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泮春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异化”一词,在开始时是作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的一个万用代名词而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所以,我们必须为它的社会学涵义下一个严密的定义。异化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自己无力支配并认为是压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面前所体验的一种束手无策、孤独和毫无意义的感觉。卡尔马克思把异化的概念引进了现代社会学。按照他的观点,异化是在人们忘记了社会和社会制度是人为创建的,因而能被人改变这一事实时产生的。由此,社会就成为一种不可支配的敌对力量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自己所创
2、造的环境产生一种“异化”感。马克思在论及诸如法律、政府、宗教及经济等许多社会制度中运用了这一观点。以宗教为例,人们创造了宗教,却忘记了原本是社会的创造,而束手无策地让自己建立的制度来支配自己的生命。经济秩序也是如此。人们建立起经济制度,可是当他们受到这些制度压迫时,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制度,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马克思相信,具有劳动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认为,所有其他的物种,都不过是世界的对象而已,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因为他们自觉地作用于世界并创造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人和劳动相互异化了,并因此导致了人同自然、
3、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间的对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是产生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每个工人的工作都经过了一种特殊的、严格的和有限的分工,这就限制了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全部发挥。工人们所负的责任很小,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的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正因为这样,他们就成了整个劳动过程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一架机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劳动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劳动,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工人们劳动生产出的利润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曾对劳动异化的本质作过一番总结。这一总结如今看来仍和当时一样适用
4、。那么,劳动的异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劳动,而是被迫强制劳动。因而,他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5、。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质是: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5以下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社会学的“异化”概念是属于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研究范畴内的人们的心理现象。B产生“异化”的根本点是人们在不自觉中创建了与自己对立的势力却误以为无法改变的心理。C 人与其他一切包括与自我产生对立是人与劳动的异化派生的结果,而且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征之一。D“劳动异化”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还不能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劳动创造了人,从本质上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我需要。6以下不属于产生“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A大工业生产中严格分
6、工严重影响了工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B工人们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又不能参加民主管理。C劳动应是人的自觉行为,充满了创造、满足和发展的乐趣。 D资本家占有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7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创造的宗教却在支配人的生命,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敌对力量。B“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中“这种状况”是指工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不能全部发挥。C在劳动异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 D工人不能满足劳动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参考答案:5.C 6.C 7.A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小题。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最近
7、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到外地,很少能够在家休息。这天刚到家,妻子就对我说:“咱爸也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越来越糊涂了!”我追问情况,说咋了?妻子说:“昨天他来了,送来半袋子新打下的玉米糁。我去厨房给他做饭,他在沙发上摆弄琪琪新买的遥控小汽车。结果他走后,琪琪的遥控小汽车就不见了,哪儿也找不到。”我听完一惊,感觉不可思议。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工资十分低廉。但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硬是和母亲将我们姐弟五个养大成人。如今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在岁月的风雨剥蚀下,父亲像一棵衰老的树,只
8、是每到春天还努力抽出几粒新芽,开出几朵瘦弱的小花。今年春节时我回老家,在饭桌上和二弟商议不让父亲种田了,让他把田交给二弟一块种,不想却遭到了拒绝。父亲说他还能扒拉动,谁都不拖累,晚两年等扒拉不动了再说。没想到刚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见我无语,妻子又说:“今年春天你在江苏那一阵子,咱爸也来过一次,送来了半袋子面粉。他走后,琪琪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夹克就不见了。第二天琪琪哭着闹着要穿,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一生气还打了琪琪一巴掌。结果晚上他打来电话说,琪琪的一件衣服过年时落在家里了,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回去拿,没有时间他就送过来。我问是印着喜羊羊那件吗,他说是。”“我当时就怀疑他是装东西
9、时夹带进去的,那件夹克过年回家时琪琪根本没穿回去。”妻子顿了顿又说,“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星期天我只好带着琪琪回了一趟老家,为此还耽误了琪琪上书法班。”看妻子有点生气,我笑着缓和气氛,说:“是吗?”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正是父亲。父亲一听是我很激动,问我近一段的工作状况,问我啥时候回来的。最后父亲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他回去时不小心将琪琪的遥控小汽车错装到兜里带回去了,我要有时间要我带着琪琪回去拿。电话里他话语连贯,思维清晰,全然听不出糊涂的迹象。?明天就是周末,我也半年没回老家了,我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看看。?一进家门,父亲很高兴,一边用手抚摸琪琪的头一边朝屋
10、里喊:“他娘,孙子回来了!”?很快母亲腋下夹着一根拐杖出来了。我惊问原因,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还不是老毛病,脚腿疼。”说完就亲热地拉住琪琪,左看右看,问他考了多少分,问他想奶奶了没。而琪琪却一边敷衍,一边左右乱瞅见缝插针地询问他的遥控小汽车。?我问母亲的情况。父亲说:“医生说是过度劳损落下的病根,老了都是这样,也没什么好办法。”?刚吃过饭,公司就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要招待一个外地的客户,问我在哪。?父母一听公司有事,急忙为我们准备东西,又是让二弟去地里刨鲜花生、红薯,又是打枣树上的红枣,很快我们的包就比来时大了许多。?告别父母,二弟推着车送我们。我细问二弟爹娘的身体,二弟说:“咱爹倒没啥,就是咱
11、娘最近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梦见琪琪,想得慌,半夜半夜地睡不着。”?我听后心头一酸,泪水在眼眶里乱撞。扭头看妻子,她和我对了一下眼光,脸很快红了。(选自羊城晚报2010年01月10日)16请赏析文中第段画线处句子。(4分)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18小说的题目是“父母的心思”, 你认为“父母的心思”到底是什么?这篇小说引起了你对现实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16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年老却不服老的父亲比作虽衰老但逢春天努力开花的树,(2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已经衰老却极不服老的心理。(1分)(答出“把父亲比
12、作树”给1分) 17. 参考答案父亲是一位勤劳、心思缜密(聪明)、爱护亲人的退休民办教师。 勤劳(吃苦耐劳):他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拖累亲人。 心思缜密:他通过故意拿走夹克和遥控小汽车的方法让儿孙不得不返回老家,满足了老伴看孙子的愿望。 爱护亲人:他没有过分地强迫儿孙回家,而是通过含蓄的方式照顾了儿孙的情感;我回城时还不忘为我们准备许多老家的土特产。 (概括2分,举例分析答对1点2分, 2点3分。但缺“心思缜密(聪明)”最多3分)18答案示例父母的心思是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1分) 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父母既有对子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又怕会影响子女的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心
13、理;而子女往往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小家庭的生活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1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如我们学生,整天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父母的体贴和牵挂冷漠待之。太多的欲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赶路,却忽略了两旁美丽的风景,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情感。(2分)让我们在享受父母的体谅和牵挂时,多关注和理解父母的情感需求,在获取知识、财富时,多留意和珍惜我们的亲情和友情,让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家人情感更丰满,生活更幸福。(2分)(答出“父母的心思”得1分,结合文本得1分,联系自我或现实得2分,小结出自己的看法得2分。考生答案意思对即可,但看法应有辩
14、证分析,若只答珍惜亲情扣1分)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 我说:“当然是因了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 “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
15、干吗如此的蓝?” 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去筛选一个最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稍顷,一切又恢复了静止。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变化。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做个解释。可实在是困难。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我在西藏看了八年天,只求与蓝
16、共度,以免亵渎了天天天蓝的纯洁和真诚。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幻。 我常
17、常爬上大地的阶梯,看见闪电划过天边,雷声惊走天的睡眠,一丝忧蓝之情裸露心底,我想去看看天 天天,天还蓝吗? 请不要问我。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对西藏天之蓝的赞美,集中论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B西藏的天是在远道而来的人的眼里才变得“如此的蓝”。 C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天是否能永远这么蓝下去的隐忧。 D初来西藏的人大脑缺氧,是对“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所致。 E本文潜藏着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索。答:【 】【 】17为什么有人一下飞机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对人们所提问题,作者给出了怎样的回答?(4分) 答: 18文章倒数第5自然段中用了三
18、个色彩词,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含义(4分) (1)“蓝”: (2)“灰”: (3)“白”: 19文章倒数第4自然段中,作者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通观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 答: (2)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 答: 参考答案:16(4分) C E17(4分)因为人们想用这个问题表达对于西藏天之蓝吃惊的感受(如答因为远道而来的人从没有见过这么蓝的天,也对)。刻意寻找答案反而妨碍了对自然的享受,所以不必过分去深究。18(4分)(1)纯净的空气和天空(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或自然的本来面目)(2)不纯净的天
19、空(或灰色的情绪,或不愉快的情绪)(3)日照不足的肤色(或苍白的肤色,或原始生命力的欠缺)19(6分)(1)天之蓝是天本来具有的面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天之蓝影响着人的生活,也受人的活动的影响。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
20、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
21、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B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
22、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C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D.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来源:学_科_网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为进士。B明朝置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缺、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等。C明史记载,督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等。
23、 D“致仕”,也作“致事”、“致政”、“休致”等,指交还官职,辞职归家。但不可以提前退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信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城,后来又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孙镗,以致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也先。B巡抚程信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想置人于死地。C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定了叛乱。D成化元年,程信起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佥都御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景泰元年,
24、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5分)(2)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5分)参考答案:10.B解析:原句标点: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11.D解析:D项错在“不可以提前退休”。12.C解析:A项与原文不符,不让进城;B项张冠李戴,不是程信,而是寇深;D项混淆官职,不是左佥都御史,而是左侍郎。13.(1)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的学官、被遣送的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赋分点:“振”通“赈”,赈济;“畿辅”,京城附近;“复”,恢
25、复;“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定语后置句;“报”,回复,答复,批复。一点1分)(2)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赋分点:“所以也”,1分;“非常”,意外事件,意外变故,1分;“乃耳”固定句式,1分;“有司”,1分;“韪”,是也,正确,对,意动用法,1分)【参考译文】 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门。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景泰元年,
26、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的学官、被遣送的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第二年二月,出任山东右参政,监督往辽东运输军粮。巡抚寇深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交付程信测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说:“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欢程信。天顺元年,提拔为太仆卿。京卫的马匹以前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三营大将诉说太仆为人苛刻而急切,请求皇上更改让马匹隶属兵部。程信说:“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马匹数量,不要让他人知道。如果隶属兵部,马匹增减,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皇上认为程信的话是对的,于是像以前一样隶属太仆。第二年,改
27、任左佥都御史,巡视辽东。都指挥夏霖骄恣不守法,佥事胡鼎揭发他四十条罪状,程信把这事报告给皇上,把夏霖关到锦衣卫监狱。门达说程信不应当代替胡鼎上奏,当时寇深正掌管都察院,因为从前的隙怨,弹劾程信。追究其罪,被关进钦犯监狱,降职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丧归家。成化元年,起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人屡次叛乱,攻陷合江等九个县。朝廷决议发大军征讨。以襄城伯李瑾任总兵官,晋升程信为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路进军。程信与李瑾居中调度。转战六天,攻破敌寨七百五十多座。前后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记功,程信进升兼任大理寺卿,与白圭共同管理兵部。程信想有所作为,但被白圭阻碍,多次称病。
28、改任南京兵部,参议军务。第二年辞官,一年后去世。谥号襄毅。 程信征讨南蛮时,皇上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师回朝,不曾擅自奖赏杀戮一人。他说:“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21. 第二则材料中的“言”指的是_。22. 分析孔子
29、和庄子对“言”的观点的异同。参考答案:21. 有价值的言论 22. 同:孔子和庄子都认为“巧言”“善言”的人并不一定是有德行的人。异:(1)孔子认为“德”与“言”有辩证关系,有德行的人一定有有价值的言论,“巧”言的人不一定有仁德。(2)庄子只说了一个方面,即能说会道不是贤人的评判标准。【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结合“有德者”等分析,应该是指
30、善言。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分析孔子和庄子对言的观点的异同”,需要分别分析两人的观点,然后比较异同。孔子之所以要读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
31、“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有德行的人一定有有价值的言论,“巧”言的人不一定有仁德。以狗不因善叫为好狗喻指人不以善言为贤士,言外之意是看一个人是否贤能,不能以他是否能说会道为依据,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有才有德,看人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庄子认为能说会道不是贤人的评判标准。共同点:孔子和庄子都认为“巧言”“善言”的人并不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孔子说:“有德
32、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曹操)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日:“真吾
33、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
34、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大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
35、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 量:衡量,选择。B未知用人之机 机:关键。C太祖问疾者交错 错:错过。 D欲以后事属之 属:托付。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嘉“深通算略”的一组是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及薨,临其丧,哀甚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嘉起初投奔袁绍,但通过观察,www.ks5 认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事。后来见太祖,即以其不凡的见以而受到太祖的器重,同时也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B郭嘉作为司空军祭酒,为太祖擒吕布、定邺城,屡献奇策。在
36、孙策乘太祖与袁绍决战官渡之机准备偷袭许昌的时候,郭嘉精辟地分析形势,消除了大家的恐慌。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郭嘉死后,太祖亲白前去吊丧非常伤心,并说荀攸等人与目己相同,只有郭奉孝这样的人太少了。D郭奉孝谋略过人,太祖非常倚重,以至赤壁失利后,深深地叹息,表现了对郭奉孝的追思之情。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译文: (2)急之则相持,援之而后争心生。 译文: 参考答案:8.C (“错”,更迭。“交错”意为一个接一个。)9.B (曹操说郭嘉能知晓主人的心意,并不能表现郭嘉有算略; 从侧面表现郭
37、嘉有算略;从正面表现郭嘉表算略;都与“有算略,达于事情”无关。) 10.C (对是“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的错误理解。)11.(1)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对手都是些有人死命扶助的英雄豪杰,(2)我们如果攻得太急,他们就会互相帮助了,如果我们攻势缓和,他们争斗的心思就产生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面是两位曾经相识的围棋爱好者偶遇时的对话,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甲:“愚兄,好久不见,久仰了!”乙:“许久未见,棋艺见长了吧?”甲:“惭愧,今天你若有空,咱们来一局,我定当躬身垂范!”乙:“实在抱歉,时间不允许,所以不能接受你的不情之请。”甲:“以后有机会再
38、切磋,到时咱们倾其所有,不吝赐教。”参考答案:“愚兄”改为“贤兄”;“久仰”改为“久违” ;“躬身垂范”改为“虚心请教”;“不情之请”改为“盛情邀情”;“不吝赐教”改为“互相学习”。【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考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问题:对话的双方以及其地位身份的差距、说话的场合情境等。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题干中说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考生可有目的地从搭配不当、歧义、不合逻辑等角度去分析。“愚兄”是对同辈而年轻
39、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改为“贤兄”;“久仰”意思是早已仰慕(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久违才是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话,改为“久违” ;“躬身垂范”意思是亲自给他人做表率,改为“虚心请教”;“不情之请”意思是不合情理的请求,自己对别人有要求时的谦词,改为“盛情邀情”;“不吝赐教”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改为“互相学习”。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
40、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式就_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 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_,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 人的 和自然的宽容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17. 文中
41、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B.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C.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D.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B. 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C. 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D. 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
42、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B.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C.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D.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参考答案:17. D 18. B 19. 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开头“关于”使用错误,应改为“对于”,“关于”是引出事物或行为的关
43、系者,“对于”是引进明确的对象。这里引进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人们想探究的对象。对于“神秘面纱”,如果只有“窥”,还是没有看到真面目,还是用“揭开”较为准确。根据以上分析,A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B项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C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同时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D项修改最恰当。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
44、熙熙攘攘”指路上行人多,喧闹杂乱。“纷至沓来”接连不断地到来。语境中说的是人们纷纷到达珠峰,应选“纷至沓来”。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第二组:“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刻不容缓”片刻不容耽搁,比喻情势紧迫。语境中说珠峰原本生态形式遭到人类活动影响,已很危险。修饰的词语是“珠峰”,因此,这里应选“岌岌可危”。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第三组:“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语境中说的是环保难度,这个不是靠看就能看清楚的,应选“不言而喻”。第四组:“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语境中指的是登山者随手丢弃废弃物,应选“随心所欲”。分析可知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