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19.75KB ,
资源ID:328162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2816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海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人****来】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海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海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活 着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

2、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

3、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

4、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也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

5、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很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有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

6、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退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展开故事的方式非常巧妙。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老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行文流畅自然。B福贵买牛时,在新丰市场碰上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C福贵掏钱买牛时,作者重点刻画了赤膊男人和周围人的哄笑,他们的言行与神态侧面烘托了老人行为的不可理解与他这

7、次买卖的不划算。D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例如,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E本文通过老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年少时的风光与落魄、与老牛的相遇及相依。老人的经历虽坎坷,但全文基调并不悲凉。(2)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老人和牛”,作者为什么以“活着”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参考答案:答案:(1)E,C,D,任意两项得分。(2)老迈年高;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表现出生命的韧性。(3)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 都顺

8、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4)。“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5分。)【考点】小说阅读。【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品味文章的基本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能力。(4)此题考查学

9、生探究文本价值的基本能力。【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品味文章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逐一进行仔细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故事并没有“随即终止”。B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老人买牛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富贵的同情,更因为福贵早就觉得要买头牛。D项表述不完整,还有显示出老牛任劳任怨的一种品质。故选CE(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应该将文本中关于老人和老牛的描写和叙述性文字筛选出来,找出它们在形象方面的相似点,然后加以归纳概括。答题时,应先一词语作概括,再举文本文字为例证明。比如,既然是老人和老牛,就都有老迈年

10、高的特点;再如,文本有“(老人)越过越落魄”的文字和“(老牛)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的文字,据此可归纳出他们都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的特点;等等。(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能力。此题要从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描写一般是用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所以答题时,要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乡村宁静、平淡的生活气氛,烘托了乡村生活的自然规律;在内容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照应了开头。故答题时,可从多个角度来组织答案。(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价值的基本能力。回答此题,要认真思考“活着”这个题目同文章的主体老人

11、和老牛的关系。文本中明显提到提到“活着”的,只有一句:“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但在写到老人和老牛相处的情况时,却多次写到“活”字,可以说“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小说题为“活着”,意在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从老人和老牛身上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唐代中秋文化寻绎张之为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

12、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

13、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

14、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

15、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秋节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B.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镜中已出现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C. 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等。D. 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表现之一就是在诗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2. 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

16、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B. 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C. 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故事材料、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B. 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

17、“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C.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D.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参考答案:1. D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原文是“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而

18、不是“开始出现”。【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结合文本内容“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分析可知,“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表述错误。【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原因表述不完整,“更是为了传承

19、、发展与未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心中的芦苇张 弛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中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墨画上生命的句号。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

20、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字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遂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

21、;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的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于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时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

22、,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人是孱弱的,就像一要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心中的芦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17第段中“瘦瘦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 。1

23、8第段中,作者说屈原“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请简要说说你对“大寂寞”和“湿湿”的理解。(4分)答: 。19结合本文,说说“心中的芦苇”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6分)答: 。参考答案:16作者写了记忆中的芦苇、文学作品中的芦苇、历史上的芦苇、自己真正拥有的芦苇。(答对3点得满分。每一点1分)。这样写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写尽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有利于抒写由芦苇所引发的独特情感;使文章更加丰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答对3点得满分,每一点1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苏子愀然,

24、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 地

25、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逝)C. 正襟危坐。 (端正)D.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14. 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A. (1)句的两个“而”相同,(2)句的两个“之”不同。B. (1)句的两个“而”不

26、同,(2)句的两个“之”也不同。C. (1)句的两个“而”相同,(2)句的两个“之”也相同。D. (1)句的两个“而”不同,(2)句的两个“之”相同。15. 对这两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作者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B.两段文字,写了历史事件,同时也写了眼前之景,还写了主客互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C.作者刚开始也感慨人生的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D.作者善于借用夸张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情感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6.将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请注意关键的实词和虚

27、词及特殊句式。(4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参考答案:13A14B15D1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

28、,帝闻善之。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注)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节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注】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即指做官的人家。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初除郎中 除:任命,授职B. 左右莫不改观 改观:另眼相看C. 昼夜不离省闼

29、,帝闻善之 善:与.友好D. 田令“商者不农” 不农:不从事农业劳动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乃悉以赋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 乡人称其至孝 吾其还也C. 太守刘护闻而召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D. 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B. 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C. 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

30、夏黄童者也。D. 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文强从小失去母亲,为其尽孝,因思念母亲而面容憔悴,人们感动于此,称赞他特别孝顺。B. 延平元年,东汉易主,黄文强被贬为魏郡太守,但他仍然爱民如子,把郡中旧有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耕种,在饥荒时又把自己的俸禄和受到的赏赐分发给贫穷的灾民。C. 黄香官为尚书郎,屡次向皇帝陈述政事得失,受到皇帝赏赐,他恪尽职守,曾经昼夜不出官署大门。D. 在他任魏郡太守期间,把郡内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还督促他们耕种。13.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

31、现代汉语。(1)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2)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参考答案:9. C 10. C 11. A 12. B 13. (1)黄香家中贫苦,没有仆人,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吃苦耐劳,尽心奉养家人。(2)在这种情况下,郡内那些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穷人的粮食,帮助官府分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的意思是“昼夜不出官署大门。皇帝听到后非常赞赏他”

32、,所以“善”的意思是“赞许”。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以:介词,把/以:介词,表原因,因为;B项,其:代词,他/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还是;C项,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承接;D项,乃:副词,于是,就/乃:副词,表示判断,有“为”“

33、是”的意思。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香”“京师”“千乘王”“帝”“中山邸”“殿下”“诸王”“此”“天下”“江夏黄童”,虚词“乃”“者也”,标志性词“曰”,其后断开,排除BC两项;“京师”作“归”的宾语,是动宾结构,意思是“回到京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黄香后来告假回家,等到回到京城,当时正赶上千乘王加冠,皇帝在中山官邸会见群臣,就令黄香到

34、殿下,皇帝对诸王说:“这就是所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句子可以断开为: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黄文强被贬为魏郡太守”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意思是“延平元年,黄香调任魏郡太守”,“迁魏郡太守”中的“迁”是调动官职,非降职。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35、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家贫”,指家中贫穷;“内”,指家里;“仆妾”,仆人;“躬”,亲自;“躬执苦勤”,指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吃苦耐劳;“尽心奉养”后省略宾语“家人”,翻译时补齐。(2)中的“于是”,两个词,于,在。是,这,“于是”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丰富”,富裕;“丰富之家”,指富裕人家;“各”,各自;“出”,拿出;“义谷”,指救济穷人的粮食;“助”,帮助;“官”,指官府

36、;“禀贷”,官家以粮食借给他人。这里指把粮食分发给灾民;“荒民”,指灾民;“全”,保全;“荒民获全”,灾民得以保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黄香,字文强,是江夏安陆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面容憔悴,始终为母亲守丧

37、,乡里人称赞他特别孝顺。十二岁的时候,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表现,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对他非常爱护和看重。黄香家中贫苦,没有仆人,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吃苦耐劳,尽心奉养家人。最终博学经书典籍,精研道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起初被授予郎中,元和元年,肃宗亲自下诏让黄香到东观,去读没有读过的书。黄香后来告假回家,等到回到京城,当时正赶上千乘王加冠,皇帝在中山官邸会见群臣,就令黄香到殿下,皇帝对诸王说:“这就是所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左右人没有不对黄香另眼相看的。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官官职,多次向皇帝陈述政事得失,皇帝对他的赏赐增加。曾经独自一人住在

38、尚书官署,昼夜不出官署大门。皇帝听到后非常赞赏他。延平元年,黄香调任魏郡太守。郡内原有内外园田,常分给人种,每年能收获谷粮几千斛。黄香说:“田令规定商人不务农,王制规定做官的人不耕田,做官吃国家俸禄的人,不应和百姓争利益。”于是把这些地全都分给百姓,督促他们耕种。当时遇到水灾,百姓挨饿,黄香就把自己的俸禄和所得到的赏赐分发给穷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郡内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穷人的粮食,帮助官府分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后来,因为水灾事获罪被免官,几个月后死在家中。所写的作品有赋,笺,奏,书,令,一共五种。有子叫黄琼,也有传。6.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

39、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40、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

41、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B凌万顷之茫然C望美人兮天一方D挟飞仙以遨游(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B羽化而登仙(像长了翅膀一样)C正襟危坐(高高的)D举匏樽以相属(举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B第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C作者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

42、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D本文情、景、理融为一体。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涵,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参考答案:(1)D (2)C (3)B (4)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把渔虾和麋鹿当作好友(1)A 古义,白茫茫的雾气;今义,露水B 古义,茫茫,阔大的样子;今义,不知所措的样子C 古义,思慕的人儿;今义,漂亮的女人(2)C 危,端正句子译为:我不禁感伤

43、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3)B “目的是赞扬曹操”错,根据原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目的是说人生无常(4)“舞”,使起舞;“泣”,使哭泣;“嫠妇”,寡妇译为: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侣、友”,把当作好友;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译为: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把渔虾和麋鹿当作好友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