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茂名市化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如何在全球性普遍交往所展开的“世界历史”语境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是今日世界诸民族的共同问题,也是当下中国道路及中国梦在其实现过程中需要直面的时代课题。世界文化是“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随着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即世界范围的普遍联系和交往,以往各民族间的隔绝和孤立被打破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跳出了地域性的局限,成为世界范围的精神产品和公共财产,民族文化也从地域性走向世界性。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不是决然对立的,世界文化不是一种脱离了具体民族文化的孤立文化形态。相反,愈是具有独特性的民
2、族特质愈是容易获取世界地位,而愈是包容着多样性的世界精神才能有益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轻易放弃民族的东西,最终结局只能是成为被亨廷顿称作的“无所适从的国家”。“世界历史”的目标与人类文明多样性共存的理想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全球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向互动中思考人类文明模式,从“世界历史”的意义上知晓人类整体的存在状况,承担起民族文化发展的“世界历史”使命。 一个民族自觉自愿地追寻文化之根,有意识地努力接续历史和传统,这是文化自觉的突出表现。世界文化的成长和不断介入,打破了各种民族文化的地域局限性,为中华文化的自我觉醒提供了契机。伴随着中华民族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民族,中
3、国民众对自身文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得以增强。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在本民族文化的河道内汇流成河,然后才能汇聚成世界文明的汪洋大海。在坚持文化建设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自觉参与到文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这种具有全球意识的文化自觉,开辟、拓展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接轨的道路。 文化自觉除了要全面理解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还要深刻把握本民族文化的起源、演变、特质与发展趋势。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不断进行文化的自我反思,才能够在“世界历史”所推动的现代文化世界里实现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定位。经济上的后发展理论证明,后起国家完全可能只花一两代人的时间就可以在高科技领域形成竞争力
4、。但是文化却不同,文化的历史维度是其最重要的向度。完全遗忘传统精神的历史性内涵,传统中那些独创的东西就会逐渐消失,文化也就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历史维度的支撑。只有在适度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化,基于民族文化自觉所形成的中华文化软实力才能释放出长远的和可持续的能量。 传统和现代并非截然割裂的两极,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凝固体,它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虽然发生种种变异,但各个变体之间又一直保持着共同的主题和密切的联系。传统既强调道统的一贯性,也强调传承性,传统绝不是过去时,而是活在今天并将持续存在的文化有机体。因此,越是在社会发展的强大现实面前,越是在未来热烈的呼唤面前,越
5、应该意识到传统与现实及未来的不可分割性。这种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兴衰缘由的洞察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本身就是文化自觉的积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并且保持了持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秉持有容乃大的传统,从来没有把中华文化与人类文化对立起来,相反始终在学习与贡献的良性互动中自我建设。今天的中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在民族与世界的交汇处,实现着自身的伟大复兴,同时也使整个人类文化更加绚烂多姿。 (“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民族文化自觉,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民族文化的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人们交往广度的拓宽,各民族间的孤立被打破,各民族的
6、精神产品跳出了地域的局限,民族文化也从地域性走向世界性,民族文化自觉也成为必然。B.民族文化的自觉不能等同于具体民族文化的孤立发展,要跳出地域性的局限,使具有独特性的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范围的精神产品和公共财产。C.包容着多样性世界精神的世界文化有益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还应知晓人类整体的存在状况,承担民族文化发展的“世界历史”使命。D.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民族后,就自觉追寻文化之根,有意识地接续历史和传统,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也为中华文化的自我觉醒提供了契机。2.下列对文章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段中阐明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世界诸民族遇到了一个共
7、同的问题,即如何在“世界历史”的语境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也必须直面这一时代性的问题。B.至段指出要实现文化自觉,须理清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促进中华文化的自我理解。中华文化只有在本民族的河道内汇流成河,然后才能汇聚成世界文明的汪洋大海。C.第至段阐明文化自觉还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深刻把握本民族文化的起源、演变、特质与发展趋势,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释放长远的和可持续的能量。D.第段总结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保持持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原因。有容乃大是最主要的原因,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同时也使整个人类文化更加绚烂多姿。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
8、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族文化不能轻易放弃民族自身的东西,要保持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具有独特民族特质易获取世界地位,否则该民族只能成为“无所适从的国家”。B.“世界历史”的目标与人类文明多样性共存的理想是一致的,所以从全球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向互动中思考人类文明模式是必要的。C.文化不同于经济,不大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如果完全遗忘传统精神的历史性内涵,那文化也就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历史维度的支撑。D.传统文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现实及未来也是密不可分的,这关系到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兴衰缘由的洞察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参考答案:1.D(D项中的“中华
9、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民族后”的表述有误。原文的表述为“伴随着中华民族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民族”)2.D(D项中错在“有容乃大是最主要的原因”,原文中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秉持有容乃大的传统”,“重要原因”不能等同于“最主要原因”)3.A(A项“成为无所适从的国家”不是原文中作者的观点,原文中说的是“成为被亨廷顿称作的无所适从的国家”,与题干不符)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君子的意义楼宇烈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
10、,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
11、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
12、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13、”,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
14、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1. 下列对于“君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B. 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C.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不再使用“君子”社会地位这层意思。D. 君子含义与“士”和“圣人”相近,都是要遵循做人的根本道理和社会应该
15、遵守的理法去做,并且坚持不懈不断提升。只是“君子”比“士”多了笃志力行,比“圣人”少了不竭的坚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章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B. 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C. 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说明一个人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就一定是一个君子。D.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
16、子”的内涵并不相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B. “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C. 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D. 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参考答案:1. B 2. C 3. C【1题
17、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其含义与绅士相同”不正确,据原文段“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可知“君子”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异;C项,“不再使用君子社会地位这层意思”错,原文“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D项,“比圣人少了不竭的坚持”错,文中圣人的定义是“齐明而不竭”,是看清了天地人之理仍没有停止的意思。故本题选B项。【2题详
18、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逻辑错误,原文第二段“博雅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也称作博雅君子,文中的博雅只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本题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说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故本题选C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19、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
20、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云计算是什么?云计算代表了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以低成本为目标的动态可扩展网络应用基础设施,是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网络计算技木。对于互联网来说,云计算就好像公路这样的基础建设。最朴素的云计算概念是最初的主机托管,一家公司将电力、带宽以及一台主机都托给互联网数据中心。现在一个应用程序不可能靠一台主机来完成,而是要靠大量的计算机共同计算。云计算这个名词之所以使用了“云”字,是因为最早技术人员在做互联网时,都是用一个云的图标来代表互联网,所以“云”就是互联网。虽然云计算常常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像云彩一样莫测,但现在
21、的互联网界似乎已经确定地看到它将带给我们的未来。实际上,云计算对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个颠覆性的结果:个人计算机的终结。在计算机刚诞生时,用户的脑海中并没有“软件”这个概念,因为计算机与软件是融为一体的。后来计算机能够干越来越多的事情,软件也开始分化出来并成为一种产品。人们不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相应软件,而只要能连上互联网,就能方便地使用这些软件。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业内人士认为,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软件为互联网上客户服务,用户需要在个人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则越来越少。业界预测,今后操作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弱,而浏览器会变得越来越强。浏览器将成为很多程序的启动入口,相当于
22、下一代的“开始菜单”。云计算所带来的近期影响可能是,操作系统与浏览器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15年后启动电脑时,不必像现在这样等待一分钟时间,让它管理内存和启动一大批程序。相反,它的界面会立即显示出来,并且这个界面就是一个浏览器。当然也有可能是操作系统,但这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系统,负责解析你的浏览器,帮你解决一些硬件问题,比如连上网络、接上硬盘、打开无线功能、点亮键盘灯等,其他的事就交给浏览器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假想,但实际情况可能超过这个假想。对于云的未来,业界的看法大致是一致的,尽管各家公司也有不同的表达和解读。比如与Google的颠覆性说法不同,微软提出预测:有些计算资源应该放在云上,有些
23、计算资源应该放在用户终端,有些计算资源应该放在合作伙伴那里。业界一致认为,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的数据共享。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南方周末2009年1月8日,有删节)5下列关于“云计算”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云计算是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网络计算技术,代表了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以低成本为目标的动态可扩展网络应用基础设施。B“云计算”中“云”字的由来,是因为云计算常常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变幻莫测。C一家公司将电力、带宽以及一台主机都托付给互联网数据中心就叫做主机托管,被看做是最朴素的
24、云计算概念。D云计算可以让人们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A最早的技术人员用一个云的图标来表示互联网,所以“云”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B个人计算机的终结,是云计算带来的一个颠覆性结果。C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弱,浏览器变得越来越强,这是云计算可能产生的近期影响。D云计算的前景,虽然各家公司表述不一,但都认为云计算为存储、应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7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云计算对于互联网来说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将使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操作更为简单便利。B当初计算机和软件不可分割,但据专家预测,个人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将越来越少。C随着技术进步,浏览
25、器将会帮助人们解决更多的硬件和软件问题。D15年后人们启动电脑时,界面就会立即显示出来。这个界面可以是一个浏览器,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参考答案:5.B 6.A 7.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说琴明何景明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
26、。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
27、为腐材置物邪!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欐,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选自何大复集,有删改)【注】 轸(zhn) :系琴弦的轴;徽:琴面
28、上按弦的部位记号;越(hu):琴瑟底面的孔。比排比音节的高低。 数次:琴徽的度数合乎次序。 伶伦:传说中黄帝时的乐官。 节:柱子上的斗 细木欐(l) :用细木做大梁。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御:用,指弹奏B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中:符合C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道:说出D自褊而欲求多褊:狭溢,狭小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是琴弦之韧疏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斫以成之;饰以出之敛赀财以送其行C劲则能弗挠也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一物而众理备焉其隙也,则施施而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弹琴动作的要诀来比喻人的信
29、用、智慧、仁义和谦逊等品德,以制琴、弹曲的规定和要求,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B运用托物言志手法,针砭时弊,借琴的制作不当导致琴不中用,批判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不当的社会现象。 C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结尾戴仲鹖的回答“一物而众理备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收束全文的同时,又深化了内在的义理。D“说”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事理。本文议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构严整紧密,层次清晰;句子整散结合,节奏鲜明。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噫!非材之罪也,吾将
30、尤夫攻之者也。(3分)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4分)参考答案:16.C(道:通“导”,引导)17.B(B.以:连词,表示目的,来。A之: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D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18.B(“托物言志”说法不正确,应该是借物喻人;文章批判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当”, “不重视人才培养”说法缺乏依据)19.始桐之生邃谷 / 据盘石 / 风雨之所化 / 云烟之所蒸 / 文炳彪凤 / 质参金玉 / 不为不良也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20.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
31、,我要责备那制作琴的人。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评分标准:共3分。罪(过错)、尤(责备)、攻(制作),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罪”译成“过失”“罪责”也对;“尤”译成“指责”“批评”也对;“攻之”译成“从事这项工作”也对。 共4分。“朴”“文”(使动用法)、见(为人所知)、用世(为世所用)、用身(修养自身),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朴”“文”要译出使动用法,“见”“用世”要译出被动意思。【参考译文】何子有一张琴,三年没有上弦。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何子弹奏一遍,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杂乱无
32、章,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仲鹖道:“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它的质地不能经受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那制作琴的人。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审察是否按照规格制作成器。琴器有四: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音节调和就能使音响不沉闷暗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次序,越要取它小孔的通畅。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
33、,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暗哑。即使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使音声和谐了。“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磬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外表像彩凤那样焕发,质地像金玉那样完美,不能说不是良材。要是让制作者符合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等的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下等的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引导情操,和睦心志
34、。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而无用之物呢!“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把琴柱缚得牢牢的却想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还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用直木作车轮,用屈木作车辐,用巨木作斗拱,用细木作大梁,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啊!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序,收势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好处。劲,好比就是信用;时,好比就是智慧;序,好比就是仁义;容,好比就是谦逊。用信用来相处它,用智慧指导它,用仁义来制约它,用谦虚来保全它。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
35、。所以说即使愚笨也能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刚强。材料有什么过错呢!”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座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只要)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我所知道的太少了,要改弦更张,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导。”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姚柬之,字伯山,桐城人。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进士。授河南临漳知县,屡决疑狱。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棂入室,柬之勘窗棂窄,且夫未远出。诘之,果夫因逐贼,误斫杀妻。又常姚氏被杀,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时为县试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杨某不赴试,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询其
36、居,与常邻。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遂得图奸不从强杀状。每巡行乡曲,劝民息讼,有诉曲直者即平之。漳水溢,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境与直隶大名毗连,多贼巢,掘地为窟,积匪聚赌,排枪手为拒捕计。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 母忧去,服阕,补广东揭阳。濒海民悍,械斗掳掠,抗府戕官,习以为常。柬之训练壮勇,谕以保护善良。最顽梗之区曰下滩,盗贼、土豪相勾结,柬之会营往捕,拒者或死或擒。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境内称快。有凶盗居钱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注】其庐,空其积聚。柬之戒勿焚烧,召耆老,谕交犯,不敢出。乃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
37、耆老一一慰劳,皆感泣。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日遂交犯。自下滩示威,钱坑示德,恩信大著。兴复书院,厚待诸生,回乡以新政告乡人,有变则密以闻,官民无隔阂。县大治。 迁连州绥瑶同知,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普宁县匪徒戕官肆劫,奉檄从镇道往捕治。匪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地皆险。乃设防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获六百余人。 十七年,署肇庆府,十九年,擢贵州大定知府,俗好讼,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讼稀。大定民、苗杂居,宜治以安静。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见多不合,遂引疾归。数年始卒。(清史稿 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注】爇:ru焚
38、烧。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柬之少负异才 负:具有B、服阕,补广东揭阳 阕:结束C、不能售其欺 售:施展D、见多不合,遂引疾归 引:承认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姚柬之有智谋的一组是( )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 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 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 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 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 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柬之在河南临漳县,勘察疑案,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及时、准确地判决张
39、鸣武误杀妻子案、常姚氏被杀案。B、姚柬之在广东揭阳县,当众处死下滩惯盗,慰劳境内耆老,兴办书院,厚待诸生,恩威并施,赢得民心,官民无隔阂。C、姚柬之在治理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时,对各族民众一视同仁,处理案件快审快结,判案务使双方相安无事,尽量不扰民。 D、姚柬之历任临漳知县、揭阳知县、连州绥瑶同知、贵州大定府知府,所到之处,无不治理得很好,深受官民的赞赏。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 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 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 参考答案:4.D 5.B说救灾说判案 6.A 7姚柬之叫来杨某,杨某神色张皇,问杨某的住处,与
40、常某乡邻。潮州旧例,凡是盗匪没抓到,官府就烧掉盗匪的家,搬空盗匪的财物。 上级下达命令,姚柬之一定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不让它使老百姓受苦。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内屯营,倍于
41、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郎。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
42、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B. 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C. 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
43、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D. 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B. 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C. 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D. 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
44、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B. 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朝中居要职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C. 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D. 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
45、敌之礼。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C 13. 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
46、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这段话是说“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其”“历阳”“论语”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守”是动词,“守”的对象是“历阳”,故“守”与“历阳”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47、,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错误,各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故选B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错误,文中说的是“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由此可知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而非“曾开”。故选C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