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第三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地图的魔术 克莱摩根(美国)我一向喜爱地图爱它们美丽、实用、引人遐思;有了地图,我们自以为可以仿制世界,自命对世界了如指掌。我们人类需要有安身立足之所,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们在地球上的地址,而地图恰好把这些需要表露无遗。地图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世界的东西,不过有关我们人类的就说得更多。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一般人却时常把这忘得一干二净。教会更加深了这个误解。地球是扁平的,像地图一样。它还有边好让人从这里跌下来。在一些早期的地图
2、上,可以看到地球是由大象的背托着的。古人觉得世界必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感觉直到近代还有。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可能在100万年前,时间是一个睛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远祖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一会。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来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然后指着地图说:“这里,小伙子。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可到那个地方。”我们把这些线条当做魔术,你说多有意义。我们就这样用一幅画来表示世界。这个新玩意儿叫做“地图”,其中有非常真实的东西,可使我们相信我们能从这里到达那
3、里。它加强我们的信念森林外有狩猎的好地方;不但如此,它还有力地提示,将来是存在的。这是个我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明天就可抵达,多令人欣慰。地图上所有的路径,都通向一些地方。地图使世界安就其位。在有地图之前,岛屿漂来漂去,城市转瞬间就会消失不见。当然,地图上也有空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知识一样;可是不要紧,我们可用想象力来填补。对于早期的地图,约斯威夫特这样写过:地理学家在非洲地区上,用了野蛮的图画来填补空白;在不适合人居住的草莽,放了大象,说是没有市镇。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伟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以为欧洲和亚洲横跨大半个地球(今天,我们都知道欧亚二洲只占地球面积的1/10)。托勒密
4、的数字,流传了13个世纪。哥伦布就借用这个数字,向西班牙国王游说,说他向西航行,可轻易地抵达东方。哥伦布很幸运,走到一半就见到了美洲。1519年,费迪南麦哲伦启航,要环绕世界一周,那时欧洲人以为美洲不过是个岛屿而已,藏在这个岛后面的就是亚洲。麦哲伦的那个时代,大家都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岂料这“一水”竟是浩渺的太平洋。回头说说陆地,地图让我们想到疆界。我们各随心意来绘制地图,在这个城镇、那条河流画上边界,看,我们就这样为自己建立了帝国。帝王玩地图的游戏,像我们玩棋子一样。教皇用一条线就分开了“新世界”;西班牙把西面的全要了,葡萄牙只得要余下来的。地图画出了疆界,而疆
5、界促成了战争。统治者叫人绘画地图,然而,比较真实的地图不一定能取悦统治者。17世纪末,路易十四看到一幅较为准确的法国地图后宣称:地图让他失去的国土,多于他从战争中所得的。就算在今天,政治地图所反映的世界,还是基于人们的意图。厄瓜多尔的地图所显示的国土面积,双倍于它实际所统治的;原因是它在1941年与秘鲁打仗失去的领土至今仍争议未决。根据危地马拉印行的危地马拉地图,伯利兹一国并不存在。地图是充满想像的富藏。在地图上,澳洲看来像个孤儿。岛屿在镣铐中憔悴。古老的非洲耸起肩膀,而欧洲把它按下去。“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19
6、简要分析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20作者讲述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并请简要说明。(4分)21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4分)22请结合全文探究“地图的魔术”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参考答案:19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喜欢地图的原因;(2分)二是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2分)20作者讲述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证明“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2分)哥伦布根据托密勒的观点和数据,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分)麦哲伦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却发现了浩渺的太平洋。(1分)21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1分)和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
7、“澳洲看来像个孤儿”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非洲耸起肩膀”句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1分)这个句子表明地图能够引发人们无限想像,展示了地图的魔术。(1分)22(1)地图上简单的线条能够表现美丽无限的世界。(2)地图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使世界安就其位,不准确的地图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3)地图是充满想像的富藏,可以引人遐思。(4)地图可以让人足不出户,神游世界。(围绕“美丽、实用、引人遐思”三个方面作答即可。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从Made in China到Cultured in China今日中国为什么需要原创性的、生机勃勃的文化产品?最直观的原因
8、是,光有Made in China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需要我们称之为的Cultured in China。经济繁华与权力荣耀都抵不过时间的淘洗,如果面向未来我们无言相告,譬如没有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来深刻地铭记这一时代,那么自1978年以来全体中国人辛苦开创的激流般的30年,多年之后就将是历史上的南柯一梦。我们本能地需要杰出的文学艺术。普鲁斯特写道:“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的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的真理。”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信念和价值观,以免自己身陷尘嚣之中、随波逐流而内心惶恐。人们不只是在今天需要这些,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需要精神的丰足。只是在如此急遽变化的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
9、都更需要文化的指引。文化是国家的灯塔。可是今天,机制与文化,仍然是这个快速强大起来的国家的两只跛足。毋庸讳言,中国文化的原创力并不出色。报纸上的文化版面已经成为稀缺产品,电视上的读书节目纷纷在收视率上一败涂地。这里最寻常可见的景象是,文化名人们追逐着新闻热点而非真问题,新晋的年轻人则热衷于一夜成名式的冒险和投机。有时我们把这难堪的局面归结为历史债务。曾有很长的时间,这个国家既阻隔了西方文化,又破坏了自我传统。至于最近一些年,好像又被归为了文化空窗期:过去穷怕了,如今都忙着赚钱,哪顾得上什么文化?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让人舒展的制度安排,就没有舒展的人;没有舒展的人,就没有舒展的精神;没有舒展的精
10、神,就没有舒展的杰作。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不是经济的花瓶,而是国家精神之根。没有杰出的文化生产,公众就会失去精神的方向。谁能设想没有惠特曼的吟唱、林肯的演说的美国是什么样子?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籍,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来自世界的问题:今日中国人将成为没有文化和信念的地球寄生者吗?如果有自信心的话,我们就不能只把这一问题视为冒犯。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的重回精神高地来给出答案。 (节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Culture:本义是“文化”,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文化生产”。1.“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的李子树,
11、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的真理。”文章第二段引用普鲁斯特的这句话有何作用?答: 2. 结合全文,说说“Cultured in China”的具体内涵。答: 3.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的重回精神高地来给出答案”,请联系文本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国家应该有怎样的作为?答: 参考答案:1.以普鲁斯特的话论证“我们本能地需要杰出的文学艺术”这一看法,强调有了文化的指引我们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丰足;同时,普鲁斯特的话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化产品,给公众指明了精神的方向。2.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生产;只有诞生更多的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延续中国千年以来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要以深厚的文化来树立国家形
12、象,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个人:应该摆脱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改变漠视文化的错误态度;在急遽变化的年代,依靠文化的指引,使自己获得精神的慰藉,人生的观照。国家:为杰出文化产品的诞生提供好的机制,鼓励有才华的人去创造生机勃勃的文化产品。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游民文化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
13、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而且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
14、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的知识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
15、,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
16、情景。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实际上,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儒家认为如果井田制被破坏,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并且无事可干的人就是游民。B. 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以务农以外其他事情谋生的老百姓都是游民,因此为了赢得社会认同,老百姓只能选择务农。C. 历朝历代对游民的判断标准都
17、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涵盖的范围就比前代要狭窄一些。D. 清代统治者眼中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危害一方,为官方所不容,更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游”是他们最重要的特点。B. 游民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C. 尽管具体原因不同,但宋元两代都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到游民的队伍中,并从事起了通俗文学的创作。D. 天地会和义和团的例子证明,通俗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战斗
18、生涯的百科全书,并且可以指导得非常出色。3.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流民与游民不是同一概念,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但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B. 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C. 因为江湖艺人创作出了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所以要了解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就一定要阅读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D. 宋代和宋代以后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对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答案:1. D 2. C 3. C1. 试题分析:A项,原文是“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
19、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不是指所有人;B项,强加因果,太过绝对;C项,从文中看自武帝而起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对游民的判断标准是基本相同的。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A项,原文是“从 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另外,“游”只是重要特点,不是最重要的特点;B项,原文是“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D项,“指导得非常出色”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C “一定要阅读”太过绝对。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20、17分)秦晋殽之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21、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22、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 (2)遽兴姜戎( )(2)以逞寡君之志( ) (4)以辱二三子(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孰能讥之乎B.何施之为 何辞为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掘野鼠去草
23、食而食之D.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状语武E.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1)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2)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20.分析原轸这一人物形象。(2分) 21.结合本文分析史传文学的根本特征。(3分) 参考答案:17、同“避”;迅速;满意、快心;使受辱18、D19、(!)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而因为贪心使百姓辛劳,这是老天给我的机会(2)将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在战场上将他们擒获。一位妇人刹那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20、刚毅耿直、忠诚于国、很有谋略、直截了当、敢作敢为、比较暴躁21、根本特征在于文学与史学的融合为一。本文是历史事实的记录,反映了春秋时期
24、秦晋之间的战争;同时本文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演绎历史,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略5. 文言文阅读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
25、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
26、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12下列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B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C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
27、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B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迁客、“左迁”,就是贬官。C诏,指上级给下级下的文书或命令。D契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建立北方重要封建政权“辽”。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
28、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死。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D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参考答案:12B13C14D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诏,指皇帝所发的文书命令。
29、故选项C错。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4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是拿以后为将用兵和现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故选项D错误。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文言文翻译】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
30、少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以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
31、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赶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领兵逃走。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败仗。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
32、”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 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前面战场,
33、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带领军队)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退到了陈家谷口。当他看见陈家谷口没有伏兵时,当即捶胸大哭,随即再次率领部下奋力拼杀。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
34、是绝食三天而死。6. 青霞先生文集序明 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35、。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
36、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抨击B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C巷伯之刺谗而下 刺:讥刺D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中:不高不低的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练为人为文之“大者”的一组是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而其所著为诗
37、歌文章,又多所讥刺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A. B. C. D.10.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炼流放边塞。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一支抗敌的箭都没有。B沈炼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C作者认为,沈炼有古代志士的风范。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宗旨,沈炼之诗文屈原之骚伍胥之谏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D沈炼之死,让人痛心。其诗文能惧谗臣,激士卒,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义愤。11.把下列文言阅读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3分)他日
38、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4分)参考答案:8.D9.B 与题干不符。10.A“不及飞一镞以相抗”,说的是消极抗敌,不是没有箭。11.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文言参考译文: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
39、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
40、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代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
41、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
42、以我就不写了。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诗言志”一说,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重情派则与之相反, ,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然而,纵观文学史,对“诗言志”中“志”的内涵的理解的主流却是情志并重。从毛诗序到刘勰、孔颖达、白居易,直至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是如此。他们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
43、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应该说, ,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参考答案: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答“符合实际”也可)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论语子路记载:“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说的是一个叫直躬的人,父亲偷了羊,作为儿子的他告发了父亲。叶公认为直躬是正直的人,孔子却不赞同直躬的做法,说:父亲当为儿子隐瞒,儿子当为父亲隐瞒。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晋国邢侯与雍子为封地鄐的疆界争讼,上卿韩宣子令代理司法官叔鱼审案。因雍子把女儿献给了叔鱼,叔鱼便判雍子胜邢侯败。邢侯在朝堂上怒杀了叔鱼和雍子。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该怎样处理。作为晋国的执政,叔向说:雍子献女贿赂法官;叔鱼贪美色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根据法令,三人均该死罪。韩宣子采纳了叔向的意见。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保证了司法的公正。同是犯有罪责,孔子为何主张父子间“亲亲相隐”,却又称赞叔向“不隐于亲”的行为?请结合儒家的伦理观进行探讨。(200字左右)答:_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