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茂名市镇隆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共18分)村庄的灵光厉彦林 山岭,梯田,山路,小桥,溪水,庄稼,秋草,牛羊,房屋,太阳,月光,炊烟,村民 锣鼓,唢呐,乡戏,高跷,秧歌,对联,窗花,鞋垫,赶牛调,舞龙狮,弯把犁,土地庙 这些村庄里熟悉而亲切的景物,散发出纯正缠绵的自然与文化光泽。悠闲地咀嚼着满口幸福的村庄,让人魂牵梦萦,让你我在不经意间捡拾到唐诗宋词中那婉约清纯、恬静舒适的意境,散发着温暖人心的魅力与灵光。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东、西、北部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
2、既是树木和牲畜饲料的生长地,又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我拥有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胸口便涌动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海一般金黄的油菜花,的确能感受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
3、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炊烟牵挂的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土地与农民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墓地已挤满,不小心会碰到谁的院墙和饭桌。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许久以来,农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土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农民一辈辈过着目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生活,他们辛劳
4、地耕种,用那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原始却自然真实,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更新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每天你怎么想、到哪里去、干一件什么事、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何时返回这都是自已的事,尽是安稳富足的平凡生活。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
5、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灵光,蕴含淡然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村庄和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交融,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萦绕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包括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蓬勃向上。建筑、服
6、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出生命与命运的灵光。静心俯首这朴素原始的村庄,耳际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养心暖人,亲切悠长19文章开头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1)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2)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 21综观全文,作者从农村生活的哪些方面展现了“村庄的灵光”?(4分)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9开头两段分别用一系
7、列的词语,简洁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的典型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典型风俗,(2分)这两段给读者以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自然地引出下文作者对村庄的留恋之情(2分)20(1)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收季节乡村忙碌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2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村庄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她能不断引起人的回忆,让人反复品味咀嚼。(2分)21充实欢乐的童年生活;温馨优美的自然风景;恼碌喜悦的丰收季节;执着沉重的古典生活;安稳富足的平凡生活;朴素真挚的乡情。(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22角度:(1)对养育了自己的村庄的无限留恋之情;(2)对支撑着城市的浮华与欲望的村庄的感恩之情;(3)
8、对宽厚和仁慈的土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6分。答出其中一种,结合原文深人分析即可得满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
9、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
10、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
11、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
12、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B.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C. “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D. 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
13、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B. 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C. 文章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D. 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B. 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
14、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C. 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D. 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参考答案:1. B 2. A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整合文本信息出错,原文说的是:“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
15、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偷换概念;C项,原句是“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强加因果;D项,礼乐,曾一度分离文中没说,只说了它们又重合了,无中生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
16、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解读有误,并未否定诗经是文学作品,只是补充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
17、题中,C项,“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强加因果,原文用“在时”指出孔子活动的背景,把它说成孔子做此事的唯一原因错误。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董师傅游湖 宗 璞董师傅在一所大学
18、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
19、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
20、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
21、“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22. 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23. 结合原文,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5分)24.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4分)25. 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
22、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分)参考答案:22. (3分)董师傅领小翠游湖。23. (5分)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结合文章)24.(4分)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25.(4分)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
23、无论生存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
24、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
25、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节选自宋史岳飞传)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 素:一向B.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徇
26、:示众C. 或以子婚其女 婚:娶D. 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 鞠:审问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B. 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C. 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D. 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前去寻找,并且把母亲接回来,母亲患有痼疾
27、,他一定亲自给母亲喂药。B. 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C. 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D. 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2)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参考答案:7. D 8. C 9. D 10. (1)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推辞说
28、:“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府第呢?(2)士兵有病,岳飞亲自为他调药;诸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家眷。7. 试题分析:D项,鞠:养育,抚育。8. 试题分析:注意“飞”和“世忠”两个人物,又不是并列,中间断开,一个作前句的宾语,一个作后句的主语;“以书”是“来谂”的状语,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飞”和“世忠
29、”两个人物,又不是并列,中间断开,一个作前句的宾语,一个作后句的主语;“以书”是“来谂”的状语,不要断开。9. 试题分析:D项,“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错,应是“争论时不屈服于人”。10.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营:建造;辞:推辞;何以为:怎么能够呢?躬:亲自;问劳:慰劳。参考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寻访,把母亲迎接回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要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三天不喝水不吃饭。他的家里没有姬妾侍奉。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
30、装扮了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现在哪里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将来打到河朔地区,就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府第呢?”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们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跳跃壕沟,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战马跌倒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
31、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宿营,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病,岳飞亲自为他调药;诸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家眷;战死的将领,岳飞为之哭泣并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儿子娶阵亡将领的女儿为妻。凡是有朝廷颁发下的犒劳,平均分给部下将士,一点也不据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打多。(他)想要有所行动的时候,就招集全部统制官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也镇定自若,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摇撼大山容易,摇撼岳家军困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
32、(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一不可。”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发愁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到极点了。”荆湖地区平定后,招募农民耕种田地,又发起军事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粮。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后题跋,特地指出曹操是奸贼而鄙视他,这件事特别被秦桧所恼恨。张所死后,岳飞感念旧恩,抚养他的儿子张宗本,并举他奏为官。李宝从楚地来归附,韩世忠要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属到岳飞部下,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回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为此赞叹佩服不已。襄阳战役时,皇帝诏令刘光世增援,六郡已经收复,刘光世才率军赶
33、来,岳飞上奏请皇帝先犒赏刘光世的部队。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将士们为国效力,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蒙受灾祸。5. 断句(3分)用“/”为下面文段断句。(3分)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参考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34、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
35、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
36、、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怨恨、仇恨B.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C.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居忧:旧制,即“丁忧”,官吏为父母守孝。D.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通“悌”,尊敬兄长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B.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C.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
37、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D.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12.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本文是“引言”“前言”一类文章。B. “三秦”,项羽灭秦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现将中国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C.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
38、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D. “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两千多年。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 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 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
39、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14.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参考答案:10. A 11. B 12. D 13. B 14. (1)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2)一个平民发动起义(陈涉起义)竟使秦朝灭亡,(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 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10.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40、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恨:遗憾。11.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的意思是: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盖”作
41、发语词,一般在句首,故应在“盖”的前面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C项。“然不敢辞者”的意思是: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句中“然”作“然而”的意思时,常在句首,故应在“然”的前面停顿,排除D项。据此推断B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文意: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
42、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错在“实行了两千多年”。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1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
43、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4.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
44、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登第”:“考中进士”;“见知于欧阳公”:“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知”:“赏识,了解”;“因”:“通过”。第二句关键点:“一夫作难”:“一个平民“(陈涉”发动起义”;“隳”:“灭亡”;“为”:“被”。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上的仙人,(我)就不敢知道;如果 (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韩琦、范仲淹、富 弼、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