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市简文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舌苔上的记忆雷抒雁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的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
2、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酸酸辣辣、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的细细的、煮的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 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 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 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 半响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 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 惊得连连摇头: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3、口味, 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 惟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我的老母亲,已是八十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 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
4、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 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惟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 我却淡然,难以下箸。第二天早上起来, 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 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宇: 味! 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 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 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拿起汤匙细品那碗糊辣汤,几十
5、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 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 几
6、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B.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
7、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C.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D.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5. 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6. 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D 5. (1)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
8、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2)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6. (1)不同意。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2)同意,言之成理
9、可酌情给分。【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那个看这是一句描写的句子,主要是语言和动作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从结构看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点睛:赏析语句实
10、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他就的对象是语段是否能够删除,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不同意,然后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
11、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月白湖荡余显斌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12、?棒子点点头,当然。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
13、快多了。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棒子很高兴,看
14、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
15、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
16、脚。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
17、木三郎埋下了伏笔。B. 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C. 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D. 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8. 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 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 D 8. 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展现人物
18、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 9. 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以静衬动”不正确,应是以动衬静。故选D。【8题详解】试题分
19、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这是环境描写,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如此秀美的湖荡自然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形象。结合下面内容“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分析,引出下文内容。结合标题“月白湖荡”及后文内容“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分析可知,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
20、垫。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小说结尾
21、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结合文本内容“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分析,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结合“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分
22、析可知,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地质学家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家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地球正在经历一个戏剧性的地质剧变:传统认知下的纯天然自然环境在当今的工业社会已经不复存在。荒野自然生长,河流、火山爆发及地震塑造地貌,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今天,人类塑造地貌,影响地球的演变。很多学者以气候变化为例: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可能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并导致海岸线的显著变化。另外科学家们还对世界许多地区发生的干旱和土壤退化现象提出警告。这意味着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变:一个
23、相对于社会环境存在的、自生自灭的大自然已经成为历史,当今的地球环境受人类影响极大。因此学者们提出“人类世”一说,而这撼动了传统的地球学的核心。因为迄今为止,人们主要区分通常“美好的大自然”和往往“邪恶的人类及其科技”,然而这种区分早已过时。专门研究“人类时代”的柏林自由大学地质学家莱因费尔德说:“人类对地球改变很大,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意义上的大自然已经不复存在。”人与自然在“人类世”舍二为一。地质学家认为目前人类已经改变了陆地表面约75%的地貌。目前地表变动的次数是自然进程下的30倍;动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进程下的100倍,有些学者认为甚至是上千倍。莱因费尔德对此明确表示:“地球未来
24、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在冰河时代末期,即大约1.1万年前,地球进入“全新世”,其显著特征是稳定的自然环境。现在地球正在告别“全新世”,进入“人类世”。关于“人类世”的确切开始时间,学界说法不一。农业生产开始于约1万年前,它是人类对地球首次根本性干预。不过当时的农业生产局限于世界部分地区。而学者们一致认为,最晚到18世纪工业革命,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经实现全球化。“早在1 8世纪末1 9世纪初,已经有一个针对地球性状的实验”,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长于尔根雷恩介绍说,“没有人在当时可以预料到来来的发展,然而当年的实验对今天的我们提出一个挑战。”挑战之一包括至今仍然可
25、以测量到的土壤中的铅沉积。从那时起,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持续加剧:单一种植侵蚀土壤,采矿改变山体特征,农田改变地貌、河貌,另外还有填海造地。即使在10万年后,仍然可以检测到我们今天的放射性废物残余。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恒久弥坚,人类、科技和自然变得密不可分。科技历史学家赫尔穆特特里施勒教授表示,“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全新世”,迄今为止的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的改变不可逆转。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过度渔猎,土壤退化以及垃圾沉淀。至此,针对“人类世”的争论集中于一点:如何带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责任感塑造地球,以便子孙后代也能在我们一手塑造的世界里继续生活下去。(选自2013年2月1 9日参考消息)
26、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地球正在经历的地质剧变具有戏剧性,在当今工业社会背景下的纯天然自然环境已经不复存在。B自然界的诸多变化不能塑造地貌,人类的活动则能塑造地貌,影响地球的演变,如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C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地球环境,不受人类影响、自生自灭的大自然已成为历史,这正是学者们提出“人类世”一说的原因。D人们对通常“美好的大自然”和往往“邪恶的人类及其科技”的区分早已过时,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大自然已经不复存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目前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陆地表面的大部分地貌,导致地表变动的次数成几十倍地增加
27、,动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成百倍甚至上千倍地提高。B人类自身的活动不仅影响地表,也会影响到地下;人类这些影响广泛的活动将很大程度地决定地球将来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C地球处于“全新世”时,具有稳定的自然环境;地球逐渐告别“全新世”而进入“人 类世”时,稳定的自然环境已被人类活动所打破。D尽管学界对地球进入“人类世”的确切开始时间尚无一致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球由“全新世”进入“人类世”与人类对地球的严重影响密切相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纯天然的自然环境中,地表也会自然变动,动物物种也会自然灭绝,但地表变动的次数很少,物种灭绝的速度非常缓慢。B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由最初的农
28、业生产局限于部分地区到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遍布全球,呈逐渐扩大化趋势,且愈演愈烈。C科学家很早就对人类影响地球的问题予以关注,他们所作的针对地球性状的实验已经对今天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D人类对地球的肆意改造和竭泽而渔式的疯狂掠夺,其破坏性比工业污染更为严重,致使地球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全新世”。参考答案: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
29、夺大纛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
30、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许文歧传)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 重:器
31、重B炮不得发,遂被执 执:逮捕C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 系:捆绑D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 阴:暗地里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时许文岐竭力挽救国家危局的一组是( )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 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 文岐发炮毙贼甚众 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 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文歧作战勇武。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歧以黄州知府的身份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并且在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许文歧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焦于蕲州、黄州
32、一带,许文歧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歧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许文歧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歧在宴会中消除了两人的矛盾。许文歧忠于朝廷。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许多人没有固守阵地的想法,许文歧仍要坚守;即便被捕后仍暗中联系,立志消灭叛贼。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5分)(2)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5分)参考答案:4.答案:C系:拘押5. 答案:B 说的是被看重 说器重张一龙 是说其明断6. 答案:A。文歧并非“以
33、黄州知府的身份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7.(1)狱中有判重刑的囚徒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规定时间回狱,这七人果然守约,于是请求上官宽免其罪。(译出大意给2分,“省”、“克期”、“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我给天子守此孤城已经两年,职责应死守疆土,如今危急,我为什么要离开。(译出大意给2分,“分”、“ 封疆”、“奈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许文岐,字我西,浙江仁和人。祖父许子良,曾为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亲许联枢,曾任广西左参政。文岐于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授南京职方郎中。贼兵在江北大肆侵扰,许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景文十分倚重于他。后调任黄州知府,在与义军
34、交战中,曾射杀义军首领一只虎,夺大旗而还。狱中有判重刑的囚徒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规定时间回狱,这七人果然守约,于是请求上官宽免其罪。崇祯十三年(1640),调任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义军贺一龙、蔺养成等部聚集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岐严密防备。义军张雄飞部南渡长江,许文岐命游击杨富去袭击,烧毁他们(义军)的船只,迫使义军放弃这次渡江计划。巡抚宋一鹤将文岐这次军功上报于朝廷。副将张一龙善用兵,许文岐很器重他。许、张两人曾共宿一帐中,半夜军中呼喊,许文岐说:“这是奸人想乘夜逃跑。”他仍坚持躺在床上,不为所动。天亮之后,有叛兵百余夺门逃跑,张一龙追捕而且把他们全部杀了,全军肃然。杨富久镇蕲州,宋
35、一鹤又派参将毛显文去,杨、毛二人不和,弄得兵民不安。许文岐召集二将,在宴会上消除二人的猜疑,才没有留下后患。崇祯十五年(1642),左良玉的败兵南下,大肆劫掠百姓。文岐立马于江口等待,溃兵不敢侵犯。这时,起义军势力大盛,形势紧迫,人心惶惶,人们都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固守住阵地的想法,而文岐已升为督粮参政,正要启程赴任,见此情形不禁叹息说:“我给天子守此孤城已经两年,职责应死守疆土,如今危急,我为什么要离开。”于是令其妻送母亲返乡,令杨富、毛显文率兵屯兵城外,做好固守的准备。不久,荆王府的将校郝承忠暗中与张献忠相通。十六年,义军大举进攻,文岐进行顽强抵抗。夜晚即将过去一半,大雪下了一尺多厚,义军
36、攻下西门进城了,许文岐与义军进行了巷战。雪下得更加大,使得许文岐他们的炮弹不能发出,于是他被俘获了。张献忠听说了许文岐的名声,当时没有杀他,而是关押在后营。与他同关在后营的还有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许文岐悄悄对他们说:“我看贼老营多是乌合之众,数万兵卒都是被俘良民,若对他晓以大义,与我们同心协力,贼可歼灭。”于是暗中联系,约定四月行动,以柳圈作为号。这密谋被泄露了,献忠进行搜索,果然搜到了柳圈,将文岐斩首。将要被杀的时候,许文岐对人们说:“我没有死去的原因,是立志消灭叛贼。现在事情没有成功,这是上天的安排!”他满脸含笑地被杀了。这是文岐被捕七十余天后发生的事情。朝廷闻知,赠谥文岐为太仆寺卿。略5
37、.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下列小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8、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8.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捡”,捡拾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归罪9. 下列加点词都有活用现象,对其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9、)A. 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B. 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D. 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10. 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 时不我待 B. 兵不血刃 C. 莫衷一是 D. 自愧弗如11. 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B. 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C. 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D. 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参考答案
40、:8. C 9. A 10. A 11. B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检”,结合“狗彘食人食”分析,应解释为“制止、约束”。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A项,“填然
41、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题干中“之有”,为宾语前置句;A项,“我待”,宾语前置句;其他选项为陈述句。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人。点睛: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
42、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
43、,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
44、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
45、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2.下列各句中
46、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间接批评。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译: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 参考答案:1.C 2.D 3.C4.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1.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2.D 宾语前置A判断 B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