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孝感市桃华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
2、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
3、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
4、交往。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
5、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相关链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
6、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B. 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C. 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D. 杜甫作蜀相,流露
7、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1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 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B.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C. 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D. 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
8、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E. 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16.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4. D 15. CE 16. 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内
9、容的理解。D项“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错。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以至于无暇”错误;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16. 试题分析:第一问,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 “忘却
10、”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内容。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可从开创新乐府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2. 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2分)唠叨天使 刘建超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
11、。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早产奶。日期
12、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等你反映,那还不黄瓜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地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老人不高兴
13、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赵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
14、着想?”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
15、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1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老人来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埋下伏笔,使小说结构严谨。B.老人对姑娘唠唠叨叨,和姑娘打嘴仗,表面上看是在刁难姑娘,实际上是想和姑娘说话解闷,这从婆婆对姑娘说的话里可以找到依据。C.小说以婆婆和姑
16、娘聚在一起“唠叨”结尾,意味深长。婆婆受老头子感染,也来和姑娘“唠叨”,其目的一是聊天解闷,二是发泄对社会的不满。D.小说塑造人物手法多样,描写老人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和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8.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 19.小说刻画了姑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答: 20.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唠叨天使”做题目?(8分)答: 参考答案:17.(4分)B、D(A项“说话语无伦次”理解不当,C项“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缺乏依据,E项没有“心理描写”)18.(4分)烘托人物形象。“干巴枯黄”的树暗示老人的
17、身体越来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场雪覆盖城市,为后面写姑娘受老人唠叨扫雪作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9.(6分)勤劳。每天最早开张,每天忙里忙外。善良,善待老人。耐心对待爱唠叨的老人。聪慧机灵。与爱唠叨的老人谈话能随机应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0.(8分)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暗示了小说女主人公天使一样的品格。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主题:生活小事中包含着真善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每小题4分)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
18、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
19、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给他洗澡,有洗去身上污垢,以保平安健康之意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刮痧(sh)民间流传的简易治疗方法。适用于夏秋间因中暑或感受秽浊而见头眩、胸闷、恶心、肢麻、吐泻等症。用光边瓷器或铜钱、牛角板等蘸香油或十滴水等刮颈项、胸背、肋间等处,至皮肤呈红赤色为度;她会给
20、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 1文段中母亲脸上“羞得飞红”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客人面前,母亲很害羞,因而脸红。 B 母亲认为客人虽然很体谅自己,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羞辱。 C 母亲自认为没有尽到主人的责任而脸红。 D 母亲由脸红到“殷勤”和喜悦,说明她非常善于逢机应变。 2 下列有母亲对姑母的态度,理解最正确的
21、一项是( ) A 姑母常常闹脾气,由于她是家中的阎王,母亲敢怒不敢言。 B 母亲认为自己没有受过婆婆的气,受姑母的气是理所当然,应该忍受。 C 母亲心甘情愿地受姑母的气是由于她受宿命论的影响所致,不值得肯定。 D 母亲甘受姑母的气是因为她能宽宏大量,吃得起亏,不计较个人得失。 3 姑母死后,母亲一直哭到坟地,对此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由于以前受大姑子的气而不敢反抗,至此母亲才甘痛快地发泄心中的怨气。 B 母亲为自己终于能改变受大姑子的气而不甘反抗的状况,苦尽甘来而大哭。 C 大姑子虽然脾气很坏,但她毕竟是亲人,而且也值得同情,母亲因此而哭。 D 大姑子去世,母亲作为小姑子应该哭得更伤心
22、,才能平伏别人,免招人非议。 4 对文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这些习惯”是指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 第一段写哥哥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 第三段主要突出母亲善良,朴实的品格。 D 这三段文字,写了母亲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品格影响了我。参考答案:1、 2、 3、4、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
23、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协,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
24、,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受。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
25、/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
26、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
27、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皇上的称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28、成现代汉语。(10分)(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分)(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5分)参考答案:4B5D 6C 111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授、以、被动句、重分别1分,句意1分)(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坐、下、宾语前置句、劝分别1分,句意1分。)【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
29、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30、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
31、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太原尹”“暹”“蕃人”“安西副大都护”。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有误;“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迁”也要看具体语境,有“升官”、“调动”、“降职(贬官)”三个意思。【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知识拓展】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32、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再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元史?贾鲁传:“延 、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孟子?万章上
33、:“天子荐人于天”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34、。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如: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如: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
35、叛乱”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三段,文中是说“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可见“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
36、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郑尉”“华州司马杨孚”“公事”“此尉”“公清之士”。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复以清节见知”被动句;“何以劝矣”宾语前置句。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37、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了他们。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
38、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
39、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
40、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41、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有战乱) B. 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 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 弃甲曳(拖着)兵而走7. 下面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B. 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C. 或五十步而后止人 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42、憾也8. 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B. 移其粟于河内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9.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 谨庠序之教10.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 夫晋,何厌之有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参考答案:6. D 7. A 8. C 9. D 10. B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43、,A项,“河内凶”意思是“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凶”意思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项,“邻国之民不加少”意思是“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加”意思是“更”;C项,“填然鼓之”意思是“咚咚地敲着战鼓”,“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故选D。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一词多义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意义不同的一组”,A项,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萌发;B项,兵:兵器。兵:兵器;C项,或:代词,有的人。或:代词,有的人;D项,是:这。是:这。故选A。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于”的含义能力。提付要求选出 “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A项,于:对于;B项,于:到
44、;C项,于:比;D项,于:在。故选C。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判断和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颁”通“斑”;B项,“涂”通“途”,“莩”通“殍”;C项,“无”通“毋”;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点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理解和辨析能力。“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B。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