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扬州市吴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
2、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来体现。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
3、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
4、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
5、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某位名人说:“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其本意不是主张读书无用论,而是告诫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
6、量,不必唯学历是举。B. 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辛辛苦苦读书,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但我们还是要多读书。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
7、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参考答案:7. A 8. B 9. 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帮助人们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受外界不读书风气的影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
8、分配。 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7.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说明辛辛苦苦读书,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但我们还是要多读书”不当,由原文可知,外国网友的回答是强调,虽然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但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滋养我们的灵。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材料三指的是“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
9、定文体;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8.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恰当”还是“不恰当”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
10、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从“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
11、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孙玉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
12、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
13、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
14、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1. 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B. 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C. 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D. 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
15、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2. 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B. 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C.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D. 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B. “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
16、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C. 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D. 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参考答案:1. C 2. D 3. C 【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
17、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分析可知,该说法与题干无关。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D项,“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他的白话语言”这句话与文中“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相矛盾。故选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
18、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分析可知,“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新文化的方向”。故选C。3.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下列各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
19、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
20、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KS5U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肚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
21、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22、”(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
23、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1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
24、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王士肚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
25、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参考答案:11. D 12. C 13. C11. 试题分析:题干问“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可得出“生命力更强”的特征,但“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
26、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1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文中没有依据。1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世禛的“
27、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世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
28、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乾道六年
29、,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30、。”诏奖谕之。(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注】蓍(sh):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坎、离:均为卦名。青兕(s):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疾间与之游游:交往。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奉:呈献。C召见,嘉纳之 嘉:高兴。D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辟:征召。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3分)劝京决策南向 弃疾间与之游弃疾斩其首归报 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
31、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褒奖。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译文:_(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5分)译文:_参考答案: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
32、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及保宁围解,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
33、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
34、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注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风宪:风纪,法度。镌秩:削职,免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以臣预赏 预:预先。B、可望将数万人薄城 薄:逼近。C、据川南为寇,师讨之。 师:军队。D、以“致知格物”颜其庐 颜:作为门框上的横匾。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B、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C、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
35、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D、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仍然刻苦励志,潜心义理之学。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D、郝浴宽厚爱人,关注民生。任广西巡抚期间,面对凋敝的局面,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36、分)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译文: _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 译文:_参考答案:4、A预:参与。5、B6.A 与吴三桂结怨的原因不是诏令不能传至军中,被远徙的原因也不对。7、(1)郡县的官吏都是军前任命,任意做贪虐的事情,郝浴到任后,严明法度,将吏们才收敛行迹。(“除授”“约束”“始”各1分,语意明确顺畅2分)(2)弹劾郝浴的是吴三桂,如果吴三桂始终恭顺(没有反叛),郝浴只是一个书生而已,就算老死在流放的地方,谁又会问起他?(“参”“使”“徙”各1分,语意明确顺畅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年少时就有
37、志向和操守,志气坚定。顺治六年考中进士,担任刑部主事。当时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投降南明,占据川南为乱。大军讨伐他们。郡县的官吏都是在战场上任命的,他们随意做贪婪残暴的事,郝浴到任后,严明纪律,将吏才收敛行迹。 顺治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军队全都战败,吴三桂退守绵州。郝浴身在保宁监察主持乡试,孙可望率领数万人逼近保宁城,郝浴飞送文书给吴三桂,用大义激励他,说到“(不救的话,你)没有死在敌人手里,也一定死在法律上”。过了一个月,吴三桂才前来救援,孙可望等人领军退去。皇帝下令征询攻取四川的方略,部里商议认为进攻和防守的事情应当听从吴三桂主持。吴三桂进入四川,逐渐骄横,部下大多不守法
38、,害怕郝浴的严明正直,就禁止沿路递送的塘报。等到保宁城的包围解除,吴三桂颁令奖赏将士,郝浴不接受。上奏说:“平定反贼是平西王的职责,我管理风纪,不干预军事,却让我参与奖赏,这不是要与我结党就是顾忌我。”接着汇报了吴三桂统兵观望的情况,吴三桂深深记恨他。降将董显忠等人胡作非为虐待百姓,郝浴又上疏弹劾,(使董显忠等)改任为原来的职务。吴三桂指使董显忠等人进京陈述辩解,郝浴获罪免职离开。 大学士冯铨等人交替上奏推荐郝浴,吴三桂就摘取郝浴保宁奏捷的奏章中,有“亲冒矢石”的话,指摘是郝浴冒领军功,论罪弹劾,部议要获罪处死,皇帝下令宽恕郝浴,把他流放到了奉天。郝浴到了流放驻守的地方,更加潜心于义理的学说,
39、用“致知格物”(的字样)作为房屋门框上的横匾(的内容),下苦功钻研并磨练自己的意志。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叛。侍郎魏象枢上奏说:“郝浴刚强正直过人,才能、操守和学识,我都惭愧赶不上他。弹劾郝浴的人是吴三桂,如果吴三桂始终恭敬顺从(没有造反),郝浴是一个书生而已,即使老死在流放的地方,谁又会过问他?现在吴三桂反叛了,天下没有人不恨吴三桂的,也就没有不同情郝浴的。郝浴在吴三桂身为王爵,手握兵权时,不畏惧吴三桂的威风,不屈服吴三桂的权势,致使被吴三桂仇恨。吴三桂所仇恨的,正是国家应任用的,怎么能忍心抛弃郝浴?”皇帝就召郝浴回来,又任命他为湖广道御史。康熙十九年,任命他为广西巡抚。广西刚经历战乱,民生
40、凋敝困顿(瘵:音寨,困顿、劳敝),郝浴一心安抚,上奏陈述调整使符合要求的四个策略,皇帝马上回复同意。当时南疆达到平定,满洲军队撤回京城,郝浴上疏请求为死于平叛的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在桂林修建祠堂。 康熙二十二年,死在官任上。遗体送回家乡时,哭送的官吏百姓数千里不断。6.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
41、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节选自指南录后序)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予之及于死者 及:碰到、濒临B诋大酋当死诋:辱骂C真州逐之城门外 逐:追逐D道海安、如皋 道:经过、取道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然而隐忍以行B而幸生也何为 / 死生,昼夜事也C将请罪于君 /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D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的几项是(3分)例句: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将请罪于君 死生,昼夜事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洎牧以谗诛 A B C D14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