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郴州市资兴高码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相
2、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3、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6下
4、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 B“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C“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D“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一旦出了成果就会改变创作的方向。7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变得“没趣”。 B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
5、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C趣味有深层次和浅层次,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 D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日益尖锐和深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地。 B注重“趣味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
6、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D“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参考答案:6D(后半句不对)7C(缺少“很可能”)8A(“尽责”“尽职”错误,它是“功利写作”的特征,而不是“趣味写作”的特征)2.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7题。 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家是一只船。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
7、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
8、下都有尸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
9、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家是永远的岸。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
10、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改动)14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人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
11、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2)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16从全文看,作者对“家”有哪几方面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分) 17周国平的散文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语言凝练,意蕴深长。试结合本文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4起统领作用,引出下文的议论。这两个比喻是后文几个比喻的前提和基础,后文的比喻是它的细化和深化:“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 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的。(作用2分,解说2分)15(1)这句话对上文引用的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的那句话给予了有力的回击。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
12、,这是人们回到家中解除束缚后的正常表现。(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的,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16家是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它带给人们以温馨。家是温暖的港湾,供人小憩,给人温暖,放松人们的精神;它带给人们以慰藉。家是永远的岸,既是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它让人们梦魂萦绕,永远的牵挂。蕴涵了作者对家的赞美、依恋,对天下人的祝福。(8分,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表述不全面有欠缺酌扣)17(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开
13、篇先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既使文章简洁生动,又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2)引用故事、名言,既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如引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既引出了话题,又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3)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如“家是一只船”一节。作者先叙述南方荡舟的所见所闻所感。接着引出“家是一只船”的议论,最后“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
14、温馨的家”则是抒情。这种记叙基础上展开议论的写法显得水到渠成,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而议论、抒情又是对记叙的升华。(6分,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评价1分,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表述不准确、不具体、不简洁酌扣。考生也可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答出理由的、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不符合原文特点的均不给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先民审时度势,辛勤耕耘,沐日月光辉,与天地同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和使用玉器至少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
15、洼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绿松石等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的玉器,不仅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一定的治玉水平,在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以透闪石玉为主流的用玉传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各具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也出现了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样的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至先秦时期,以和田玉为主要载体的著名的“玉石之路”已经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扩展,在中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作出重要贡献。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玉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成一枝独秀。纵观中国的玉器、玉文化发展历史,中国的玉器及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
16、。如在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其功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其中以种类丰富的“铊”来命名的颇富特征的治玉工具,以镂雕、微雕、大型山子雕、抛光为突出特征的制作技术,以祭祀天地人祖、表现等级身份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礼仪用器,用于反映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广泛题材及其表现形式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而近万年未曾出现断裂的玉器发展历史,以及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创新的玉文化发展模式,则铸就了其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作为一种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中国玉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还在于“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17、不断融合,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深深镌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及语言文字系统中。据不完全统计,在汉语的字、词和成语中,与玉有关的多达四五百个。这些字和词语所表示的多是与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气度不凡、气节崇高等含义有关的。比如:玉貌花容、守身如玉、金玉满堂、玉楼金殿、玉清、玉观音等等。这些词语中有形容人的容貌姣好的,有以比喻人的情操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有形容人的才学精到,有谓财富极多,有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有的是道教文化中天帝所居住的地方,有的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黄金有价玉无价”,则很好地反映了玉的崇高地位与价值。而“人养玉,玉养人”,早已广泛流行于爱玉、赏
18、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间,成为他们的宝贵体验与共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沿革,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作为其主旨的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未变,并且影响至今。“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正是儒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和仁、义、礼、智、信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温柔敦厚、鲜而不垢、坚而不蹙、廉而不刿、表里如一等美学品格,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摘编自赵朝洪中国玉
19、文化的独特精神气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古代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用透闪石、绿松石制作玉器,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治玉水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独具特征的玉文化,而且出现了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历史近万年未曾出现断裂,经过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创新,铸就了中国玉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的玉器与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其治玉工具、制作技术、
20、内容、形式及其功用,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B“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和发展,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断融合,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在汉语中,与玉有关的字和词语都表示着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等含义。它可形容人的容貌姣好,还可比喻人的情操,不一而足。D“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这是儒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石之路”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玉文化不断
21、发展变化,成一枝独秀。B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但其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始终未变,并影响至今。C“人养玉,玉养人”,早已流行于爱玉、赏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间,成为他们的宝贵体验与共识,表现了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玉和谐的传统。D“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及其蕴含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美学品格,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参考答案:1(3分)D偷换概念。原文“未曾断裂”的是“玉器发展历史”,而非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2(3分)C扩大范围。原文是“多是”,这里说成全部。3(3分)C错误原因在于无中生有,“人玉和谐的传统”,原文中没有
22、。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有意振刷者,不日生事,则日苛求。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觚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
23、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丁内外艰,家居。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忠贤恚甚,拷杀涟。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环大黄山而病。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遂不战。逾月,群寇望边城涕泣而去。冬,京师戒严,有诏入卫。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
24、路,大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明年五月抵京师,已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已栖政矣。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节选自明史梅之焕传)【注】豌豆创:天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
25、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B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C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D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乏子称作从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
26、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之焕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东厂太监陷害拷打商人,梅之焕就弹劾他的罪行,不久又上疏皇帝指出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朝政存在的各种问题。B梅之焕洁身白好,从不拉帮结伙。他认为依附小人的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未必是君子。附在马身上的苍蝇,即使走了千里路也还是苍蝇。C梅之焕带兵有方,屡败敌寇。他在甘肃任巡抚时多次大败敌军,击毙、擒获很多敌人;晚年废职回家还组织乡勇协助当地官员
27、捉拿强盗。D梅之焕文武全才,最终却被报复免职。当初温体仁攻击钱谦益,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借之焕保卫京师迟到一事让他停职等候调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2)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参考答案:10A11B12D13(1)请求陛下严格考察,要求做到实事求是,疏通言路来加强组织纪律,区别善恶好坏来爱惜人才,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2)各将请求乘机歼灭他们,梅之焕不同意,说:“对别人的灾祸感到高兴是不仁义的,乘别人的危难去攻击不符合武德,还不如放弃
28、它们,来树立我们的恩德。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错误。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重点字词翻译:(1)“严综核”译为严格考察,“通言路”译为疏通言路,“臧否”译为好坏,“济”译为帮助,区别“无济于事”。(2)“掩”译为歼灭,“之焕”译为梅之焕,“幸灾”译为对别人的灾祸感到高兴,“因”译为趁机。点睛: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29、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5. 苏武传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3)与旃毛并咽之()(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请毕今日之驩( )(6)空自苦亡人之地()(7)信义安所见乎()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稍迁至栘中厩监今义:稍微古义:_(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今义:虚假古义:_(3)汉亦留之以相当今义:副词,表程度古义:_(4)我丈人行也今义:岳父古义:_(5)厚赂单于今义:指贿赂古义:_(6)置币遗单于今义:货币古义:_(7
30、)卧起操持今义:料理,筹办古义:_(8)皆为陛下所成就今义:业绩古义:_(9)兄弟亲近今义:形容词,亲密;动词,靠近古义:_(10)且陛下春秋高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古义:_(11)武等实在今义:诚实、老实古义: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1)发方欲发使送武等()恐前语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猛将必发于卒伍()(2)过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求,无乃尔是过与()(3)坐副有罪,当相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因击沛公于坐()坐法去官()停车坐爱枫林晚()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4)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以勇气闻于诸侯()
3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货物与常()宋人执而问其以()(5)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田虽薄恶,收可亩十担()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1)欲因此时降武()(2)反欲斗两主()(3)单于壮其节()(4)空以身膏草野()(5)何久自苦如此()(6)天雨雪()(7)羝乳乃得归()(8)杖汉节牧羊()(9)惠等哭,舆归营()(10)其一人夜亡()(1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文:_(2)为降虏于蛮夷。()译文:_(3)子卿尚复
32、谁为乎?()译文:_(4)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译文:_(5)见犯乃死,重负国。()译文:_(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译文:_参考答案:一、(1)“霑”通“沾”,“衿”通“襟”,“决”通“诀”;(2)“畔”通“叛”;(3)“旃”通“毡”;(4)“去”通“弆”;(5)“”通“欢”;(6)“亡”通“无”;(7)“见”通“现”。二、(1)渐渐;(2)临时充任;(3)相抵押;(4)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5)赠送礼物;(6)财物;(7)拿、执;(8)栽培,提拔;(9)亲近的侍臣;(10)年纪;(11)确实存在。三、(1)打发/揭露,暴露/动手/打开/兴起;(2)超过/过失/责备;(3)连坐/坐着,
33、坐下/座位/违犯,触犯/因为,由于/坐守;(4)因为/凭借/介词,拿/用以,用来/任用,推荐/介词,把/原因;(5)即使/虽然/只有。四、(1)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2)斗,动词使动用法,相相斗;(3)壮,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壮;(4)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肥沃;(5)苦,形容词作动词,使受苦;(6)雨,名词作动词,下;(7)乳,名词作动词,生子;(8)杖,名词作动词,执、拄;(9)舆,名词作动词,抬,扛;(10)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11)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五、(1)定语后置句(武帝)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2)状语后置句在异族那里
34、投降做奴隶。(3)宾语前置句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4)判断句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5)被动句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6)定语后置句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35、。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
36、,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37、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 次:依次 B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阳:通“佯”,假装C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D率兵将如洛 如:到、往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3分 )A与宇文述共破杨率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B通发关中兵击之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C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来源:学科网ZXXKD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
38、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赏识。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5分)参考答
39、案:4.A解析 次:驻扎。5.A解析B项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项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6.C解析“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7.译文: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贼未之觉”的宾语前置句式1分,“引”为率领、“南”为动词共1分,“舍”为住宿、 驻军1分,“徇”为攻取(占领)土地1分,句意1分。) 译文: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蹙”为迫促、紧促、急促1分,“或”为有的人1分,“事”为侍奉1分,“安”为
40、怎么1分,句意1分)译文: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竟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隋炀帝即位后,派他带着诏书
41、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