【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
21、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1931年1
22、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
23、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作为一名
24、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25、。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
26、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B. 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
27、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C. 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D. 第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传记撷取梅贻琦治校、治学和生活方面的故事,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校大师的形象。B. 梅贻琦主张“黄老之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因而他不注重学校的管理,而是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C. 文章第段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意在突出梅贻琦在近代教育事业上的巨大功绩,从侧面丰富了传主形
28、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D. 梅贻琦由于寡言少语常常使一般人对他产生误解,但是也有很多人欣赏他的幽默,陈寅恪就是其中的一个。E. 1941年,在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翻译的时刻,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加入到了抗日队伍中,这表现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6.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D 5. AC 6. 治校思想先进。他认为办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认为大学要有大师级的教授。治校方法独到。以“黄老风格”治校,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建议,尊崇科学,奉行无己。严于律己,甘作表率。取消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肯因母亲去世
29、耽误工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将儿女都送去参军。【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错误,原文并没有嫌梅“做事少”的意思,选项表述不准确,且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B项,“只注重人才的汇聚”错误,“只注重”说法过于绝对。“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出了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主要强调的是“大师”,但并没有就此否决校舍的建设。
30、C项,“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错误,从文中来看,“少有人提”和他的教育风格有关,文章第三段说“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故选D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他不注重学校的管理,而是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的意思是他更注重人尽其才,没有体现不注重管理的意思。D项,“但是
31、也有很多人欣赏他的幽默,陈寅恪就是其中的一个”错误,文章第四段说“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由此可知,陈寅恪欣赏的是他的寡言却严谨的性格。E项,“1941年,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加入到了抗日队伍中”错误,文章第六段说“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由此可知,他的儿女是1943年参军的。故选AC两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传主形象,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请简要分析”
32、,“哪些方面”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且要求从不同方面进行概括,“治校大师”说明所找的内容应与如何“治校”有关。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要注意段首和断尾的句子,文章第二段“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这说明梅贻琦治校的思想非常先进;文章第三段说“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
33、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梅贻琦的治校方法独到;第六段说“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这表现出梅贻琦的严于律己,甘作表率。梅贻琦能成为“治校大师”与上面这些内容分不开,故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答题。【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
34、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
35、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
36、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
37、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
38、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户,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败:冲坏 B. 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C. 以玉帛子女自厚 厚:经营 D.郡怜其无归也
39、,许之 归:回家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 其二人者适皆罢去 则或咎其欲出者C. 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 河东凶亦然D. 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B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C.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D.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26分)13、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3分)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4分
40、) (3)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3分) 参考答案:10D(归:安身之处)11B(指示代词,那;A 才/竟然;C 但是/正确 D 来,表目的/而且,表并列)12A(B修身养性,培养道德。C 朝向南;又:古代君王面南而坐,故也有以南面代君王的 。 D权势利益/今义:以人之财产权利区别对待人)13(1)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旦”“于”“安”) (2)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啊。(“然后”“所以”“自给”“良”) (3)那大概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一般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达者”“
41、盖”“学者”)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也。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后十余日,光与张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 长信少府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
42、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于是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
43、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选自汉书夏侯胜传,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B.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C.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D.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为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
44、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与现代的“博士”有所不同。B. 崩,指天子、帝王的死。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死”,庶人死叫“不禄”。C. 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亦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以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D. 诏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后,改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侯胜通晓经术。他跟随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为太后讲授过尚书,为此在他去世之后,太
45、后还为他穿了五天的孝服。B. 夏侯胜直言敢谏。宣帝即位后想褒扬汉武帝的功业,群臣附和,唯独夏侯胜坚决反对,认为不宜为武帝立庙乐,他因此受到弹劾而下狱。C. 夏侯胜生性直率。因私自传播皇上的话受到责备时,他援引尧帝之言传布天下之例,坚持辩称自己并没有做错。他在朝中素有直声,也深得宣帝信任。D. 夏侯胜仕途坎坷。他开始被征召为博士和光禄大夫,又曾两次升任长信少府,后因被弹劾下狱而去职,最后升为太子太傅。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就利,君
46、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夏侯胜挡着昌邑王坐的车子上前进谏道:“天久阴而不下雨,这就要有臣下图谋皇帝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 (2)作为人臣的合宜行为, 应该说正直的话,而不苟且迎合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话已经说出口了,即使死我也不会后悔。汉书?夏侯胜传,作者:班固,朝代:东汉。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本题主要理解句意断句。句意: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