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永州市大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浩:彪悍地叩开新东方的大门任泽平网络世界里,几乎没有人完全没有听过或传过老罗语录。正是这些竞相疯传的语录,让大家认识了前新东方传奇的英语教师罗永浩。这个貌不惊人的胖子思想激进,言谈幽默。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上学时的最高学历是高二。但这并不妨碍他今日的成功,他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更是一时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众多青年人的座右铭。老罗的彪悍往事,不少年轻人几乎都能倒背如流。时至今日让老罗最不能忘却的是他入职新东方之前的一段经历,正是这段经历给他现在
2、的生活开启了理想之门。 入职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之前,28岁的罗永浩已有了差不多十年的“江湖”经验。除了在家读了三年书,其余时间他似一个游走江湖的流浪汉把社会上所有的职业都干了一遍。逢着年节回家,兄弟姐妹都给父母拿出自己买的礼品,唯独他自己两手空空。尽管父母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宽容,可亲友们私下里看自己的异样的眼神让他有种难言的痛苦。20多岁的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事情的转机是他后来认识了几个天津外院的学生。罗永浩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认为这个人更适合去新东方给学生们讲课。由于担心自己的学历太低,他试着给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坦陈了自己想来面试但学历太低的顾虑。俞敏洪丝毫不以为意
3、,回复说:欢迎前来面试。得到这一消息,罗永浩霎时激动起来。罗永浩自己清楚,人生到了关键时刻,唯有拼搏,才能给未来杀出一条血路,通向光明 2000年6月的京郊鹫峰山,罗永浩在此度过了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刻”。当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四五百人的教室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外面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教室内往往达到40多度,许多人都难禁溽暑昏倒在地。罗永浩虽然没有昏倒过,但却因为压力大,心里焦虑流出了鼻血,以至于上课时不得不用卫生纸塞住自己的鼻孔。那是阴雨天刚刚放晴,蓝天白云难得出现的出游天气,他兴高采烈地给市中心的朋友打了电话正准备出去,那时他随手抽了一本书,翻了不到三页就看到一句不啻于醍醐灌顶的格言
4、: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他在后来的演讲中是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反应的:“我仿佛被雷劈到一样,嚎啕大哭,跪在地上用头撞墙,然后满地打滚,就觉得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一位作家在几十年前写的一句话就专门给我看的。”枯燥乏味的自修生活,他几乎每隔两天就想要放弃一次,好在每次都有那么多励志类书籍被他称为精神鸦片的东西给他鼓劲。当一百多斤的励志书籍被他全部看完时,他在这里已经整整过了5个月。罗永浩信心十足地去见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罗永浩第一次站在好几百人面前试讲却失败了。尽管此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一走上讲台,他浑身便不由自主地冒起冷汗,舌头僵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次讲完没多
5、久,新东方又给他安排了第二次试讲,他第二次试讲的情况甚至还不如第一次。俞敏洪认为他不可能讲好课了,建议他不要再无意义地讲下去。闻听此言,罗永浩受到很大打击,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讲不好了,就问能否再讲一次。 “第三次试讲?可以。不过,你到春节后吧。”俞敏洪如是回复他。罗永浩这年独自过了一个凄凉的春节。春节过后的三月份,罗永浩迎来了他在新东方的第三次试讲。当他气定神闲地走上讲台,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轻松流畅地完成了试讲内容后,台下的打分迅速出来,罗永浩高分被新东方录取。在将近而立之年,浪荡江湖多年的罗永浩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罗永浩
6、的事迹告诉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于拼搏,就完全能够成功。B“彪悍的人生”是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惧任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态度。C罗永浩的成功告诉我们,在一个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学历并非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拼搏与努力。D在对罗永浩走向成功过程的叙述中,作者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了形象地刻画,生动、感人。E入职新东方之前,罗永浩已有了十多年的“江湖”经验,没有这十多年的锻炼,他就不可能走上新东方的课堂。(2)文章第二段说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他“迷茫”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请结合全文,概括出罗永
7、浩从一名只有高二学历的流浪汉成为新东方传奇英语教师的原因。(6分)(4)请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这句话的认识。(8分)参考答案:答C给3分,B给2分,E给1分;答AD不给分。(A项,“只要勇于拼搏,就完全能够成功”过于绝对;D项,在对罗永浩进行刻画时,还用了侧面描写,如第四段;E项,把罗永浩十多年的“江湖”经验当做他成功的一个条件过于牵强,作者说此点主要是为了说明罗永浩成功前的狼狈以及他进入新东方的不易。)即将进入而立之年,自己却无任何事业可立。春节回家,兄弟姐妹都给父母买了东西,自己却两手空空。亲友们私下里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 (每点2分)
8、良好的自身条件。罗永浩具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拼搏和进取的精神。罗永浩自己清楚,人生到了关键时刻,唯有拼搏,才能给未来杀出一条血路,通向光明,在枯燥乏味的自修生活中,阅读励志类书籍给自己鼓劲。善于把握机遇、争取机会。罗永浩接受天津外语学院学生的建议并把去新东方的想法付诸实践。罗永浩抓住了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给他的一次次机会。(每点2分,概括1分,结合文章分析1分。第三点考生如果从外部因素回答,也给分,如学生的提示或名人的帮助。)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能够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吃苦,就能闯出一条路,路就会越走越宽;如果不敢面对困难,害怕吃苦,逃避困难,困难就永远不会消失。(步骤一:阐释观点
9、) 枯燥乏味的自修生活使罗永浩的心理压力很大,尽管当时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不惧怕任何困难,具有抗挫折能力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努力争取机会,最终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步骤二:结合文本分析)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这种敢于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这样才可能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的人生之路就会顺利很多;如果本该努力的时候不愿吃苦,将来可能会辛苦一生。(步骤三:联系实际)(观点明确给2分,结合文本分析给4分,结合实际谈给2分。提供的认识仅供参考,考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铁血柔情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
10、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竞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
11、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
12、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
13、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竞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 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
14、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
15、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 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 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
16、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 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 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 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 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 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
17、由。(8分)参考答案:1E C 2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 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 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3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 侧面烘托,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4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 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 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如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的人; 正是无数革命
18、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 观点二:林觉民斗争方式值得商榷。 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林觉民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对于整个的光复事业意义极其有限,只不过增加了一个伤亡数字罢了。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
19、妻子” 并不是为了让林觉民仕途腾达、光宗耀祖,而是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满意的妻子”说法也不准确。B“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理解不准。原文表述是“为了实现革命理想”。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对表达方式理解错误。本文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2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舍弃亲情和爱情,义无反顾的加入同盟会;参加广州起义,为起义积极奔走,并为牺牲做出准备;面对被捕审讯,他大义凛然,畅论世界大势。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3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写出了林觉民豪气干云
20、的革命烈士的形象。写出了两广总督张鸣岐 与水师提督李准折服于他,对他的赞叹、惋惜,正是从侧面烘托林觉民的崇高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之情。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探究林觉民的斗争方式是否合适。学生可以认可他为国捐躯的壮怀激烈,也可以否定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不管持那种观点,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之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论述,不能泛泛而谈。要自圆其说。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分)书 朱湘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
21、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
22、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硃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硃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硃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
23、它售卖了,来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硃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
24、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17.“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
25、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18.请概括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6分)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4分)20.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6分)参考答案:17. 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2分)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18.(1)书主人的命运 (2)作书人的命运 (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每点2分)19.(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
26、考。 (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每点1分)20.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象;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4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本大题8小题,共3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11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
27、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ks5u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28、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C.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D.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顾视无可置者 置:安放B.东
29、犬西吠 西:西面C.客逾庖而宴 逾:穿过D.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乳:哺育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C.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D.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妪,先大母婢也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房子面积很小,破败
30、陈旧,简陋昏暗,都是作者最初对南阁子的切身感受。B.庭院内兰桂竹木,小屋里借书满架,反映出作者恬淡的心境和高雅的情趣。C.伯父、叔父们的分家使得院子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派家族兴旺的景象。D.陶渊明诗有着一种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10.断句和翻译(9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断句。(3)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参考答案:5.C(“往往”在文中是到处的意思
31、;现代汉语中通常作副词,表示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6.B(“西”是名词作状语,对着西面的意思)7.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以:介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C而: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连词,表并列;D之:助词,的/动词,到去)8.D(都是判断句,A句是一般陈述句,B句是省略句,C句是定语后置句)9.C(伯叔父们分家是导致家道衰落的原因)10.(1)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3分。错漏2处扣1分,错漏4处扣2分,错漏6处以上扣3分。)(2)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墙上,桂花树的影
32、子斑斑驳驳。 (3分。“三五”、“半墙”各1分,大意1分。)(外祖父)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3分。省略成分1分,“其中”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
33、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晏安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然而我居住在这里,可喜的事多,可悲的事也多。在这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鸡都栖息在厅堂上。庭院中先是扎下篱笆,后又垒起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间屋里住过。她是已
34、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奶娘,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屋子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来过,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着,娘听到哭声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女儿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板应声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儿童时代起,一直在这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像个女儿家呀!”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待的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
35、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回想起这些往事陈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叫人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ks5u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
36、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
37、。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选自李翱杨烈妇传,有删改)注:岁满:官员任职期满。 陴p: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帮助B众皆泣,许之 许:答应C皆
38、悉力守死 悉:全D贼失势,遂散走 走:逃跑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3分)力不足,死焉,职也。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A. B. C.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叛军围困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B杨氏对召来的吏民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吏民感动而泣。C杨氏和李侃一起指挥作战,亲自为守城军民做饭。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D由
39、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叛军首领中箭身亡,项城军民奇迹般地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15.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参考答案:12(3分)A(济:成功)13(3分)B (其中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是叙述李侃率众登城的情况,是杨氏对叛军的劝说。)14(3分)C (杨氏并没有和李侃一起指挥作战。)15. (3分)县令的确是一县之主,虽然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诚”“虽然”“罢去”各1分。)【参考译文】建中四年,项城被叛军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40、”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给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叛贼喊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
41、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4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
43、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取材自明史海瑞传)【注】脱粟:糙米饭。飚发凌厉:气
44、势猛然。纠擿(zh):举发纠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B墨者多自免去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5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日再三,为感动太息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力摧豪强,抚穷弱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A BC D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B明世宗
45、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5分)译文: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5分)译文:_ 参考答案:4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墨”,指贪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