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茂名市化州杨梅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父亲的手指甫跃辉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真的!”许明说.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村子。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
2、筑队的师傅了。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端午,父杀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 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剌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
3、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总要想想。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瞧瞧!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我怎么放得下心?”“我去!”许亮有点兴奋。“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怎么不敢。”他也成了父亲那
4、样的英雄。“不过掉了个手指。”他想像着父亲说话的样子。医院。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妈跟我说的。”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许亮很失望。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阿爸说没事。”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
5、了许多问题. 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许亮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中午,父亲没回来。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这主意不错。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他们也没找到父亲的手指。“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
6、吧!”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父亲的手指。“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许亮说。“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
7、,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有删改)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 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B. 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
8、望的象征。C. 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D. 小说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13. 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14. 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参考答案:12. C 13. 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坚韧:受伤后用微笑宽慰家人;断指之后,一人去医院,两处努力笑。 14. 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和弟弟去寻找手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归家后,父亲挣扎着
9、坐起向他们挤出微笑,使他对父亲又了更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武断和软弱感到惭愧。【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错误。结合“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
10、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等及兄弟两人的对话分析可知,文中没有许亮兄弟俩的对比。故选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1、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村子。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分析可知,父亲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结合“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剌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
12、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等分析可知,父亲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结合“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等分析可知,父亲受伤后仍然努力笑,写出了父亲的坚韧。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分条作答。结合“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
13、。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许亮很失望。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等分析可知,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结合“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堆里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好!但是谁,谁来拿?”“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等分析,和弟弟
14、去寻找手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结合“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等分析可知,归家后,他对父亲又了更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感到惭愧。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你有多重要孙道荣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
15、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
16、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
17、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在他的指挥下,离他
18、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
19、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B.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
20、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C.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D.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5. 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参考答案:4. C 5. “你有多重要”首先指车祸发生后主人公在车上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他的举动可能会让整个汽车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你有多重要”也指主人公毅然选择留下来帮助车内的人脱险,由于他的存在,一车人的性命才得
21、以保全;标题与第二段中主人公认为“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的想法形成对比,揭示文章主题。 6. 小说的结尾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的心理变化;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主人公这样做是为了
22、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分析这篇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的含义,可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如主题思想可以从“他”通过这次生死经历发生的生活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着眼;人物形象可以抓住“他”是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孩子,他曾经是一个成功者,他后来又成了事业、生活的失意者以及在这次事件中他成为独撑大局的英雄等身份的变化来分析;还可以从他对个体“不重要”到“重要”认识的转变,形成对比,揭示文章主题角度分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
23、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最后一段主要描写了温馨的环境以及“他”的所作所为,暗示了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的心理变化;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从给读
24、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老子的自然文艺观玄珠如果说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那么先秦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贵真”。”贵真”的观念由庄子提出,其前提是”法天”,”法天”的思想即是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的。由”道法自然”出发,老子的文艺观可定论为自然文艺观。老子的自然文艺观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概念。”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没出现,西周早期金文与文献中的”道”仅指道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的内涵不断扩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
25、后世发展,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和必然;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和本质;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艺术的真谛。老子的”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政治,就是”无为而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二是凡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则必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虽然老子反对言说,其主要的观点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仍然可运用于对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辞表达上要合手自然。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语言的表述,也应该是以”
26、淡”为益的。老子与孔子一样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张必言传道,老子却主张”希言”,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主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虽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视为对堆砌辞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蔑视。老子在论述大道玄奥莫测时,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它。因为它们在事实上又触及到文艺的高超玄妙的境界,所以又可视为对老子自然文艺观的阐发。在老子看来,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顾易生、蒋凡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中解释”大音希声”的含义大致为:”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不能听清,也不必听。”这种
27、大音,就相当于是自然的音乐,而”大象无形”,应是指大道法象,它不是具体的事物形状,同样是天道自然之象。这些表述都可以成为老子自然文艺观的注脚。从崇尚自然,反对声色修饰的角度出发,老子认为世俗的那些享乐会使人失去本心。因此他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观点,其目的是强调圣人应保持内心的纯朴平静。而夸饰失真的文艺,因为使人心动乱性,所以成为老子反对的对象。老子的自然文艺观影响到庄子,被庄子发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挥为”天乐”、”天籁”,发挥为”大美”,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的影响也是颇为深远的,陶
28、渊明、司空图等等都是受其濡染了的。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老子自然文艺观的一项是A不应堆砌辞藻,言辞表达要合乎自然的规律。B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反对空洞、没有教化作用的文章。C艺术的至高境界高度和谐,是无法用具体的形态来描述的。D夸饰失真的文艺,会使人动摇心性,远离内心的纯朴平静。5下列对”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并被应用到古典文论中,成为一种审美标准。B”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造并发展的特有的哲学观念,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C”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D老子用”道”这个核心概念来阐释不同领域的观点。6下
29、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老子的自然文艺观主张”道法自然”,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夸饰,这与他的整体哲学观念是一致的。B老子中的一些文字并非直接讨论文艺问题,但后人可以从中体会到老子崇尚自然的文艺观念。C儒家主张以言传道,而老子却主张”希言”,更为深刻的反映出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D庄子受老子自然文艺观的影响并有所发挥创造,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参考答案:4B5B6C试题分析:4B从文中”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孔子主张以言传道”可知,这应是儒家的文艺观。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
30、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
31、符合题干的选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B根据文中”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可知,”道”并非道家学派的特有哲学观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6C”更为深刻的反映出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文中无依据。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
32、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
33、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注】贼:败坏,侵害,危害。(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简要概括。(2分)答: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答: 参考答案:(1)孔子欣赏那些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2分。“正直之士”与“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各1分。)(2)孔、孟对“乡愿”持批判态度。(2分)“乡愿”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2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
34、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
35、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注释: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旨:味美。服役者:劳作的人。渫:流通。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成年人 B. 尚复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 C. 有者半贾而卖 贾:通“价”,价格 D. 三
36、曰劝农功。 劝:鼓励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分) 薄赋敛,广畜积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使民以粟为赏罚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朝令而暮当具 A B C D4、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D、文中提出“
37、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5、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参考答案:2. A(长:养育)(3分)3.B (3分)4.D(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 5、(1)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关键词:人情、再)(3分) (2)提高粮食地位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关键词:贵、道)(3分)参考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 从事农业就不能
38、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 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 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 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 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 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 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 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
39、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
40、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燕将录【唐】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
41、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
42、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
43、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注】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中黄门:此处指宦官。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
44、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于赵为角尖之耗/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不如因善遇之 D不见德于赵人/君既若见录11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D鉴前
45、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
46、,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6分)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4分)参考答案:9 D(会:适逢,恰逢)10B(而:表转折,但是/表顺承或目的;于:介词,对;因:于是,就/趁机;见:表被动/相当于“我”)11B12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13(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其”、“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