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衡水市车庄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
2、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能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学者也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一样。学者还要成为
3、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可以说,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目前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但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比如“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
4、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3. 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B.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C. 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错误。D. 熟悉文化遗产并能指点人们去学习。1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
5、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B. 文章列举以色列,说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C. 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D. 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参考答案:13. B 14. 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答题关键词“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四节中,题中B项,曲解原文。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6、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二节中,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D项表述正确,A. “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过于绝对;B. “唯一条件”曲解文意;C. “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因果关系不成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
7、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
8、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
9、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
10、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
11、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节选自人民日报)1. 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B. 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C. “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D. 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
12、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2. 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A. 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B. 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C. 作者用这些年连续新编的反响平平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例证,论证了“如果经典作者尚健在,那么改编就必然会失败”这一观点。D. 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
13、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3.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B. 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就是如此。C. 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
14、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D. 作者认为,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参考答案:1. D 2. A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经典”理解,D项,“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错误。“经典”作者早已作古,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不是唯一原因。C项,结合文本内容“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分析可知,“必然”有误。D项,只是“表面上”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故选A
16、。【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就是如此”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分析可知,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
17、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
18、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
19、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
20、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花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
21、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
22、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那么,在对待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
23、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摘编自唐凯麟文化自信三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民族坚守、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B. 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而不是通俗文化以及流行文化。C.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源泉就是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 我们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用
24、简洁、明确的语言对“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说明。B. 对“中华文化”,文章侧重解说了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存在不同区分的特征。C. 文章以一些作家对古代某些帝王的描写为例,说明这些典范是现代人难以效法的。D. 结尾阐述了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同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构成不同民族的文化,这是“文化”概念的一种理解,“文化”概念还有不同的解释。B. 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对“文化自信”内涵的一种解说。C. 不管是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
25、和影视创作,还是研究某个朝代的历史著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 只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参考答案:1. A 2. C 3. D1. 试题分析:B项,“不是通俗文化以及流行文化”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扶持涌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C项,表述绝对化,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应是重要源泉,而非唯一源泉;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的意思是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没有提到把哪一个放在前面。2. 试题分析:C项,“说明这些典范是现代人
26、难以效法的”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按原文意思,文章以一些作家对古代某些帝王的描写为例,应是说明对“中华文化”这概念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的混乱。3. 试题分析:D项,推断不当,原文最后一段“只有汶样”中的,“这样”指代的应是是“把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只有一个方面,后面的结论就不一定成立。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
27、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一10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
28、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橇船待,谓项王曰:“江
29、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0、属:隶属C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向:朝着,面向D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遭受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不忍杀之,以赐公 C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愿为诸君快战 吾为若德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所杀汉军数百人。A B C D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
31、去。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东城,部下剩下二十八骑。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持短兵器与汉军接战,斩二将,杀数十百人,叱退汉军数里。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江,最后自刎而死。参考答案:7、B 跟从8、D A项 前一个是于是 后一个是方才 B项前一个是率领 后一个是拿来C 前一个是助动词的 后一个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意D送给 9、D 10、C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
32、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
33、然,文帝甚嘉之。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 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
34、卖,坐免官。 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节选自宋书宗悫传)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不为乡曲所称 称:称赞 B.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 隶:隶属C义恭举悫有胆勇 举:选举 D.文帝甚嘉之 嘉:赞赏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乃制其形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B.而悫独任气好武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方丈之膳,以待宾客 眷然有归欤之情D.以具装被象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1.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悫勇武的一项是( )(3分)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 悫自奋请
35、行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 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A、B、 C、D、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C.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D.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
36、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13. 将文中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 (5分)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分) 参考答案:9C (举:推举)10. 11. 12. 13译文:(1)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5分,大意2分,“乘”“当”“舆”各1分)(2)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沉落在地上了,(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5分,大意2
37、分,“覆”“坳堂”“胶”各1分)参考译文:宗悫字元干,南阳人。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败坏我们家族了。”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才刚过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没能进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向来有高尚的节操,他的儿子侄儿们都喜欢读书,独有宗悫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江夏王刘义恭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随同义恭镇守广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征伐林邑,
38、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战斗。刘义恭向文帝推举宗悫说他有胆量和勇力,于是任命为振武将军,作为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随同胶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又派宗悫前往,宗悫分兵几路,放下军旗悄无声息的前进,一下子就攻破了敌军,占领区粟城,进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调动全国兵力前来抵抗,把铠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装起来,象群进入阵地前后没有边际,宋军不能抵挡。宗悫说:“我听说狮子能威慑镇服一切兽类。”于是仿制狮子的形状,与大象相抗,大象果然惊恐奔散,敌军人马因此溃败逃散,于是攻服林邑。收取林邑奇珍异宝及其他各种物品,多得数不清。宗悫自己一点也没有要,除随
39、身携带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无所有,文帝十分赞赏他。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刘骏讨伐刘劭,以宗悫为南中郎咨议参军,兼领中兵。孝武帝即位,任命他为左卫将军,进封洮阳侯。孝建年间,不断长官为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早先,同乡人庚业,家境十分富足用度奢侈,用一大桌子的菜肴招待宾客,而宗悫到来就摆上酸咸菜和小米饭,对客人说:“宗悫是军人,习惯于吃粗糙的饮食。”宗悫吃饱后就离去。这时庾业为宗悫的长史,出任梁郡太守,宗悫对他很厚道,不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谋反,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宗悫耸身
40、跳跃数十下,跳跃时左顾右盼气度豪迈威严,皇上赞扬他的健壮。到出兵时,隶属于车骑大将军沈庆之部下。起初,刘诞哄骗部下说:“宗悫是帮助我的。“及至宗悫来到,骑在马上绕城急驰高呼说:“我就是宗悫。”事情平定后,入朝任左卫将军。大明五年(461),随从皇上打猎不慎从马上摔下来,脚被折伤不能上朝值班,皇上任他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宗悫有好牛,符合进贡皇上的条件,官府去买,他却不卖,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第二年(462),恢复原职。前废帝刘子业即位(465),任命宗悫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衔。这年宗悫死。朝廷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为肃侯。6.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4题(4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
41、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2分)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2分) 。参考答案:14(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2分,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2)一致。孔子以为义与利并不是尽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以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2分,分析正确,阐述公道得分
42、,有欠缺酌扣)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一句简明连贯的话概述肇庆裹蒸。不超过35个字。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以糯米为主料,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包裹,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做主料,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冬叶是肇庆特产,肇庆人用色绿叶香而且具有防腐功用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把裹蒸包制成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粽了。答:_参考答案:(示例)肇庆裹蒸是一款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用料丰富
43、而讲究的中国传统美食。材料四句话分别从粽子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美食、原料、形状,肇庆裹蒸的原料、包装、造型和悠久历史等方面介绍的,抽取出这些主要信息点,然后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历史造型用料包装总结”加以概括即可。【解析】略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的工作我不过问,他有他的理想,身为外科医生出身的他,一直都在致力于慈善医疗事业,我也会和他致力于此方面的事业。B. 课堂教育是显性的训导,校园文化是隐性的教诲,学校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潜能和各种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机会,促进他们成长。C. 佛山秋色、行通济、西樵山万人斋宴、官窑生菜会等众多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受佛山民众追捧,对舞龙、七姐诞
44、等民俗活动却越来越不重视。D. 能否通过铁拳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对我们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身为出身,句式杂糅。取其一即可。B项,“发挥”和“机会”搭配不当,应在“各种”前加个动词“创造”。C项,后面分句“对舞龙、七姐诞等民俗
45、活动却越来越不重视”省略的主语不当。应将“对”去掉,“重视”前加“被”。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谭嗣同是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实少些刚烈。“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