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十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己经连续8年增长,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744分钟,同比増长196。不过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
2、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不久前,新京报调查披露,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文章通过抄袭、拼凑事实、巧立标题甚至夸大造谣以获取高阅读量,比如一篇正文不足300字、配有5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6000条网友评论。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质量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读”“走马观花式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海宁)材料二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读调查结果,2016年图书阅读率为588。
3、我国成年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2020分钟,比2015年的1969分钟増加了051分钟;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比2015年的784本増加了002本综合我国国民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而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38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2016年,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5,较2015年提升了3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34本,较2015年増加了115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
4、究所所长徐升国说:“很显然,相对碎片化、随时随地的手机阅读而言,图书阅读更深入、更系统、更结构化,对某个问题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问题有深入认知系统。(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材料三:经典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
5、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 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却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
6、被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4.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我国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受到影响。B. 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C.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D. 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从手机
7、阅读的供给側和需求側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B. 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C. 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D. 在一味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一些人抛弃了篇幅很长的战争与和平和晦涩的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E. 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7.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质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8、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参考答案:4. D 5. BE 6. (1)手机阅读增长很快,手机阅读质量不高。(2)人均阅读量不断增长,但增长比较缓慢。(3)经典阅读重视不够,浅阅读大量存在。 7. (1)提升国民综合文化素质,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2)加强网络监管,提升网络文章素质。(3)制定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阅读经典的时间和权利。【4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纸质阅读和电子书阅
9、读只是阅读方式的不同,阅读电子书也可能是阅读经典,故选D。【5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错误,没有着重分析“中国人手机阅读这一方式具有的优势”;C项,“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错误,作者认为手机阅读比不阅读好;D项,“篇幅很长的战争与和平和晦涩的追忆似水年华”错误,“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不等于“篇幅很长”“他觉得晦涩”不等于“晦涩”。故选BE。【6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
10、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主语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手机阅读增速最快”“不过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2016年图书阅读率为588比2015年的784本増加了002本”“经典读的意义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概括答题要点。【7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
11、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从阅读的供给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可。【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
12、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13、。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
14、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
15、,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
16、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
17、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D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
18、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2)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6分)(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BD(B为3分,D2分。B项“情节曲折”有误。D项“老头很生气”有误。)(1)“悲与喜”具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写了富人和穷人吃面的“喜”与“悲”。 (2
19、)“悲与喜”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悲与喜”表现了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2分) (3)“一碗面”贯彻了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2分)作品主要采用对比手法(2分),将贵妇人和两个老人对比;将人和犬对比,即老人夫妇与贵宾犬对比,处处表现人不如犬;将贵妇人和犬吃的面,同两个老人吃的面对比。(2分)揭示了人们对贫富态度不同的社会现实,使作品立意深远。(2分) 前者。理由:(1)面店是家名店,要接待经年在外打工回来的人,让他们有了回乡的亲切与温暖。可见,面对“拾荒”的老夫妇,这家店不失温馨祥和,不会扔掉人用过的碗。(2)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她那丹田之音“绝不刺
20、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显然,老板是位深沉、冷静而不失善良的平易的中国传统妇人,不会扔了老人的碗。(3)“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可见是面店特意为贵宾犬拿的碗,用完了扔掉,免得和人用过的碗混在一起也是常理。后者。理由:(1)面店的顾客主要是富人,“来店里吃面的人,多事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不是常用的陶瓷碗”说明老板早有准备,特意备好的碗,不会扔掉。(2)贵妇在喂狗吃面条时,“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说明常有富人带宠物上面店。面店备有宠物专用碗。出于经济考虑,没有必要把犬吃过面的碗扔掉。(3)为什么要扔掉老夫妻用过的碗呢?从老板的角度
21、说,嫌他们脏,影响名店名气。小说正是要通过扔掉人用的碗表现“穷人不如富狗”的深刻主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
22、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
23、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
24、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B.
25、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C.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D.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C.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
26、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参考答案:1. D 2. A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
27、死抠字眼。A项,错在“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原文第一段有“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B项,“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一段有“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C项,“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以偏概全。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谨”“信”“仁”都是。故选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
28、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之间关系的阐述”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应该是引出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 德情感方面的关系。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
29、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属于概括推断有误。“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只能说明“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故选B。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30、:“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0.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邻之厚,君之薄也 B. 何厌之有C. 群臣侍殿上者 D. 君安与项伯有故11.
3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佚之狐和子犯分别为郑国大夫和晋国大夫。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B. “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C. “侯”“伯”是古代爵位称呼,西周春秋时期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级。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12. 下列各项中,对第三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
32、,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B. 烛之武游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C.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D.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
33、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参考答案:10. B 11. D 12. D【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题中AD项没有特殊句式;B项,宾语前置;C项,定语后置。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34、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错误,二十四史之手应是史记。故选D。【12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D项,“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错误,应该相反。故选D。【点睛】文言句式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
35、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
36、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
37、)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5.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独五人之皦皦B扈江离与辟芷兮C主辱,臣死有余僇 D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参考答案:D(A皦皎;B辟僻;C僇戮)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
38、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
39、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
40、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旄,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未傅:未曾载入名册不符合兵役年龄的人。黄屋:古代皇帝车上用黄缯
41、做里子的车盖。左旄:古代皇帝车上用旄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一项是A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B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C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D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惠,汉帝刘盈的封号,是刘盈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的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 河,在中国古代特指的是黄河,因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
42、北方,故黄河以北古代称之为“河北”或“河上”。C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所准备的牛、羊、猪三牲。本文的“太牢”指的是特别丰盛的酒筵。D赐骸骨,即“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城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刘邦在逃亡中又遭到楚军追杀,只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获。B败逃到荥阳的刘邦,与追赶而来的项羽在京、索之间又决一死战,取胜后的刘邦趁机驻军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河的南岸相连接,以取得敖仓的粮食。C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43、致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慢慢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D汉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刘邦从成皋城中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俘虏后用火烧死。(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译文: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译文: 。参考答案:答案:(1)A(2)A(3)D(4)汉军后退,被楚军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卒十余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汉将纪信劝汉王说:“形势已经危急,请让我假扮成大王去替您诓骗楚兵,您可以暗中逃走。”【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
44、、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A “侵夺”为谓语,“汉甬道”为宾语,中间不可断,“甬道”后断句,排除B、D;“恐”为动词,“害怕”的意思,主语承前省,其前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
45、汉三年(前204),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2)A 孝惠,汉帝刘盈的谥号。(3)D “从成皋城中逃脱”理解错误,原文“走成皋”是逃到成皋的意思。(4)却:退却;为所:表被动;入:掉入;为:因为。句子翻译为:汉军后退,被楚军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卒十余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说:劝说;间:暗地里;为王:第一个为“假扮成大王”,第二个为“替大王”。句子翻译为:汉将纪信劝汉王说:“形势已经危急,请让我假扮成大王去替您诓骗楚兵,您可以暗中逃走。”参考译文: 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
46、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前后相随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卒十多万人。汉兵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后退,被楚军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卒十余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
47、扑来。楚军大乱,队阵崩溃。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从沛县经过,接取家眷向西逃 ,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去抓汉王的家眷;但汉王家眷已经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汉王等人到处寻找太公、吕后,没有找见。审食其(yi j,异基)跟随着太公、吕后抄小路走,也在寻找汉王,却偏偏碰上了楚军。楚军就带着他们回来,向项王报告。项王一直把他们留置在军中当作人质。 这时候,吕后的哥哥周吕侯为汉王带兵驻守下邑,汉王顺小路去投奔他,渐渐地收集汉军士卒。到荥阳时,各路败军都已会集在这里,萧何也把关中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