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98.94KB ,
资源ID:3281650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281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广州市象骏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广东省广州市象骏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广东省广州市象骏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小说阅读题。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健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

2、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摸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老太婆,你到哪里

3、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忙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

4、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他们朝那村庄走去。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到地上的。而

5、且,在拉车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进,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2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B.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C. 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

6、时察觉埋下伏笔。D. 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21. 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2. 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20. C 21. “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儿子两次入狱,老太婆猝然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惨。“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 22. 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的推动情节,强化情感。用“马”这一心的视角

7、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2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让读者对老马、老人、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分析有误;B项,“显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分析有误;D“责怨对方”分析有误。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凄凉但不乏温情”,主要结合小说情节内容、形象描写来分析,小说中老马拉车,老马挨打,老人的儿子入狱,老人孤独无依,老太婆猝然离世,都让人产生悲苦、凄凉之感。但老头寻找老太婆的急切,看到老太婆死去时的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了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

8、深厚;老马在寻找老太婆时“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在朝那村庄走去深深自责,表现老马对主人的深情;这一些人间的真情,让人感动。22. 试题分析:本文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从小说的内容看,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体现世间的深情,凸显主旨;从读者的角度看,主要是视角新颖,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点睛: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

9、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

10、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

11、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

12、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

13、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15.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 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B.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C. 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14、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16. 下列表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倒道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B. 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C. 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D.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17. 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_参考答案:15. D 16. D 17. “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特点:体验性(或:“

15、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生命的态度”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与文中找到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本题中,A项,“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错误,选项所说是科学的态度和功利的态度;B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错误,C项,“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

16、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错误,这两项所说是审美的态度。ABC三项所说都不属于“生命的态度”,故选D项。【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项,“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运用类比论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文章把另外三种态度与生命的态度进行对比,借以突出生命的态度对于“境”的重要性。故选D项。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17、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理解文中概念“境”的含义和特点,然后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搜索答题区间,哪些地方写了“境”,如何写境的,写了哪些方面,再进行综合概括。第五节结尾“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由此可知,“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如第六节“境是体验的真实”,“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这三处分别体现了“境”体验性、浑全性和关联性的特点。【点

18、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19、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20、。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我们都在给别人“贴标签”熊秉元用形容词

21、来描述贴标签,就是以点为面、想当然耳、对着黑影开枪。最贴切的例子之一是,清朝时有位诗人,福至心灵、充满想象力地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结果,被贴上反大清、有二心的标签,身首异处。标签害人,又是一例。贴标签有诸多负作用,广为人知;然而,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贴标签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含意:对于人事物形成初步、粗浅和表面的印象,可以大幅降低行为的成本。生活里许许多多的情境,只需要有肤浅的了解就够了。事实上,反躬自问,每一个人都靠着贴标签过日子。而且,再深一层斟酌,在诸多交往互动里,需要知道“真相”的到底有多少?因此,对于人事物贴标签,是常态,而且有以致之。该提醒的是,要提升贴标签的能力和技巧,而

22、不是希望人们不要贴标签。比较有兴味的,是另一个层次的延伸:对于人事物,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贴标签;那么,对于自己呢?人们会不会对自己贴标签?如果会,原因何在,含意和启示又是如何呢?经济学者阿克尔洛夫,诺贝尔奖得主,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形象经济学,就是探讨这些问题。人出生之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慢慢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包括生理上的高矮胖瘦,以及心理上的强弱软硬等等。这些认知,是真实与想象的某种组合自己明明胆小如鼠,却可能自认为是正义凛然、见义勇为。形象、身份、自我认知,虽然词汇不同,反映的是同一种现象。一个人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然后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方面,都根据这种标签来取舍,好比不愿意在路边

23、摊吃东西的人,显然很在乎自己的形象。阿克尔洛夫认为,由“形象”这个概念,可以解释诸多社会现象。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女性的抽烟。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单职家庭的时代里,抽烟几乎是男性的天下。香烟广告里,多的是粗犷的男性,在马背上或山野里吞云吐雾。然而,二次大战后,女性大量进入职场,随着财务的自主性提高,女性在家庭内外的地位也大幅上升。抽烟,象征着独立、自主、个性、自由,因此一代之间,抽烟的女性人口跳跃式成长。阿克尔洛夫认为,最好的解释,就是女性们的自我形象已经迥异于往昔。透过吸烟,她们希望肯定自己得来不易、崭新的地位。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媒体上常出现一个堪称经典的画面:一位时髦修长的女性,笑得阳光灿

24、烂,手上夹着细长的香烟,旁边的广告词是:“宝贝,你可熬出头了!”两相比较,对人事物贴标签和对自己贴标签,含意不同。一般而言,人事物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下,自己只是旁观者。可是,自己的实质和表相这两者真我和标签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处理这两者,至少有两种方式:先雕塑出实实在在的内容,再贴上对应的标签,这是一种做法;另外一种做法,是以某种标签为目标,再形塑自己的实质。无论表相和实质如何,长远来看,让两者大略呼应、差距不至于过大,是成本较低的操作方式。自我形象大方慷慨,实际上小气吝啬的人,通常人际关系不好。对人事物贴标签,可以降低行为的成本;对自己贴标签,也是在降低自处的成本。因此,不一定要贴好的标签,但

25、是值得好好地贴标签,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贴标签。6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以点为面、想当然、对着黑影开枪似的贴标签,就是以部分代整体、凭空想象、无中生有,这种贴标签负作用很大,给人带来很大的危害。B现实生活里人们没有必要了解多少“真相”,只需要有肤浅的了解就够了,每一个人都是靠着贴标签过日子,因此贴标签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含意。C作者用“人不愿意在路边摊吃东西”和“女性抽烟的广告”两个事例证明形象经济学这本书提出的观点,论述了“形象”的重要性。D不是反对人们贴标签,也不是要求人们一定要贴好的标签,而是说要提升贴标签的能力和技巧。7对“对人事物贴标签和对自己贴标签,含意不同”这句话理解正

26、确的一项是A人事物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下,自己只是旁观者,因此对人事物贴标签要谨慎,否则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B自己的实质和表相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下,因此给自己贴标签比给人事物贴标签会更容易,也更准确。C对人事物贴标签可以不计成本,因为不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对自己贴标签要全面把握,尽量以成本较低的方式。D对人事物,人们会以旁观者的身份,自然而然地贴标签,但也要提升贴标签的能力和技巧;对自己贴标签,无论哪种方式,真相和实质要尽可能趋向一致。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能认识到贴标签的危害,事实上贴标签也有许多积极的、正面的意义,无论对人事物还是对自己,贴标签都可以降低成

27、本。B人出生之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己的认知,就是给自己贴上的某种标签,这种标签往往是真实准确的。 C本文主要采取对比论证论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就是将“贴标签的诸多负作用”与“贴标签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含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D无论对人事物还是对自己,一定要贴好的标签,发挥它促进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参考答案:6D (A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B不是文章主要观点;同时表述不准确,贴标签也有负作用。C不是文章主要观点;同时表述不准确,作者举这两个事例不是论述“形象”的重要性,而是阐述人们给自己贴标签的原因。) 7D (A “要谨慎,否则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是无中

28、生有。B错在“更容易,也更准确”这句话上,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C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降低成本,不是不计成本。) 8A(B错在“往往是真实准确的”,文中说这些认知“是真实与想象的某种组合”。C作者主要是阐述给人事物与给自己贴标签的不同,不是对比论述正负作用。D错在“一定要贴好的标签”,文中说“不一定要贴好的标签”。)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语段,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

29、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略5.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3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

30、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之靡途 靡:没有B心惮远役 惮:害怕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找D彭泽去家百里 去:距离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脱然有怀 脱然:轻快的样子B会有四方之事 四方之事:战争爆发C尝从人事 人事:指做官D犹望一稔 一稔:庄稼成熟一次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耕植不足以自给 作师说以贻之B故便求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C因事顺心 蒙故业因遗策D乙巳岁十一月也 毋从俱

31、死也 12下列不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的一项是A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B质性自然。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参考答案:9、C(不久)10、B(四方之事:任命出使的事)11、C(因为/ 沿袭)12、A(是出仕做官的原因)13、(1)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注意“生”“资”词类活用)(2)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注意“以”和被动句式6. 文言文阅读(19分)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父循,进士

32、。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邵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成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日:“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日:“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

33、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日:“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扉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日:“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被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

34、为分司。有富人生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日:“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传:学习。B. 父每肃客 肃:庄重。C. 十八年,简宫僚 简:选拔。D. 率友人躬振给 振:通“赈”,救济。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B.“进士”指中国古代

35、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B.罗洪先范言敢谏。皇帝常

36、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参考答案:4. B 肃:躬身作揖,迎揖引进。迎接。5. D “除”

37、为削除官职。6. B 文中说“来岁朝正后”,是建议太子来年临朝。7.(1)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罗循故意拖延,数天后刘谨倒台,王敵于是向罗循道歉。(关键词“趣”“迟”“谢”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关键词“挽”“拟”“假”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在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内容。(4分)背景材料:释永信,这位嵩山少林寺1500年来最年轻的一位方丈,中国第一位修得MBA学位的僧人,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项目的代表性

38、传承人,被聘为河南大学教授。释永信,引发了人们对他的争议。为了与世界接轨,他允许少林小武僧业余时间玩电脑,打游戏,听周杰伦的歌。同时,圈地,盖楼,办公司,商业演出,一个千年的佛门圣地,如今却成为文化产业的典范。对此,有人理解,有人质疑。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写出人们对释永信行为“争议”的具体内容。(1)对释永信表示理解: (2)对释永信提出质疑: 参考答案:3(4分)示例:(1)保护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为根本。没有人,即使守着那么一堆破铜烂铁,又有什么意义呢?(2)作为一个佛教弟子,当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佛教追求的六根清静、一尘不染在释水信那里变成了铜臭逼人,少林寺犹

39、如都市市场一般。8. 仿照首句,仍以“青春”开头,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青春是一只山歌,需要九曲回肠的小道为伴才韵味十足;参考答案:青春是一首诗词,需要平平仄仄的音韵组合才抑扬顿挫;青春是一幅图画,需要浓墨淡彩的笔墨相间才神韵灵动。9. 时光如箭,转眼,2011年将要悄然过去,在这一年里,可曾有一些人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可曾有一些事不断萦绕在你的脑海,让你停下忙碌的脚步,对人生对社会有所思考?如果这些人与事最后都凝固成2011年最真切的记忆,浓缩于一个汉字,你会选哪个汉字来描绘2011年给你的整体印象与感受?说说理由。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格,不少于30字。(5分)答: 参考答案:略10. 仔

40、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鲁迅作品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2分)(2)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3分)参考答案:(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2分)(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略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周国平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郎咸平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参考答案: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